鞍山市的千山,是东北道教重镇。从仙人台上明代嘉靖丙午年(1546)之前就有的摩崖九仙石像判断,道教在千山的影响应在此前。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关东才子、翰林院编修,辽阳人王尔烈游千山时就在诗作《仙人弈棋台》中写道:“荒碑纪丙午,零落难细醒”。虽然道教在千山的影响更能追溯至远,但是千山真正引入道教,建设第一座道观,却是在清康熙十七年(1678),堪称千山道教开山祖师的刘太琳道长主持建设无量观肇始。
现有的资料显示,刘太琳生于明朝末年(1628),河北临榆人,清康熙二年(1663)在辽宁本溪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出家,拜郭守真为师,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九代传人。刘太琳于清康熙五年(1666)衔师命来千山布道,刚开始潜居于千山罗汉洞内,苦修十载后,历尽艰辛,才创建千山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道观——无量观。刘太琳之于千山道教,堪称开山祖师。不过很奇怪的是,对于他的卒年,很多资料却语焉不详,可能对于道家仙长来讲,其并未去世,而是羽化成仙而去。为了纪念他为千山道教的开山贡献,在距离无量观300米左右的地方修建了祖师塔。
此后,岁月经年,在祖师塔下,又建有葛公塔、八仙塔、许公塔(藏真塔),其中祖师塔、葛公塔与八仙塔相互毗邻,形成了聚仙台塔林。
航拍的镜头显示,聚仙台塔林就在无量观下方。
聚仙台距离无量观直线距离300米左右,巍峨的塔林就掩映在苍松翠槐之中。游人由石径步行此处,可以暂作休憩,此地是陡峭山路的一处缓平之地,悠悠高塔,举目间,亭台殿宇、山峰奇石,尽收眼底。
高空俯瞰,由上至下,为祖师塔,葛公塔,八仙塔。
这三座塔,建筑于高台之上,一株百年老松,枝繁叶茂,仿若一把张开的巨伞为它们荫蔽烈日,遮挡风雨。
这个镜头中,左后方高处为祖师塔,中间为葛公塔,右方为八仙塔。
聚仙台摩崖。
塔林所在的位置为聚仙台。传说中,仙人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等八位神仙曾汇集于此,故名聚仙台。古诗云“纵步仙台眼界宽,山间昼永足盘桓。倦时一枕羲皇梦,不羡严陵七里滩。”
羲皇,即伏羲,伏羲为三皇,故曰羲皇。羲皇梦,有衍伸之意,类比于“庄周梦蝶”、黄粱一梦。
严陵七里滩,是严陵八景之一,在今浙江桐庐境内,这里是富春江水的缓冲带,适合船舶停靠补给。许多官场失意之人、文人*客行船至此,多有登舟启帆、离愁别绪之感叹。文中此处借指隐居垂钓之处。
灵峰摩崖。
聚仙台有两块巨大的奇怪石头,稍小者姿态俊秀,摩崖灵峰二字,为时任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沈延毅(1903—1992)先生题写。而另一块巨石,则敦厚朴实,为民国二十年(1931)上有由葛月潭题写的聚仙台三个大字。
八仙塔。
八仙塔,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千山道教最悠久的一座古塔。塔高十三米,六角十一级,密檐砖结构,门楣上雕刻寿星像,四周为八仙浮雕。传说是当时的盛京将军、刘太琳祖师的俗家师弟乌库里为刘祖修真养性、清修养静所建。
古松亭亭华盖之下的八仙塔。
八仙塔砖雕,其中正面门楣为南极仙翁寿星像,第一级塔身周围雕刻八仙。
八仙塔砖雕细节图。
百年老松。
祖师塔。
祖师塔,系全真教龙门派第九代玄裔,无量观开山祖师刘太琳大真人的羽化藏蜕之塔。塔为六角九级,高约七米,由千山粗粒花岗岩筑成,结构简洁,古朴雅致。栉风沐雨之间,历经百年沧桑,风霜雨雪之下,顽石也有了岁月的痕迹。
葛公塔。
葛公塔,建于民国十八年(1930),为东北道教领袖葛月潭羽化藏蜕之处。塔高八点七米,为六面七级实心密檐石质塔,系东北军总司令少帅张学良率军政官员捐资创建的。
葛月潭(1854—1935),清咸丰年间山东省邱县人。是道家一代宗师,著名书画家。资料显示,其并未在千山修行,去世后,坐龛于无量观,敛入葛公塔内。葛公塔上,雕刻有葛月潭生前所绘兰竹,题有“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并有诗:“我有青青草一丛,与蕙为伍正当风。莫笑林池着墨少,已扫烟云飓尺中。”
聚仙台塔林,是千山众多宝塔之中的一处精品汇聚之处。古松相伴,日月经年,这些潜心修行之人羽化藏蜕的宝塔已经与山川美景融为一体,道法自然,古观清风,落日的余晖里,明天的朝阳正在路途之上。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