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nirvana
编辑丨nirvana
清代的索伦部,是包括我国现代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先人在内的古代北方部族集团,在清代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索伦人被频繁征调参战70多次,足迹几乎遍布清帝国的版图,清朝康雍乾时期大规模的战争中,比如打准噶尔,定回部,攻打大小金川,征剿廓尔喀等,都能看到索伦兵的身影。索伦人几乎以牺牲民族为代价,不屈不挠,忠贞刚毅、在清帝国巩固版图、经营边疆的过程中,成为清廷特别倚重的一支劲旅。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索伦兵的往事,看看历史上真实的索伦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索伦的由来索伦兵作为清帝国特别倚重的一支劲旅,研究其历史的文字居然十分薄弱,在清代几乎没有看到关于索伦部为中心,比较全面的记录。对于索伦兵的记录,主要来源于一些就事言事的历史事件中。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有了万福麟监修,张伯英等纂写的 《黑龙江志稿 》,我们才能比较全面的了解索伦部的历史。
索伦的由来有很多说法,一说是契丹人的后代,一说是最古通古斯族,也有人认为起源于北室韦和钵室韦。
清初所谓的索伦部,他是多个民族的合称,包括我国现代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其主体部分居住在西起石勒克河,南到额尔古纳河流域,东至黑龙江北岸支流之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吉雅河)以及外兴安岭山麓广大地区。
由于索伦人擅于骑射,打仗非常牛逼,所以周围的部落见到那一带的人,都称他们为索伦,其实索伦部所在的地方主要是混杂居住,那些不是索伦人的人也乐于被人称为索伦人,所谓“借其名以自壮”。
《朔方备乘》卷二,《 索伦诸部内属述略》
索伦人和满清(当时是后金)发生联系,是在中原这边明万历年间的时候。那时索伦部出了个精明强悍的人物,叫博木博果尔,因为黑龙江流域水草资源丰富,森林茂密,所以他率领族人们开拓创新,一边狩猎,一边开始了种植业和发展畜牧业(养驯鹿,后来发展到养牛养马)。逐渐发展成黑龙江诸部中势力雄厚的大部落。那时像雅克萨、阿萨金、乌鲁苏等都是他们的城屯。
皇太极
1626年的时候,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继位,并在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这时的后金(大清)的影响力已经深入黑龙江上游各部落,于是趁这个机会,黑龙江诸部落都纷纷前来进贡,以此寻求将自己的部落融入大清的版图。
博木博果尔虽然也纳贡了,但是他还是想保持自己部落的独立性,而清廷早就听闻索伦人善战,于是千方百计的想让博木博果尔称臣为自己所用。两边谈不到一起,矛盾就日益激化。
1638年,皇太极觉得博木博果尔太不听招呼了,对其非常不满,于是决定搞掉博木博果尔,然后将比较恭顺的达斡尔头目巴尔达齐作为索伦部的代理人,皇太极甚至还把女儿嫁给了巴尔达齐,巴尔达齐受宠若惊自然高兴得合不拢嘴,于是朝贡不断。
博木博果尔心中不平,于是干脆不去朝贡了,清廷以此为“反叛”理由,在当年年底,清廷派出索海、萨穆什喀率军讨伐。双方打了半年,博木博果尔靠着雅克萨城据守,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兵击败,至此索伦部基本上被征服并编入了八旗。
打牲贡貂、寓兵于猎皇太极深知索伦人战斗素质还是很高的,这次大清的胜利不过占得人多势众和索伦人内部的不团结。于是在索伦部被征服后,索伦人很快就被派遣到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要隘驻防,并且在《中俄尼布楚条约》实施后,也开始在中俄新划定的疆界戍守。特别是在经过满洲兵教习先进战术之后,清廷自己也承认如今“盛京之兵,亦不如索伦、达呼(斡)尔兵”。
清廷为了维持索伦人的素性,甚至不准索伦兵和其他兵部同处共居,以免沾染“懒惰恶习”。农业生产更是不许沾边,《清实录》中有明确的记载,如果你们“专习耕作,恐日久本业俱忘,于边疆无益”。
所以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上,从清初编旗设佐的时候开始,清政府让索伦人纳贡,从来都不是以粮食来算,自始至终都按“打牲贡貂”来纳贡,而索伦人的口粮则主要由外地调剂。不是说朝廷缺那点皮草,主要是要一直强化索伦人骑射技艺,做到“学以致用”“寓兵于猎”。
《索伦部的儿童》创作者:Vasily Vereshchagin 1870年
八旗索伦子弟从七八岁起,就开始练习骑术,逐渐由骑乘驯良之马再到烈马,十二岁以后开始跟随父辈学习狩猎,十六七岁便已熟练地掌握了骑射技能。
按规定,凡十五岁以上男子须充当“嘎哈(壮丁)”,正式承担打牲贡貂之差。每年须纳贡貂皮40张,野鸡40对,以及熊掌、野猪等土特方物,其中以贡纳貂皮为主项。从每年十月到次年初春,由各佐领、骁骑校带领远赴大小兴安岭及外兴安岭等地打牲。
在乾隆朝,还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记录在《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中,后面我们会提到,当时雍正让索伦人组织起来了一支两千人的火枪队用于征剿准噶尔,后来,索伦人觉得火枪这玩意是不错啊,于是乎后来回家后开始渐渐疏于弓箭,而转而用火枪打猎。
结果到了乾隆年间的一次木兰围猎,获邀的索伦勇士们也背着火枪高高兴兴的来了,结果乾隆大为光火,他认为满洲本业原以马步骑射为主,凡围猎不需鸟枪,惟用弓箭即可。索伦等族围猎,从前并不用鸟枪,但是自从习得鸟枪之后,深觉便利,乾隆皇帝为此引发了自身对满洲精神消失的危机感,因此专门颁上谕说:“围猎用弓箭,是从前的旧规,理应勤习,况索伦等皆猎兽之人,自应精于弓箭,故向来于精锐兵丁之内,尤称手快。伊等如但求易于得兽,久则弓箭旧习必致废弛。”
于是乾隆给这些索伦兵说:“火枪我就给你收回了,主要是让你们不要忘本,要多练习射箭,打仗用火枪是一回事,以后木兰围猎再不许用火枪了。今天这批火枪,叔就按一两银子的价钱给你们买了,下不为例。”
每枪给银一两概行收回,收回后严禁偷买自造,查出即行治罪。
后来,哪怕是索伦人一部分留在了新疆,乾隆依旧不忘提醒索伦部不要荒废了弓马骑射,可能在乾隆的心目中,索伦部族已经是满洲昔日精神的化身,代表着祖先曾经拥有的优秀传统,过度新式的技术可能都会破坏这样的美德吧。
康熙时期出征准噶尔清康熙初年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政府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新疆问题。驻牧于伊犁一带的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先后并吞其他三部(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部),并勾结沙俄,阴谋割据天山南北。从康熙二十九年开始,到乾隆二十年的长达六、七十年的平叛过程中,曾多次征调索伦兵来新疆援助。
在平定噶尔丹之战中,是索伦部首次西征,昭莫多之战,两千索伦部将士虽然被征调出征,但是没有直接与准噶尔军接触战斗,主要是完成牵制性的防御任务。当然,由于索伦人在东北一带分散驻防,康熙亲率的东北盛京兵、黑龙江兵和宁古塔的官兵中肯定是有索伦兵,只是没有确切的数字。
在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蒙古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又派人以护送拉藏汗之子回藏为名,率领六千军队从和田进藏,并一举攻占了西藏。因为触及清朝的统治地位,面对危机,清廷派兵征讨,康熙亲自下令要求挑选一批精锐的索伦兵加入侍卫色楞的队伍。
结果此次清将额仑特和侍卫色楞会师后,在追击准噶尔军时,被准噶尔军及藏军数万人包围,清军粮草补给被截断,援军被阻击,以石筑垒顽强抵抗的清军将士与其相持四个月之久,吃完了所有粮食和牲畜,经过数次突围厮*,最终失败。
根据康熙谕旨,从都统胡锡图所带兵丁内调往色楞军队内的索伦部官兵参加了这次战斗,他们作战勇猛,战死官兵受了到朝廷的抚恤。例如,康熙帝在议叙死难官兵时谕旨大学士:“索伦之蓝翎札伦察,汉仗好,交战时颇勇猛,射死数贼,身受重伤自尽,俱著交部议叙”。
在这一阶段,可以看出康熙对索伦兵还没有达到特别倚重的地步,索伦人虽然也涌现出一些英雄,但总体来说康熙朝八旗兵战斗力虽然不如当年,但有一部分还是具有不错的战斗力,所以索伦人出彩的机会并不多。
雍正时期的索伦部雍正六年的时候,为了培养索伦人,雍正密谕新任黑龙江将军那苏图,要其到任后在布特哈衙门属下索伦、达斡尔壮丁中精选两千人,练习鸟枪预备调用。
那苏图精挑细选了半年将部队组建完成,为了组建这支鸟枪部队,号称清朝最抠门的雍正皇帝,咬了咬牙,投入十万两银子,就连用的鸟枪都是从兵部直接解送。从中也可以看出清廷开始更加重视这支劲旅起来。
为什么这时要加强索伦兵呢,因为西北边疆问题又开始严重起来了,准噶尔部在策妄阿拉布坦死后,其长子噶尔丹策凌继位,前一年,又爆发在西藏又爆发了阿尔布巴事件,引发了卫藏地区之间大规模战争。
雍正认为出击准噶尔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设立军机处,发兵征讨准噶尔,因为北路是主攻方向,清军本来也在此集聚了大军,雍正又下令将雍正六年训练的那支索伦、达斡尔两千精兵调往北路。就在这支精兵还没到达指定地点时,雍正九年五月的时候,大战就爆发了。
噶尔丹策凌诈降吸引清军,导致傅尔丹在和和通泊之战中“领兵进剿为贼所困,全军失利”。清朝从主动征伐转为退守防御,“为今之计必得再将兵马整顿齐全,日加操练熟习,一面办理停妥,一面相度机会”。
雍正十年七月,噶尔丹策零率兵3万攻掠喀尔喀首领哲卜尊丹巴领地,清廷遣喀尔喀亲王丹津多尔济偕额附博尔济吉特·策凌率兵两万人马迎战,那时没有卫星也没有无人机,打探消息就看谁撒出去的眼线多,结果清廷这边撒出去的眼线幸运的先发现了敌军。
大军日夜兼程,向准噶尔部迂回,终于悄悄接近了准军,毫无准备的准军顿时大乱阵脚,好不容易稳下来,发现死伤都过万了。准噶尔军噶尔丹策零逃至额尔德尼召,占据一山梁,将辎重、牲畜塞满山谷,准备背水一战。
就在这时,一群头戴狍头皮帽的大汉突然奋勇*将而来,朝着山梁冲锋而来,准噶尔军与清军交战数年,还从未见过如此不要命的军队,而且这帮人劲弓火枪准头都极高,准噶尔军虽是常年征战,但是这时一是被偷袭后尚未立住脚跟,一是没想到这支清军来得如此之快,于是阵型大乱,以致全线崩溃。这就是索伦兵一战成名的额尔德尼召之战,也叫光显寺之战。
事后雍正大喜,称索伦兵“劳绩茂著”。奖励了一大批索伦兵。第二年九月,雍正又再次对参加了这次战斗的全体官兵“动库帑二百万两,分赏官兵,给予功牌。”
乾隆时期的索伦部平定准噶尔部及大小和卓之乱
在康雍年间,清廷和准噶尔的战争主要集中在蒙古高原,乾隆继位后,经过康雍时期的经营,现在国库充盈,乾隆雄心勃勃,就想着开始对准噶尔部算算总账了。
在乾隆十年的时候,噶尔丹策零死了,准噶尔部的贵族开始内讧,特别是乾隆十九年的时候,本来游牧在特尔巴哈台地区的阿睦尔撒纳率部属两万余人投奔清朝后,乾隆认为时机终于来了。
乾隆任命了班第为定北将军,统兵五万分西、北两路攻打准噶尔。在这次平定准噶尔的战争中,乾隆共征调了六千索伦、达斡尔官兵作为先锋。
清廷大军出击,准噶尔现在又是内讧不断,因此许多准噶尔军闻风而降,清军长驱直入,直逼伊犁。伊犁这里是准噶尔各部会盟的地方,也是准噶尔汗世驻之地,准噶尔汗王达瓦齐见大势已去,率两千多人弃城而去。这就是乾隆时期的第一次平定准噶尔战争。
结果没多久,阿睦尔撒纳由于没有因为借助清廷谋得汗位,大为不满,又掉转枪口反清了,这时驻扎在北疆的清军大部分已经撤走了,班第等人就带着五百清兵驻守伊犁,叛军大军入城,清军无法抵挡,班第等人兵败自*。天山北路战事再起。
乾隆二十一年,清廷再次调兵遣将准备收复伊犁,在《清高宗实录》中有一记录,乾隆在告诫准噶尔人时说“况我索伦精兵前往,丕振军威,伊等无有不詟服之理?逆贼万一逃往,逆贼万一逃往,即遵旨带领索伦兵,往追务获,此皆朕先事筹划者。”
果然,在这次收复伊犁的战斗中,索伦兵表现得一如既往的神勇,阿睦尔撒纳被迫出逃。参赞大臣富德率领三百多索伦兵紧追,结果在途中遇到阿睦尔撒纳所部的唐古特一千余人在树林中驻扎,两军接战,索伦兵毫无畏惧,唐古特兵不敌,只得往色白口山内逃窜,结果富德带着索伦兵继续追击时,又遇到一千多名哈萨克兵和唐古特兵会合,索伦兵仍然刚猛如初,“直前冲突,悉皆溃散,斩三百余首级。”
几经周折,清军终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将准部叛军击败,阿睦尔撒纳逃入俄境躲避,后于是年九月病死,天山以北地区悉告平定。
准噶尔平定之后,清政府又调用索伦、达斡尔等兵丁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了,在清军底定天山南北的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大小战役,西征的索伦官兵都曾有参加。至此,新疆地区基本上为清政府统一。
索伦官兵在平定准回之役中的卓越表现,得到了清廷的充分认可。战后,许多有功官员,被乾隆帝加官进爵。有的领催、披甲等下层官兵,甚至是跟役厮卒,也因敢勇当先而得到破格超擢,其中就有后来的索伦名将海兰察,当时他就是以一个“库图勒(跟役)”的身份参加平准之役,后因射伤并擒获阿睦尔撒纳的同党巴雅尔,被乾隆帝特授为三等侍卫。
远征廓尔喀
廓尔喀和清廷这场战争的起因及经过以前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去看看,今天主要从索伦兵的角度来说说这次战争。
当时得知廓尔喀再次入侵西藏,乾隆立即调集大军进行反击,乾隆再一次点了索伦兵,当然这次还有另一支劲旅出场,那就是金川屯兵,这也是后来清廷所倚重的一支劲旅,但是在当时,属于新降的部队,虽然能征善战, 特别是适应山地作战、高寒作战,但却还没得到乾隆的信任。
所有清帝国的消防队索伦兵再一次不远万里被乾隆招来进军西藏。索伦兵出发时,廓尔喀入侵西藏已经快半年了,朝中许多大臣都认为忍无可忍,应该让先期到达的金川屯兵及青海兵和廓尔喀人交战。
乾隆却一再手谕主将福康安,务必等待索伦兵到达方可交战。乾隆下旨青海蒙古置办 3000 匹好马,花了两万多两银子,索伦兵到达西宁后,乾隆又体贴的每个人赏了二两银子做零花钱。
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索伦兵离开西宁,进入高寒地带。 乌什哈达率领 1000 索伦兵,分 5 批急行,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闰四月中,全部到达拉萨。
索伦兵到达拉萨,没有休整,立即与其他部队一起投入反击廓尔喀的激烈战斗。乾隆确实也没看走眼,索伦兵)闰四月十八日,到日喀则,二十七抵达第哩郎古,五月十日攻下廓尔喀军的重要据点济咙宗(今西藏吉隆东南)。 索伦兵进攻济咙时,“海兰察与台斐英阿督索伦兵往来冲击, 自丑至亥,克之,斩贼六百,俘二百。 ”刚才我们说了,索伦兵总共才来了一千人,一战斩贼六百,俘获二百,可见其战斗力之强。
索伦兵攻克济咙后, 与各路军会师,潜渡深入廓尔喀境,越崇山,历艰险,多次克捷。 战斗中,海兰察亲自冲锋陷阵,战马中枪,依然指挥奋击。
五月十五日,攻下扎木、热索桥,南行直指东觉。 十八日,清军已深入廓尔喀境内170 里。 六月六日,海兰察追敌至雍鸭,七月二日越过雍鸭,夺下补木山口,攻占帕郎古,七月中旬攻克尼泊尔利底山,而在攻夺甲尔古拉山时失利,若攻下此山,这里距离廓尔喀都城加德满都,仅有一天的路程。
清史稿中记录当时的情况,“贼据噶勒拉山梁,道路崎岖,士卒履皆穿,跣足行石子上, 多刺伤,又为蚂蝗啮,两足肿烂。 其地多阴雨,惟辰巳二时稍见日,届午则云雾四合,大雨如注,山颠气寒凛,夜则成冰雪。 ” 可见战斗环境之苦。
为勉励索伦兵,表彰其战绩,乾隆赏赐海兰察玉扳指一个,大荷包一对,小荷包两个,并发奶饼一匣, 照例尝银一百两。 其他佐领骁骑校等俱尝戴孔雀翎。 许多索伦兵丁被升为骁骑校。
索伦名将海兰察在清朝的康、雍、乾三朝这一段时期,是我国疆域基本奠定的时期,所以进行了无数次的统一战争,在这个时期,可谓是将星璀璨,其中一位,就是被誉为乾隆朝“武臣之冠”,来自索伦部的名将海兰察。
海兰察以一个“库图勒(跟役)”的身份参加乾隆朝平准之役,因军功被晋封为一等超勇公, 四次绘像“紫光阁”,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海兰察出身微末,所以具体什么出生的也无据可查,只能大致从清史列传中的乾隆二十年以索伦马甲从征准噶尔判断,清廷要求索伦人凡十五岁以上男子须充当“嘎哈”,那么海兰察应该就是15、6岁的样子,所以大致考虑是在乾隆四年左右的时候出生。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乾隆年间的战事,给海兰察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的机遇,海兰察从乾隆二十年的时候,随军西征准噶尔部,到乾隆五十七年征剿廓尔喀回朝,足足南征北战了三十七年,建立了赫赫战功。
他刚入伍,就随大军转战天山南北,在追剿阿睦尔撒纳叛军的战斗中开始崭露头角。当时,阿睦尔撒纳之弟辉特部台吉巴雅尔跟随反叛,清军进讨,巴雅尔逃入塔尔巴哈台山中。“海兰察奋力穷追,射之坠马,生擒以归,叙功赏额尔克巴图鲁称号。”
新疆平定之后,海兰察受到乾隆帝的赏识,“擢二等侍卫,寻迁头等侍卫,命在乾清门行走。授职骑都尉,加一云骑尉,绘像紫光阁。乾隆爱其才,将其归化进了满洲镶黄旗,以示器重。
乾隆三十二年的时候,清缅之战爆发,海兰察以记名副都统率轻骑从征,在罕塔与敌接阵,海兰察一马当先,射死三个,生擒七人,率军追敌,斩*两百余人,然后转而在路旁设伏又歼灭敌人四百。继而冲锋陷阵,战功累累,被授予镶蓝旗蒙古副都统,大军班师,海兰察被要求镇守云南,防范西南边陲。
四年后,乾隆征讨四川大、小金川,海兰察率军入川,当时清军已经久攻不下金川的坚碉险隘,海兰察到达后,与副将军军丰升额合力攻克美寨 , 败敌于策卜丹 、 贡嘎山 、 路顶宗 、 喀木色尔 , 获卡寨五十 、 碉三百 , 歼敌数百 ,调正红旗蒙古都统。
据说当时记载海兰察行军到一处险要隘口之时,大山之间间隔有一条深溪,山间仅有一条只容单人侧身而过的山路,清军想要渡河,奈何山顶有金川兵滚礌石下来,砸死砸伤数人。主帅阿桂一筹莫展,海兰察却说:“这事也没那么难,你给我五百人,再准备八天的口粮,剩下的事情我来搞定,八天后,大帅就在这里架桥过岸就是了。”
八天后,阿桂就下令全军架桥,准备过河,结果刚一探出身子,对岸又是使劲的往下砸石头,几个头破血流的清军对海兰察是破口大骂,你海兰察吹牛逼总得分个场合吧。就在这时,突然对岸山上喊*声四起,不多时,金川土兵就被打得不见了踪影,阿桂急忙让士兵继续架桥渡河。
战后,阿桂问海兰察你咋摸到上面去的,海兰察笑着说,我看山间的水流平缓,想来应该离发源地不远,按常理,发源地通常都是山势相连,所以我带着五百兵士沿着水流而上,水流果然逐渐变细,又走了一百多里,果然找到了水源,那里的山体两岸连接成一道山梁,我们翻越山梁又走了两天,终于看到了敌人的营地。
我把军队埋伏在草丛里面,像野兽躲避猎人一样禁止说话,把五百人变成五百块的石头,等到大帅你在河对岸搭桥的时候,敌人都跑去山顶阻止你们搭桥过河,我再带着五百兵士去攻打他们的营地,敌人一件老巢被攻打,阵脚大乱,哪里有不败之理。
而一般来说,发源地往往山势相连,所以我带着军队沿涧而上,水流渐细,又走了一百多里地,果然找到了水源,那里的山体两岸连接成一道山梁,我们翻越山梁又走了两天,终于望见敌营,我指挥军队埋伏在草丛中,像野兽躲避猎人一样禁止说话、禁止动弹,把五百人生生变成五百块石头。等到大帅在河对岸搭桥进攻时,敌军倾巢而出去夺桥,我再挥师夺营,敌军一见老巢被端,焉有不乱之理!”
在乾隆四十一年的时候,大小金川平定海兰察受封为一等超勇侯, 赏戴双眼花翎 。 乾隆帝亲至良乡城南行郊劳礼 , 赏赐御用鞍髻马、缎 、银等 。 再次绘象紫光阁 。
乾隆四十六年,海兰察又被派往甘肃平定苏四十三起义,他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战术,率阿拉善马队及八旗、绿营兵在兰州城外作战,他甚至为了侦探对方军情,一个人骑着马跑到五泉山去查看对方布防。后在率军激战中,受枪伤,但仍然不松懈,两个月后平定了义军的大本营华林寺。
后来,海兰察又和尚书福康安被调往台湾,统率金川土屯兵等平定林爽文起义,海兰察又带着二十几个人跑到彰化县的八卦山侦查,这是正好碰到林爽文的军队在山上筑卡,海兰察当即跃身上马,张弓搭箭射*数人,林部士兵见来人如此神勇,惊慌失措之下,四处逃散。后海兰察又率军赶往嘉义,在牛稠山击败万余义军,解除了嘉义之围,海兰察在台湾征战四个月,平定了林爽文起义。
海兰察军功的顶点是奔赴西藏远征廓尔喀,上面已经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海兰察接连征战,备尝师旅之劳苦, 且多次负伤。尤其是赴西藏驱逐廓尔喀之战,他率军在喜马拉雅山两麓作战,在雪域高原历尽艰险 , 因劳累过度而病倒 。 返回京师尚未满一个月 , 乾隆五十八年春 , 一代名将海兰察在北京去世。
鄂温克博物馆广场前的海兰察铜像
海兰察传奇的一生,不但在于其正史中的军功显赫,在诸多的野史轶闻中还有许多关于这个传奇人物的奇葩记载,比如喜欢生吃蜘蛛,螂蛆、蝾螈、虿蝎等昆虫,“公一一去其钳爪,生啖毕”。。。
其中还有一些更加奇葩的东西,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清代名人轶事》、《清稗类钞》之类的书。
后记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煊赫的战功背后,索伦人所付出的牺牲、所承担的苦难也是极为沉重的。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最可怕灾难就是人口的巨大损失。
作为帝国的刀锋,索伦官兵每征必遣、每战必先,其在战争中的伤亡无疑是相当惨重的。清代档案中所谓“阵亡”,是专对那些收得遗体或存有见证的死者而言的。至于其他尸骨无存、无人见证的士兵,即使确系战死,也只能被算作是“失踪”。
而那些不幸为对方掳获的索伦官兵,其命运更是凄惨,不是被敌人残*泄愤,即是沦为奴隶,忍受残酷的剥削和虐待。
像清准战争期间,索伦、达斡尔人所承受的军役负担完全是超负荷的。特别是在乾隆朝统一新疆之役,朝廷的兵役征发甚已达到了竭泽而渔的程度。时两族人众不论官兵闲散,不分老少勇怯, 只要能骑马持弓,都成了朝廷征调的对象。本就十分稀少的索伦、达斡尔人口更显捉襟见肘,父子兄弟举家从征、古稀老人冲锋陷阵的极端现象因之比比皆是。
康雍乾三朝,在前后63年的时间里,清廷先后征调了8 个批次的索伦官兵,投入到清准战争以及连带的平定大小和卓之役,所用兵力共约16000人次,另外还有大量的随行跟役。为满足这一军役需求,索伦人可以说是倾尽了全力。
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善战,在远离故土万里之遥的西北边域,仍能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以其超卓的骑射技艺、坚忍的民族精神,赢得了一次次战斗的胜利,为清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更奠定了这个人口稀少的民族在有清一代历史中突出重要的地位。
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索伦人付出了巨大的人员牺牲, 有数以千计的勇士血染疆场、客死异乡。他们为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将永远彪炳史册,为后人所缅怀。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