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光武
潍河的名字,与故乡重叠,一直深藏在我的心事里。潍河的波涛,与岁月共鸣,一直激荡在我的血脉中。迷恋潍河,犹如婴儿迷恋慈母;迷恋潍河,犹如鱼儿迷恋江河,只要偷得浮生之闲,我就会寻觅在潍水河畔,寻觅我梦想中的精神家园。
一
五十万年前的那堆渔火,跨越千年的时空,穿过漫长的岁月,照亮了我生命的底色,也映红了潍河两岸这片历史久远,文化丰厚的沃土。
潍河,古称淮河,亦称潍水。从古至今,在众多的历史典籍中,都能找到关于她的记载。《尚书贡页》载:潍淄其道。《水经注》云:水出琅琊箕山。
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居住着太古时期的东夷人,他们以渔猎和采集野果为生,过着群居的生活。到了距今约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族群的扩大,部落产生了,人们逐水而居,顺流而下,来到了更加广阔的潍河大平原上。他们用波澜壮阔的氏族大迁徙,谱写了“夸父追日”神话般的历史壮举。
潍河上游,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每逢大雨滂沱,山洪爆发,水流湍急,两岸的良田、村落、树木皆被毁严重,因此,生活在这里的古代东夷人便称其为“坏河”,后来,人们因其谐音,称之为“淮河”,这也是“淮河”一词的最早由来和出现。而那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则被称为“淮夷”。
至周朝时,成王东征,居住在此的一些东夷部落,为了摆脱被*伐征讨的命运,一路风尘仆仆,向南而去。
经过长期奔波,一条大河横亘在他们的面前。望着眼前滚滚东去的河水,倾听着波涛拍岸的声音,让这些来自齐鲁大地的人们禁不住想起了那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河一一淮河,一种回到家的感动顿时温暖了这群硬汉子们的心,他们就此终止了疲倦的行程,把希冀化作汗水,在这片陌生而又富饶的土地上,春去秋来,年复一年,辛勤耕耘,世代劳作。他们把眼前的这条大河也取名为“淮河”,以示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与怀恋。所以说今天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的淮河的得名,就是古代“地名,水名,随人走”的最好例证。
直到民国时期,山东省安丘县(今安丘市)境的东南部仍被称为淮安县,一九五0年六月淮安改作潍安县,后并于安丘县。时至今日,潍河两岸的许多老人还称潍河为“淮河”。
二
潍河东夷古文化是华夏古代文明的重要根脉之一。很多年前,考古学家们就在该流域发现了大批后李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以及夏商周秦汉到唐宋等时期的人类活动遗迹。也是在这里,人们更是发现了早于甲刻文和甲骨文的距今约有八千年历史的陶刻文。
每当我漫步于潍河畔,内心总会沉浸在潍河古老文化的氤氲与熏陶中。沿着潍河的流向,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文化带,深厚的潍河文化底蕴孕育的历史文化名人更是烂若星河,不胜枚举。
舜,又称虞舜,姓姚,名重华,是东夷部落联盟领袖,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之一。《孟子离娄下》记载:舜生于诸冯。诸冯位于潍河的中游,西岸。舜以孝闻天下,人们都择舜而居。在接受尧帝的禅让以后,舜以德治国,开创中华道德文化先河,《尚书》称“德自舜明”。
舜治时,面对连年不断的潍河水患,他起用鲧的儿子大禹治理潍水。 “洪水滔天,浩浩怀山”。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大禹治水的那条河,对应的地势是南高北低,是一条南北流向的大河,而在中国北方,有此流向的河流很少,唯潍河最具代表性。
那日,在潍河的波涛浪涌和雨雾迷朦中,我与大禹相逢。大禹是神,也是人,遥不可及,又伸手可触。他不但有着仗剑走天涯的气慨,更有着胸怀天下的志向。上天不但赐于了他解救众生的能力,更赋于了他一颗见不得百姓受苦的心。大禹举目四野,万丈豪情,面对肆虐的潍河水患和极端恶劣的环境,他目光炯炯,意志坚定,他带领众人,采用“堵”、“疏”结合的方法,披星戴月,劈荆斩棘,经过十三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让桀骜不驯的“坏河(淮河)”变得美丽如初,温柔如光。水患解除,大禹率众人凯旋而归,只见他一身尘埃,满脸疲惫,能为百姓造福,大禹内心平静,从容似水。
不管大禹治理潍水是传说也罢,真实也罢,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才是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自古以来,人们用大禹治水的精神去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从而在奋斗中获得成功。
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被东夷有穷氏的部落首领后羿打败,史称“太康失国”。后来,后羿被寒浞所灭,而寒浞的属地寒国,就在潍河的下游一带。
三
潍河纵贯齐鲁大地,连接东西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在这里发生的数次重要水战,几乎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二十七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
话说寒浞在夺取夏朝政权以后,命其子寒浇率军去剿灭盘踞在潍河下游的夏朝残部和斟鄩国水军。寒浇不但骁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他一方面在潍河对岸集结兵力以吸引敌方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悄悄派人在浞河边上赶制了一大批战船,通过拖拽的方式,从陆路把战船运送到潍河上游,史称“陆地行舟”。
一切准备就绪后,寒浇率水军乘战船从潍河上游顺流而下,突然出现在斟鄩国战船面前,奋力冲*,势不可挡,顷刻间,敌方水军大乱,船只倾覆无数,大败。斟鄩国灭亡。
对于此战的结果,大诗人屈原在《天问》中感叹道:“浇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鄩,何道取之?”
此战,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水战。从此以后,天才少年寒浇上演的“陆地行舟”,被后人载入史册,铭记千年。据考证,至今在潍河流域广大乡村流传着的民间杂耍《跑旱船》,就是据此演化而来。
四
公元前二〇四年的那个冬天,北风呼啸,寒气逼人。楚军与汉军对峙于潍河两岸。在潍河西岸的盖公山上,汉将韩信手捋长髯,提剑而立。他经过多日观察,发现对岸楚军阵营整齐,巡防严密,无懈可击。韩信眉头紧锁,苦想破敌之策。经过数日冥思,终于心生一计。他命人去上游秘密筑坝蓄水,然后命将领率军佯攻,诈败。楚将龙且率军紧追其后,韩信在盖公山上见楚军中计,遂摇旗为号,开坝放水。顿时,滔滔洪水如出笼的猛兽,将楚军淹去大半。而后汉军又掩*回来,楚军大败,大将龙且被斩。
此次潍水之战,汉军几乎消灭了大半楚军,为楚汉战争的最终结果奠定了基础。因此,潍河被称为兴汉之水,汉运之水。
五
凝望古老的潍河,每一粒砂砾都承载着一段厚重久远的历史,每一滴水珠都深藏着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到了近代,以潍河之子王尽美、卢志英为代表的大批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在黎明前的暗夜里,为尚在革命征程中摸索的人们,点亮了一盏盏指路明灯。
“谁主沉浮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一九一八年夏,二十岁的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临行前,他登上家乡南岭,远眺滚滚潍水,俯看壮丽山河,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随即写下了前面的诗句。
王尽美,山东诸城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党的一大代表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山东省党组织最早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他为了党的事业和革命的胜利,呕心呖血,积劳成疾,于一九二五年八月十九日在青岛病逝,终年二十七岁。
六
一九四七年的一个秋日,秋风肃瑟,落叶纷飞。被关押在牢房内的卢志英被一只落在牢房窗台上的燕子吸引,燕子的叫声,拉伸着他的目光,抵达故乡。他依然记得潍河傍村而过,峡山矗立巍峨。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印记在他的心底。
一九〇五年,卢志英出生在昌邑南部一个名叫望仙埠的村子里。从小就喝着潍河水长大的他有着远大的志向。一九二五年入党后,为党的情报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九四七年,由于叛徒的出卖,他被捕入狱。
“不要在敌人面前流泪,他们总会有灭亡的一天。”这是卢志英安慰同样被捕的妻子的话。在狱中,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烤打,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凛然正气和高风亮节。一九四八年,卢志英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四十三岁。
七
如果说美丽的潍河是一条七彩缤纷的飘带,霞光万道,绚丽多姿,那么峡山湖(原峡山水库)就是镶嵌在她上面的一颗宝石,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峡山湖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上级政府为了彻底根治潍河水患,解决下游百姓的吃水和灌溉问题,决定在峡山以南的安丘、昌邑、高密、诸城四县交界地带,修建峡山水库。而所划库区内的近百个村庄,几十万群众要在规定的时间迁移他乡。
世辈久居的家园和祖辈耕种的良田就要变成一片泽国。没有抱怨,没有眼泪,舍小家顾大家,人们身背行囊,携妇将雏,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去往他乡的征途。
听老人们讲,那时候,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上也面临重重困难,库区的广大移民群众更是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只有那时经历过的人,才真正懂得“背井离乡”的真正含义。
就在库区开展大规模移民的同时,修建峡山水库拦河大坝的号角也如吹响了。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附近各县的十几万群众不计酬劳,自带干粮,顶风冒雪,战天斗地,喝雪水,啃窝头,住地窝,靠车推人拉,硬生生将拦河大坝高高筑起!
八
潍河浩荡,滔滔入海,历史如烟,波澜跌宕。当我站在盖公山上,眺望大禹当年治水的背影时;当我怀着虔诚,走进潍河两岸广大百姓的内心为他们祈福时;当我站在古老的潍河渡口,听峻青老人讲述在那《黎明的河边》,潍河儿女不畏强敌,勇斗日寇的故事时;当我看到今天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时,我觉得我们这个民族的产生之谜;生存之谜;发展之谜都存在于潍河两岸这片茫无边际的沃野之中。
几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勤劳和智慧,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一幕幕悲壮恢宏的历史篇章。他们如永恒闪耀的星辰,永远照亮潍河的夜空。
朋友,来潍河吧,峡山之上,感受雄姿勃发的少年英雄,感悟潍河灿烂文化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钟光武,笔名潍水晨钟。山东安丘(今峡山区)人。在各类纸质期刊或网络媒体发表作品二百余篇。作品被《百度文库》《中国乡村书库》等十多种文集收录。连续荣获第二届、第三届青未了散文奖,《当代散文》优秀作品奖等众多奖项。《齐鲁青未了》签约作家。
壹点号 潍水晨钟(钟光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