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石桥“烧火龙”为何舞动乡间上千年?应如何保护与传承?

非遗项目石桥“烧火龙”为何舞动乡间上千年?应如何保护与传承?

首页角色扮演龙吟火龙更新时间:2024-05-09

文|依壹Talk

编辑|依壹Talk


在中国古代,龙被奉为神明,所以被称为“龙的传人”,关于“龙”,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讲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在近代,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源浅说》中也提到:“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神兽,其形体是由海马,蜥蜴,鳄鱼,蛇类,鹿角等动物特性综合而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吉祥的,是长寿的。

这一文化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龙文化”。并由此而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龙”。

在古代,巴人是一个以武力著称的国家,他们崇尚武力。达州是古巴国的地盘,“舞龙”等民俗活动成为当地人民代代相传的“寄托”和“精神”。这种精神延传至今,已逐渐融进了达州这片土地上的“城市人文精神”之中。

崇武,尚武也随时随地演变成了达州人民对生活的一种热爱。达州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巴文化的长期积淀,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舞龙”文化。

“石桥火龙的“源起”

(1)石桥火龙的源来

我国古代曾有过“耍龙”的戏码,为的是娱乐大众,时至今日,每年正月十五都有“耍龙”的活动。“烧火龙”是发源于四川东北达川区“石桥古镇”地区的一种川东民间艺术,它融合了纸扎、烟火工艺、自然生态和故事传说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

石桥镇地处达州市西部,距市区34.8公里,与平昌、巴中交界,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

石桥火龙,是石桥古镇的一种民间艺术,每年的元宵节(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五),都会有一条“龙”被点燃,然后放上烟花,在石桥古镇跳了几千年的龙舞。

根据《石桥区志》社会篇中关于风俗(旧俗)的记载:“据说汉文帝每年正月十五,出宫游园,与民同乐,大放花灯。

乡间和街巷,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灯笼,都放起了鞭炮,男男女女都走在街上,观看火龙表演,在全区,又以石桥镇的火龙最是壮观。”都是用硝石、硫磺和木炭做的。

据说,清朝甲辰年(1903年),石桥河受到义和团的影响,正月里没有龙灯,病得很重,到了三个月才补上龙灯。

(2)“火龙”与古镇的关系

石桥位于达川区,始建于汉朝,历经千年雨雪风霜,孕育出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据说这座古石桥曾经是当地有名的旱地码头,经常发生旱灾,有一年正月,有个老道士游历此地,为了解救百姓,他让百姓们在各处门前备上香火纸钱烟花大炮,然后到河边施法。

只听得一声龙吟,一条金龙从河中跃出,口中喷出一团团的云雾,云雾缭绕,天空瞬间变得漆黑一片,随即大雨倾盆而下,所有人都欢呼雀跃,载歌载舞,欢天喜地。

后来,为了感谢火龙的雨露,人们每年都会在元宵节跳火龙舞,在村子里巡逻,祈求平安,人们也会祈祷风调雨顺,防患于未然,减少瘟疫,慢慢的,石桥上的火龙就成为了民间的一种艺术。

据石桥镇老人说:“石桥火龙舞的制作与表演有很多讲究。”

首先是让镇上的老手们用纸、布、竹等制作“龙”,以备不时之需。

龙的身躯分九段,第一段为龙宝,第二段为龙首,第三段为龙身,第四段为龙尾。龙首和龙身之间,用麻布连接起来,足有十几米长。等龙造好之后,就会请石桥镇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人物来进行“请龙”。

仪式完毕,接下来就是“龙点睛”了。

正月初十的下午,人们提着“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的牌灯,在锣鼓和唢呐的带领下,把龙抬到了石桥镇的挑水河边,点上了香烛和鞭炮,举行了“请水”仪式。

等到一切仪式结束,从正月十一日晚上(以前是正月十一日晚上,2000年后改为正月十三日晚上)开始,由石桥上挑选出来的十个身强力壮的汉子,高举着一条火龙,绕着石桥的街巷翩翩起舞。

火龙所过之处,无论男女老少,皆以石盆为引,随火龙而去,石盆中的烟火,也向火龙所过之处喷涌而出。这一幕将会持续到元宵节的夜晚。

正月十六日午后,人们又到挑水河边点燃龙灯,进行“送龙”。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和推算,这一石桥民俗活动断断续续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

(3)“火龙情结”在石桥上民众中的体现

石桥上的火龙习俗始于西汉,流传于达县,通川,渠县,营山,平昌一带。尤其是石桥上的人,更是对火龙充满了热情。

“石桥火龙”的生存价值

“石桥火龙舞”是石桥镇传统民俗艺术的两个多世纪以来的延续,是达州人,川东人,乃至整个华夏民族的一种“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

(1)远古的烙印,体现出独特的人文与历史价值

石桥上的火龙很复杂,一共有五个步骤,分别是扎龙、请水、烧火龙、清宅、罢龙五个部分,每一个步骤都有无数的小步骤,比如“扎龙”,每一步都需要上千次的步骤。

整条龙都是用篾片、麻布、纸等材料编织而成,除了耍火龙的宝灯之外,从龙头到龙尾由总共约十几米长的麻布连成,里面用篾条搭成架子,上面还有龙须,龙身上还画着鳞片、犄角、爪子等元素。

特制的纸花筒、石钵花和独特的打铁工艺,是研究古巴运河文化的重要材料,而“舞龙环节”所体现的勇猛与坚韧并存,更是提炼出达州城市的人文历史精神。

(2)当代符号,衍生出一种特殊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石桥火龙,对现在的石桥人而言,不仅仅是过年团圆时不可缺少的传统民俗表演,更是现代人们对自己家乡“故乡情”的具体体现。

每年的腊月,石桥社区都会邀请扎火龙传承人潘广恒一家回石桥进行扎龙活动,为了迎接正月十三日的到来,石桥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烟火。

在表演开始之前,少年们都是赤着上身,头上戴着帽子,脚上穿着草鞋。在表演火龙的时候,一人手持龙宝,九人手持龙把,随着锣鼓声,在街道上翩翩起舞,四面八方的人,都在燃放着烟花。

表演的时候,经常会有几条火龙在街道上飞舞,到了高潮迭起的时候,就会有一片铁水飞溅出来,那场面,就像是一条火龙融入了数万观众之中,引得全场欢呼声不绝于耳。

这些都是人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祥和;每一年的“火龙”,不管是扎龙,还是送龙,都会给新闻媒体,摄影爱好者,文学作者,电影制作人,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带来灵感的来源。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除了看“耍火龙”,还可以走在青石路上,游览石桥古镇,领略古镇的“古风之韵”。此外,您还可以游览“中国第一条红色街道”——列宁街,以及沿街四个古老的石雕牌坊,这是一条有着深厚红色文化的街道。

(3)独树一帜,创造当代价值

“石桥火龙”是川东地界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经典之作,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地游客被“耍火龙”活动所吸引,带来了包括吃、住、行等生活所需的经济价值;同时,以“石桥”和“火龙”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也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推动力。

比如,四川艺术学院美院的一名学生,从“石桥火龙”中得到灵感,创作了一款以“石桥火龙”为主题的环保手提包,这也是他在大学期间,第一次为自己的创新创业赚到了钱。

由四川艺术学院教师组成的团队,将石桥“火龙”元素融入到达州当地的艺术主题酒店中,成为达州市“艺术创意村”的一大亮点,这对石桥“火龙”的经济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石桥火龙的保护和传承

(1)制作者和表演者缺少基本的生存保障

石桥镇及其周围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本,当地居民多为勤劳的农夫,以务农为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大部分石桥人不得不在外打工,以维持生计。所以,现在城里对石桥火龙有兴趣的工匠和表演者就更少了。

再加上“老艺人”(包括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寿终正寝,导致目前“石桥火龙”的制作环节“几近失传”。据了解,现在石桥镇只剩下潘广恒一个传人。

(2)青年一代缺少传承的意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当时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城市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即使是农村,大多数家庭也只有2-3个孩子。

时至今日,很多年轻人还在外面打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很明显。石桥镇亦是如此,当地青少年很少主动参加“石桥火龙”的制作与表演活动,更没有人把“石桥火龙”制作与表演活动当作自己将来的职业。

同时,由于网络和媒体的广泛传播,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很少有人会去关注那些在自己家乡已经存在的“无价之宝”。

如今,每一年的“烧火龙”都是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制作和演出的团队都是东拼西凑,质量也大不如前,更别说有没有跟上时代潮流的创新了。

(3)“石桥上那条火龙”的神韵正在渐渐消散

在国家大力推进非遗保护的背景下,大部分传统民间艺术似乎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大部分传统民间艺术已经丧失了一部分的神韵。

其保护工作的实质,就是要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内在精华进行保护与传承,这也是其中最难的一环,石桥火龙的本质与内在精华,特别依赖于其所在的文化生态。

“石桥火龙”自2008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造成了石桥火龙文化生态背景的巨变,现代“石桥火龙”的制作工艺和龙舞技术已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石桥火龙的神韵也在逐渐消逝。

(4)缺乏强有力的外力支撑的石桥火龙的传承

石桥火龙自2008年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以来,除了自身申报资金外,外界对其的支持并不多。对于石桥火龙的保护和传承来说,政府每年的资金投入还是微不足道的。同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石桥火龙的保护与传承进行规范。

虽然石桥上的居民一直想要保护和传承石桥上的火龙,但是他们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和方法。

由此可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火龙”,其理论研究的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总的来说,石桥火龙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珍贵的文化,如何传承?

“石桥火龙非遗”保护措施亟待完善和强化,这既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更是助推达州实现“文旅靓市”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

在达州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石桥火龙岩的原生态保护措施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去,从而使石桥火龙岩的传承和保护得到更好的发展。

石桥火龙的传承,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好传承者,培养好传承者,才能代代相传,才能将石桥火龙术的精髓传承下去,才能让文明长存。

石桥火龙舞是达州传统民间艺术,政府应该加大对石桥火龙舞的保护和传承力度,积极推动“石桥火龙”品牌的建立,并尽快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使这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技艺和表演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让广大群众领略到它的魅力。

同时,在达州市,还有很多传统民间艺术需要保护,需要人们去寻找,去记录,去保存,不要让它们成为“昙花一现”,让后人再也见不到。

在推进保护传承工作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方能使达州文化艺术真正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李万斌,董 立,孙亮亮.川东地区民间舞龙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1(6):48-52.

[2] 李胜.让花鼓灯在百姓的欢笑中得以传承[J].舞蹈,2013(5):62-63.

[3] 孙亮亮.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石桥火龙[J].长春大学学报,2013(4):49-53.

[4] 刘荣荣.非遗保护视野下广西民族传统口头文学的当代价值及传承[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97-100.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