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对“暨艳案”的处理结果,背后隐藏着什么幽微之处?

孙权对“暨艳案”的处理结果,背后隐藏着什么幽微之处?

首页角色扮演猎艳三国志更新时间:2024-05-09

吴(徐夤)

一主参差六十年,父兄犹庆授孙权。

不迎曹操真长策,终谢张昭见硕贤。

建业龙盘虽可贵,武昌鱼味亦何偏。

秦嬴谩作东游计,紫气黄旗岂偶然。

抛开军事,只谈政治,孙权给后人的印象是前期清明,后期昏聩。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曹魏、蜀汉、东吴的内部都存在政治斗争的影子,而在小编看来,蜀汉的斗争多来源于政治理念不同;曹魏的斗争多来自篡夺政权不可避免的尖锐矛盾;东吴的斗争就非常诡谲,而且都有孙权本人的身影。比如“暨艳案”、“吕壹案”、“二宫之争”等等。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暨艳案”的事情。

“暨艳案”的概述

“暨艳案”发生于吴黄武三年(即公元224年)。《三国志·吴书·张温传》中对“暨艳案”的记载较为详细,因为张温也是“暨艳案”中的当事人之一。张温提拔一个叫做暨艳的人为选曹郎,后来暨艳又成为选曹尚书,负责铨选、沙汰官吏的事宜。这样一个位置对东吴政治格局的影响可想而知,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很容易吃得开,也很容易得罪人,关键就看暨艳的行事风格、个人倾向、道德标准和政治嗅觉。

《三国志·吴书·张温传》:“艳字子休,亦吴郡人也,温引致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

暨艳和张温是一路人,《张温传》中对暨艳的的评价为“艳性狷厉,好为清议”,看上去带有贬义色彩,但换一个角度,并且结合暨艳的行事风格来看,那就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有一定的道德洁癖。暨艳上任以后就对东吴朝臣以及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合称为三署)郎官进行全方位打击,有一些贪污的官吏被贬为军吏,降低他们的地位。暨艳如此行事必然会引起被弹劾、罢黜者的怨气,相应的也会引起江东世家或者新兴贵族的反击。结果就不难想象了,暨艳以及选曹郎徐彪被迫自*,提拔并支持暨艳的张温被罢黜禁锢,张温两个弟弟张祗、张白被牵连禁锢,就连张温的姐妹也因为“暨艳案”受到牵连,被迫改嫁。总而言之,孙权对张温的处罚很重,平息了群臣的怨气。

《三国志·吴书·张温传》:“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二弟祗、白,亦有才名,与温俱废。”

《文士传》:“温姊妹三人皆有节行,为温事,已嫁者皆见录夺。”

“暨艳案”背后的原因

从道德层面上来说,暨艳、徐彪、张温严格要求官吏的行为,是正确的行为。为什么孙权最后不分青红皂白,对暨艳等人实行这么严厉的处罚呢?根据前辈学者的论述,“暨艳案”背后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暨艳等人的行事风格,有悖于孙权的用人理念

选用人才到底是重视德行,还是重视才能,这是一个长久存在的话题。最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根据不同的环境而定,在治世中,国家政权运转良好,才能的作用较低,德行能够成为表率,所以重德;在乱世中,需要推倒废墟重新建立一个秩序,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与人竞争,非才能不足以为之,所以重德。这个道理曹操清楚,刘备、诸葛亮清楚,孙权自然也清楚。

在黄武三年,虽然三国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但东吴毕竟还要面对强大的曹魏,且此时孙权尚未称帝,大业未成。在这种乱世中,才能的重要性要大于德行。孙权对有才能的、有功劳的人的德行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的时候还使用非常残酷的人殉的手段笼络人心,为的就是有能力的人能够给自己卖命。而张温、暨艳、徐彪的行为无疑是打击了有道德瑕疵又有能力的这一批人,他们的做法与孙权长期以来的用人理念背道而驰,而且已经出现了严重后果。为了重新拉回人心,孙权必定要严重惩罚他们,来平息别人的怒火。

《三国志·吴书·潘璋传》:“然性奢泰,末年弥甚,服物僭拟。吏兵富者,或*取其财物……权惜其功而辄原不问。”

《江表传》:“权命以其爱妾殉葬,复客二百家。”

二、孙权惩罚张温、暨艳,目的在于维护江东世家的利益

孙权治下有两种较大的力量,一个是由江北而来的淮泗集团,另一个是江东本地的世家大族。早先淮泗集团的权重非常大,像周瑜、鲁肃、吕蒙都是孙权的股肱重臣。然而原先的一批淮泗集团逐渐老去;三国形势愈趋明朗,缺少渡江而来的北人;而且孙权也无力向北推进,那么扎根于江东的世家大族的力量必然要上升,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趋势,孙权当然也看到了这个趋势。

三署郎官就是江东世家子弟出仕的一个途径,其中世家子弟占有相当的数量。而张温、暨艳对三署进行大力度的沙汰,无疑是对江东世家的一种压制和打击。其实张温和暨艳就是吴郡人,暨艳的出身不好,张温却是出身世家大族,要说张温有意针对江东世家是没有道理的事,这或许是因为他的道德标准使然。但最后的客观结果是得罪了世家的利益,孙权为了维护、拉拢世家,所以重惩了张温、暨艳、徐彪。

三、孙权维护淮泗集团的利益

这种说法与上述说法恰恰相反。“暨艳案”的处置结果偏向于维护淮泗集团的利益。而且这种说法在史料上的表现也很明显。《三国志》中记载,张温、暨艳明确的弹劾、打击了两个人有名有姓的人,一个是丞相孙邵,一个是鄱阳太守王靖。孙邵是青州北海人,王靖是徐州广陵人,他们两个都属于淮泗集团。孙邵还是位高权重的丞相。张温是吴郡大姓,弹劾北方出身的孙邵,很容易上升到东吴两个派系之间的斗争。而江东世家一家独大的局面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他需要日渐式微的淮泗集团压制、平衡江东世家,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孙权重处了张温。

《吴录》:“张温、暨艳奏其事,邵辞位请罪,权释令复职。”

《三国志·吴书·张温传》:“王靖内不忧时,外不趋事,温弹之不私,推之不假,於是与靖遂为大怨。”

分析与思考

三种说法莫衷一是,尤其是后两个说法,更是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小编个人采信第一种说法,即“暨艳案”中没有太多的复杂的政治派系斗争的因素,而是因为张温、暨艳的道德标准和行事风格与孙权的用人理念和东吴群臣的反弹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

首先《三国志·吴书·张温传》中已经非常明确地记载了暨艳的打击范围,“弹射百僚,覈选三署”,范围是非常广的,这里面即包括淮泗集团,比如孙邵,也包括江东大族。像陆逊、陆瑁、朱据这些出身江东大族的人都劝诫过暨艳,可能暨艳的弹射也确实触动了江东大族的利益。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初,暨艳造营府之论,逊谏戒之,以为必祸。”

《三国志·吴书·陆瑁传》:“时尚书暨艳盛明臧否,差断三署……瑁与书曰……艳不能行,卒以致败。”

《三国志·吴书·朱据传》:“是时选曹尚书暨艳,疾贪汙在位,欲沙汰之。据以为天下未定,宜以功覆过,弃瑕取用……艳不听,卒败。”

然后“暨艳案”爆发,谁支持了暨艳呢?有陈表和骆统。陈表是陈武的儿子,属于淮泗集团,骆统是会稽人,从其父骆俊察孝廉、官至陈国相,以及骆统后来接济饥民的事情上来看,骆统应该也有一定的家底。

《三国志·吴书·陈武传》:“尚书暨艳亦与表善,后艳遇罪,时人咸自营护,信厚言薄,表独不然。”

《三国志·吴书·张温传》:“将军骆统表理温曰……权终不纳。”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人如何评价张温。

《会稽典录》:“亮初闻温败,未知其故,思之数日,曰:‘吾已得之矣,其人於清浊太明,善恶太分。’”

综上所述,张温、暨艳的打击范围有淮泗人和江东人,暨艳落难后的支持者也有淮泗人和江东人,不存在侧重于某一方。同时期的诸葛亮也将“暨艳案”的结果归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小编认为,暨艳的行为只是一次对人事升降的激进改革,遭到守旧派和既得利益者的反击,从而被孙权放弃,而没有掺杂过多的派系斗争的因素。

参考文献:《三国志》、《暨艳案与吕壹事件再讨论》、《暨艳案及相关问题》、《暨艳案试析》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