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首页角色扮演魔法启示录之境界物语更新时间:2024-07-10

5月5日下午,恰逢立夏。

头戴一顶黑色棒球帽的老作家张庆国带着自己的新书《犀鸟启示录》,如约来到昆明北市区一家茶室。

记者与张庆国虽是初次见面,但对张庆国早有所了解,之前拜读过他的作品。

从挎包中拿出《犀鸟启示录》,张庆国亲自用笔为我签名留念。

品着普洱香茗,我一边捧读他这本装帧设计精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著,一边与张庆国先生聊起了有关这部“鸟书”以及观鸟等话题。

众所周知,云南享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鸟的种类在全国绝对排名第一。近年来,云南的保山百花岭、盈江石梯村等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观鸟”经济,使当地的少数民族村寨一举改变了长期的贫困面貌。《犀鸟启示录》就是如实记录这一具有特殊典型意义事件的报告文学。

作为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昆明作家协会主席和《滇池》文学杂志主编,张庆国以前以小说创作为主,发表了小说等作品500余万字,其作品被中国大陆各选刊多次转载,系国内知名作家。这次写观鸟方面的长篇报告文学,无疑是这位老作家的一次新的有益尝试。

《犀鸟启示录》一书的责任编辑王绍来告诉记者,这部报告文学是2020年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最初以4万字篇幅,发表于2020年第10期《人民文学》杂志,内容和文本很独特、对人鸟关系的思考很深刻,广受关注,入选了《北京文学》2020年中国非虚构报告文学作品年度候选榜单,在第九届书香昆明中被评为“云南十大好书”。

接到云南人民出版社的约稿后,张庆国不辞艰难劳苦,继续深入到位于中缅边境地区的盈江县石梯村,开展了更加细致的深入采访,最终写成20万字的同名图书。

纵观全书,记者感到有这样一些鲜明特点。

第一,根据有关方面介绍,这是中国作家首部写观鸟活动的报告文学。

观鸟是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自然观察活动,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义很大。这项活动200年前诞生于英国。20世纪30年代,少数欧美探险家进入云南,做过动植物和矿产资源调查,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时世界范围内的观鸟旅游活动进入兴盛期,欧美观鸟爱好者陆续来中国和云南探寻观鸟场所和路线,中国的观鸟活动和观鸟人数也逐渐增加,促进了国人爱护自然、注重环保、保护鸟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写好这本书,老作家张庆国专访了中国著名鸟类学家和观鸟活动专家,查阅了大量专业资料,认真研究生物多样性知识,在这部《犀鸟启示录》中详细追溯与介绍了世界和中国的观鸟活动历史,考察和研究了欧美人爱鸟之心的特殊文化渊源,这是中国作家首部撰写生物多样性观鸟文化的书。

为写好这部书,张庆国一方面大量阅读相关鸟类学专著,一方面深入百花岭、石梯村展开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调查,一年中三次进入深山的原始森林现场,在少数民族村寨与村民同吃同住,观察体验,广泛调查和研究思考,现场录音采访各种类型的村民20余人,调查了众多村民家庭和家族的生命史,调查研究了当年的地方文化历史、当地的自然地理和生物成长史,整理出30多万字的录音调查文件。再运用小说笔法,设置悬念、刻画人物、写自己的亲历过程、追述村民的个人生命史,从而真实写出了《犀鸟启示录》内容独特、境界宽阔的重要非虚构作品。

因此,该书读来趣味横生,引人入胜,生动感人。

第二,这是中国作家首部写人鸟关系的书。

谈及本书的创作体会,张庆国说:“人类最伟大的写作,都与爱和美有关。山上的那段日子很美,暴雨、群山、河流、浓雾,无影无踪又无处不在的鸟,极其隆重像一场大戏的热带原始森林,时时在我眼前晃动。”

诚如一位鸟类专家所说,人鸟关系,温柔而复杂,人与鸟的关系非常亲近,人类养鸟观鸟的爱好由来已久,但人类*鸟食鸟的习性也由来已久。张庆国带着对自然、对小鸟的“爱心”,带着自己的感动,动人地讲述着盈江犀鸟谷故事,也不惜笔墨考察关照了人与鸟之间漫长的恩怨并存的关系史,催人警醒。

第三,这也是首部通过云南少数民族观鸟活动讲述中国深山里民族地区成功脱贫案例的好书。对在未来的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促进致富奔小康,从而培养与增进农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具有借鉴意义。

石梯村是“直过民族”傈僳族和景颇族世代居住的村寨,地处原始雨林之中,地理条件险峻,长期交通不便,生产技术落后,文化教育发展滞后,很长时间以来,村民居住在原始的杈杈房里,收入很低,直到2010年还不通电和缺水,而且过去缺乏生态保护意识,许多人都打过鸟。

近年来,在盈江县委县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使观鸟旅游活动得以在石梯村发生并成长。短短数年里,来自中国各地和国外的数万观鸟爱好者进入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观鸟实实在在地让原本世代穷困的村民致富,也令他们真正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自我约束,真正树立了生态保护观念,在寻求致富发展的同时,尽量不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着对自然的敬重。

张庆国采访了一个个村民,以纪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性变化,对各地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好人类的生态家园给予了诸多启迪与思考。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维东)


内容: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维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张雪瑜 孙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