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太史公自序曰:楚人围我荥阳,相守三年;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
用现在的语言说:楚国的军队在荥阳围困汉王,楚、汉两军对峙了整整三年;萧何镇抚山西一带,经过仔细推算,不断向前线输送兵员,保证粮食供给不断,让百姓拥戴汉王,而不愿效忠楚王。
在成就汉朝大业中,有这么个人,起初,他是县城主要官员,却对其区区下属情有独钟,为何?攻入咸阳都城,汉王及众将领流连金银美女,他却只对秦王朝的地理要塞、资源宝藏、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一切资料情有独钟,为何?他既然“月下追信”成就韩信,但后来又设计*了他,为何?汉朝创立起初,每有前方粮缺兵慌,他总能及时补充,为何?他每遇人生困境,总有人来出言相助,为何?他究竟是谁呢?今就让我们推开大门,去结识一下他吧!
【正篇】
萧丞相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出身地主之家,打小就关注土地问题,他善于计算管理,为人处事也自有套,因此,他在县衙担任主吏掾(也就是县令的秘书-权利很大)。在沛县工作期间,他还结识了并以一生相随的神奇之人-汉高祖刘邦。
{结识神人}
众人眼中的刘邦,他对人轻悔谩骂和心高气傲,而萧何却看到他的仁厚爱人、喜欢施舍、胸襟开阔、为人大气和有远大的抱负,他尤其还听到关于刘邦的一系例神奇传说,萧何心里就估摸着:“此小子并非池中之物,要好生应付。”
刘邦也是沛县丰邑人,原名刘季。传说他的母亲刘媪,有一次,在大湖岸边歇息,睡梦之中与神相遇了。当时,天色昏暗,电闪雷鸣,只见有一蛟龙盘亘在他的母亲身上,没过多久,她便有身孕,生下了刘邦。
关于这龙,传说纷纭,一会儿出现在当地酒楼的上空;一会儿出现在荒郊野外的丛林间;更有奇葩之事,秦始皇帝常说“东南方向有天子之气”,他就想以巡游东方来加以镇压,而刘邦怀疑与己所关,为了躲避,他便常常藏匿在芒砀山的湖泽与岩石之间,不过吕氏和其他人却总是能找到,刘邦好奇地问:“为何呢?”吕氏则答道:“您所在之处的上方总有云气聚集,故能找到”。这一连串的传说,接二连三就变得神奇,在当地,刘邦几乎成为神,大家都想追随他了。而萧何则凭借他的职务便利,与人方便,与己有利,帮助刘邦担任了泗水亭长。
外乡富豪吕公初到沛县,设席宴请当地各级权贵,目的有二:其一为了以后请多多关照,其二为了其女能择得良婿;宴席规矩:礼金一千钱坐堂上,不足一千坐堂下。刘邦张口便说:“我出一万钱”,吕公大为惊讶,萧何则心知肚明“他那有这钱”,连忙上前解释道:“那小子是喜欢说大话的”。因为这句解围之话,再加上吕公的独具慧眼“这小子有魄力”,成就了汉王朝的吕太后。每遇关键时刻,萧何都会以不同方式向刘邦施予援手。
刘邦去咸阳服徭役,地方官员都前来为他送行,每人出钱三百,唯独萧何暗暗地送奉五百,比所有人直接多了二百钱。萧何的这笔投资,若干年后回报巨大啊!
言归正传,秦朝委派的新县令来到了沛县,他想尽快推行秦政,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过,新政对当地权贵冲击很大,萧何提议道:“战争刚刚结束,百姓劳苦,民心不安,道路破旧,百废待兴;若要让百姓来纳粮,征青年服徭役,整修县里道路,我们应该视具体情况,分前后次序,稳步向前推进。”说得有理有据,县令无言以对,只是频频点头。这时,“天子之气越来越浓”秦始皇帝又要来东巡了,接待工作将会更为繁重,为此,县令更加依重萧何了。
其间,秦王朝的御史来到泗水郡督察工作,常与萧何一起办事。萧何总是将事情处理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后来,萧何转去担任泗水郡的卒史,主管文书方面的工作,还参加那的公务考核,他都名列榜首。萧何如此出色,秦御史想要上报朝廷将他征入朝中。萧何权衡了利弊,便再三辞谢,这才没有成行。若真是入了秦朝,何来此后的萧丞相呢!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季,陈涉等人在蕲县举兵反秦,到陈县后自立为王,号称“张楚”。很多郡县的百姓都*死当地长官来响应陈涉。沛县令闻言心感害怕,也想起兵,正值举棋不定,主吏萧何则说道:“您是秦朝的官吏,如今想要叛秦,沛县子弟恐怕不信。您若去召回那些逃亡之人,利用他们,那众人就只能服从了。”县令问:“你有人选吗?”萧何推荐道:“本县刘邦。”于是沛县令就命樊哙前去。当时,刘邦的部众已经有几十上百人了。
当看到樊哙跟随刘邦远远回来时,沛县令思忖“上当了!”,担心会有变故,于是他一边下令紧闭城门,一边想*萧何、曹参。他俩见状“不妙哈!”,连忙翻越城墙,投靠了刘邦。望着严防死守的县城,刘邦准备发动进攻。“双方激战,必有伤亡,谁胜谁负,很难定夺,”思绪到此,萧何计上心头,如此这般,一一道来,刘邦马上依着他的要求,一封书信射入城中,“沛县父老:天下人受秦暴政很久,各诸侯都已起兵反秦,就要屠戮到沛县了。如令父老应该诛*县令,选出有能力的子弟,推举首领,响应诸侯,这样大家的性命才能保全。否则,父子都将被*,那是白白送命啊!”没过多久,沛县令果然被*,父老率领子弟打开了城门迎接刘邦,同时还推举刘邦来做沛县令。刘邦表达谢意后,则说:“目前天下混乱,诸侯都起兵反秦,如果选出的将领不称职,那就一败涂地了。我不是吝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怕自己的才能浅薄,不能保全父老子弟的性命。这是大事,希望大家另选一位合适的人吧。”依照当时的官级,萧何是最佳人选,不过刘邦的这番话语让萧何顿生佩服,心想道:“这话说得好!这些时日在外,这小子变了,对事有利的建议,会马上执行;我是文吏,算账管理可以,带兵打仗外行;再说,如若事情失败,秦王秋后算帐,罪要诛灭九族;有人出头,进退相宜哈。”心思活络,萧何立刻举手推举了刘邦。众老都说道:“我们平时就常听说刘邦的那些奇异之事,他必当得到富贵,况且经过占卜,没有人比刘邦更吉利了。”于是,刘邦按照惯例,多次谦让后,就走马上任,成为了沛公。接下来,萧何就按照规矩,首先在县衙大院里,搭设高大的祭坛,坛上设置中华始祖黄帝和传说中的战神蚩尤的牌位,摆上整猪、整牛、整羊三牲祭品,然后组织大家一同祭拜,最后把牲畜的血涂在鼓旗上,将旗帜染成了红色,一切步骤都进行的有条不紊。祭司结束,萧何、曹参、樊哙等人召集子弟约有二三千人,就跟随着沛公刘邦一起攻打胡陵和方与,最后还占据了丰邑。自此之后,萧何开启了追随沛公刘邦之路。
刘邦前线奋勇作战,萧何后方兢兢业业。他们相生相伴,历经艰险,一路征程,攻入咸阳。咸阳是秦王朝都城,多少人的梦想之地,那里的金钱美女,想想就让人开心。一进城池,众将领都涌向藏匿金帛财物的府库,争先恐后抢夺分之,唯独萧何进入宫室,收集了秦丞相及御史负责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以及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并将这些资料都一一收藏起来。这些资料对了解各地情况:地理位置、战略要塞、粮储多寡、人文特点和各地矿产,作用巨大;对以后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作用巨大。正因为萧何独具一格的所作所为,刘邦做汉王以后,马上就委任萧何为丞相。
正当沛公刘邦享受着咸阳快乐之时,张良出现了,经他劝谏,沛公刘邦金银封存,美女不碰,退兵霸上。反观楚王和各诸侯军的作为,他们将咸阳洗劫一空,屠城一番后就扬长而去了。其后,楚王志得意满,迁都彭城;而汉王励精图治,退至巴蜀。经历了这一系例事件,萧何彻底信服了:“这小子果是神人,我当尽心竭力。”其后,萧何做了改变整个战局的二个举动,如一极力进言推荐韩信,如二精心竭力开发巴蜀。
{月下追信}
萧何是带着对汉王的忠诚和敬仰和一切都以大汉的事业为己任的心态,投身于创立汉王期的滚滚红流之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萧何发现了旷世奇才韩信。当时,韩信带着“昌亭之客”的羞辱,惦着河塘漂母的恩德,忍着“胯下”的耻辱,想尽快摆脱过去来证明自己,他就毅然决然地提着剑走进了推翻秦王朝的热浪之中。起初,韩信只身来到项梁阵营,因他无朋友没过往,有的只是屈辱,因此他一直都默默无闻。在定陶,项梁兵败身亡之后,韩信便依附了项羽,而项羽也只是让韩信做个持戟侍卫紧随其左右,这份工作持续了一段时间。虽然韩信还没能出人头地,但他能近距离见证项羽的所作所为,是历历在目;同时,韩信也闻听了一些刘邦的过往,是印象深刻;还有,在项羽营中,韩信每当发现问题,向他献计献策,项羽总嫌他官级太小,而从来不予重视。这一切的一切,都由不得韩信不去思考。《司马法》告诉:“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谓五虑”。韩信以为:刘邦是顺应天时,善取悦人心,而项羽却反其道行之,违背人心,还放弃了有利地形;再则,韩信在项羽阵营已有一年半载,目前还只是个持戟侍卫。于是乎,当汉军进入汉中时,韩信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刘邦团队。不过,韩信初到汉营,依旧默默无名,只是做个管理粮仓的小官,后来还因触犯了军法被判死刑。可就在行刑场上,当韩信看到刘邦身边的亲信滕公夏侯婴来监斩时,他便拼死一搏大声喊道:“汉王难道就不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还要斩*壮士呢!”滕公闻罢此言,十分惊奇,心想:“此人临死都不惧,还口出豪言,应该是个勇士。”滕公便放眼望去,这人果然仪表堂堂,像是个人才,于是,滕公就“刀下留人”,放了韩信。此后,经过两人有问必答的交谈,滕公深为韩信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他忙将这事禀报了汉王。就这样,韩信找对的人,升职做了治粟都尉,他的人生开始有了些许的转机。
这次的升职并没让韩信高兴多久,那与他的远大抱负还是有距离的。不过如此的安排,韩信成了丞相萧何的下属,萧何正好分管粮食调配工作,而且又是个大官,他们便有了交集。通过闲暇时分你来我往的交谈,韩信抓准时机谈《司马法》讲《孙子兵法》、引经据典分析当今形势,萧何对韩信的军事韬略更是赞叹有佳;同时也对他的孤傲自赏铭记在心。萧何举荐了韩信,但汉王答复说:“听说韩信胆小怕事,他的能力也没见识过,再等等看吧!”在等的时候,汉军去南郑的路上,有几十个关东将领因思乡心切而离队逃跑了。见着队员们纷纷离开,韩信想想自己,虽被多人推举,但直到现在还未被重用,甚至他都没见过汉王本尊,于是,韩信也加入逃亡队伍,想再谋发展了。萧何听到韩信也离队逃亡,他都来不及去报告汉王,就直接“月下追信”去了。“丞相萧何也逃了。”消息可是这么传来的。汉王怒不可遏,他感到萧何这么一走,就像他自己失去了左右手一般,汉王心痛啊!可二天后,萧何回了,来拜见汉王。汉王则是喜怒交加,心情复杂,指着萧何的鼻子骂道:“你也逃走,是为什么呢?”萧何说道:“我那敢啊!我是去追逃的人。”汉王就问道:“那你所追的人是谁呢?”萧何答道:“是韩信。”一听此言,汉王接着又怒骂道:“逃亡了几十个将领,你一个也没追,却唯独去追那韩信,你这是在欺骗我啊!”萧何说道:“那些将领是很容易得到的,唯独那韩信,全天下也很难再找到第二个了。如果大王只想在汉中称王,那自然是用不着韩信;如果大王想要争夺天下,除非“国士无双”的韩信再没有谁能够与您共商大事,这一切都看大王如何决策了。”汉王应声答道:“我当然很想向东扩张,怎么可能一直郁郁寡欢、长久待在这个地方呢?” 话以至此,萧何便说:“大王决意要向东发展的话,如果能重用韩信,他自然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最后他还是会逃走的呀!”汉王看了看萧何说道:“那就看在你的面子上,让他做个将军吧!”萧何则说:“就算大王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的。”汉王就再说道:“那我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笑了:“那太好了!”这时,只见汉王大手一挥,想召见韩信,就此直接任命他为大将军。萧何连忙上前说道:“大王向来对人轻慢无礼,现今任命大将军就如同去呼喊一个小孩子似的,而这正是韩信想要逃走的原因,他要的是尊重。如果大王真心想要任命他为大将军,那一定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由您亲自来斋戒,并在广场上设置一个高坛,而且所有礼仪都要十分完备,照这样才可以啊!”汉王点点头说道:“那就按丞相的意思去办,要快!”于是,萧何领命日夜赶工,不出多日便筑就了气势雄伟的三层拜将坛。仪式这天,红日当头,拜将坛四周,士兵们手执红旗,迎风飘扬,场面甚为壮观。众多将领高兴地.走进场内,人人都认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可当汉王宣布大将军是韩信时,全军上下一片哗然,“一个刚从楚军叛逃而来的无名小将居然成了我们的大将军,太不可思议了!”将士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成也萧何”的韩信开始一步步走向了拜将台。
{巴蜀宝地}
项王 在巨鹿之战,以破壶沉舟大败秦军;在鸿门之宴,以心慈手软沛公脱险;在咸阳屠城,以亲友分封诸侯不服。一系例事件的演变,历史走到了路口,项王违约“谁先占咸阳即为汉中之王”,汉王只得巴蜀之地,“去”还是“不去”。汉王闻听立马起兵,想与项王决战。这时,萧何上前向汉王进言道:“目前楚汉实力相差悬殊,战争对汉王不利,以退为进是上策。再说,巴蜀之地幅员广阔,资源丰富,那蕴含着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而且,还生产大量的稻米、黄米和小米。”其后,他还进一步说道:“汉中虽然地方狭小,但资源极其富庶,若巴蜀与汉中连成一体,军事价值极大。”一经点拔,汉王忙问:“丞相是如何知道这些?”萧何:“咸阳都城,秦王送的。我都一一收藏。”汉王频频点头,马上令张良多送财宝与项伯,让其向项王周转,目的汉中归汉。最终,汉王如愿以偿,统领巴蜀和汉中之地了。萧何保存的资料,对汉王朝初期的发展作用太大了。
此后,萧何以丞相的身份在巴蜀留守治理,安抚民众,发布政令。同时,他开发运输物资的嘉陵水道,保证前方军粮及时补充;还收服了当地少数民族,使得士兵源源不断奔赴前线。萧何的所作所为,帮助汉王完成“还定三秦”的战略转移,使得汉王在关中站稳脚跟,为兴汉灭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二年(前205年),汉王正与各路诸侯合力攻打楚军时,萧何则留守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创建宗庙、社稷、宫室、改编县邑,他将其如同一个国家般的来尽心治理,而且他每做一件事都事先向汉王禀报,在得到汉王许可之后,再去具体施行;假如有些事情来不及禀报汉王,他就会酌情处理,等汉王回来之后再向他一一汇报。汉王在外屡次兵败,正在心灰意冷之际,从水道和陆路,总见萧何的援兵和粮草及时送达,使得汉王能永远站在战场的第一线。最终,汉王将关中的所有事务都委托萧何一人处理。【*是如此评价萧何:“刘邦百战百败,却屡败屡起,靠的就是萧何为他当宰相,经营关中作他的根据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项羽百战百胜,却经不起一败;一败涂地,一败就亡,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萧何这样的宰相。”】
汉三年(前204年),楚汉两军在京县、索城相战之时,汉王曾经多次派遣使者回关中慰劳丞相萧何。有个名叫鲍生的人对萧何说:“丞相有危险了!”萧何不解:“为何?”鲍生说:“汉王在前方打仗,风餐露宿,却多次派遣使者回来慰劳您,这是对您有所怀疑啊。”萧何忙问:“那怎么办呢?”鲍生道:“为您着想,不如将您的子孙兄弟中能够打仗的人全部派到军中去效力,这样一来,汉王一定会更加信任您。”萧何听从了鲍生的计策,汉王果然十分高兴。萧何遇到困难,就有人真心相助,鲍生就是一例。
{谁为首功}
汉五年(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韩信凭四面楚歌,项王以自刎乌江,天下事终于平定,汉王成了汉高祖。进入论功行赏环节,众将领各表战功互不相让,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赏赐的食邑也最多。那些功臣就纷纷不服道:“臣等身披战甲,手执兵器,参加过的各种战斗,次数多的历经百战,次数少的也有数十回,我们攻城略地,都立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那萧何并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他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书生,只是偶尔发点议论,并不亲自参加任何战斗,您对他的封赏反倒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原因呢?”高祖便问:“你们会打猎吗?”功臣们说:“会。”高祖又问:“你们知道猎狗吗?”功臣们说:“知道。”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跑在前面追咬野兽的虽然是猎狗,但是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却是猎人。现在你们只是能捉到野兽罢了,你们的功劳就像猎狗一样;至于萧何,他则是发现野兽的踪迹,他的功劳就像猎人一样。再说诸位只是本人追随我,最多也不过是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则是将整个家族的几十口人都追随我,这样大的功劳是绝对不能忘怀的。”功臣们都不敢再有任何异议了。在此,萧何要感谢鲍生的良言。
列侯封赏已经完毕,“谁为首功?”的位次排列,又起波澜,群臣们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多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理应排在第一位。”当时,高祖已让功臣们屈服,顺从他的意愿将较多的封赏给了萧何,至于评定功臣名次的时候就没有再反驳大家,只不过心里还是想要将萧何排在首位。这时,关内侯鄂千秋向高祖进言说:“各位大臣的建议都是错误的。尽管曹参有转战各处、有攻城略地的功劳,这些都只是一时的事情罢了。皇上与楚军相战五年,军队损失,士兵逃亡,皇上也只身逃亡多次。在这个困难时候,萧何则经常在关中征集兵源补给前线,而这些事情都不是皇上让他去做的,数万士兵总能在皇上最危急的关头出现在前线,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很多次了。汉楚两军在荥阳对峙数年,军中没有了存粮,萧何就从关中用船运输,使得军粮供应从不匮乏。虽然皇上多次失去崤山以东的地区,但是萧何始终保全关中,等待皇上的归来,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现在就算没有上百个像曹参这样的人,对汉室又有什么损失呢?汉室就算有这些人,基业也不一定能够保全。我们怎么能让一朝一夕的功劳凌驾于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将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次之。”高祖说:“好。”这才下令确定萧何为第一位,还特别恩准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的时候可以不遵循小步快走的礼仪。
高祖接着说:“我曾经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应该受到上等的奖赏。尽管萧何的功劳很高,但经过鄂千秋的表彰就更加清晰了。”于是,高祖按照鄂君原来受封的关内侯食邑,再加封他为安平侯。就在同一天,萧何父子兄弟等十多人都获封食邑,而萧何再额外受封了两千户食邑。过去高祖去咸阳服徭役的时候,只因萧何多送给了他二百钱。萧何投资汉高祖刘邦成功啦!
高祖在雒阳的南宫摆酒设宴。高祖说:“列侯众将不要隐瞒我哈,都说真心话。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皇上傲慢而喜欢侮辱人,项羽仁厚而愿意爱护人。然而皇上派人攻打城邑夺取土地,所降服和攻下的地方就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同享利益。项羽却嫉妒贤能之士,有功的人加以陷害,贤能的人加以怀疑,获取胜利不给别人功劳,夺得土地也不给别人好处,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高祖说:“各位只知道其中一个方面,却不知道还有另一个方面。要说在帷帐之中筹划策略,在千里之外决战制胜,我比不上子房;镇守国家,抚慰百姓,供给粮饷,保证粮道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比不上韩信。他们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而我却能够任用他们,这才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也不能任用好,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汉朝三杰,萧何的地位再次确立。
汉八年(前199年),在高祖向东进发到东垣攻打韩王信的残余叛贼之际,萧丞相修建未央宫,建造了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返回,见到宫阙非常壮丽,很是生气,对萧何说:“天下纷乱不安,人们被战事困扰多年,事业的成败还不明确,怎么能把宫室修建得如此奢华呢?”萧何说:“天下还没有安定,因此就可趁机修建宫室。况且天子四海为家,宫室若不壮丽就无法彰显君主的尊贵和威严,再则也可以让您后世不要再进行扩建了。”听到如此话语,高祖这才高兴了起来。这些只是为国家好的话语直抵汉高祖的心底,听得让人心安理得,很是舒坦,萧何的确高人一筹。
{败也萧何}
自从被陈平“云梦巡游”之计生擒后,韩信一直以为高祖是不欣赏他的能力,才如此牵制和排挤他,于是,他就赌气称病经常不参加朝见和随行考察了。心存了怨恨,常闷闷不乐,韩信便这样整日借酒消愁来打磨时光,还以与绛侯、灌婴等人处于相同的地位而深感羞愧。有一次,韩信拜访樊哙将军,樊哙则以跪拜的礼节迎来送往,他在韩信面前称自己为臣子,说:“大王怎么会来光临寒舍!”出门后,韩信自言自语道:“没想到,现在我竟然也会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当时,樊哙闻过此言,一脸尴尬。不过,高祖还是会时常与韩信坐在一起,探讨各级将领的能力等诸多话题,高祖问道:“以我这样的能力可统率多少兵马呢?”韩信直言说:“陛下只能统率十万兵马。”高祖不悦地问:“那你能有多少呢?”韩信微笑道:“我自然是多多益善啊!”高祖笑着说:“你多多益善,那为什么还会被我俘虏了?”韩信苦笑道:“陛下虽然不擅长带兵,却擅长驾驭将领,这才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何况陛下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是人力所达不到的呀!”韩信还是这样的直言不讳。人无完人,韩信谋事绝对可以,谋人肯定是不行的。
自此以后,韩信更是郁郁寡欢了。一天,昔日的部将陈豨将出任钜鹿郡守,来向韩信辞行。寒暄过后,韩信拉着陈豨的手,避开左右侍卫,与他一同在庭院散步。他们边走边聊,突然,韩信试探地问道:“您能听听我的心里话吗?我想与您谈谈。”陈豨毕恭毕敬地说:“一切听从将军的吩咐!”韩信望着陈豨,说道:“您所管辖的地区,是全天下最精锐的人所聚集的地方;而您,又是陛下最宠信的臣子。假如有人上书告发说您造反,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如果再次有人告发,陛下就会心存疑虑了;如果有人第三次告发,陛下一定会龙颜大怒,亲自带领兵马前来讨伐您。到那个时候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便唾手可得了。”陈豨向来了解韩信的雄才大略,对他的话深信不疑,陈豨回应道:“我一定会按照您的吩咐去做!”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真的起兵造反,高祖也果然亲自领兵前往了。这时,韩信称有病并未随行,而他却偷偷派人通知陈豨说:“你只管起兵造反,我在这边帮助你。”韩信就和家臣商议,入夜后假传诏书,赦免各个官府中正在服役的罪犯和奴隶,利用他们偷袭吕后和太子。韩信的部署完毕,就等陈豨的消息了。事有凑巧,一个曾得罪过韩信的家臣被处死,而那家臣的弟弟为报复,就上书吕后告发了韩信叛变的事情。消息传至宫中,吕后就向萧丞相请求对策,萧丞相则献计道:“令人假装是从皇帝那儿来传信:'陈豨被捉拿并已处死'。列侯群臣闻言都前来祝贺,届时抓捕韩信”。当时,韩信以身体不适,借故拒绝上朝,而萧丞相则欺骗韩信说:“就算是生病,也应该打起精神,进宫祝贺一下呀!”曾几何时,因萧何的“月下追信”才有了韩信大将军,就凭着对萧何的信任,韩信进宫了。可待他一上殿堂,吕后就命武士将韩信捆绑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里将他*死了。临刑之前,韩信频频摇头说道:“我真后悔没有采用蒯通的计谋,最后竟然被女子和小人欺骗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接下来,吕后还诛*了韩信三族。韩信所言的“小人”指的是萧何,“败也萧何”就这样终结了。其实,萧何只为汉室,他对汉高祖刘邦极其忠诚。
{三渡险情}
高祖听说淮阴侯韩信被*后,就派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下令赏赐五百名士兵、一名都尉来专门保卫相国的安全。许多人都来道贺,唯独召平表示哀悼。召平者原本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以后,他沦为平民,家境贫寒,在长安城东以种瓜为生,他所种的瓜味道甘甜,因此人们都称他种的瓜为“东陵瓜”,这个称号是根据召平原本的封号而来的。召平对相国萧何说:“你的祸患就要由此开始了。皇上领军在外风吹日晒,而您负责留守在朝中,您不会遇到危险的战事,皇上反而为您增加封邑还设置专门的卫队,这是因为淮阴侯刚刚在京城造反,皇上对您是有怀疑之心啊。设置卫队保护您,并不是皇上宠信您。希望您能够不接受封赏,将自己的私财全部捐出资助军队,那皇上心里就会十分高兴。”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高祖就十分高兴。只因萧何善待原秦朝的东陵侯,才使得他逃过一劫。与人为善,必有后福。
汉十二年(前195年)秋天,黥布发动叛乱,高祖亲自领军前去讨伐,途中,多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事情。高祖在外打仗,萧相国在后方勉励安抚百姓。这时,有一个门客劝萧相国道:“距离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现在高居相国之位,功劳排在第一位,您的地位和功劳还能再增加吗?当初您进入关中之后就一直深得民心,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们都亲近依附您,而您仍然勤勤恳恳地做每一件事情,与百姓关系仍然十分和谐,受到他们的爱戴。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人询问您在做什么,是担心您在关中威望太大。现在您为什么不去多买些田地,采用低价、赊借等手段来让自己的声誉败坏呢?只有这样,皇上才会安心一些。”于是,萧相国听从了这个门客的计谋,传递出的信息:萧何只求私利,不顾百姓死活,让自己的名声变坏,这似乎并非不是良策。
高祖讨伐完黥布,班师回朝,民众拦在路中上书给皇帝,说萧相国低价强买百姓的田地住宅达数千万。高祖回到京城,萧相国前来谒见。高祖笑着说:“你这个相国竟然夺取百姓的田地住宅,使自己获利!”于是,他将百姓的万民书交给萧相国,说:“你亲自向百姓们谢罪吧。”萧何见汉高祖心目中的警报解除了,他就趁机为民请愿道:“长安土地狭小,上林苑中有很多闲置的土地,现已荒芜,臣希望陛下能恩准百姓们进去耕种,将禾秆留下作为禽兽的饲料。”话题一经出口,高祖勃然大怒道:“萧相国你自己接受商人的大量财物,只想为他们来霸占我的上林苑!”常年征战,民不聊生,皇家上林之地,地势广阔,荒芜许久,用作耕地,百姓开心,粮草增加,良好的愿望却适得其反,转瞬之间,高祖将萧相国交给廷尉,用镣铐拘禁了他。伴君如伴虎啊!几天之后,一个姓王的卫尉在侍奉高祖的时候,上前问道:“萧相国犯下了什么弥天大罪,皇上如此突然地将他囚禁?”高祖说:“我听说李斯在辅佐秦始皇的时候,取得成绩都归功给主上,出了差错都自己一人承担。现在相国收受大量奸商的钱财却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上林苑,想要通过这种方法向民众示好,所以将他拘禁起来治罪。”王卫尉说:“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假如对百姓有利的话,为他们请求,这是宰相的分内之事,皇长为什么怀疑相国收受奸商的钱财呢!何况皇长您在外与楚军对峙多年,陈豨、黥布发动叛乱的时候,皇上又亲自带兵前去讨伐,那个时候,相国独自留守在关中,只需要稍微动一动手脚,那么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再归皇上所有了。那时相国都没有趁机为自己谋求利益,现在又怎么会贪图商人的钱财呢?况且那秦始皇正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过错而丢掉了整个天下,李斯过分承担错误,又哪里值得去效仿啊。皇上怎么会怀疑宰相到这样浅薄的地步。”高祖听后不是很高兴,当天,他还是命人带着符节将萧相国赦罪释放了。那会儿,萧相国已经上了年纪,他赤脚步行来向高祖谢罪。高祖说:“萧相国不用这样!相国为百姓请求上林苑,我没有答应,我不过是像桀、纣那样的君主罢了,而你确实是个贤相。我之所以将你用镣铐囚禁起来,是想让百姓们都知道这件事情是我的过错。”高祖为自己找了个台阶。关键时刻,高祖身边的王卫尉都来求情,而且那么有理有节,说得高祖都做自我检讨了。萧何做过主吏掾,通晓领导身边的人作用巨大,他善待对的人,收获巨大。
{萧规曹随}
汉朝建立初期,萧何审时度势,不失时机为民请田,以度困难;就田租而言什五税一,比秦时有所减轻;对于商贾的限制,则是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社会地位。在施行无为而治的大方针中,对于秦代遗留下来的法律进行了改革,废除了秦律中人民深恶痛绝的律条,制定出适合于汉初社会状况的新法律。作律九章,即著名的《九章律》。此是萧何参照秦律,除去其“三族”“连坐”之法,取其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等六律,又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篇,合为《九章律》。
萧何顺乎形势合乎民意的无为而治,在当时被称之为美政,他固根本,创立汉家制度,功在万世。萧何弥留之际,谁为他的继承人?更可大书一笔。萧何病重,孝惠皇帝前来探望,趁机相问:“您百岁归去以后,有谁可以接替您的职位呢?”萧何回答说:“最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说:“您看曹参怎么样?”萧何立即叩头道:“陛下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就算是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人所共知,萧何和曹参关系一向并不和睦,但为了汉室的长治久安,萧何放弃前嫌,他选择曹参为新一轮的丞相。
曹参就任丞相后,无甚作为,惠帝责备他。曹参请罪道:“请陛下仔细想想,你和高祖相比谁更加圣明英武?”惠帝说:“我怎么能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那么陛下认为我的才能和萧何的才能相比谁更胜一筹呢?”惠帝说:“你大概比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何况高祖和萧何一起平定了天下,政策法令已经明确施行,现在陛下只需垂衣拱手,曹参等大臣只需谨守职责,遵循已有的法度而不进行任何改变,不也就可以了吗?”惠帝说:“好。你说得很好!”从曹参的言语之中,我们深切知晓:为治理汉朝,萧何贡献巨大。
萧何每次购置田地住宅的时候,一定选择偏远的地方,他建造房舍的时候一定不修筑围墙。萧何说:“如果我的后代是贤能的人,就学习我的俭朴;如果我的后代不贤能,也可以不被有权有势的人家夺去田地。”孝惠帝二年(前193年),相国萧何去世,孝惠帝追封萧何谥号为文终侯。萧何的后代之中,有四世子孙因为犯罪而失去侯爵封号,每次爵位断绝的时候,天子总是继续寻找萧何的后代,续封为酂侯,功臣中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
【尾篇】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用现在的语言说:萧相国在秦朝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文职官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之处。等到汉室兴盛起来,萧何仰仗帝王的余光,同时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严苛的法律制度这一情况,顺应历史潮流,为百姓们除旧革新。韩信、黥布等被诛*以后,萧何的功勋更加显得灿烂无比了。他的地位为群臣之首,他的声望流芳百世,能够跟闳夭、散宜生等人相媲美了。
我有话说:萧何,对人对事,善于揣摩,精于计算,人有私心,这是天然;但他,了解自己,知己长短,做人做事,竭尽所能,兢兢业业,那是作为。另外,在韩信成与败这个事情上,的确“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而在“谁可接任丞相之位?”这个问题上,正处弥留之际的萧何是这样回答孝惠帝的:“曹参当任不让!”,要知道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不甚和睦;以此观之,萧何的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以汉朝的利益为重啊!最后,当今社会,我们身边不乏其人(或多或少),我要说,人的习性自古就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