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名售书来了!元谋本土作家新书首发式将在元谋新华书店举行

签名售书来了!元谋本土作家新书首发式将在元谋新华书店举行

首页角色扮演蛮荒岁月更新时间:2024-10-24

阅见美好

书韵飘香

2024年元谋县本土作家新书首发式将于4月27日在元谋新华书店举行

为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营造好“书香元谋”的文化氛围,经元谋县作家协会研究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李建中、莫开高两位元谋本土作家将于4月27日上午9:00——11:00在元谋新华书店举行新书首发仪式。

《落花有声》

岁月无痕,花落有声。一部由元谋籍作家李建中创作的诗歌作品集《花落有声》正式出版发行。本诗集描写了自然、山川、风土人情、元谋记忆,镌刻着时代发展变迁的剪影,抒写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抒发了至情至爱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悟。它是时光的留声机,留下岁月的清唱,记录着往事的轻叹。所有诗篇,都是过往的光和影写下的精美诗章。它是元谋记忆不可多得的收藏。值得阅读!值得拥有!

- 作者 -

李建中

李建中,男,彝族,元谋县第一中学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九十年代开始从事诗歌、散文、小说等创作,近30年来,有近百篇诗歌、散文和小说见诸报刊。其中,《彝人的儿子》《高原汉子》《牛和山民》《乡土》等四篇诗歌收录于《中国彝族当代诗歌大系》。

《山水辞》

《山水辞》是由元谋籍作家寒江雪创作的诗歌集,于2023年11月出版。诗集遴选了作者近二十年诗歌创作的优秀篇章,一部分曾发表在报刊上,分为现代诗和古典诗词两卷,内容包含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家乡人民拼搏奋斗精神的歌颂,以及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思考,言语凝练优美,思想深邃,审美独特,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和探究性。作者在“元谋人”遗址考古第七次发掘记略中这样写道:

挖掘惊雷和闪电

释放一个烟雨迷蒙的清晨

时光的鳞爪如菌子般破土

此刻,一百七十万年太短

脱口而出的升起和落下

只把奔跑和驻足钙化成石头

一个声音从子宫般的幽谷响起——

我知道我是谁

我知道我从哪里来

我知道我要向哪里去

- 作者 -

寒江雪

寒江雪,原名莫开高,云南元谋人,汉族,著有网络小说《醉梦仙姝》《童星非凡》,儿童广播剧《奇幻冒险王》等。

本次活动由元谋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元谋县作家协会主办,元谋县新华书店、云南金诚种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李建中、莫开高两位作家将在新书首发式后现场签售新书,元谋多位艺术家将亲临现场,届时,欢迎各位文友及社会各届人士光临。

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将有机会获得由云南金诚种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小礼品一份。

生命如花镌刻时光

——读李建中诗集《花落有声》

杨海波

《花落有声》是彝族诗人李建中的最新诗集,收录其诗作一百六十五首,全书按照诗歌所写内容与风格分为六辑:“生命的抚摸”“花落有声”“岁月的脚步”“家国情愫”“情系他乡”“校园诗章”。诗人以“花落”为意象,确定生命里诗意的意义,诗句中寓居着其灵魂的深度与广度。于诗人而言,写作不仅是一个照亮自我内在世界的过程,更是一种在精神层面实现升华的途径。他投身于诗歌创作之中,以深情且节制的笔触,向故乡、生命、生活致敬,镌刻时光的繁花。

乡土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情感丰富的主题,每当我们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到乡土上,都会感受到各种复杂的情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城市回到自己的故乡,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性内涵及其相关议题的深刻反思。在城市的喧嚣与家乡的宁静之间,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代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思考如何在保持现代化步伐的同时,也能保留和传承家乡的文化与传统。这种回归与反思,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现代性意义的机会,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明白现代生活的真正价值。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李建中聚焦乡土,回望乡土,以诗书写乡情。在《小山村的夜》中,诗人对整个山村夜晚的诗意进行捕捉,“山村很小,只装得下/一条狗的叫声/屋子很小,只盛得下/一卷烟的味道/……缀满了星星”。在诗人那里,山村的夜晚是宁静的,宁静到可以听到内心想听到的任何一种声音。《草尖上醒来的春天》写道:“我不知道该怎样评价一场雪/大雪过后的山岗和村庄/有的树木像活着那样死去/有的树木像死去那样活着/可是,当雪过天晴/擦亮眼睛,第一眼/就看见草尖上醒来的。”故乡的一场雪过后,诗人在其所见所思中蕴藏着浓郁的哲思和乡愁。无论如何,他始终寄语故乡最美好的期盼。

正如海德格尔在《诗人哲学家》中所阐释的那样,诗人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敏感且最擅长先验性思考的个体,他们深知“思考,即是让自己全身心沉浸于某一特定的思想之中,使其终有一日如孤星般在世界的天幕上宁静地照耀”。诗人通过精神层面的深入探索以及对人生价值在新形势下的重新判断,在其作品中探寻着生命的终极价值和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中对命运与生活的独到洞察与理解。在《唱蓝莲花的歌手》中,“那个秋天的夜晚/一个人在彝人古镇街头/流浪的歌手/他用仅有的一只脚/支撑着头顶的夜空/把瑟瑟秋风/唱出蓝莲花的味道。”诗人看见流浪歌手在常人难以接受的命运面前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用仅有的一只脚继续活出人生的别样精彩。《花落有声》写道:“这些年/心如同挖空的矿藏/亦如废置的古井/但仍然孤独地仰望。”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处蕴藏着一个既简约又繁复的世界,这个世界敏感而细腻,对于外界的事物持有一种别具一格的洞察与理解。生命,自始至终都承载着无尽的奥秘与深远的意义。李建中以诗歌为媒介,初衷或许是描绘生命的斑斓轨迹。然而,随着一首首诗歌的诞生,它们不仅忠实记录了生活中的点滴事件,更在另一种形式上赋予了生命新的延续。这些诗歌,如同生命的镜像,映照出命运的丰富多彩,同时也成为生命不朽的见证。在他的诗歌中,生命既有无尽的恢宏,又带着无尽的渺小。那些看似平淡而简单的日常事件,倘若没有这些诗篇的深情记录,恐怕它们很快便会被时光之河的无情冲刷所冲淡,最终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生活与人民紧密相连,彼此交织。生活就是人民的写照,而人民则是生活的源泉。”*的这一论述让作家们对深入生活和扎根人民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陈应松曾说:“大地不会老去,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的时候,我们的作品才可能有好文字、高境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非空洞的口号,应成为作家的必修课。作家应当怀揣满腔热情,深入挖掘这一理念的深层含义,并将其融入一生的创作实践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汲取生活的养分,深切感受真实的情感,从而静心沉淀,以真诚的态度进行写作,最终实现我们的文学理想。可以说这样的创作之路,不仅是对个人艺术追求的升华,更是对人民生活的深情回应,对时代精神的深刻诠释。在《我赶着去做一个诗人》中,“在风雪到来之前/我赶着去做一个诗人/为自己,也为寒风中的人们/在荒草还未吐绿的地方/写尽今生的诗章。”诗人决意为身边的人和事写尽今生的诗章,可见他是一个有理想的诗人,有意识地将诗歌写在大地上,写在人群中,是一种接地气的,有人间烟火味的有意义的写作,他明白深入生活需要有大树扎根一样的笃定和投入。“打铁人打铁的时候/神情专注,从不言语/他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自己打成一块铁/或者把铁/打成更真实的自己”(《打铁人》)。这首诗来自诗人的生活,语言朴实无华,感情深刻。他以民间写作的视角和个人的民间情怀,突显出写作视野的价值,构筑出一个丰厚的精神的框架来拓宽诗歌肌质生长的境界。作为日常生活的采诗官,他能敏锐地察觉到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和性格的坚韧,由此充盈精神世界。

自从《诗经》被确立以后,汉语诗歌以其情境交融和抒情为主导的风格,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种纯粹的抒情文学传统。在这个传统里,诗歌往往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和表现人或事,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达到对生活的真实表达。在李建中的诗歌中,他以边地彝家山乡的民族风情为意象,承载他深沉而斑斓的情感,并作为独特的文化印记,映射出其心灵世界。其中,意象与情绪被精准而贴切地捕捉,经过简洁而富有层次的铺陈之后,一句如同闪电般锐利且深厚的句子骤然显现,直抵人心深处。这一刹那,读者的内心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触动,柔软而敏感,沉浸于这一情感与思想的交织之中。在《彝人的儿子》中,“他们说我身上找不到彝人的影子/那是他们没有听到我的呓语/荞麦花开我就能听到山歌/从骨子一只响到心底。”诗人在民族文化里努力地辨认自己是彝人的儿子,表达出他深爱自己的民族,将心中古朴的情感具象化,形成乡愁的现代韵致。诗歌的魅力深藏于其修辞挪移的神秘性之中,这种挪移巧妙地创造出一种独特而神异的诗歌空间,令人陶醉。这种秘密在《火把节之夜》中有所呈现,火把节的情感身份,犹如彝族人最为热烈的文化火花,“火把,这个举在彝人心头的象形文字/燃烧着彝人的血脉/如灯如烛/照亮彝人走过蛮荒岁月/从黑夜那端走到白昼这头。”诗人看见了自我灵魂形式及其寄存的意象家园,并在诗歌修辞形成的语言空间里自由穿梭,表达出对火把节的钟爱,并将其视为自身民族文化的母题。

我一直坚信,身为语文教师,阅读和写作是教学工作的基石和不可或缺的能力。通过阅读,能够汲取知识,滋养智慧;通过写作,可以深化认识,激发思考。阅读是教育大厦的稳固基石,而写作则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阶梯。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引导学生成长,更要在阅读与写作中自我完善,积累深厚的学识,铸就扎实的功底,让智慧的源泉不断涌流。当我读到这样的诗歌,我深感一个教育者的深情厚意,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他的教育情怀与坚守。在《一颗飞入教室的木棉种子》中,“它在每个孩子的心上/完成一首诗/然后乘坐伞状的飞船/向窗外飘去/一颗飞进教室的木棉种子/向更远的天空飘去。”一颗飞入教室的木棉种子的意象,隐喻了教师对学生层层启发,每个学生的心中都应该有一颗梦想的种子,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引领学生去往心中的远方。在《校园的钟声》里,“校园的钟声/总在黎明前到达……/当暮风冷雨来袭/校园的钟声/在心底最隐秘的地方/轻轻响起。”语言具有散文诗的连贯性,诗语富有象征和隐喻色彩,在全诗中,校园的钟声是丰富的具象,从黎明到暮风的变化,如此丰富细腻的时间感知,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好好生活。《山村教师》是一首赞美乡村教师和表达宿命感的诗歌,“用不着去计算山中的日子/只需要数数毕业的学生/在加上额头的皱纹/就知道过了几个春天……但少了你/山中就少了一份阳光/少了一条通向山外的路。”他扎根于边远民族地区教育,深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甘愿奉献,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像一面鲜明的旗帜,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个人。

李建中的诗歌可视为乡土意象诗,具有庄重的诗学美感,具有易读性和可读性。他深入乡村文学艺术,在元谋这片热土上孜孜以求,以诗人的匠心独运进行深度探索。他的作品风格既显得平淡朴实,又不失深刻睿智,散发出红土高原所特有的艺术魅力。阅读这部诗集,我深深地被其中蕴含的浓厚乡土气息和真挚人民情感所打动。每一句诗,每一个灵感,都仿佛是从人民生活的深厚土壤中汲取而来,充满了真实与生动。如果作家没有全身心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他是无法如此传神地传递出这种原汁原味的乡土情怀的。虽与李建中老师素未谋面,但我们生活的地方仅一江之隔,他诗歌里的乡愁与我有着同样的形状,有着自然而然的亲近感。他贴近世俗和民间的姿态尤为可贵,将风土人情、乡风乡俗以及所思所感巧妙地转化为生动的诗歌,这背后所依靠的,正是作家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无限沉醉。

作者简介:杨海波,女,1998年6月生于云南武定。云南省作协会员,大理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作品散见于《星火》《飞天》《青春》《绿风》《滇池》《散文诗》《诗歌月刊》《星星·散文诗》《延安文学》《民族文汇》《中国青年作家报》等刊。有文学评论入选《2022云南文学年度选本·文学理论和评论卷》,诗歌入选《2021云南文学年度选本·诗歌卷》。参加2023年全国青年散文诗人创作笔会。

文图|王曙

编辑|王曙

审稿|赵春银 李建中

— END —

春色恰如许

读书正当时

海亮教育·元谋一中欢迎您!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