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黄河石作画创意美术课乐趣无限
一块灵性的石头,能于方寸之间包罗万象,历史人物、动物花卉、田园风景,一块块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黄河石,在兰州市第三十三中学高二(5)班的一堂美术课上,经过美术老师的指导,在同学们巧手勾勒下,这些普通的石头被赋予无限可能,成为一件件惟妙惟肖、富有情感的艺术品。这样的创意美术课为高中生繁忙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学生也从中体会到艺术之美。
在黄河石上精心作画
对于生长在黄河边的同学们来说,黄河石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一块块平凡的石头在巧思创作下,成为一幅幅艺术品,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美术课上,在马玉兰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沉浸在创作的快乐中,一笔一画充满着激情。甜美可爱的凯蒂猫、威武冷峻的帝王头像、多姿多彩的山水风光……五彩的颜料,在同学们的画笔下,给一块块冰冷单调的石头赋予新的生命。
同学们展示黄河石绘画作品。
同学们说,在老师的讲解下,他们知道了黄河石画是将传统工笔与写意、油画和水墨、彩绘艺术与现代审美元素相融合,依托石头自然的纹理,用细腻的线条和多样的色彩,描绘花木鱼虫的神态,表现珍禽瑞鸟的意趣。从初步了解黄河石作品,再在马玉兰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大家选取出纹理丰富、表面质地细腻的石头,辅以笔墨,加以修饰,精雕细琢,一件件专属自我的作品被创作出来。
在石头上创作的愉悦
高二(5)班刘漾同学说,她虽然没有深厚的美术功底,但一节黄河石彩绘课,却创作出一个令自己都很惊讶的传神作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画像。
刘漾觉得,将石头作为绘画载体,最大的乐趣就在于石头的形状会成为创作思路的灵感来源。因为石头上的任何一个缺陷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精美传神的作品基础,比如这次在课堂上创作的这个朱元璋头像,其实是因为这块石头的形状看上去很像是一个长脸,还略微有些不规则,这让刘漾突然想到了曾经在书上看到的朱元璋画像,没想到画出来真的很传神。
从小就热爱绘画的杨集凯同学,在马老师的启发下,在一块椭圆形的黄河石上画出唯美的落日余晖,夕阳倒映在河水上波光粼粼,再辅以层次渐变的明黄与橘黄色徐徐展开,“之前学习作画时是在纸张上绘画,而接触到黄河石画后,顿时觉得新颖有趣。因为黄河石上作画不但需要构思石头的形状、底色,而且在作画的过程中我们会考虑到石头本身的纹理质感,会发挥想象力,开拓出更加天马行空的艺术作品。”
让美在同学们心中悄然发芽
作为该校一名美术老师,马玉兰积极将黄河石绘画推广到美术教学中,善于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她不但自己痴迷于石头创作世界,还把这种独特的艺术带到课堂。那些一块块形态多样的石头、那些原本都是没有生命的冰冷个体,被马玉兰“点石成金”,有了新的“生命力”,“孩子们以积极的态度,在不断的尝试与反复练习中,目前渐至佳境。”马玉兰说,黄河石画的体验,不仅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了黄河石画的美,更让学生懂得用自己倾心完成的作品来抒发情感、点缀生活,让生活与艺术相得益彰。马玉兰就地取材,在黄河石上作画,让冰冷的石头有了温度,不仅吸引了在校学生,就连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也按捺不住,跟着马玉兰学起了黄河石画。马玉兰说:“有人愿意学,我也很高兴。我开直播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放下手机,用艺术来陶冶情操。”
黄河石在同学们手中,绽放出了智慧的火花,通过不断发现美、创造美,获得了修饰美的能力,兰州市第三十三中学在寓教于乐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创造力和艺术特长,让“美”在同学们的心中悄然发芽、生长。(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纪敏)
NEXT
走进航空公司种下飞行梦想的种子
飞机的飞行原理是什么?它出毛病,该怎么“治”?4月23日上午,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电厂学校的五年级学生们来到东航甘肃分公司,参加了一场主题为“我的梦 飞行梦”的活动,但他们不是来坐飞机的,而是来体验修飞机的。
东航甘肃分公司的飞机维修工程师、飞行员、乘务员及空保人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航空科普讲座。他们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了飞行原理、航空器设计、航空电子设备、航空法规等知识,并在互动环节详细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同学们与飞机合影留念。
同学们还在机务维修工程师的陪同下参观了飞机维修车间及正在维修的飞机。他们仔细观察了飞机的机翼、发动机、尾翼等关键部件,了解了这些部件在飞行中的作用。此外,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飞行,活动还特别设置了飞机写生环节。同学们围绕在飞机周围,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飞机的每一个细节。这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也让他们对飞机的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此次活动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表示,本次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航空乃至航天科技的热爱,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飞行梦想。东航甘肃分公司也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开展类似的活动,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解飞机的机会,助力他们实现飞行梦想。(文·图丨奔流新闻通讯员 姜静 记者 裴强)
NEXT
《历史的温度》:
一部人生哲理启示录
推荐人:兰州市外国语学校历史教师 原欣玉
《历史的温度》是一部极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历史书籍,作者张玮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活的笔触,带我们领略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生动故事。该书不仅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更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历史,让读者仿佛穿越时光,与历史人物并肩而行。
作者张玮通过对一个个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背后的真相和动机,让我们明白了历史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由无数个生命的选择和努力共同铸就的。同时,书中还穿*众多历史人物的精彩故事,他们或英勇无畏,或智慧过人,或悲壮凄美,他们的命运和选择让我们深感震撼和思考。《历史的温度》不仅是一部历史书籍,更是一部人生哲理的启示录。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传奇,更能从中汲取智慧,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历史的温度,既是对过去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启示。(奔流新闻记者 杨亮)
NEXT
你有“杵臼之交”吗?
同学们都喜欢交朋友吧,那么能想起哪些与交朋友有关的成语呢?或许同学们常常听到的有莫逆之交、金兰之交等,还有一个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形容交友的成语,在这里值得说道说道,那就是“杵臼之交”(chǔ jiù zhī jiāo),意思是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份。
“杵”是舂米的木棒,“臼”是盛米的石臼。此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吴佑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
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他长期刻苦读书,但总认为自己所学有限,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可家中穷困,没有入太学学习的费用。于是,穿着粗布衣服公沙穆到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的吴佑家做舂米工人。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交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于是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并资助他继续求学。后来公沙穆学成入仕,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正义官员。
在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等级森严。一个有身份的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被传为一段佳话。(奔流新闻记者 杨亮)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