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60年前复制金銮宝座的一桩旧事:龙须是从鼻孔长出来的吗?

源于60年前复制金銮宝座的一桩旧事:龙须是从鼻孔长出来的吗?

首页角色扮演蛮荒祖龙血脉完整版更新时间:2024-07-31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李苍彦

元宵节期间,有不少市民到香山爬山。作为昔日的皇家园林,香山的勤政殿和紫禁城的太和殿一样,都有专属于皇上的金銮宝座。在古代,皇帝是“真龙天子”,龙也是宝座上不可或缺的装饰。细心的游客会发现,金銮宝座上雕刻的龙须,居然是从龙的鼻孔里长出来的。这是为什么呢?

香山勤政殿内的金銮宝座,2003年根据故宫太和殿内金銮宝座复制。

往事:鼻孔长须起争议

看着香山勤政殿里的金銮宝座,我想起了19年前的一幕。

2003年5月,北京金漆镶厂完成了为香山勤政殿复制《御用宝座、屏风、地台》(俗称“金銮宝座”或“金漆镂雕蟠龙宝座”)的任务后,要申报市级工艺美术珍品奖。市有关部门很重视这项工作,组织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和技术顾问组成员、工艺美术大师、文博单位、工艺美术院校的专家等一行四十余人,于当年6月19日聚会香山勤政殿,听取了该项目组的负责人、金漆镶嵌工艺大师柏德元汇报的复制经过后,评委和专家们围绕着复制的金銮宝座,分别从制作工艺标准及艺术质量,聚精会神地边验证边议论,还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请柏德元随时解答。

香山勤政殿 摄影:程功

面对着由大工匠们按照传统工艺规范复制的精彩异常的皇家御用品,大家纷纷赞许。这时,有位专家审视宝座上的一个龙头,突然说:“诸位细看看这个龙头,怎么有点……”一听这话,大家很快聚拢过去,仔细端详。这龙头上的龙须,怎么是从鼻子眼里边钻出来的呀?人们纷纷发出了疑问。

柏德元手举着一幅有16开大的照片解释说:“大家看,这是金銮宝座的原物照片,我们的复制组就是依照这个样式复制的,绝不会走样的。”大家将照片与复制品相互对照,真是一模一样。那么,这个复制品,是原原本本依照北京紫禁城金銮殿展陈的金銮宝座样式窠出来的,从复制上说是没问题的。也就是说紫禁城里的金銮宝座也是这样的,大家沉默无语了,不过对于鼻孔里能长出龙须来,众人还是疑惑重重。

这时,时任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驻会副主席兼专职秘书长于志海若有所思地说:“我记得前几年在报纸上刊登过一篇文章,是记叙故宫太和殿金銮宝座抢救恢复经过的,我回去查阅一下。”

我问他:“那报纸还找的到吗?”于志海说:“我们单位有报刊的合订本,能查到,查到后估计能为大家解开这个谜。”我当时任《工艺美术家》杂志的主编,就建议他写篇文章,在刊物上发表,以解众人之惑。于志海很干脆地答应了,我俩就这样有了口头约定。

过了一些日子,我打电话催于志海,问他文章写得怎么样了?他连声道歉说:“这个事我记着呢,这一段时间工作太忙,再过几天,我一定抽空写出文章来交稿。”后来我和于志海几次开会时相遇,了解到他正在搜集资料。我想:只要他没忘记这件事就行,平时他的工作真的是太忙了。再者说,又得查阅过期报纸,又得做些情况分析,关于鼻子眼里长出龙须的问题,恐怕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还真需要点时间。

大家都忙于各自的工作,这事儿一搁置又是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得到信息,说于志海因病去世了。之后,亲自负责组织金銮宝座复制的柏德元也去世了。两位英才先后逝世,这真是北京工艺美术的重大损失啊,太可惜了!

一晃儿时间过去19年啦,那个从鼻孔里长出长长的龙须的疑问,肯定不只我有,还包括当年亲眼现场验证复制的金銮宝座的诸位专家们。大家脑海中一直萦绕着问号,因为金銮宝座依然展陈在香山勤政殿以及紫禁城的金銮殿内。

文献:隋唐起龙须渐多

近日,我整理自己的一些旧物资料时,偶然发现一幅香山勤政殿金銮宝座的彩照,那从鼻子眼里长出来的龙须的疑问,一下子又浮现出来。

这龙须到底应该长在龙头的什么部位,鼻子眼里能长出长长的龙须吗?古往今来,中国的龙文化中,对龙须的文字是如何记载的,图像是怎么描绘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做了些调查研究。

古人说胡子,常用字有“须”、“髭”、“髯”。须,一般泛指在人或动物下巴上的胡子,也称胡须。嘴上边、嘴下边长出的须,称髭或髭毛。脸颊、两腮上长的胡子称髯。通常“须”、“髭”、“髯”都泛指为胡须或胡子。按《说文解字》的描述,须是下巴上的胡子,髭是嘴巴上的胡子,而髯是耳旁两颊的胡子。在一些动物,如虎、鼠、猫、狮等的嘴上方及两侧,也有须子,是触须。植物也有须,如花朵上有花须,攀爬的植物有卷须等等。龙头的嘴上和下颌有胡须,鼻翼两侧的须,称触须,还真没有从鼻子眼里长出来的,如果有,那也是鼻毛。

在我国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龙的颜面上从无须到有须,有须后称之为龙须。《辞海》解释:“龙,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可见须的存在,对于龙这种神异之物的形象塑造,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自然界是没有我们日常所见的龙的,有的只是从意念中创造的龙。从龙的形象发展看,其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人们凭空想象设计出来的产物,是多种动物体的综合,再加上人们臆想中的形象。龙的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权的更迭,以及人们思想观念认知的变化和审美的需要,其形象才逐步充实丰满起来的。

翻阅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记载,溟蒙蛮荒岁月的龙,留下了许多缥缈的传说。从《荀子·劝学》《管子·水地》《左传·昭二十九年》及《山海经》《论衡》《楚辞》《淮南子》《广雅》《吕氏春秋》《神仙传》《拾遗记》,以致道教《道藏》,佛教《华严经》诸多连篇累牍的典籍中,几乎处处都有龙的印迹,虽然其中许多荒诞无稽,我们也能从中领略到龙的形象,不过其中关于龙须的描写,笔墨着实不多。

龙是人们意识中的神物,在《史记·封禅书》和《古今注》中记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宮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拢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这是讲黄帝铸鼎完成之际,有一条龙从云中垂下胡髯迎接黄帝回天廷,黄帝带着七十多人,跨上龙背,还余下许多人没能上去,就揪扯着龙须不放,龙须经受不住拉拽,许多根龙须和黄帝的弓一起坠落地面。未能登天的人或握龙须或抱着弓悲哀号叫。后来揪下的胡子变成了龙须草,那铸鼎的地方被称为“鼎胡(湖)”,这种传说对龙的胡须增添了神奇色彩。这里的“须”,显然不可能是鼻毛。这或许是最早关于龙须的文字,之后一些文献中有时提及龙须,如在《太平广记》卷四二三《孔威》中记述,龙的鳞和鬐鬣都和鱼一样,只是突出了龙须有两丈长。

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初始时期的物质的具象龙形,是距今约七千至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红褐色石块摆塑的,昂首张口、弯身弓背,身长近20米,身宽约2米的龙形。在甘肃甘谷县西坪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彩陶龙纹瓶的龙头下颌,画有直线呈胡须状,如果确定那就是胡须的话,说明距今约五千年前,人们塑造的龙的形象,已经有了胡须。龙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风采,至秦汉时期,龙体形象开始有了大略相同的轮廓、具象造型,只不过龙头上的胡须却是或有或无,有胡须的并不多见。自隋唐开始,有胡须的龙逐渐多了起来。

故宫太和殿外举行消防演练(资料片)摄影:新华社 张晨霖

发展:历代龙须非鼻毛

经过历代绘塑艺师们的不断积累和总结,到了宋代,龙的形象在平面或立体的艺术造型上基本有了固定的样式。北宋初,董羽在《画龙辑要》中记载,龙有“三停九似”,三停是“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九似是“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狸猫,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爪似凤。”稍后的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的“叙图画各意”中也论及“三停九似”,与董羽的说法有异有同:“画龙者折出三停,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其九似除“角似鹿”之外,其余均有不同,是“头似驼,目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掌似虎,爪似鹰,耳似牛”。

在民间雕刻画师艺匠中,流行的关于龙的造型技法,虽然大致相同,但由于师出多门,又各自依据本行业本工种的不同,或是口口相传,或大多不识字,而在沿袭时出现偏差,因而对“九似”有所不同。有的说龙头的形象“腮旁有须髯,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有的说龙,“狮鼻鲢口,鼻翼触须,长而有力”,“上唇有胡,下颏有须”。有的说龙“眼似虾,嘴像猪,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还有的说龙“狮鼻羊须鱼鳞片”,“鳄鱼嘴,泥鳅须”等等,不一而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龙的九似,除雷同的之外,个别处也有差异,如“鼻耳似牛,颈似蛇,旁有须髯”。从九似的种种异同中,我们可以领会民间对龙的造型的标定,可以看到同时对“龙须”有了关注,对龙须似乎还各有所指。只不过没有一个是说龙须就是指鼻毛的。

不过若从明代宫廷帝王龙的造型上看,其标定格式比以往朝代的要求更明确严细了。宫廷帝王龙虽然塑造或绘制龙的形象,仍延续着“三停九似”的规矩,但与以往有了区别,比如头部加大,额更宽,两眼凸起,而鼻子头多呈如意头形状。须有了胡须、水须和触须的显著分工,其形态亦各有特征。长在腮颊、颏下的是胡须,依附在鼻头下边相对较短的是水须,触须是紧贴鼻头左右两翼外侧生出的两根凛然飘动的长须,这两条触须弯曲,韧健流畅,挺拔刚劲,令人感到龙的威严优雅的气质。

清代中期以后,龙鼻子虽然缩小,但触须依然飘舞舒展,只是其造型极尽繁缛装饰,反而显得有气无力。民间艺人对龙须的处理手法,从理解上有的讲似泥鳅;有的论及似鲤鱼;有的认定是虾须;也有的说是人须等等。虽然对龙须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很一致的,那就是,龙须是不可能从鼻子眼生长出来的。

调查:金銮宝座为后造

我查找到1998年7月17日媒体上刊登的《金銮宝座抢救不易》一文,文中描述:“宝座由两部分组成,座上呈圈椅式,前面左右各有两根扶手立柱,每柱有一行龙盘旋而上,龙形平缓形成弧形扶手,龙尾依次叉入后面立柱内勾连一体极为坚固。靠背平板纹饰分三部分,上部是立雕一昂首龙头,突出椅背以做搭脑,俯视四方与扶手小龙相呼应,下浮雕海水疆涯。中间两面镂雕云纹、火焰球。下部是缠枝花板,座下无腿而是一硕大的须弥座。整体显得非常坚实稳重,不可动摇。从工艺和雕龙造型看应是明代制作。”

太和殿内景 摄影:新华社 金良快

然而这样一精美绝伦之作竟险遭厄运毁于一旦。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次年)“在太和殿登基称帝”。他将宝座扔掉,换了一把特制高背大椅,不中不洋,不伦不类。“1947年紫禁城……撤掉袁世凯的高靠背椅,更换清代龙椅宝座。但选的九个都不理想。”“1959年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国家拨专款修饰三大殿。”“而宝座却不尽人意。故宫著名清史专家苦心查询,从浩瀚的资料档案中敏锐地发现一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旧照片上太和殿内原状,仔细观察对比宝座形制。”到各库房查找,“终于在一破旧家具库房发现一散架雕龙宝座。当年故宮修复厂木工室的几位老师傅几乎是撮堆一样用车拉回,几十年的尘埃厚厚的掩盖了金漆的真面目,散落的残件码不成原形,龙头缺的最多。为了恢复宝座原貌,几位专家考证了原陈设在宁寿宫的龙椅宝座是乾隆时期仿太和殿的宝座,只是龙头等部位改成清代风格。参照此椅清尘去污、拼粘组装、修残补缺、画样摹制……摹画龙头式样……用材质按原工艺雕锼花活,翻制模具配铜活,并依雕龙大屏风色泽上漆做旧,保持原有风格,于1964年9月全部完工,历时一年多,涉及木工、摹画、镶嵌、漆器、铜器等十几个工种,总计用934工。”

鉴赏金銮宝座,不能不了解金銮宝座的往世今生。紫禁城里的太和殿是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动工兴建的,建成后至清末,期间遭遇了五次火灾。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所建。在历次火患中,金銮宝座能够幸免于难吗?肯定在燃烧的烈火中,不是被焚就是被毁。在《金銮宝座抢救不易》一文中记述,袁世凯复辟帝制对金銮宝座弃置毁坏。1959年时寻找当年的金銮宝座,只觅得破损的一堆木条框,尤其是龙头,已荡然无存,由几位师傅拼凑出宝座。文中所述的时间不清,既然是1959年为展陈拼凑宝座,而后又说是1964年完成,总计用934工,还说是总计历时一年多,这时间是怎么算的?不过,文中提到的“散落的残件码不成原形,龙头缺的最多”是事实,那年月是全民各行各业大跃进的时代,为了赶时间造成龙的胡须从鼻孔里长出来或许也未可知。甭管怎样,这金銮宝座上,有的龙是从鼻孔里长出了触须,这是不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自秦王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秦始皇自封为初始的“祖龙”,自此,龙与帝王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帝王以龙比附自身,自居真龙天子,其所作所为均受命于“天”,掌权也是顺乎天意的替天行道。帝王借助龙的神灵,树立统治者的权威,使龙具有了更为显赫的地位。于是,皇帝之身是“龙体”,脸面是“龙颜”,穿的是“龙袍”,坐的是“龙椅”,睡的是“龙床”,出行乘“龙车”等等。几乎处处都与龙密切关联。龙是帝王政权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尽管龙在历史上又有宫廷龙和民间龙或曰帝王龙与草龙之分,但龙在昔时,在人们心目中,仍是神秘之物。试想,在当权者的金銮殿内,属于象征帝王,普天下只有皇帝独坐的宝座上的龙,从鼻子眼里生出长长的鼻毛,是不是有损龙的颜面?那怪异的模样成何体统?皇帝能容忍吗?

太和殿金銮宝座上的漆金缠龙木雕(摄于20世纪80年代) 供图:新华社

观点:鼻孔长须不合适

将鼻毛当成龙须,违背常规,不合生理,从审美欣赏角度也不雅观。昔时民间流行有食“龙须面”的习俗,《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麟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人们不禁会问,若将鼻毛当成龙须,这龙须面岂不成了鼻毛面?这鼻孔里生长的面条令人听着或看着,会联想到是否洁净?由此又想到人们平日喜食的龙须酥糖、龙须菜,都成了鼻毛酥糖、鼻毛菜,人若将鼻毛吃在嘴里大嚼,那是何等滋味?是否从心底里感到别扭?

长期以来,有许多介绍北京故宫太和殿内金銮宝座的文章,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赏,说太和殿内的髹金漆龙纹宝座,在紫禁城内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雕镂最精美等等。可见人们对金銮宝座的情趣和评价之高。可是仔细一想,如今观赏金銮宝座的人,大多数都是走马观花,因为那金銮宝座是“文物”,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到跟前反复揣测和任意触摸的,要亲自登上去仔细观瞻那更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游览者是很难发现那金銮宝座上龙须是从鼻子眼里长出来的。

古往今来,龙的艺术造型数量之繁多,题材内容之丰富,制作技法之精美,风格流派之纷呈,用途之广泛,令人赞叹。龙的形象千姿百态,有苍龙、青龙、黄龙、黑龙、白龙、赤龙、金龙、银龙,还有乖龙、蟠龙、水龙、虬龙、蛰龙、草龙……以至其动态的团龙、坐龙、行龙、飞龙、盘龙、滚龙、卧龙等等。尽管龙的形象变化多端,但唯有金銮宝座上出现的有的龙的触须,是从鼻子眼里长出来的。民间工匠以及绘龙的画家发现金銮宝座上有这种从鼻子眼里长出胡须的龙,以为这也是经过帝王恩准的帝王龙的标准造像,推广开来,用于园林古迹,或是装饰于日常生活用品上,以至图书画册、影视之中,如果这种龙的形象成为样本纷纷效仿,这种怪模怪样的龙的形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吗?

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崭新的时代,龙文化较之昔日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龙在世人心目中,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物。若其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龙是从鼻子眼里长出了触须,看上去也有碍雅观吧?既然历史上的金銮宝座在袁世凯篡国时已荡然无存,如今展陈的金銮宝座是1959年时由几位老木工师傅从废木堆里寻出的散架木,尤其那龙头是重新拼凑堆垒而成的。为此,建议研究中国龙文化的专家学者、美术家、手工巨匠们,探讨那从龙的鼻孔里长出的鼻毛是否能认定为触须,是否合乎情理,是否需要对1959年拼凑而成的“文物”宝座上的龙头细节和为香山勤政殿复制的金銮宝座上的个别龙头做些微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