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间,读了《好好思考》这本书,此书以多元思维模型为核心,从几个层面上帮助我们拓展思维方式的边界,也提供了体系化的学习方法与实践方案。
其中,有一个新知令我受益匪浅,即工作中快速进步的关键:找到别人的优势策略,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
大家可以试着回想下,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职场工作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个二八定律,班级里,学霸占少数;公司里,精英占少数;社会上,富人占少数。简言之,优秀者少,普通者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落差呢?有些人做事明明很努力,工作了很长时间,学习了很多东西,但收获到的进步反而很小,没多大的提高,甚至有的日渐混成了圈子里最差的人。
其实,最关键的原因,并非那些外在的东西,比如家世背景,行业岗位,性格爱好,发展机遇等的差异,而是最底层的学习能力,即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
接下来,我将融入一些相关事例,和自己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的受益点,分享下如何高效学习并取得预期的进步?希望对你大家也有帮助和启发,在正确的时间,练就超强的学习力,不断向上发展。
终身学习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很少有人敢直接告诉你,取决于你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听过很多的成功故事,尤其是那些逆袭经历特别励志的,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大多数人的成功路径都是相似的,即从刚开始的起点低,再到过程中遭遇挫折,最终吃苦熬过艰难时期后,就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成绩,取得了一番成就,最终走向人生成功。
有人把这样的逆袭故事比喻为“耐克模型”,通俗来讲,是一个人掉进坑里,然后又努力从坑里爬出来的过程,一般都会经历几个过程。
第一,平静:刚开始过着平常或颓废的生活。
第二,焦虑:渴望改变当前的不堪现状
第三,转折:从最谷点反弹,慢慢试错找方向
第四,奋斗:学习东西,努力提升自己
第五,逆袭:量变引起质变,领域内做出成绩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举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位90后创业姑娘,她是普通本科出身,没背景没资源,毕业后拿着一份3000块钱的死工资,每月交完房租后余额所剩无几。但为了实现自己在北京买房的愿望,她便不断试错,期间也经历过很多跳槽,转型,后来又学习了项新技能,专注去发力,慢慢有了粉丝基础,进而靠技能变现,于是从月薪3K一路飙升到月入5W ,开始了互联网创业之旅。
很多人听到她的创业故事时,首反馈是:这个故事太励志了;这个人好厉害啊;我好羡慕和佩服她呀;当然,她一定经历过许多的艰难,付出了超常人的努力,才会取得如今的成就。
你看,这就是多数人在看待一件事时的方式和态度,因为我们最容易想到和看到的,大都是很表象的一些东西,很少有人会认真地思考:
事实上,这位姑娘从小出身北京,家庭和睦,相比小城市的某部分人而言,她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算是比较好的。尽管后来上了普通大学,但学着自己喜欢的新闻专业,也有大厂实习经验,早在大学期间就积累了相关工作经验。加之她情商高,社交能力强,人脉关系就维护得很不错,后期达成了很多合作,而且骨子里又不肯服输,敢于尝试和挑战,并以目标结果作导向顺势而为,所以创业路走得更顺畅一些,快速完成了从积累经验,链接人脉,到组建团队的职业路径。
从上述故事中,这位姑娘出身北京,读新闻专业,社交能力强等细节,以及延伸出来的隐喻,家庭条件好,专业对口,借力发展,这些往往很容易被常人忽略,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只看到她表面的光鲜亮丽,现在所做出的成绩,但不了解背后的故事和引导成功的重要因素。
比如,再往深处挖掘成功策略,她是如何积累工作经验?如何链接厉害的人?如何找合作伙伴做大做强的?这每一个阶段,别人都有一套最底层的思维逻辑,而如何把这些隐性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思维模型,才是我们最该学习的地方,也是最值得挖掘和思考的关键。
其实,大多数事业有成者们的故事都存在这样的人生走势,当然不会太造假,大多都是真实的。但最关键的地方,如某些细节,就相当于别人掏家底的东西,往往不被拿到台面上去说。如果你想从他身上汲取这些宝贵的经验论,那就要学会主动挖掘隐性知识,以帮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那么,到底什么是隐性知识呢?
迈克尔·波兰尼曾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另一种是隐性知识,即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工作经验。
比如,在工作中,老板给你安排了任务去做,这就是公开的,每个员工都能看得到,如果你只是踏踏实实地把这份任务完成了,提升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而真正进步快的人,他们不仅能完成好本职工作任务,还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老板为什么这么安排?其他优秀的同事是如何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去分析整个行业的发展,研究商业运营的模式,包括去留心观察别人是如何为人处事的?从而总结出对自身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思维模型。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青年榜样一怀左学长,他这几年的进步非常大,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们暂且不谈他有多努力,多自律和多坚持,这些都是表面和客观的因素,其实最重要的是,学长善于挖掘隐性知识而为己所用。
在北京公司实习时,学长会用心观察有经验的老板或者同事是如何做事的?他们工作状态如何?怎样思考问题的?包括几点上下班?通勤时间都在做什么?与公司里的人如何相处的?
比如,他发现老板做事的态度很认真,对产品的要求极为严谨、细致,一篇推文要反复检查和修改好多遍才过关,甚至每一字句都要切身考虑到用户的感受,而且工作期间从不看手机,注意力高度集中,效率特别高,反之,学长自己在工作时就习惯性地刷手机看;他也有注意到,老板每天上下班早出晚归,会做一定的总结复盘,通勤时间主要是读书,每天保持着大量输入和定量输出的进步状态。除此之外,他还看得出来老板为人很实在,真诚,具有利他思维,出手也很大方,会经常给公司的同事发一些东西,包括发红包。
而以上所提到的这些东西,都不是老板专门花时间教他的,仅是学长自己去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即从每次的交流谈话,任务布置和反馈,工作原则,生活习惯,为人处事等方面提炼出来的隐性知识,然后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型。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认知,那这个认知到底体现在哪里?其实也就是做事的思维,有些人之所以进步得很快,并不是他工作的时间有多长,或者有多努力,因为努力这个词包含太多的含义,有运气,有勤奋,有方法等。
但有一条是肯定的,那些进步快的人,往往很善于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比如向领导,同事,行业竞争对手请教经验,或向身边的榜样,朋友,包括家人学习。总而言之,只要是比自己优秀的人,他们身上都有值得去学习的东西,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察觉,并把这种隐性知识给挖掘出来。
如何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的思维模型?你需要掌握这个高效笔记法现在这个社会,大家每天都很忙,优秀的人会更忙,我们需要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但如何在别人没有时间教的情况下高效地学习呢?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即做笔记。
因为做笔记有以下几个好处。
1.把了解到的关键点记录下来,这样不容易遗忘,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把有经验和智慧的价值提炼出来,会收获很多自己注意不到的东西,便于今后借鉴学习和回顾。
3.做笔记的过程,也是思考问题的过程,可提高自己整理和加工信息,以及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4.做好的笔记,可以分享给有需要的人,从而带来更多的正向影响和思考启发。
诚然,在我们成长的各个阶段,其实都可以做相关的笔记来加速自我成长,比如,职场上,可以做工作笔记,尤其是刚入职的员工,经验欠缺,做事容易出错,这时不妨做一个工作笔记,把自己在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学习的地方做一个梳理,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言行举止做到位,尽管看起来会比较费事,但却能收获很多有用的东西,进步也会很快。
不过,这里又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经常做笔记,而且笔记做得也很满,但学习效果依然不好呢?比如,大家在读书,开会,听网络培训课程,与人交流,或听各中分享时,有的人总试图把对方讲的内容都记下来,生怕错过有用的信息,也有的人会再画上思维导图。
殊不知,这些笔记内容看起来做得特别全面,细致和漂亮,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真正吸收到的精髓着实很少,为什么?
是因为我们所了解和学到的内容,大都是别人直接呈现的东西,记录只是为了提醒自己记忆,而这样的认知视角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种学习方式,可称之为“淘金式学习”,即获取知识如海绵一样,见到什么,吸收什么,盲目追求知识量。优势是能够拓宽视野,快速完成信息积累,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意识不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处于低效或摇摆的状态。
成甲在《好好思考》这本书里有强调:“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或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
可见,普通的做笔记方法,并不能够快速地帮助我们学习更多有价值的东西,那这就要具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思维:即在提炼别人讲的重点内容之外,多花时间琢磨别人没有提到的内容,以完善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
这里分享一个终身受益的做笔记方法“五星笔记法”,简单来讲,是在你每次做笔记前,先画一个五角星,每个角代表一个问题,做笔记的过程也就是回答这五个问题的过程。
其实,核心可总结为三大点:
五星笔记法
1.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思考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这个问题主要是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先参与进来,再融入重点内容中的内化中。
大家试想下,在读一本书前,大部分人都会先去看下这本书的介绍,目录,包括序言,大概了解作者要讲什么内容。那么,如果把这个主题拿给你去书写或分享,你会从哪方面去考虑呢?你还会联想到哪些东西?如果这些点提前做到了,将会在后面的学习中得到差异化的反馈,便于对标分析和查漏补缺。
就像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不懂的地方尽量标出来,之后再侧重去听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会很好,效率特别高。
同样,在发表演讲,会议讲话或小组讨论时,主讲人为展现最佳的状态,以及避免紧张,都会提前做好准备,理顺思路,那我们作为旁听者,紧张感很少存在,不妨可以做好心理预期,即面对同一个话题,在不知道对方所讲的内容情况下,自己能否先进行一个简要的预讲,至少清楚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探讨。
2.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揣摩对方心理和意图的过程,明白对方讲话的底层逻辑,他为什么要这样讲?言外之意是什么?背后的核心原理是什么?跟我自身能产生哪些联系?
比如,我最近在跟别人通电话交流时,就采取这样的方式去学习对方传达给我的内容。首先,我会提前准备一张纸,一支笔,然后在认真听别人讲话的时候,着重记下对方讲到的关键词,等交流结束后,我会再去整理和总结下所记录的点,然后把这些零散的点都串起来,并重新梳理一下对方的思路,看自己还有没有其他的启发和思考。
这样的学习效果,让我能够悟透很多别人没有讲到的东西,有时候,深入思考的多了,反而还会给对方带来一些新知和灵感。
正如电影《死侍》里的台词所道:“一切结束之后,遗憾的不是我们做过了什么,而是我们还有什么没做。”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那些看不见的知识,听不到的话,往往是最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前提是,你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洞察。
上面这张图是我在刷了朋友圈动态,还有爬楼看了下群消息之后,随手记录的一些思考,这也是我所提炼出的价值,只是为了节省时间,字迹比较潦草,但我自己都能看懂的。
后来,我又尝试录了一个小时左右的音频去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从刚开始做的简要笔记,慢慢地延伸到了系统总结,再到最后的表达分享,不知不觉中,也锻炼了我个人很多的能力,这就是挖掘隐性知识的价值。
3.在学习和记录的过程中,记下疑问或启发?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少会遇到不太了解的内容,内心大概率会感到困惑。这时候,就要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及时记下来,问题越具体越好,以便于今后更有针对性地请教专业人士。
除了疑惑之外,如果自己还有特别受启发的地方,也要把这些宝贵的开悟点给记下来,因为人生中出现的每个转折点,其实都是由一个个被点醒或自我觉醒的渴望意识所主导的。
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小妙招:
4.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策略?
这个问题很重要,当我们内心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或启发时,还要继续挖掘、追问下去,提炼出来解决共通性问题的方法,总结出一套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型。
举个例子,当你在跟别人交流时,如果谈到赚钱的话题,那么,能否接着延伸到金钱的本质或销售呢,然后提炼出来赚钱的底层逻辑。
比如,你为什么能赚到钱,别人为什么愿意把钱给你?其实是因为你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能帮助他实现目标和梦想,通俗来讲,就是对别人有用,有贡献,有价值。
那么,把这个底层逻辑再迁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在人际交往中,如何与别人建立更好的链接?是不是也得需要利他思维,多考虑对方的需求?否则,你好心给别人分享一些自认为宝贵的资源,对方可能都不珍惜,不是资源不够好,而是对他没有用,人家当前不需要。
所以,这一套底层的理论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解决很多本质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梳理成系统性的文档备份,相当于一笔宝贵的资产。
我有一位老师,他就很善于思考和总结,看透问题的本质,并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最后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保存下来,这也是他创业成功的相关经验之谈。
peter老师的思考总结
5.这次讨论中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如何把他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有一个定律,我至今记忆犹新。
成功=认知X方法X行动
我们做事情,认知和方法很重要,也能从别人那里学习和升级,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头脑中的想法,不论这个想法有多详细,具体和可执行,只要你没有付诸实践,就不会产出落地的结果。
比如,你今天参加了一期培训课程,听后受益匪浅,于是认真地做了笔记,也经历过了前四个向内问答案的过程。那么,请你一定要重视最后这一步,即列出行动方案,这是很多人容易忽略到的地方。
行动方案可以从几个点入手:
假设你在第四个问题的探索中,突然有了一个新的启发,比如,想通过“讲书”传播价值,帮助更多学习者提升素质和丰富知识,尤其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的上班族,那这就要考虑到手里头有哪些可调动的资源,接下来以哪种形式展开,线上文字,音频,还是视频?
其次,你准备用多长时间完成创作?假如要花费几个月时间才能打磨完线上课程,那每个月的进度,每周或每天都需要完成多少任务量,如果目标没有达成,又有什么惩罚等,列完这些具体的行动方案后,下一步,就是执行,从每天的任务量开始做起。
一个很残酷的真相是,生活不会因为我们的沉浸式学习和缜密式规划,而发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改变。
因此,想要在某一个领域取得更快的进步,刻意练习是基础,也是关键,与此同时,还得提升自己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敢于去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不要怕浪费时间,也不要只顾埋头去做,重要的并非是一直不停地做事,而是花更多时间去探索,去倾听,去请教,去反思,去改变自己。如此以来,我们一定会突破自我,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介绍:笔名茉莉,热爱读书,写作和分享,喜欢向上成长的优质圈,倾向深度交流与思考;专注个人成长领域,文风“原创 真挚”。倒叙一截茉莉时光,遇见更好的自己♡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