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长文|如何避免自己拍脑袋做重要决策?分享这个高效法则

认知长文|如何避免自己拍脑袋做重要决策?分享这个高效法则

首页角色扮演魔力时光手游更新时间:2024-04-29

本质思考力,决定了认知高低

上个月,听了沈拓老师主讲的《U型思考:高手这样解决难题》,特别受启发,太享受这种思维被打磨的妙趣了,在认知逐步升级中去重新定义阶段性的自己(生活、职业和感情状态),通过“听课 思考 交流 输出 应用”的过程,我愈发笃信本质(深度)思考的魔力,尤其是在面临关键节点的选择时,更需要高质量的决策(挖掘事物本质的能力),而并非遇事凭感觉,见招拆招,拍脑袋做决定。(短视-从众- 惯性)

从了解U型思考的概念和案例开始,我猛然有意识到,其实自己早在两年前参加一位培训师线下蜕变营时,就接触过这个点了,以至于自己后来并没有盲目选择考证考研,而是一直在做有壁垒的重要不紧急事。

不同的是,沈拓老师的课程更为专业、商业和体系化,从“先问后挖,不破不立”四大层面展开细致探讨,加之匹配的可实操方法论和商业案例分析,几乎精准到了最小颗粒度。

于是,我结合当前现状,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既而有了突破和全新的思考。“希望,是灵魂的笃定感。”我一直相信这句话。

接下来,我就以另外一种形式输出思考,以我自身为案例,去梳理一下U型思考的核心,探索一场心灵成长之旅,希望也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U型思考的本质是深度思考

所谓“U型思考”的定义,即通过挖掘本质,基于本质做决定的思考方式,因为这种思考的路径是呈U字型的,便称之为“U型思考”。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直线式思考,遇到问题,直接跨越本质而解决问题,进而做出自己会后悔的决定。

举个例子,如果用U型思考去解决“我们为什么总习惯性地做直线式思考?”的问题,那么,会有以下这样的思考。

再以我为例深入剖析现阶段所遇到的困境:“毕业季,我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之路?”

这段期间,面临毕业,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压力,让陷入到了“熔炉”的状态。所以,在这个关键的路口,我进行了深入反思,我必须得脱离学生身份,整合前期所有的经历和向内挖掘的优势,去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这个过程很难,因为需要逃离舒适区,需要在陌生的环境做不擅长的事情,更需要做出当下难而正确的选择。

诚然,这也是我的一个转折点,一个清零重启的阶段,因为难,我思虑周全;因为正确,我笃定全然。

在这段沉淀思考期,时间长度没变,厚度好像增加了,我逐渐想通了很多事,也通过接触不同的圈子,尝试做不同的事情,跟不同的人交流,在思维认知层面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升级,这让我重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么,该往哪个方向去走,十年后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3月份时,曾有朋友问过我类似的这几个问题,但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方向模糊和意愿不得之,而现在,我有了一种顿悟感,找到了心底的答案,也希望把成长的时间轴再拉更长些去看,去一点点地完成这个路线图。

由此,我也对今后工作有了重新的理解和定义。

这样的思考方式,让我愈发意识到:没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但想要做好一份工作,真正驱动我们去做和做好的,并不是简单服从上级,去执行本职任务,而是自己真正热爱它,发自内心地想把它做好,这是我们对这份工作所赋予的意义和价值感,而这种认知高度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我们个人增长空间和未来职业生涯的走势。因此,工作本身不单单是一份被要求完成的任务,更是一份贯穿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的使命性工作。

这是我现在对工作意义的认知,而如果放在此前我并不会这样理解,但用U型思考再次看问题时,我便重新定义了它。今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眼界和认知的不同,也许我自身的定义还会不一样,仍然存在变量,但只要一直在路上,一直保持学习和成长,即使思维发生了变化,那也是层层深化和演进的,而不是完全被推翻。

我们经常说,人要保持成长型思维,大概也就是处于本质思考的变动和掌控之中,要成长,要变化,要确保思维不断更新。

工作中,当老板给职员下达一个任务去完成时,很多职员最先想到的是我该如何去做?是前辈请教以往的经验模版?还是自己赶紧上网去搜索资料?等等,这样的做法对吗?不算错,但也并不是没有需要再完善的地方。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揽下活之后先不要着急怎么做?先去冷静思考清楚老板为什么要交代给你这样一个任务去做?是最近公司某个部门出现了问题,还是要启动什么方案等,一步一步向下去追问,最终你就会站在老板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进而找到做这件事最关键的突破口,而且上交的结果可能每次都会有创新。

大四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收到一家在线教育公司的实习offer,这家公司是以创新创业为主的,所面向的学员基本上都是各公司创始人,高管等,而我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此前也并没有接触过该课程内容,所以在未到岗前,老板提前告诉我要先了解和熟悉他们的课程内容和工作状态。

之后,我便利用“U型思考”去挖,思考老板为什么建议我先从可入手的课程学习和运营模式开始做起?站在对方角度上思考,因为我非他们在籍学员,对课程内容不了解,也没有商业或创业经验,那就需要在熟悉及强化内容的基础上,而后才能做好服务工作,如,可给学员提出高质量的反馈。因此,我施加给他们的传帮力带着实大,毕竟企业在用错人后的试错成本是巨大的。

清楚这点后,对于我自身而言,我要尽可能地减少他们对我的传帮力,尽量主动去对标学习,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对我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这点毋庸置疑,但基于过往我在写作中常输出长文训练深度思考力的缘故,对于商业类新知也是我在能力范围内可消化的,我不想敷衍,仅把它当成任务做,而是真的觉得它有用,我想学,把自己当成学员去体验,去加强自己的商业逻辑,以提升我对课程运营体系深层次的认知。

所以,负责人给我推荐的每一堂课,我都会认真听 思考 输出 反馈,(虽然当前跟优秀同事的输出对比,还有特别大的差距)力求我的认知也是在逐步升级的,这是我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我也期待探索和实践更多未知的东西,从而提高自己的适应力。

简言之,U型思考就是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不要只凭惯性经验,不要只关注短期利益,不要盲目跟从别人的行为,不要冲动做判断和决定,不要只问怎么做,而要多追问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这么做,这件事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通过不断的下探,找到事物的本质解,然后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如优势,性格,经验等去衡量,去选择,一旦思考清楚之后,就要坚信理性思考的力量,果断地去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U型思考虽然不能完全确保我们的选择正确,但这样追问和筛选的过程,往往是最靠谱的。

U型思考的原理是思维模型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取决于认知的不同,往下再探,是思维模型的运用,因为知识和信息是海量的,而人大脑的储备空间是有限的。

那么,既然我们不能穷尽知识量,也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去实现认知升级,那就不妨筛选、组织已有的信息资源,去建立核心的思维模型,提升自己优质决策和高效做事的正确率。当然,思维模型有很多种,但我们平时最常用的并不算多,这也需要做减法,关键看自己怎样选择和使用的,这里我们提到的”U型思考“,其原理也是一种思维模型。

这几年,从参加教育培训,到职场导向,再到新媒体写作,每当我遇到迷茫而无措的时候,最终真正让我做出正确选择和发生行为改变的,源起都是在逆境条件下的“认知升纬”。我相信每个热爱学习的人都不允许自己的思维贫穷,正如一句话所说:“别的可以一般,但思维不可以平庸。”

类比写作,我接触了将近两年的新媒体写作,那么,写作对我的本质意义是什么?即通过写作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也是一种纯粹而赤诚的生活方式;我内心也只想成为一个自由写作者,守住自己的写作风格,可随性真诚地表达,不被媒体外化。可问题来了,我该如何正视写作及作出取舍,因为这样的心态很难商业变现,需要在市场和初心间找平衡。

与此同时,我也更希望利用自己的擅长点进行其他变现,用后者来支撑对写作的热爱,譬如,靠其他商业路径投资自己阅读,旅行,学习等寻求创作灵感。那么,当下的我只能先谋生,再谋爱,或于生中发寻爱,所以,坚决地把写作排到了所专注领域的后面,写作不是我主攻的方向,但它是我始终不能放弃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在步入社会时,或多或少都会被城市选择,就业方向等问题所困扰过,我也不例外,但这第一个“熔炉”确实教会了我几件事:

在压力下的坚持(面临各方面压力,但仍要坚定经认真思考过后的选择) 在陌生情况下做不擅长的事(打破认知限制,在实践中求真知) 在恐惧中做出决断(理性思考的力量,只做重要的事,重要的事必须专注去做,学会断舍离)。

我很认同这句话:“没有任何一种价值观,可以凌驾在另一种价值观之上。

面对生活,工作和情感,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自己所崇尚的价值观,它可能和别人的不一样,但一定是独立而平等的。

你想去往大城市打拼,还是想留在小城市生活(大城市在给你庞大资源时又给了巨大挑战,如果你没有梦想,又不能吃苦,那真的太难了);你想从事朝九晚五的工作,还是自由度高的职业(自由职业在给你自由时又给了你风险,如果你不居安思危,又没有超强自律,也真的太难了)。总之,不论我们想拥有哪一面的生活,都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所判断和选择的,但只要是自己的内心所向,哪怕这种价值观和别人不一样,也是独属于你自己的最优本质解,因为至始至终,我们都是要为自己而选择,为自己而活。

在读《穷查理宝典》这本书时,书里有个点给了我启发,即“逆向思考”(是什么,不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虽然是很简单的道理(大道也本应至简),但是我们平时却很少用到。

做事之前,先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动机是什么?而不是盲目去解决,去做,却不知道最初做件事的意义是什么,以及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状态。全然不知的行动,也会带来身心疲惫的茫然感。

我大学专业是土木工程,被调剂的,当时想了很多办法转专业,奈何无果。这种绝望的心态让我从大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毕业后铁定不从事土木专业,哪怕出去打苦力工。知道了自己不做什么后,就把力发向自己愿意尝试的方面,用学习和成长的方式去体验更多可能性。

上大学对我的成长意义是,一个进行自我教育的成长环境,也就意味着我要尽可能地避开专业课,去做其他事情,拓展思维边界,积累底层能力,只有这样,我未来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权,而不只是耗死在原本拒绝从事的专业上。

以上是我对自己大学和专业所进行的U型思考。

当时的思考逻辑是,内心真的不想做与土木相关的工作,是那种从大一就能一眼望穿4年后毕业会面临的困局,而我绝不允许自己既浪费了高额学费,又学习很痛苦,最终还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说找到了与土木相关的工作而我又极其不愿意做。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大学4年可真的白上了。

可是,我身边的很多同学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一如既往地追逐别人的脚步做自己的重要决定,因为在认知视野没有扩张时,好像同学们觉得这样做就是阶段性正确的选择。选择和努力同等重要,但前提是,在努力之前,你必须要选择正确,否则努力可能会让你离自己的人生航向越来越远,而决定我们是否选择正确的内因,其实就是认知背后的“U型思考”。

回归U型思考的路径,我们发现,要想提升自己本质思考的能力,首先自己得学会提问,然后才能顺着疑问往下深挖,并结合自身情况去寻求最本质的解决办法。但这其中又隐含了一个条件,即你还得需要具备一些基础的认知,否则就可能提不出来有水准的好问题,也很难透过现象去洞见问题本质。所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尽可能多地去拓展认知边界,会让我们更快捕捉到本质思考的精髓。

再次强调下,直线式思考问题的弊端,即见招拆招,看到问题,会被表面和短期的利益所迷惑(比如能赚快钱,待遇好);会因为看到别人都做、身边人给建议(比如身边人都在考研,考公务员,父母老师同学也建议);会依赖惯常经验(旧思维主导行为)而缺乏理性变通,大脑便直接条件反射如何解决,而不是把如何做How转化成为什么Why或是什么what去追问原因,寻求本质,进而找到有效解决办法。

永远记得,高手的思考方式,可以直接降维打击所有领域思维平庸的普通人,而高手解决问题,最底层的思维模型就是U型思考。

因为高手在做事前,通常会不断追问自己,做事的方法、关键点和边界,做事方法会带来方向和效率;关键点,让人直击本质,迅速发生动作反馈;方法的边界相当于能力圈的边界,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延展或跨越,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结果的好坏。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思考不深入,思考方式不对,但其实,可能是自己都没有和别人站在一个维度上进行思考的原因,而这是最残酷的一点。因为思考不到位,结果只是存在差异量化,但思考维度不同,直接就上升到质化的程度了。

“只有高纬度思考,对本质的认知,才能让你的思维大幅度地跨越未知领域。”

写到最后

“U型思考“属于成长领域内容,学习对象不仅限于职场商业创业者,个人、企业组织都需要学习和实践,需要用到,确切地说,把自己抽离出来,去看清本质,再有针对做事,小到我们个人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人生规划,大到对企业发展的排兵布战。

如何利用u型思考寻找本质解、解决问题?其实有很多种具体的方法,如果用最精简的话去概括,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而待解决时,大家最容易想到的还是重启和挖掘思考点,回归于对U型思考概念的理解,只是方法需要灵活和体系化运用。

比如,很多企业运营陷入瓶颈期,这底层隐含了重塑科学思维的重要性,推进不同的业务发展路径,实现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转型,标准化和创IP就是其中的破局点,小罐茶的案例就诠释了品牌和产业升级的主导意义。

因此,理清楚什么是U型思考之后,还要多进行刻意练习,结合自己的情况做梳理,以及接下来该怎么解决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在面临重要的选择时,一定要多运用U型思考,去探究问题本质,找到最优解。如此一来,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也都会更加靠谱,更让人心安,更适合自己了。

作者介绍:笔名茉莉,热爱读书,写作和分享,喜欢向上成长的优质圈,倾向深度交流与思考;专注个人成长领域,文风“原创 真挚”。倒叙一截茉莉时光,遇见更好的自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