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以他母亲为原型创作的一篇不朽之作,发表于1846年,在全世界传播极为广泛,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篇童话1929年编入民国时期国语中学教材,新中国成立以来,不仅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无数经典作品选集也收录了该作,至今仍是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作品之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凄怆与浪漫共存的故事,它既是一篇浪漫的童话,又是一篇悲剧童话。作为安徒生作家生涯中晚期的作品,童话故事内容所想表达的远远不止表面上的浪漫主义幻想,其中饱含的现实主义式批判更符合安徒生中晚期时期的语境基调。但“童话诗人”讲述故事的语言是温柔的,为小女孩所编造出来的幻境是诗意的,这种诗意化的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解构了其内涵里包裹的悲情,让故事看起来相对温情,以喜衬悲——大抵便是大师的创作境界所在。
安徒生十分擅长这种悲剧童话的写作,事实上这种暗藏悲剧性审美的童话故事,比之完美纯洁的喜剧性童话而言,其对儿童教化意义要更加显著。
本文将会从故事的细节刻画和内容寓意两个方面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经典的悲剧童话,同时在第三个部分着重探讨安徒生悲剧性童话对儿童的教化意义。
01 以细腻的笔触注目底层生命的苦难——细节描写加深小女孩境遇悲惨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内容中,小女孩的悲惨通过两种方式表现,一种是采用直观的描写,另一种则是隐藏在暗处,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让整个故事的现实基调更浓,安徒生细腻的笔触也暗含了小女孩正处于饥寒交迫甚至家庭暴力的悲惨境地之中。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小女孩在寒冷下着雪的天气,穿着一双拖鞋,还是她妈妈的。这足以说明小女孩目前的生活状况是极其窘迫的,除了没钱,家里甚至连小孩子的衣物都处于缺乏的状态。在大雪天里穿拖鞋的唯一作用,大概是为了不至于让皮肤划伤,这是来自这双鞋主人——小女孩妈妈的无助关爱。但凄凉的是,小女孩在街上走的时候,遇上了一辆飞奔的马车,在奔跑中,这双鞋不幸丢了一只,被一个普通的男孩当做皮球踢走了。
这双大号拖鞋的最后失去,象征着小女孩身上最后的一点温暖之物,也被剥夺了。而踢走这双拖鞋的并不是成人,是一个与小女孩年龄相仿的小男孩,这无疑让小女孩所处的悲惨境遇又加深了一层:如果她是个普通的小女孩,此刻应该不会遭到嘲笑和欺负,如果她在一个温暖的社会,那么这个小男孩应该会在良好的教育之下,为她施以援手。
贫穷成为小女孩所身处社会的原罪,甚至让那个社会条件下的儿童心灵也失去纯真和善良,变得黑暗冷酷。
小女孩又冷又饿,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小女孩身上的拖鞋是生病的妈妈给的,她的爸爸却会因为自己的小女儿没有卖出火柴挣到钱——打她一顿。家庭是儿童温暖的港湾,但是显然小女孩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不止不能为她提供任何的保护,甚至还要伤害她。而从小女孩的描述中,也暗示小女孩曾经也因为没有卖出过火柴而挨打,一个终日与贫穷、寒冷与饥饿做斗争的小女孩,却还要面对来自最亲的亲人的暴力。
“爸爸一定会打他”——这个“一定”,不是“也许”,不是“可能”,足以可以想见小女孩面临的生活境遇是多么恶劣悲惨。
02 火柴照亮的诗意化幻境——以爱的力量战胜苦难,永恒世界里住着幸福的灵魂小女孩四次擦亮了火柴:
第一次擦亮火柴,她感受到了来自火光的温暖;
第二次擦亮火柴,她看见了冒着香气的烤鹅朝她走过来;
第三次擦亮火柴,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
第四次擦亮火柴,她看见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
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研究中指出:梦境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现实不满足的愿望折射出来的,梦境完全是一种有意义的精神现象。
因此,在小女孩划亮火柴的幻境中,这些食物与温暖,都是补偿现实悲凉的。她再次划亮一根火柴,看见一颗星星掉落,她的祖母慈祥朝她微笑和招手,她最后也与祖母一起“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小女孩最终冻死在街头,但是“她的双颊通红,嘴唇发出微笑”,“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光荣的和祖母在一起,走到幸福的新年中去。”
一个年幼的小女孩因为寒冷而暴尸街头,如果放在社会新闻里,该是一则多么让人觉得悲凉的事情。但安徒生为小女孩的死亡构建了一个美丽幸福的场景,她在火光燃烧的幻境中,体验到了温暖和爱,即便是死亡,也是含着微笑的。
与此同时,小女孩像流星一样陨灭后,安徒生在基督信仰文化背景下,为小女孩指引了新的归处——与祖母飞往永恒幸福的天国,最后与上帝在一起。
安徒生并没有引导人们去批判“恶”,也没有用“童话式”幻想方式来消解悲惨,而是引导人们去施行“爱”,以上帝作为贫穷而善良人们的永恒希望,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善良与爱的永恒。
03安徒生悲剧童话:正视苦难,才能最终战胜苦难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说:“儿童文学不是给儿童带来快乐的文学,而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快感分为喜剧快感和悲剧快感,而安徒生给我们的,主要是一种悲剧快感,这些东西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童话这种文字题材本身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幻想性故事,这种幻想性通常是基于儿童的天性和心理特点的,并且也正是这种幻想性会对儿童产生最为直接、最天然的吸引力。但同时,童话本身是具有教化引导的,因此童话作家通常以美好、纯真的幻想故事,来引导儿童在心理上对成长有美好的想象,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认知、审美素养等方面的教化。
相对这种纯真美好的童话,悲剧性童话所肩负的教化意义要更加特别一些——侧重展示生命个体所历经的苦难与痛苦,以人物在苦难中突出表现的执着精神与价值取向作为重点,给予个体生命精神成长的引导。
悲剧性童话是安徒生童话作品中的重要组成之一,除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外,还有诸如《海的女儿》、《野天鹅》、《老橡树的梦》等经典悲剧性基调童话故事。在安徒生的笔下,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大多遭遇了许多的苦难,但死亡与苦难并不是这些主人公的终点,安徒生为他们赋予了超越苦难的可能性——灵魂走向了天国,寻获了美好,因而安徒生的童话悲而不凉,始终有温暖富余其中。
安徒生悲剧性童话故事强调了“正视苦难,才能超越苦难”这一主题,作为读者,我觉得安徒生的悲剧性童话,对于儿童的成长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儿童成长不能够回避痛苦,悲剧童话引导儿童正视不完美的现实生活
婴儿呱呱坠地,第一个反应便是哭声,虽然这是一种生理性的反应,但却也在证实“苦难与生命总是相伴随”这一个定论。儿童的思想单纯,我们都希望他们永远生活在“真、善、美”的单纯世界中,但现实残酷且不完美,而他们终归要进入到现实之中。
当他们读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又饿又冷、读到海的女儿最终变成了泡沫时,他们幼小的心灵会随着主人公的经历,体验着不幸与苦难,在认识到主人公的悲惨生活之后,也许会有痛苦、同情和恐惧的心情,这无疑是能够加深儿童对社会的全方位的认识的,也加深他们对不完美的生活现实的理解。
第二,引导儿童正视苦难,并用正确的信念来击败苦难
对于儿童的成长过程来说,安徒生的悲剧性童话能让儿童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去接受苦难的真正定义,了解苦难的不可回避,激励成长过程中的顽强应对精神,并从一个不幸与苦痛的视角去理解爱和善良的重要价值。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遭受了许多人世间的苦,但她从来没有停止自己对温暖和美好的向往与渴望,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她甘愿烧掉所有的火柴,去延续那个梦境。
对于死亡这个命题,安徒生的悲剧性童话中也多有涉及。但主人公的死亡,他往往弱化过程中的痛苦,更强调在死亡之后,突出童话人物对美好事物的不灭渴望并将善良而美好的灵魂送往永恒的世界,给予儿童以确定的精神信念超越现实不确定世界的苦痛。
极端的痛苦,造就极端的人生。就如同安徒生本人的遭遇一样,上帝让他成为了一个失败的诗人、戏剧家,但他却用自己的坚韧成为了“童话大王”。
只有正视苦难,才能真正的超越苦难,喜与悲原本就没有界限。
结语:小的时候,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觉得虽然小女孩很可怜,但划亮火柴许下心愿便能心想事成。
再大些,便知道小女孩的一生极其短暂而坎坷,经历了许多的伤痛,火光照亮那一刹那的梦境,不过只是想象中的温暖。
待到成人来看,满眼皆是悲怆,作者仅为这个苦涩的事实裹上了一层薄薄的遮羞布,一扯便会掉下。
世界上任何被称之为经典的作品,都有它复杂的语境和意义,在不同的心境和思想的条件下,读者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解读。
我想,这便是经典的韵味。
撰文:山月千雪
感谢你的关注与阅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