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在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风沙肆虐、人迹罕至。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百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十分形象地刻画出这片土地的荒凉。
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因为环境恶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然而就是在这荒漠戈壁中,坐落着一方美丽富饶、色彩斑斓、风光旖旎迷人的“小江南”。
天空湛蓝、云朵洁白、方田碧绿、弱水蜿蜒……
7月夏风吹甜了枝头,“小江南”到了收获的季节,瓜廊上挂满鲜嫩水灵的果蔬。空军某试训基地某部官兵头顶烈日,满头大汗地忙着采摘西红柿、黄瓜、杏子、油桃,人和果树的影子交相辉映,大田里一片生机盎然。
谁能想到60多年前,这里除了光秃秃的山头和黄沙漫漫的荒漠,看不到一点颜色。
从“不毛之地”到“塞北江南”
1958年,为捍卫新中国,党中央、*决定筹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试验靶场。孙继先将军率解放军第20兵团数万大军,从朝鲜战场上悄然开进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
据统计,戈壁滩常年降雨量仅39.2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413毫米,气温最高42.8摄氏度,最低零下38摄氏度,除了飞沙走石和干枯树枝,这里一无所有。干旱的沙漠常年缺水,人在沙漠中迷途或者遇难,随时有死亡的危险。
铁军不畏风雨骤,关键时刻显担当。
想要在戈壁滩上生存,必须种植农作物才能解决粮食问题。但由于沙地盐碱化严重,板结成块,连沙漠里的灌木都无法存活,作物根本无法种植。为了种活植物,官兵们从几百公里外运来优质土壤,到牧民家里讨羊粪,再到弱水河接雪融水。为了把泥土和匀,他们纷纷跳进泥浆里,用双手双脚把粪土拌在一起,制作能养活植物的“金土地”。
俯首勤耕,岁月流金。凭着这股拼命劲儿,靶场人60多年来种植人工防风林3万余亩,围栏封育天然林草22.3万亩,开辟建造了可耕地1500余亩的生产园区。
农副业生产负责人杨作智介绍:“现在这片沙漠已经变成了绿洲,种植有杨树、胡杨、红柳、梭梭等防风树木,还有红枣、葡萄、黄瓜、西红柿等水果蔬菜。所有园区年产蔬菜140万余公斤,蔬菜自给率95%,肉禽自给率30%,生产收益年均103万元,补助伙食达到人均每天0.94元。”
农副业生产极大地丰富了官兵的“菜盘子”、添补了基层的“钱袋子”,同时还产生了良好的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综合效益,为完成以军事工作为中心的各项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巴丹吉林这片不毛之地,经过一代代官兵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一座芳草鲜美、绿树成荫的“小江南”出现在地平线上。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了“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军垦新家就像茫茫戈壁上升起的一颗璀璨明珠,染绿了这片荒漠,滋润了官兵的心。
从“屯菜过冬”到“四季飘香”
耕地开垦之初,有菜吃是官兵最大的追求,发展农副业的目标聚焦于蔬菜增产,丰富多彩的果蔬是绝大多数官兵几乎不敢奢望的享受。
“过去每个单位都有一个菜窖,一到秋天就屯满了不容易变质的土豆白菜,到了冬天餐桌上土豆白菜换着来,只能有啥吃啥。”四级军士长吴建明在大田里劳动了16载,深刻体验着餐桌上的变化。
近年来,面对戈壁大漠残酷的生存环境,该部党委和广大官兵坚持一手抓训练,一手抓生活条件改善,把农副业生产作为学习发扬“南泥湾精神”的自觉行动,连续发起了“向戈壁开战、向荒滩要粮”的大生产运动。
为转变手工种植的粗放型生产,该部先后购置了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施肥器等生产设备。大块主要种植作物全程使用机械,使原来的“10人1亩田,天天不能闲”的人力劳动,变为现在的“1人10亩地,劳作有间隙”的机械化耕种,既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量减少了生产用兵。
为确保官兵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蔬菜,他们邀请地方农业专家根据驻地的气象、气候状况以及水温、地质状况指导建造日光温室。利用温室种植的西红柿、黄瓜、甜椒等作物,鲜艳、脆甜、有机无公害,保证官兵在极寒天气也能享用新鲜的水果蔬菜。
受戈壁地区低温期长的气候影响,日光温室保温棉帘每年的使用时间长达8个月。然而,原来温室拉放棉帘一直采用人工方式,每个温室需要3-4人操作一个半小时才能完成,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他们为温室安装了自动卷帘机,现在每个温室拉放绵帘只需一个人操作5分钟即可完成。
生产质量效益的提升,带动了伙食质量的提高,官兵伙食达到了一日三餐不重样。早餐有鸡蛋、牛奶(豆浆),中晚餐有水果的标准,所有单位伙食均实现每餐6菜1汤,甚至在冬天也可以保持这个水平,满足了官兵由“温饱型”转向“营养型”的要求。
地无论南北、时不分四季。大生产运动开展后,水果的香甜和蔬菜的清爽每天都在官兵的舌尖跳动,刺激着幸福的味蕾,大家练兵备战的劲头更足了。
从“生命禁区”到“希望田野”
时至今日,走进驻地,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置身大漠。
葱翠的白杨迎风摆动,楼前的铁杉树四季长青,飘香的果园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住地窝子,喝盐碱水,生产生活物资只能靠唯一一条铁路运输,官兵生活和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回忆起靶场刚组建时的那段岁月,在部队工作近40年的高级工程师李斌感慨不已。
“出去一趟真不容易!”李斌说,“那个时候,出靶场火车每天只发一趟,探亲休假的、出差开会的,每节车厢都被挤得满满当当。”
然而这种情况已大大改观。21世纪初,连接城市的公路建成通车。“我回天津老家,既可以坐飞机直飞北京,也可以坐班车到酒泉再换乘动车,还可以开着私家车贯穿沙漠,一路走一路看风景。”助理工程师顾飞笑着说。
过去,戈壁滩上的小点号就像一个个孤岛。院外是戈壁滩,一片荒凉,院内是沙土地,没有一点绿色,沙尘暴经过时天昏地暗,官兵在宿舍里鼻子口腔都是沙子。现在,小点号都种上了花草、果树,菜地、果园郁郁葱葱,绿色景观悦目怡人。有的单位还修建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鱼池,安装了喷泉,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对促进营区和谐发展、愉悦官兵身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如今大田这个“菜篮子”在服务官兵之余,还可以兼顾家属。果蔬丰收的季节,种植班战士每周都会摘上满满一袋新鲜蔬菜分给随军家属。“在这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还能吃到清甜爽口的蔬菜,幸福感十足,从心里感谢党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收到新鲜水果蔬菜,喜悦之情洋溢到官兵家属刘绪红的脸上。
踏平坎坷成大道,历尽艰辛拓新局。部队的农副业生产发展到现在规模,凝聚着该部历届党委和广大官兵的无尽心血,也是该基地“大漠神箭精神”的一个精彩缩影。上级领导参观大田时称赞道:“靶场的官兵能吃苦、爱劳动,把大戈壁变成了小江南!”
(来源:空军新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