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 昕
中国的当代艺术该往哪里走,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迷茫。随着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将目光投向脚下生长的沃土,从馥郁芬芳的传统文化中,采得灵感之“蜜”。
近期于上海各大美术馆举办的多个艺术展览中,藏着一个个鲜活的样本。人们欣喜地看到,传统文化正在激活当代艺术;当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融为一体,中华文化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借传统山水之意,找寻精神的栖息地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自然山林视为自由的寄托,超越尘世的“隐遁之所”。由此,自然逐渐成为中国艺术中永恒的主题——“山水”。久事美术馆正在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群展“山水游”以及西岸美术馆上新的“陈轴:行旅图”展,不约而同聚焦传统山水之意在当代艺术中的巧妙转化。
12位当代艺术家的共计37组作品汇聚在“山水游”展,在新媒介、新手法和新观念的引导下,继续探索“山水”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这些作品延续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和鉴赏,也融入现代社会的感悟,展示着“游”的多种可能性,激发人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关系,开启“艺术山水精神之旅”。
例如,以水墨介入影像,傅百林带来《玄林》系列手工染色作品。“明室暗房”的手法,赋予画面独特的灰度和影像质地,融入多层水墨的晕染和细致入微的描绘,则借鉴了宋元山水的笔法,让画面恍如扑面而至的黑色蒙太奇,近观又仿佛营造了神秘的幽邃之境。以大漆、苎麻等创作的综合材料作品《那水》系列,源于吴观真儿时的经验和记忆。这位艺术家将漆画从厚重的漆板上移转到轻盈通透的麻质基材上来表达,善用“光”作为隐性的材料呈现在“大漆”和“苎麻”的交融中。在不同时间和光源下,这一系列作品都呈现出和而不同、入微至真的观照状态,使观者与作品产生了美妙的视觉互动。
“陈轴:行旅图”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的联合策展项目,以80后艺术家陈轴的数件绘画作品以及一件影像新作,将展厅营造为一处动静双生的精神行旅空间,邀请观众一同探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应如何安放。
展厅正中特别置景了一处悬浮空间“超然亭”,宛如山中让人小憩的凉亭,四周围绕以山水风景绘画,共同构建出互动式剧场舞台。超然亭上方,展映的是影像作品《暴雨将至》,通过场景的交替与画面形式的转向,使主人公的梦境、回忆或幻想以微妙、离散式的叙事方式展开。观众可以躺在超然亭里,领略昼夜交替、景物流转的自然万化之境,潜入一场“白日梦”。
借东方故事之魂,展开想象的翅膀
五千年中华文明,流传着无数或瑰奇跌宕或韵味无穷的东方故事。以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作为原点,展开当代想象的翅膀,艺术便有了特有的东方底色与文化意蕴。亮相于程十发美术馆的“向文学经典致敬——朱新昌艺术展”以及余德耀美术馆展出的石至莹大型个展“东方故事集”,无不以众多作品成为其中的代表。
用当代国画“复活”《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山海经》等一系列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朱新昌在“向文学经典致敬”展中交出的答卷。这些画作无意于以画解文,而着力以极富现代感的用笔敷色与空间构筑,探求基于中国古典魔幻文学和历史的深层意境,并将从中提炼的神话元素、视觉符号表现在某种内在结构之中,通过艺术再造赋予主题以新意。
此次展出的朱新昌多个神幻、志异系列创作各具特色。如在描绘《聊斋志异》的作品系列中,《娇娜》《青凤》《婴宁》《阿宝》等格外动人。画中主要形象都是女性,大多不为人间礼教所拘束,勇敢追寻幸福生活,这种真实的人情与幻想的场景、奇异的情节巧妙相融,折射出人间理想光彩。
上海油画雕塑院青年油画家石至莹近年来的创作,被策展人沈奇岚“编排”成一本包括七个故事的“东方故事集”,在同名展览中试图呈现艺术家对线条、色形、重量、造像与物性的探索和理解。
石至莹笔下的东方故事,很多时候不是图像上的,而是精神意味上的。例如,传统文化里的“化城喻”便是展览中的一个故事,艺术家在此呈现对意识流动的实践。有意思的是,整个展览同样形成了一座化城,观展动线被设计成正方循环往复的闭环,不预设观看的先后顺序,围绕主厅中间圆环状的空间向外放射散落的座椅,如同阵阵涟漪,邀请观众一起进入故事。(范昕)
来源: 文汇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