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思路去追寻物质的源头:一是质量的起源;另一个是能量的起源。
根据老爱的研究成果: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并且由安哥李教授的假设质子光速自旋,以及科学界将一个质子的质量定为1个质量单位。(当然,我们科学家也观察到了质子是自旋的。)
由原子核结构的基本粒子只有质子和中子,且物质塌缩成为中子堆。由此可知质子在宇宙基础温度(0.04K)上塌缩为中子,即中子来源于不再高速自旋的质子。所以质子自旋是宏观物质搭建的最基础元素,从而物质质量的源头是质子光速自旋。
∴我们可以推定出个结果:宏观物质的质量来自于微观粒子自旋。
又由质子不会无缘无故就自旋,其动力只有来源于质子核内结构的物质更高速自旋带动了质子自旋。记住质子光速自旋只是假设,它可以是光速的99.99%,而内部物质才是更真近于光速自旋。
由此推出形成质量前是宇宙作用力场下能量产生涟漪而达到一定自旋速度(光速)而稳定,即速度越快质量越大而来。
下面我们来分析为何需要达到一定的自旋速度才能稳定成宏观物质。
(微观粒子是什么不重要,但微观世界确不确定论却已经与宏观世界的物质确定论争论了百年。初出茅庐最好不要去淌那浑水,免得既伤自己也伤他人情绪。)
我们由构成宏观世界的原子核上质子与中子的组合来分析:
由(0)篇章的安哥李老师质子大假设:光速自旋,圆的,易磁化。计算出了质子产生的电流大小,从而计算出安培力(吸引力),再由电荷常数计算出静电力(库仑力)排斥距离上的大小决定了磁化与吸附中子的能力及核子由主轴带动自旋形成了稳定的平衡核力,原子得以稳定再组成更宏观的物质、物体。
那么这个过程是需要质子自旋产生的安培力在吸附质量为1单位中子后还有余力去推动核子自旋。在前几章也反复提到原子核自旋速度决定了质子能量的失去速度,如带辐射氦与铀的半衰期为何不同。
所以,当一个质子自旋达不到一定速度时,要么根本就没余力去捕获到中子,要么捕获到了也没余力推动主轴,核子不转动就无法形成安培力磁感应场锁定中子在核上,中子脱离。那么,这样的质子是无法作为宏观物质搭建基础的,即原子核形成不了。另外,在达到条件下不能快速捕获得中子也将很快失去自身的能量而无效,因为质子能量的释放由核子自旋速度大小决定,中子是降低核子自旋速度的存在,从而减缓质子能量因补偿而损失,维持物质状态。
所以中子在宏观物质世界里,其角色并不亚于质子,中子、质子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个多彩的宏观世界,质量也由它们而来。但终究质量起于能量,且条件很苛刻。
那么能量怎么生成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所有前面篇章的讲解都说明了能量就是磁感应强度,而对于质子及质子以下微观粒子而言,不存在核聚变、裂变带来磁感应强度的变化,从而只有旋涡产生了磁感应强度。
磁感应强度存在磁极且同排异吸的特性,在满足两个聚合机制条件下,一点点壮大而来。这就是如果我们单从能量起源的角度追寻物质的起源,同样会一路顺风地发现能量起始于宇宙作用力场下的涟漪(自旋)。
当然我们也会认识到质子冷却后就很难消失了,将以中子形态存在,条件达到也会恢复成质子(光速自旋)。这得感谢我们的宇宙最低温度是0.04K而不是绝对的零。也就是说,有温度在就会自旋,有自旋在也就拥有质量,有质量在就称得上物质。否则失去绝对转动便不再产生安培束缚力而完全解散了。
中子在宇宙中乱窜,不光速自旋也与质子质量一样,说明中子内核微观物质在自旋而保证了质量的存在,一切源于小小的旋涡。
因此,宏观物质的源头可以在宇宙作用力场下的任意点起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