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省份划分也历史悠久,经过时代的洗礼形成了现如今各省份参差不齐的边界线。关于地名的来历可能很少有人关注了。有时我不禁在想河南河北的“河”指的是哪里?山东山西的“山”指的是哪里?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哪里?广东广西的“广”指的又是哪里?
河南,古称中原、豫州、中州,简称“豫”,因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截至2014年底,河南共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管县级市,省会郑州,著名的要数豫剧、烩面等等。
河北省,古属冀州、直隶, 简称“冀”,辖11个地级市,省会石家庄。地处华北、漳河以北,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北为燕山,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5000年前,黄帝、蚩尤涿鹿之战,开启中华文明之先河。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属于燕国、赵国。 汉代河北属幽州、冀州。元代河北为中央直属的中书省。
那么河南河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河呢?从地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河南河北中间横穿一条黄河,早在汉朝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这里提到的“河”指黄河,而河东、河内、河南谓“三河”,是以黄河为坐标界定的区域。其中,河南则指洛阳。对于汉朝的河南郡以及唐朝的河南府中的“河”,都是指黄河。公元627年,唐朝皇帝李世民设置河南道和河北道,河南道辖境在黄河之南,所以得名。与此相对应的是,河北道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
对于山东山西来说,这里的山就比较好理解了,在地理位置分布上山东山西分布在太行山两侧,古时山古指的是崤山:崤山以西为秦国以东为当时生产力较发达的六国。今天以太行山为界。
湖南湖北中的“湖”是指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湖北的中间。两地因位于洞庭湖的位置而命名。鄂: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湘: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设湖南节度使,始出现湖南一名。宋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明两代设湖南道。清代设置湖南。
广东、广西的界分标志之“广”在哪里的,知道的恐怕很少了。有专家曾经在广东封开县和广西梧州考察的时候,从《水经注》知道这里正是桂江与贺江“入郁”(西江)的地方,即西汉时的“广信”,是当时统辖岭南九郡的“交趾部”首府所在地,是依据汉武帝在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统一岭南时所下的圣旨:“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中取出“广信”二字命名;后来以此为界,广信之东为广东,广信之西为广西,这即“广”之由来。“广”字虽出自圣旨,但实是指桂江与贺江入汇西江之地域,故其内涵是两江交汇的意思,这也是中国早有水文化意识的一个体现和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