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经典战役(3)—晋灭吴之战:演员的自我修养

三国后期经典战役(3)—晋灭吴之战:演员的自我修养

首页角色扮演80千寻霸梦合击更新时间:2024-07-18

一、舞台

晋灭吴之战发生在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历时仅仅三个多月。但为了这次灭吴之战,西晋可是足足准备了不下于十年之久。

(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晋书·羊祜传》

272年西陵之战后,晋武帝司马炎感觉到东吴仍有一战之力,不可大意。于是不再急于求成,而是继续积蓄力量。

一方面安排王濬在益州继续大作舟舰,为灭吴准备好水军。

王濬建造的战船有多大?

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长百二十步是什么概念呢,三国时一步约为1.4米,一百二十步大概168米。11人足球场的标准尺寸为长度90-120米,王濬当时造的船比现代足球场还长。难怪可以骑马往来。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另一方面,平定北方鲜卑秃发树机能的叛乱,为灭吴腾出陆军。

我估计要是没有树机能在北方作乱,西晋灭吴还会再早几年。

西晋这边名将胡烈(曾随钟会灭蜀,围西陵救罗宪)、牵弘(曾随邓艾与姜维多次大战,并参与灭蜀之战)、杨欣(同上)等先后死在秃发树机能手下。

直到遇到三国后期第一猛将文鸯,才吃了败仗。文鸯是叛将文钦之子,司马炎也是被逼的没办法才启用文鸯领军讨逆。

278年秃发树机能东山再起,击败杨欣,279年初攻陷凉州。可惜又遇到了克星,西晋武器专家马隆,被降维打击,兵败身死。

不得不说,西晋这边真是人才济济。

马隆出击时只带了三千五百人,为什么呢?

因为西晋大部分军队和将领都已经调到长江沿线,准备灭吴了。

灭吴前西晋驻军态势

而东吴这边呢,真是一言难尽。

西陵之战后,孙皓自我感觉良好,愈加骄暴,不修德政,致使上下离心。

王濬在巴蜀造战船,大量碎木顺流而下,建平太守吾彦见后,知晋将发兵顺流而下,请求增强建平守备,孙皓不听。

西陵之战第一功臣,东吴长江上游统帅陆抗,在生前也多次上书,建议加强建平、西陵防务,孙皓还是不听。

真是蜜汁自信。

到279年,此时东吴长江上游防线统帅是孙歆。孙歆是东吴宗室,但能力堪忧,不能服众,所属将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各城池守将有吾彦,陆宴等等。

东吴长江上游防线

279年十一月,西晋已做好万全准备,只待一声令下。

舞台很大,角色很多,试看这次谁能脱颖而出,成为主角。

二、六路伐吴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西晋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东西凡二十余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众军。

六路伐吴

西晋灭吴的战略规划来自于羊祜。可惜羊祜在278年去世,没能见到最终的胜利。

羊祜的策略简单点说是这样的:

针对吴军部署上东强西弱的情况,确定在徐、扬方向实行牵制,首先集中水陆主力夺取夏口以西地区,然后顺江而下,集中全力合击吴都建业。这一方针的好处是:水陆并进,多路齐发,可以充分发挥水陆军的优势,从薄弱而又重要的长江上中游横切纵割,一举粉碎吴军的整个防御体系,从而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羊祜的战略规划,可以说为后世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提供了模板。核心是水陆并进,即使陆军进展非常顺利,也要等到汇合上游水军后才能渡江继续南进。这一点在后面的战争进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为什么东吴长江上游防线格外重要的原因。

如果不等主力水军汇合,冒然渡江南进,孤军深入,则很可能被东吴水军切断后路,不攻自破。

我们沿着长江,自西向东,盘点一下各路战况。

1、长江上游防线 建平-西陵-江陵

杜预在280年正月陈兵江陵,一面派人沿江西上,接应王濬,一面派少量精锐渡江威胁乐乡。

而王濬这边进攻建平并不顺利,遇到建平太守吾彦坚守,一时无法攻克。于是王濬安排少量兵力将建平围困,自率大军继续东下。于280年正月攻克丹阳(建平东南),擒丹阳监盛纪,并清除东吴设置的横江铁索。

280年二月,王濬军攻克西陵、夷道。

上游攻略态势

事已至此,东吴都督孙歆不得不带兵前去抵御王濬,但被濬军大败。撤退时,周旨等人混入孙歆军中,趁机将孙歆俘虏。能被敌军混进来,这治军水平也是没谁了。

此时长江上游防线仅剩建平和江陵,而江陵转瞬即被杜预攻克。

按说西陵和江陵城防是非常坚固的,怎会短短几天就被攻克呢,东吴守将再差也不止于此吧?

我推测,此时东吴已上下失和,人心背逆,应该是有内应配合或开城迎敌导致。

东吴上游防线被全面突破

截至280年二月,东吴长江上游防线被各个击破,仅剩建平一座孤城。

攻下江陵后,杜预派部分兵力合同王濬一起东下,而自己则留在荆州,继续平定荆南,巩固胜利成果,让出了主角位置。

2、长江中游防线 夏口-武昌

长江上游防线被突破后,夏口和武昌已是危如累卵。

中游攻略态势

280年二月,平南将军胡奋攻克江安,为王濬进军夏口扫清了障碍。

同时,王戎也扫清了武昌外围,静待王濬水军的到来。

武昌(今鄂州)曾作过东吴的都城,也是中游防线的支柱。但架不住这么糟蹋呐。

王濬水军所向披靡,不日即攻克夏口和武昌。

于是王濬顺流鼓棹,径造三山!

三山在建业西南,已经离建业不远了。

这里还有个插曲。司马炎下诏,继续申明水路并进的策略。而本场主角已经开始慢慢崭露头角。

复下诏曰:“...大兵既过,荆州南境固当传檄而定,预当分万人给濬,七千给彬。夏口既平,奋宜以七千人给濬。武昌既了,戎当以六千人增彬。太尉充移屯项,总督诸方。《晋书·武帝纪》

3、长江下游防线 横江渡-三山-建业,东吴的最后一搏

下游的争斗,比上游要惨烈的多得多。

先是陆军,吴丞相军师张悌、吴副军师诸葛靓、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从牛渚渡江,与王浑部在江西血战,全军覆没,张悌、孙震、沈莹被*,唯诸葛靓带五六百人退走。

在未渡江前,张悌其实已经预料到了此去必将凶多吉少。但他们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渡江与晋军作战,以作最后的努力。同死社稷,无所复恨!也是随了那句话: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张悌军进军路线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东吴水军方面其实也作了最后的努力,但也就意思了一下。

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濬,象军望旗而降。皓闻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晋书·王濬传》

同时,司马伷这边也派军过江,从东面直逼建业。

至此,东吴大势已去。三月,当王濬到达石头城时,孙皓出城请降。

王濬先到的石头城,那么和他一起的唐彬呢?

其实,唐彬早在离建业二百里时就主动停下了,没有和王濬一起进建业受降,主动让出了主角的位置。唐彬虽没拿到灭吴首功,但确留下了美名:“于时有识莫不高彬此举”。

这修养,是不是读过那本书呢?

看到这,灭吴主角基本已经确定。但王浑不服呐,因为这事儿他和王濬互掐了好久,直到司马炎出来盖棺定论才消停。

三、点评

东吴短短几个月内即被灭亡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主要有二:

一是,东吴上下失和。人和已失,虽有险不能守也。

二是,缺乏统一指挥。东吴长江上游防线是抵御西晋的重中之重,陆抗之后,东吴人才断层,没有能统一指挥、力挽狂澜的上游统帅。唯有各自奋力死战,忠君报国,然无力回天。长江上游防线被突破后,西晋顺江而下必将势如破竹。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灭吴之战中,东吴这边史书有记载的将领的表现(粗略统计,可能不太全)。

主动投降/逃跑

杨雍、孙述、江夏太守刘朗、牙门将孟泰、历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硃明、游击将军张象、平西将军施洪等 8人。

战败/战死/灭国后投降

建平太守吾彦、镇军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璩,西陵监郑广、夷道监陆晏、水军都督陆景、江陵督伍延、乐乡都督孙歆、吴丞相军师张悌、吴副军师诸葛靓、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等12人。

主动投降/逃跑的将领占比近40%,没记载的估计更多。

山川社稷之固,在德而不在险!

附上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作为结尾吧~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