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拓土、勇者无前——西晋初年五大名将英雄谱

开疆拓土、勇者无前——西晋初年五大名将英雄谱

首页角色扮演80千寻霸梦合击更新时间:2024-07-11

晋武帝司马炎

中国历朝历代中,晋朝是最不受待见的一个,很多人对它十分鄙视,认为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烂、最拉胯的朝代。

笔者也觉得,晋朝除了统一中国这一历史贡献外,其他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的确乏善可陈,而“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对社会的破坏之大、对人民的伤害之深,也的确古今罕见。

不过,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在整体黑暗的背景下,还是有一些能够点亮历史天空的星辰,比如那些金戈铁马的斗士、忠贞不屈的义士、慷慨悲歌的壮士,并不因为统治者的腐朽无能而掩盖他们的光辉,依然值得后人景仰。

下面就来看看西晋初期开疆拓土,为中华大一统做出突出贡献的五大名将的故事。

一、“灭吴第一功”——王濬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但凡历史和文学爱好者,对唐朝刘禹锡的这首《西塞山怀古》无不耳熟能详,这首诗写的就是西晋名将王濬(jùn)东下灭吴的故事。

当然,西晋灭吴还有两位大功臣,分别是西晋灭吴战略规划的总设计师、镇守襄阳十年奠定灭吴基业的羊祜,和西晋灭吴战争的统帅、后世同时配享文庙和武庙的杜预,也就是“诗圣”杜甫的十三世祖。

不过这两位并没有直接参与到灭吴战争的第一线,有点类似后世大隋灭陈战争中的高熲,主要*是顶层设计和统筹调度的工作,所以不在本文讨论。

顺道说一句,很多人经常把王濬写成了王浚,因为“濬”、“浚”同音,王浚又的确是西晋的风云人物,所以很容易混淆。

不过王浚是西晋末期的地方军阀,个人的地盘和实力固然远在王濬之上,但历史地位却远不能和“灭吴第一功”的王濬相提并论。

王濬,弘农湖县(今河南三门峡灵宝阌乡)人,官宦世家出身,祖辈和父辈都干到了两千石以上的高官。

“官三代”的王濬少年时是个纨绔子弟,仗着颜值高、有才华,平时不修边幅、举止放荡,很有冠希兄的风采。不过后来长大了,就渐渐沉稳起来,有了远大志向。

有一次王濬新修了一处府邸,把门口的路修得特别宽敞,别人就问,门口摆这么大排场干嘛,这不是浪费吗?

王濬笑着说:“我这是为了今后仪仗进出方便。”

众人尽皆嘲笑,王濬就用怜悯的口气说:“当年陈胜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就是说给你们这些人听的。”

尝起宅,开门前路数十步。人谓之太过,曰:“吾欲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濬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晋书·列传·第十二章》

王濬仕途很顺利,一起步就是曹魏的河东(今山西运城一带)从事,大概相当于河东地区行署副专员。

当时曹魏重臣徐邈出任河东郡的上级单位司州的刺史,他有个女儿才貌双全,思想也很新潮,希望自己选择丈夫。徐邈爱女心切,就把辖区内所有没结婚的官员全部召来,给女儿举办了一场“非诚勿扰”。

徐邈的女儿一眼就相中了帅哥王濬,于是王濬就成了徐邈的东床快婿。徐邈后来官至司空,有这样一个副国级老丈人,王濬自然仕途得意,很快就升到了征南大将军府参军,相当于西晋南部战区参谋长。

而他的顶头上司,就是西晋太傅、名将羊祜。

羊祜对王濬一见如故、非常器重,他的侄子羊暨就有点吃醋,对羊祜说:“叔父,王濬这家伙整天牛气哄哄,好高骛远,又喜欢讲排场,其实就是个绣花枕头,您对他应该有所制约。”

羊祜却说:“王濬是有大才的,我应该为他提供舞台。”羊祜的眼光很准,他不仅看出了王濬的才能,也对后来清谈误国的王衍作出过准确的预言。

在羊祜的大力推荐下,王濬出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成为羊祜胸中擘画的灭吴蓝图上最重要的一环。

后来,晋武帝司马炎在羊祜、杜预、张华等人的极力主张下,终于决定举国灭吴。

晋灭东吴和后世隋灭南陈几乎是共用同一个剧本,都是东边大兵压境,中间拦腰隔断,西边顺江东下。

王濬作为长江上游的益州军区司令,有幸站到了时代的风口上,而他也没有辜负时代。

王濬在益州大造舰船,他的船长一百二十步,可以容纳两千名士兵,船上建城,城上修楼,四面都有门,骑兵可以在船上驰骋,规模之大,自古未有,堪称当时的“航空母舰”。

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正月,晋灭东吴战争打响,王濬率领他的航母编队东出三峡,进攻丹杨(今湖北宜昌秭归)。

吴军在江面险要处用铁索拦截,又在水下布设了很多一丈长的铁椎,希望用铁椎刺破船底,发挥“水雷”的作用。

王濬就命人制作数十架大木筏,木筏上绑上草人装扮士兵,在前面开路。大木筏并不吃水,即使撞上铁椎也不会沉没,铁索又拦不住紧贴水面的木筏,就这样,木筏把“水雷”带着飘去了下游。

只剩下铁索横江,王濬就命人在船头安装十余丈长、数十围粗的巨型火炬,灌上麻油,焚烧铁索,很快就把铁索烧断,晋军楼船继续东下。

此后王濬一路攻克西陵峡口、宜都、荆门、乐乡、夏口、武昌,吴军水师百般阻击,无一不败,反倒被王濬连续擒获东吴七员大将。

吴主孙皓和满朝文武听说王濬楼船威势惊人,攻无坚城、战无不克,无不惊得魂飞魄散,竟早早送降书给王濬,愿意归降。

王濬沿江东下,直入建康石头城,孙皓肉袒面缚,出城投降,立国五十一年的东吴就此灭亡。

在王濬灭吴的过程中,还有一段插曲。

当初,晋武帝的命令是:王濬的西路军在长江中上游时,归中路军统帅杜预节制,到了长江下游,归东路军统帅王浑节制。

杜预对老领导羊祜的这个关门弟子非常支持,不但不干涉王濬用兵,还写信鼓励王濬:“贤弟长驱直入,百战百胜,威名已在我之上,不应该再受我的节制。你应该放手施为,尽情展现你的才华,建立旷世奇功!”

又说:“吴军的抵抗只在几个重要关节处,只要劈开这几个关节,就可以像破竹一样迎刃而解!”这就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势如破竹”的由来。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列传·第四章》

不过东路军主帅王浑可没这么豁达,听说王濬来了,怕他抢了功劳,急忙下令召王濬到自己军中议事。

王濬本来就是不管不顾的性格,又有杜预撑腰,哪里把王浑放在眼里,只回了一句:“风向于我有利,舰队停不下来!”就风风火火去了。

后来王濬一举拿下建康,王浑妒火中烧,一再弹劾王濬不听指挥,又污蔑王濬进入建康后大肆劫掠,晋武帝司马炎就命人进行调查。

王濬毫不示弱,连续上表据理力争,剖析当时战局之刻不容缓,又摆事实、讲道理,自证清白。

好在司马炎这个人前期总体比较英明,没有听信王浑的中伤诬告,拜王濬为辅国大将军,参照四征、四镇大将军的标准,给了王濬五百辆兵车作为仪仗,王濬门前的空地果然派上了用场。

王濬也知道自己功高位重,有无数人妒忌眼红,就恢复了年少时的奢侈享乐,优哉游哉,不再过问政事。

太康六年,王濬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岁,朝廷为王濬议定的谥号为“武”,算是生荣死哀、功德圆满,实现了自古以来武将的最好结局。

二、“灭吴第二功”——王浑

历来人们印象深刻的都是“第一名”,对“第二名”往往不太关注,不过本文就来说说可怜的“灭吴第二功臣”王浑。

王浑,出身顶级世族——太原王氏,门第之尊贵,远超王濬。

王濬只是有个便宜岳父干到了司空,王浑的父亲王昶直接就是曹魏司空,又强过王濬一头。

王浑承袭了老爹京陵侯的爵位,起点也比王濬高得多,所以难怪王浑对王濬抢功意见那么大。

但王浑曾经当过大将军曹爽的秘书,曹爽死在了司马懿手里,王浑也就被罢官为民。

不过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本质上是世家大族政治,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摆脱世家大族的影响和控制,所以王浑很快起复,回到了中央工作。

晋朝建立后,王浑出任徐州刺史,在地方上开仓赈粮、安抚百姓,政绩卓著、很有作为。司马炎又调他出任豫州刺史,坐镇寿春(今安徽淮南寿县),来到了对吴作战的第一线。

王浑在豫州恩威并施,广收人心,东吴的很多百姓纷纷赶来归附。东吴十分头痛,就派出大将薛莹、鲁淑率军十万,准备发动奇袭,拔掉这根眼中钉、肉中刺。

当时晋军正在轮休,没有处于战备状态,吴军突如其来,形势十分紧张。

王浑临危不惧,火速调集部队,主动出城迎头痛击,一举击溃来犯之敌,自此吴军对王浑更加畏惧。

后来东吴在皖城(今安徽安庆潜山)派驻重兵并大量屯田,准备以此为基地,稳扎稳打,向北扩张。

王浑不给吴军坐大的机会,率大将应绰强攻皖城,大获全胜,焚烧东吴储存的粮食一百八十余万斛、稻苗四千余顷、舰船六百余艘,给了东吴沉重一击,同时将战线由淮南推进到了江北。

灭吴战争打响后,王浑统帅东路军猛攻东吴江的江北防线,连续攻克濑乡、高望城等要塞,擒斩吴军大将孔忠、周兴、俞恭多人,其余吴军纷纷向王浑投降。

东吴见形势危急,派丞相张悌、大将军孙震率数万精锐部队渡江北上,与王浑决战。

王浑率大将孙畴、周浚在城阳(今安徽合肥肥东)浴血奋战,不仅击*张悌、孙震,还阵斩七千八百级,吴军主力彻底崩溃,吴主孙皓本钱全部赔光,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王浑虽然赢得大胜,但*敌一千、自损八百,也有点强弩之末,对南渡长江起了犹豫。

可就是这一犹豫,被王濬先一步进入建康,捉住了孙皓,王浑就与“灭吴首功”失之交臂,于是就发生了前文说的与王濬争功的闹剧。

这一幕与后世贺若弼、韩擒虎争功简直如出一辙,一个浴血奋战歼灭南军主力,一个趁虚而入摘了桃子,难怪*说:“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贺若弼就是没听*的话,吃了亏,怪不了别人。

后来王浑留下镇守东吴旧地,他处事公允、司法宽仁、礼贤下士、虚怀若谷,赢得了江南士族的认可,又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南方迅速摆脱了战乱局面,没有出现后世隋朝灭陈才半年就全境皆反的情况。从这一点说,王浑还是非常有才*。

后来王浑调回洛阳,升任司徒。西晋爆发“八王之乱”,楚王司马玮看中王浑的德高望重,打算胁迫他为自己效力。王浑坚决不从,命家将全副武装守御府邸,严阵以待抵抗司马玮,司马玮也只能作罢。

七十五岁时,王浑逝世,谥号为“元”。

谥法认为:富有智慧和洞察力谓之“元”,安抚百姓、惠及民生谓之“元”,主张正道、行为忠贞谓之“元”,评价还是很高的。

不过“元”这个谥号终究不如第一等的“武”,所以王浑到死还是被王濬压过了一头。

三、“灭吴第三功”——唐彬

如果说“第二名”不被人重视,那“第三名”就更没人关心了,可我偏偏要说一说这位“灭吴第三功臣”——唐彬。

唐彬是山东济宁邹城人,孟老夫子的同乡。

不过唐彬少年时不好读书,喜欢弓马游猎、啸傲山林,他身高八尺,能徒步追赶野鹿,力气也很大,是个典型的山东好汉。

到很晚的时候才开始学习经义,一学就成为大家,数百人争着当他的弟子,名气就渐渐传开了。

兖州刺史王沈,就是后来“东北亚小霸王”王浚的老爹听说了唐彬的名声,就征辟他为自己的主簿。

有一次,王沈组织下属召开理论务虚会,讨论对吴方略。很多人都认为长江天险难以逾越,吞并吴国短期内很难实现,只有唐彬认为吞吴势在必行,而且条件已经成熟,是大势所趋。王沈让唐彬跟这些人辩论,唐彬舌战群儒,把所有人都说得理屈词穷。

王沈很欣赏这个既孔武有力又能言善辩的家伙,就把他推荐给当权的大丞相、大将军司马昭。

司马昭听了王沈的推荐,将信将疑,就问身边的心腹孔颢:“你知不知道这个唐彬?”

孔颢是个小心眼,怕唐彬来了争宠,就说:“不知道呀,谁知道是哪个乡巴佬?”

但司马昭身边还有一个心腹陈骞,是个比较有正义感的,就正容道:“我知道唐彬,这人的才干胜我百倍还不止。”

司马昭不信,笑着说:“能跟你差不多就很难得了,怎么可能胜你百倍?”就征辟唐彬到自己府中任职。

唐彬进入相府后,工作思路清晰、处事干练,展现了极强的工作能力,司马昭非常满意,就对小心眼的孔颢说:“你小子不老实呀,想遮蔽贤者为我所用!”

公元264年,灭蜀大将邓艾被司马昭诛*,由于邓艾在陇右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司马昭很担心陇右人心不稳,会爆发叛乱,就派唐彬去陇右秘密调查情况。

唐彬回来以后,向司马昭提交调查报告,说:“邓艾这个人文武双全、深谙兵法,不过他的性格有五大缺陷:猜忌、刻薄、诡诈、傲慢、偏激,顺从他的人就大力提拔,反对他的人就百般刁难,就算是高级官员也任意辱骂,群众口碑其实并不好。而且他为了伐蜀,过度役使陇右百姓,百姓不堪其苦。如今听说他死了,都很高兴,大丞相完全不必忧心。”

后来果然如唐彬所说,陇右风平浪静、太平无事。

晋朝建立后,司马炎决心兵分三路,发动灭吴战争。按惯例,每一路要设一名监军,西路军的监军人选有两个人选,分别是唐彬和武陵太守杨宗,司马炎选择困难症发作,就去征求散骑常侍文立的意见。

文立说:“这两个人都很有能力,但也各有一个缺点,唐彬比较贪财,而杨宗比较好酒,至于如何选择,就请陛下您自个看着办吧。”

司马炎掂量了一下,说:“贪财是好事,打仗的时候才有动力嘛!但喝酒却会误事。”就选择了唐彬。

立曰:“宗、彬俱不可失,然彬多财欲,而宗好酒,惟陛下裁之。”帝曰:“财欲可足,酒者难改。”遂用彬。——《晋书·列传·第十二章》

伐吴战争开始后,西路军水陆并进,唐彬作为王濬副手,主要负责陆路进攻。他身先士卒,每战先登,而且善于用计、随机应变,攻无不克、进展神速,连续攻克吴军岸上堡垒,与王濬配合得滴水不漏、天衣无缝。

西路军攻克武昌后,长江下游两岸的吴军无不望风披靡,争相向唐彬投降,王濬能够直入建康,唐彬是最大功臣。

不过唐彬很懂韬晦之道,他进军到离建康还有两百里之地,就对外宣称自己生病,按兵不动。

因为他知道东吴灭亡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届时晋军内部必然会出现“先到者争抢财物,后到者争夺功劳”的局面,而他一向信守“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决定置身事外。

后来王濬、王浑果然因为争物和争功大打御前官司,故此知情者无不赞叹唐彬的见识高明。

至建鄴二百里,称疾迟留,以示不竞。果有先到者争物,后到者争功,于时有识莫不高彬此举。——《晋书·列传·第十二章》

此后,鲜卑人在北方坐大,威胁晋朝北疆安全,朝廷派唐彬为幽州刺史。他在幽州训练精兵、鼓励农耕,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军备,而且广施恩义,鲜卑各部族竞相向他宣誓臣服,晋朝北疆在他手上拓地千里,恢复到了秦长城边界,可谓功在社稷,善莫大焉!

房玄龄在《晋书》中评价唐彬:“脱离纷争,退让功名,贤德远超王濬、王浑,是真正的长者之风。”

四、“晋之子龙”——文鸯

估计很多朋友等他等了很久,那就让这位西晋乃至整个三国后期武力值的天花板登场吧。

文鸯,本名文俶,小名阿鸯,《三国演义》称其文鸯,本名就渐渐没人知道了。

文鸯是谯郡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亳州,跟曹操是老乡。

文鸯的爷爷文稷、父亲文钦都是曹操早年起家的谯郡子弟兵,对曹魏非常忠心。

公元249年,老谋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掉了曹爽,把持了曹魏政权,这就令身在淮南担任扬州刺史的文钦深为不满。

后来,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篡位进程加速,文钦下定决心,联合镇守寿春的镇东大将军毌(guàn)丘俭发动叛乱,反抗司马氏,这就是淮南三叛里的第二叛。

其实我一直觉得,司马师是个很厉害的人物,至少有司马懿七成功力。他听说淮南反叛,兵行神速就来到了与寿春隔淮相望的项城。

文钦、毌丘俭根本没想到司马师这个“大魔王”来得这么快,顿时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好。

这时年纪轻轻的文鸯站了出来,大声疾呼:“敌人远道而来,立足未稳,我们果断出击,发起夜袭,一定可以大败敌军!”于是文钦与文鸯兵分二路,率敢死之士趁夜夹击司马师。

文鸯率军突至司马师寨前,击鼓呐喊,惊天动地,司马师的洛阳军不知道黑夜里来了多少敌人,全军大惊,隐隐有溃散趋势。

司马师这个时候刚刚把眼睛上的一个瘤子割掉,伤口还没愈合,听见文鸯突然来袭,惊得带伤的眼珠从肉瘤疮口处迸出,疼痛难当。

但他怕自乱军心,安卧床上,岿然不动,其实为了忍痛,连被子都咬破了。

洛阳军见大将军如此稳如泰山,就渐渐安定下来。

所以我说司马师也算是不折不扣的名将,只不过他死在了晋朝建立之前,否则我一定要把他列进文章里来。

文鸯在寨外鼓噪了半天,既不见洛阳军慌乱,又不见父亲来到,也只得撤军回城。洛阳众将心有余悸,都说文钦、文鸯父子都是勇冠三军的亡命之徒,走了就走了,我们等明天天亮再跟他们过招不迟。

这时眼球爆出、血流满地的司马师强忍剧痛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文氏父子此时士气低落,正是打败他们的好机会!”断然下令衔尾追击。

文鸯半路遇上迷路的父亲,又见洛阳军追来,文鸯大声让父亲率军先撤,自率十余名骑兵逆流而上,*入洛阳军中,大*四方、所向无前。洛阳军被他冲得大乱,急忙回撤,自相践踏,狼狈不堪,文鸯这才返回。

才走片刻,司马师又派大将司马班率八千精锐骑兵追至,文鸯索性单枪匹马冲入骑阵,横冲直撞,转眼*伤百余人,进出六七次,挡者披靡。洛阳骑兵再也不敢逼近,只能眼睁睁看着文鸯耀武扬威而去。

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先至鼓噪,师惊骇,病目突出,恐众知,啮被皆破。......鸯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所向披靡,遂引去。司马班率骁将八千追之,鸯匹马入数千骑中,辄*伤百馀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资治通鉴·魏纪·魏纪八》

难怪后人评价说:“赵云、文鸯,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就凭这一骑当千的本事,绝对是货真价实的三国后期第一战斗力。

不过司马师的洛阳军毕竟整体实力强劲,又有兖州刺史邓艾协助,很快平定了毌丘俭、文钦叛乱,毌丘俭被*,文钦、文鸯父子逃往东吴,寻求政治避难。

转过第二年,新任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又在寿春起兵,反抗司马氏。司马师由于去年被文鸯惊吓太过,身受重伤,回去就死掉了,此时执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司马昭率二十万洛阳军前来平叛,诸葛诞无法抗衡,只得向东吴求援,东吴便派文钦父子驰援诸葛诞。

但诸葛诞和文钦以前在曹魏时就关系非常恶劣,对抗司马昭大军又连吃败绩,两人因为用兵方略产生激烈矛盾,诸葛诞一时冲动,就*死了文钦。

文鸯和弟弟文虎正在城上与洛阳军作战,听到父亲死讯,痛哭流涕,就翻越城墙投奔了司马昭。

可是别忘了,司马师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被文鸯逼死的,当年还*了那么多司马氏的部将,如今仇人来投,众将都要求*掉文鸯。

司马昭还是一个很理性克制的人,他安抚众将道:“文鸯固然罪大恶极,但他们走投无路来投奔我们,*之不仁,城中守军也会坚定必死之心,这样会因小失大。”不仅收留了文鸯、文虎,还封他们为将,赐爵关内侯。

然后向城中喊话:“连文鸯都不*,你们还有什么顾忌的呢?”顿时城中人心涣散,很快寿春被攻破,诸葛诞兵败被*。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河西一带的秃发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举兵造反,叛军席卷秦州、凉州,直逼关中,声势浩大。

晋朝连续四任凉州刺史胡烈、苏愉、牵弘、杨欣全部战死沙场,司马炎愁得寝食难安、忧心如焚。

文鸯临危受命,奉命都督凉、秦、雍三州诸军事,他指挥晋军挺进河西,大破秃发树机能,迫使胡人部落二十多万人归降,再次名震天下。

俶后为将军,破凉州虏,名闻天下。——《晋诸公赞》

文鸯立下大功,朝廷按理应大加封赏,但文鸯终究是逼死大晋朝世宗景皇帝的大仇人,司马炎竟然找了个借口将文鸯免官为民。

而文鸯的悲剧还没结束。

前面说过,诸葛诞*了文钦,文鸯投降了司马昭,司马昭攻破寿春,*了诸葛诞,本来这件事到此就打住了。

但诸葛诞有个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第三子司马伷,生了个儿子名叫司马繇。所以司马繇既是司马懿的孙子,也是诸葛诞的外孙。

这个人很是莫名其妙,一直视文鸯为害死外公的仇人,不知道这是什么脑回路。

要知道,他的外公*了文鸯的父亲,然后死在了自己亲叔叔司马昭手里,跟文鸯哪里有毛钱关系?

但这人就这么偏执,史书还说这人生性至孝,如果真的孝,司马繇就应该去找二伯司马昭或堂兄司马炎报仇,可是他又不敢,偏偏整天盯着文鸯。

后来妖后贾南风发动政变,*死权臣杨骏,司马繇就诬告文鸯是杨骏同党。

文鸯在晋朝毫无根基,最后竟落了个问罪斩首并夷三族的可悲下场。

一代绝世名将,就此饮恨而终,真是令人唏嘘!

五、“东方万磁王”——马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甚至很多成就后世隋唐宋明都没有达到。

而在军事领域,有一个将领很善于将科学转化为战斗力,这个人就是马隆。

马隆,东平平陆(今山东济宁汶上县)人,从小智勇双全,很有气节,年轻时在兖州当一个小公务员。

兖州刺史令狐愚因为反对司马懿专权被*,死了以后谁也不敢为他收尸,马隆却拿出私财为令狐愚下葬,而且修建陵墓、种植松柏,然后服丧三年才回家,一时传为美谈。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马隆这个人有情有义,胆子也极大,是真正的“魏晋风骨”。

司马炎准备灭吴,向天下州郡征求勇猛善战的壮士,兖州就把马隆推荐了上去,不过由于马隆政治倾向有问题,没有得到重用,只是当了一个小小的督将。

前文说了,鲜卑的秃发树机能在河西造反,文鸯将其打败。但仅过一年,秃发树机能就卷土重来,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再次大破晋军,声势更胜当年。

西晋当时不是没有能打的将领,但此时灭吴战争已经进入倒计时,几乎所有战争资源都集中到了南线,西线十分空虚。

司马炎为此忧心忡忡,西晋朝廷一筹莫展,这就给了马隆机会。他求见司马炎,主动请缨赴西北作战。

司马炎问马隆准备如何平叛,马隆说:“如果任用我为将,请让我自行招募三千勇士,不管他们是什么来路出身。我带着这三千人鼓行而西、深入陇右,一定可以讨平反贼!”

朝臣们都觉得这个小小督将简直异想天开——三千人?去了还不够给秃发树机能塞牙缝。

但司马炎觉得马隆这么有信心,又能不影响灭吴准备,何妨一试?再说,就算败了也就是三千条贱命,无伤大雅,就欣然同意。

马隆在洛阳招募勇士,要求能拉开三十六钧(约238公斤)的脚弩和四钧(约26公斤)的弓才算合格,由于赏金优厚,报名的人很多,一上午就招募到了三千五百人,马隆喜道:“足够了!”就去武库领取装备。

武库的官员看不起马隆,故意拿些腐朽的装备搪塞应付,马隆大怒,找到司马炎据以力争,司马炎也觉得叫人家去送死不能太不仗义,就给足了马隆装备物资,马隆这才率军向西出发。

这支三千五百人的小部队渡过温水(今陕西宝鸡陇县温水镇),就进入了秃发鲜卑的地盘。

秃发鲜卑原本是生活在山西北部拓跋鲜卑的一部分,因为内讧脱离了拓跋部。

他们沿黄河西岸和贺兰山东麓南下,逐渐向西迁移,“秃发”就是“拓跋”的异音,倒不是说个个都是秃子。

邓艾担任陇右大都督时,招引这些鲜卑人进入陇右、河西生活,但对他们盘剥压榨得很厉害,鲜卑人不是被征发为兵,就是被掳掠为奴,又征缴重税、征发徭役,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秃发树机能成为首领后,毅然起兵反抗晋朝统治,这个人战术灵活、悍勇难当,成为晋朝挥之不去的西疆噩梦。

马隆进入陇右后,立即遭到秃发树机能数万骁勇骑兵的围攻。鲜卑兵不是扼守险要阻击,就是设伏从后包抄,一日数十战,战况极为激烈。

这就到了马隆大放异彩的时候,他依照武侯八阵图的阵法,将战车改造成扁箱车,地势开阔时,就在阵外布设鹿角,阵内发射弓弩;地势狭窄时,就将扁箱装到战车上,像坦克一样一边行进一边射击,堪称中国最早的“装甲部队”。

鲜卑人从来没见过这么神奇的装备,自己的羽箭无法射透“坦克”,晋军却可以在“坦克”里面向外射击。马隆精选的又都是大力射手,弓弩如暴风骤雨,洞穿皮盾、射穿战马,鲜卑骑兵无不应弦而倒。

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晋书·列传·第二十七章》

所以历史上给马隆冠以“兵器革新专家”的美名,这一点与后世刘裕的“却月阵”倒是可以媲美一番。

但马隆的神奇还不止于此。秃发鲜卑连战连败,始终奈何不了马隆的“装甲部队”,就开始避免正面交锋。

西北地广人稀,马隆久战肯定不利,必须诱敌决战。于是马隆下令,全军身穿皮甲,脱离车阵,向前行进。

秃发鲜卑一看:“好小子!终于出了你的乌龟壳,这下要你好看!”于是集结主力,四面合击,打算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马隆。

于是中国战争史上最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鲜卑铁骑冲到晋军附近,突然像中了邪一样,东倒西歪,人马都站立不稳,身披铁甲的骑兵纷纷摔下马来。

原来,马隆发现西北戈壁滩上有很多磁石,能吸引铁器,就命兵士在行进路线上堆砌磁石,形成强大磁场。

鲜卑骑兵大都人披铁甲,马覆具装,一进入磁场立即受到强烈干扰。而晋军事先穿上了皮甲,行动不受影响,手中的刀枪毕竟受干扰程度较轻,就占了绝对优势。

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贼咸以为神。——《晋书·列传·第二十七章》

这一战,几乎将秃发鲜卑数千精锐骑兵全部歼灭,鲜卑人伤亡惨重,还败得糊里糊涂,都以为马隆有仙法神术,斗志完全崩溃。

可见,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第一战斗力!否则,以区区三千多步兵对战数万鲜卑骑兵,怎么可能取胜呢?

此后马隆一路高歌猛进,转战千里,大小数百战,无一不胜,*伤不计其数。

秃发树机能穷途末路,最后被部将设骨能*死,秃发鲜卑举族向马隆归降,陇右、河西彻底平定。

由于马隆进军太快,与后方失去联系,洛阳朝廷还以为这支孤军真的是肉包子打狗了,都很伤感。

直到很久以后的一天夜里,马隆收复凉州的红旗加急捷报传来,司马炎喜得从床上跃起,鼓掌大笑,开心得几乎晕倒。

第二天,司马炎在朝堂上得意洋洋地质问群臣:“如果朕听了你们这些家伙的言论,国家哪里还能重新拥有秦州、凉州呀!”

此后,马隆受命镇守西平,也就是现今的青海省会西宁长达十余年,威信震于陇右,晋朝西北疆域获得了难得的一段太平时光。

最后,马隆在任上病逝,享年不详,也没有享受谥号,十分可惜。

马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被低估的军事家,他著有《八阵总述》,讲述排兵布阵,是中国古代兵书经典著作。他还著有《风后握奇经》一卷,里面有很多军事装备的发明改造,并附有使用说明书于后。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马隆能够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提升军队战斗力,在古代名将中是比较罕见的,称他一声“名将”,当不为过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