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儒”?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这种解释的对错,我们暂且搁置不论,先跟着笔者的思路来理解。笔者认为,“儒”字从人从需,字根为“需”。要深入了解“需”的精义,还要从最古老的经典《周易》中探究。
《周易》第五卦曰《需卦》,《需卦》言乎“需”,对“需”字有本质的诠释。《需卦·象辞》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需卦》上坎下乾,“坎为水”,水有三态,在上则为气态,故曰“云”;“乾为天”,故曰“云上于天”。云上于天,降而为雨,雨汇成流,流归入海,从而形成地球上的水循环。水的循环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万物之所需,故卦名曰“需”。
又“坎为水、为月”,“水”引申而泛指液体饮品,如酒、汤之类;“月”在古代造字中指“肉”,凡从月之汉字,皆于肉有关,肉在古代是食中之珍贵者,故可泛指食品。这样,在《易》中,坎又泛指“饮食”。《需卦》上坎下乾,有饮食高于天之象。自古民以食为天,人得饱食则安乐,故曰“君子以饮食宴乐”。“宴”者,安也。“云上于天”为自然现象,反映了天道之“需”;而“饮食宴乐”为人文现象,反映了人道之“需”。
《易》以天人合一而论道,需道也不例外。“需”的本义就是万物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要求。需道之于人则为“儒”,儒道就是调节平衡人类社会基本需求的指导思想。君子“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天下为己任,并以家国为体,以民为其本。要维护国家的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首先要顾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国家的统治才能稳固,统治阶级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天下才能太平。那些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自己却穷奢极欲、贪而无厌的统治者,不但有违民心,更有违天意。既违天意民心,天命必革。汤武革命,无不是“顺乎天而应乎人”,以诛“桀纣”也。
儒道本同源,侧重点和处世态度不同而已。道家的侧重点在于天道,忽视人道规律,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强调恒久的自然规律,反对人为的对人类社会自然变化的干预。而儒家的侧重点在人道,主张在尊重天道的基础上,积极干预人类社会的活动,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顺从天道民心。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便言:“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很显然,老子把“道”分为“恒道”和“非恒道”;把“名”分为“恒名”和“非恒名”,这就暗指道家所强调和遵循的是天道,是“恒道”,而儒家所强调和遵循的是人道,是“非恒道”。这没有错,天道固恒,而人是自然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掺杂了太多的人为因素,因人道多变,故非“恒道”。道家所谓的“名”,也是强调万事万物的原始的自然属性,即不掺杂人为因素的自然之名、原始的无名之名。而儒家则喜欢天人合一,把自然之物赋予人文因素,从而衍生出人文之名。比如道家认为天就是天,地就是地,天地自有其固有规律,而儒家则强调天尊地卑,从而衍生出人有贵贱的理论,并制定出符合等级制度的礼制。西周依据宗法制度的嫡庶、长幼、亲疏等项关系,确定奴隶主贵族的贵贱、大小、上下各种等级区别,这些等级区别,形成为奴隶制度的各种名分。《左传》中说:“夫名以制义,又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名。”以礼治国,使西周王朝得以长期安定、繁荣,及春秋时礼崩乐坏,社会于是陷入混乱,所以孔子极力主张恢复周礼,并极力主张“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所正之“名”,在老子看来,就是人为之“名”,故为“非恒名”;非恒名则不会永久存在,孔子一厢情愿想恢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注定是徒劳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奴隶制下的各种名分,如今何在呢?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里的“大道”,就是指老子所谓的原始的、自然状态下的“恒道”,这种道只会隐而不用,却不会消失,人类社会发展到理想共产主义阶段,这种大道还会显示出来。大道既隐,道家固守恒道成为理想主义者,而儒家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现实主义者。儒家治世之道,虽非恒道,却也能与世俱进,帮助统治者调节和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向好发展。(子夏故坛原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