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而又庄严的复仇小说,被鲁迅先生升华为革命性极强的名篇佳作

荒诞而又庄严的复仇小说,被鲁迅先生升华为革命性极强的名篇佳作

首页角色扮演入山行歌更新时间:2024-05-13

搜神记

《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故事发生自在周宣王时代的楚国。楚王有*人的嗜好,找来天下第一铸剑名师干将和妻子莫邪为他铸剑。干将夫妻两人用王妃所孕之铁,淬炼三年,终于为楚王锻了两把名剑。然而,楚王怕干将地高超铸剑技艺为他国所用,剑成之日就斩*了干将。想干将夫妇也留了一手,只献雌剑,未献雄剑。 干将被害16年后,莫邪含辛茹苦养大了儿子眉间尺。莫邪把其父遇害情景告诉眉间尺,眉间尺一改以往地柔弱性格,誓以雄剑为父报仇。

眉间尺莽撞地来到王城,面对森严壁垒的王宫,莫说*死楚王,就连宫门都进不去,后来事情败露又遭通缉捉拿。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侠士晏之敖来见眉间尺,他说他可以*楚王,但是要借用眉间尺的宝剑和项上头颅。走投无路的眉间尺选择信任他,把宝剑和自己的头颅给了晏之敖。晏之敖以进献眉间尺之头的名义得以晋见楚王,并设计在煮头的鼎边用雄剑砍下了楚王的头,眉间尺和楚王两颗头在沸水中上下翻腾,进行殊死搏斗。眉间尺因为年幼无力,不是楚王对手,被楚王的头咬住鼻子、耳朵不松口。晏之敖见到这种情况,拔剑自刎,头颅掉入鼎中,加入战局,联手把楚王头颅咬得无声无息。最终三个头都煮成了白骨,无法分出彼此,楚国王公大臣出于无奈,只好将三个头颅均以王礼分而葬之。这就是三王冢的来历。三王冢现位于汝南北宜春县界。

《搜神记·三王墓》原文: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雠。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名三王墓。

《铸剑》创作于1926年底,是鲁迅先生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创作的。作品对复仇精神的描写,是紧紧联系着现实斗争的,在女师大事件、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中,鲁迅亲眼目睹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暴虐,激起了极大的愤怒,认为应该“抽刃而起,以血偿血”,这种精神就体现在了作品中。现实的严酷也促使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在坚持文化战斗的同时,他深深认识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很显然《铸剑》这篇小说在古代传说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干将莫邪雕塑

鲁迅先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