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2020年5月10日的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最近引发了社会热议。在这里,一些自称来自985院校的“失败学生”,分享了自己遭遇挂科、退学、恋爱、工作等方面的坎坷经历。此后,这些自嘲“小镇做题家”的青年们从豆瓣小组出圈,他们大多在小地方“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这场讨论引发了关于阶层、家庭、出身等的思考,也以新旧观念交叠碰撞的面貌在社会发散。
媒体报道中,“自己”“没有”“工作”是该小组早期长文中的高频词汇,以此我们能为这群伙伴简略画像。“自己”说明这些散落于豆瓣平台的文字,是充满内心独白的私人物语,是第一人称视角的自我呈现,这里的“自己”性格敏感,关注内心起伏走向;而“没有”则指代匮乏、缺失和遗憾,在行文中是对过去及现状的描述,也指涉内心的失落,许多文章将其概括为“自卑”;至于“工作”,对学生而言,是领略社会经验之所,也是投射学业期待之地,但现实有时并不如内心所愿。这是一群对现实高度敏感,又对现实无比清醒的青年人。
当然,这里的分析,没有丝毫轻慢用意,只是想透过文字,尝试更好地理解他们。毕竟,我并非从985院校毕业。
高考千军万马,能进入985院校的,自然有着不平凡的能力。在高中阶段,他们是成绩排行榜上的佼佼者,是会被另眼相看之人。而进入985院校,无论继续深造还是择业求职,他们都有更多机遇,是最被社会看好的毕业生。个人的成就满足,常常让他们认为自己是离失败较远的人。这或许是不少985院校学生的心态,也奠定了部分学生高自尊的性格。
在“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中,字里行间遍布挫败滋味。有同学因并不擅长、不热爱所学专业,导致挂科甚至退学;有的是只会学习,所谓琴棋书画一窍不通,在他人综合素质面前,显得黯然失色;有的则没坐过地铁、没穿过正装、没找到份好工作、没能在大城市拼出个结果。于是他们把自己形容为“985废物”,还有人将个人低效能的表现原因,归结为如城市、家庭等社会资源关系的匮乏。
必须承认,以客观现实来解释差距成因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城乡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的学历、收入、观念各异,在这些条件的作用下,居身其中的人必然会受到影响。但这些差距真无法跨越吗?换种视角,我们或许能跳出“阶层跨越”观念的陷阱。相比广阔的社会生活,进入985院校只是丰富自我的开端。进入发达的城市,接触多元人群,除了能够积累学业智识,也可以不断丰富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年轻人要做的是打破过往因循的常规,全身心与世界连接。
因此,请扭转自卑的心态:身边同学的条件或许依然优越,但已不会刺痛你的心灵。比如你没坐过地铁,第一次坐地铁难道不是惊喜吗?我不相信努力的人会一直贫穷,也不相信聪明的你不会在未来取得成功。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所谓“985废物”背后所展现的问题。对社会来说,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处境,也能给他们继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蓄积温暖和善意。
目前,“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已加入87575人,而昨天我以“想进群看看”的名义申请入群,很快就获得通过。在小组潜水时间里,我尽可能多地阅读了小组的讨论文字,发现这更像是盛放心灵故事的树洞。其中,有的是同声相应的985院校学生,有的是慕名而来的其他小伙伴,甚至还有咨询报考的应届高中生。在激荡的讨论中,这个树洞内的多元群体们也在积极正视相同的困境。
许多就读于985院校的小伙伴,也认识到在客观差距下,观念突围才能解锁人生。人生前十八年,是个人三观成熟的关键期,但不代表以后的人生无法翻转。后边更长的路铺就着未来,接下来的人生才是拓宽广度、提升厚度的赛段。即便身心依然受困于彼时,但在985院校的你只要不畏限制,葆有发展愿景,就一定能成全当下的自己。
昨晚曾看到一句网友评论,读罢热泪盈眶:我们这些双非二本还在努力着,985的小伙伴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我认为这话不是鸡汤,而是来自奋斗中人的善意鞭策。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