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意译:得宠与(失宠)受辱都让人惊慌不已,重视大患(宠辱得失)如同身体(生死存亡)一样。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得宠,(表面上处于上层,而实际上)处于下等。(所以),得到恩宠,则惊喜不已;失去恩宠,则惊恐不已,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患(宠辱得失之心),是因为我有身体,(有身才有心),如果等到我没有了身体,我还有什么大患呢。所以,重视身体的人,(而不重视功名,没有宠辱之心),这样可以把天下寄托于他;爱惜身体的人,(而不爱惜名声,没有得失之心),这样才可以把天下托付于他。
概论:老子之大道,既超越宇宙万物,又超越世间百态,前者无之于有,后者虚之于实。前章谈物,此章言名。功名,一言以蔽之,宠辱也。
宠似为上,名利双收,一荣俱荣,人皆趋之,故得宠若惊;宠实为下,赐宠在上,操之在人,失宠为辱,一损俱损,故失宠若惊。
宠辱之分,由人不由己,故得失俱惊;功名乃身外之物,得失随缘,不起于心,可由己不由人,亦不得失俱惊。宠辱荣损,重之则重,轻之则轻,根之在己,若患在身,皆因有身有我,故有宠辱之患。
重视宠辱得失犹如生命存亡,生命存亡在于有身,有身则有我,无身则无我,无我则无存亡之患,亦无宠辱之惊。换言之,有身,有我有私有为,有宠辱之患;无身,无我无私无为,无宠辱之忧。
道生万物,物化不已,何身为我?以道观之,万物为一,我即万物,万物即我,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何有宠辱之惊,存亡之患。故贵天下之大身如同一己之身,是谓贵其真身,天下寄之于身,亦无所患;爱天下之大身如同一己之身,是谓爱其真身,天下托之于身,亦无所忧。有身,有我,真小我;无身,无我,真大我。
境界决定格局,贵爱一己之小身,则有宠辱存亡之患,贵爱天下之大身,何有宠辱存亡之忧?有诗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分道心,三分情致,皆为自然之道也。宠辱若惊,是世俗;宠辱不惊,是境界。
真得道者,必然超越小我之身,更何及身外之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此乃大我之真身。小我,宠辱存亡之事则大;大我,宠辱存亡之事则小。大小之辩,一念而已。人,半人半神。执迷不悟者,徒一人物而已,多为物累;开悟成大道者,灵性之神,则超越万物,逍遥自在。
发微:“名与身孰亲?”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舍近求远,舍本逐末,是多数世人的选择。对于世人而言,功名权位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人,总是在动物、人与神之间摇摆不定,轮回不已。
如果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这与猪狗等万物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人为了名利等外物而活着,也只不过徒具人形的动物而已。如果人得道了,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那么人就可以称为神了。人,万物之灵,最突出的特性就是灵,与天地相通,与万物融一。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究竟如何理解。这与杨朱的“不拔一毛以利天下”相比较,似乎更好理解一些。杨朱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杨朱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从“贵己”出发,提倡人人治内贵己,互不侵扰,人人自重自爱,不就各安其所,天下不治而大治了吗?对比一下老子此句的含义,杨朱学说可谓是对此句的发挥阐释,历来不少学者主张该派发源于此。
人人“不拔一毛”,重视自己的生命,既不损己利人,也不损人利己,人人治好自己,不等于天下大治吗,这样不好吗?通观老子81章,多章已经蕴含着“贵己”思想的萌芽,“自爱而不自贵”、“以身观身”等,天下人人自爱,人人修德,则天下大治。这也可以看作是老子反复强调的“无为”思想,对待功名与生命,都采取“无为”的态度,一切顺其自然,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天下交给他,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胡作非为,恣意妄为,天下才能安定太平。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