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伟大意义
《山海经》是一本与行军打仗密切相关的军事著作,它不但详细记载了各地的名山大川和地形地物,更为重要的是,它记载了上古时期华夏民族的几次著名战争,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史料记载。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山海经》也可以算是一部华夏民族的上古战史。通过《山海经》记载的这些战争,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华夏民族如何从松散到混战,最后走向统一的全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跨度非常巨大,从黄帝开始,到大禹夏启结束,历时上千年,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始终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一统精神。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几场上古时期著名的战争。
1、涿鹿之战
这是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它拉开了华夏统一的序幕,也是《山海经》记载内容最为丰富的战争之一。司马迁在《史记》里对炎帝最后是否参战没有明说,但根据苗族的《芦笙古歌》记载,我们认为炎帝最后还是参战了的。
根据我们对涿鹿之战的推演,认为炎帝参战的最大可能就是在今天洛阳、郑州、开封这一线的黄河北岸展开阻击,截断蚩尤的退路,防止蚩尤兵败后渡过黄河,退到南方。所以在山东和河北的主战场,华夏集团的作战主力应该还是黄帝的本部兵马,其中山东方向是黄帝大儿子玄嚣的军队,河北方向就是应龙的军队。涿鹿之战的意义就是,黄帝取得了黄河以北广大区域的控制权,而且其势力和影响扩大到关外。
2、阪泉之战
这是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也是华夏集团的内战,时间就在涿鹿之战结束后不久。具体原因现在还待考。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是炎帝侵略其他诸侯国,引发了黄帝的不满,双方发生了战争。但这又与《史记》自身在前面记载的“神农氏世衰,弗能征”相矛盾。所以我们认为,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涿鹿之战结束后,胜利果实分配不均匀,从而引发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因为当时黄帝是涿鹿之战的主力,功劳最大,从而赢得了众多诸侯部落的尊重,所以大多数部落都愿意归顺到黄帝旗下,而炎帝觉得这样不公平,所以就想吞并其中的一些诸侯部落,从而引起了矛盾,最后引发了战争。根据《史记》记载,阪泉之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三个战役。《山海经》则记载了其中最后的一个战役,就是刑天之战,黄帝*死了炎帝最重要的大将刑天。阪泉之战的意义就是,黄帝彻底吞并炎帝集团,奠定了我们华夏民族的基础,所以我们现在才能叫炎黄子孙。
3、颛顼和共工之战
黄帝虽然吞并炎帝集团,但在神农氏内部还有很多贵族并不服气,发生过多次叛乱。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在颛顼时期,炎帝的后人共工与黄帝的后人颛顼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最后颛顼击败共工,彻底取得了中原的控制权。同时这场战争也留下了极其严重的后果,第一个就是引发了长江流域规模空前的大洪水;第二个就是颛顼命人砍倒了蜀山上的建木,以绝地天通,造成了蜀山的迅速衰落,以及昆仑的强势崛起。
4、尧帝时期的三场战争,包括十日之战,丹水之战和灭欢兜之战
当年帝喾把帝位传给嫡子帝挚,但帝挚只坐了10多年的帝位,就被自己的弟弟放勋给*了。这个放勋也就是后来的尧帝,为了夺取帝位,阴谋*害了自己的亲哥哥帝挚。《山海经》记载,帝挚的母亲常仪(又称羲和)为了替儿子报仇,带领自己的部落发起了十日之战,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后羿射日的故事。在后羿的帮助下,尧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巩固了自己的帝位。
当年颛顼和共工大战,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因为这是华夏集团内战,元气大伤。这个时候三苗集团趁机卷土重来,再次蚕食中原。《山海经》记载,尧帝在赢得十日之战的胜利后,很快就发起了丹水之战,最后击败三苗,逼其退到长江以南。丹水之战后,尧帝带领华夏集团完全控制了长江之北的广大区域。
为了彻底打垮三苗,尧帝不顾年老,又命舜在长江下游渡过长江,先灭了欢兜,也就是现在的良渚古国,为最后攻打三苗解放整个江南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5、攻打三苗之战和平定江南之战
舜帝时期,帝舜命大禹根据《山海经》提供的行军路线,率领军队出川,顺流而下,沿江攻击,从军事上彻底打垮了三苗集团,占领了江南广大地区。这场战争异常残酷,非常血腥,却是华夏民族的统一之战,意义十分重大。
三苗集团被消灭后,大禹决定采取怀柔政策,兵不血刃,和平统一江南。于是他在会稽山,会盟天下,并在大会上斩*防风氏以立威,赢得了江南各个诸侯国的尊重,纷纷归顺到华夏集团的旗帜下。大禹是用和平的方式平定了江南,统一了天下。
6、甘之战
夏启称帝后,成功平定了原帝舜所在的有虞氏部落的叛乱,这是华夏一统的最后一战。至此中原大地终于完全安宁了下来。最后夏启舞九招,正式宣告大夏国的建立,成为华夏民族的第一个开国之君。其名在三星堆,其功当盖古今。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