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平凉,位于陕甘宁交汇处的“金三角”地带。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文和自然景观遍地开花。史上素来就有“陇上旱码头”之美称。
对于生活在南方的人来说,平凉实在是一个遥远的地名儿。如今,能借出差之便,去一次平凉古城,朝拜那座素有天下道教第一仙山美称的崆峒山,自然是遂心快意。
平凉自古便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交通和军事要冲,目前更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兰州到平凉的大巴很多,道路也不错。只在是穿过著名的六盘山时,钻山洞太多,令人肝颤。
崆峒山,距平凉12公里。因传说黄帝专程来此问道于崆峒山隐居的仙人广成子,而被称为天下道教第一仙山。现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
此外,崆峒山还被评为“中国顾客最满意的十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瞧瞧,中国还有这样的景点儿。对此,我到是孤陋寡闻了,也不知道这些奖项是那个权威机构评出来的?
去崆峒山的道路有两条,在平凉乘13路公交直达崆峒山客运中心,坐环保车,人/20元上山。此外,也可以在前山乘坐缆车,人/50元上山。
门票淡季60元,旺季120元。
崆峒山的中台广场上,有一座高大的“崆峒山纪念碑”。金黄色的“崆峒山”三个大字,很是引人注目。游人纷纷在此摄影。
初春时分,浓雾笼罩着山峦、河川。山下,城市的喧噐还在继续,沉重的双脚支撑着一个臃肿的身子,来此地寻找一条通幽小径,通往可以令人小息半日的地方,不失为一件美事儿。
崆峒山除了著名的武林崆峒派的名声和天下第一道教名山外,风光也很不错——这里峰峦雄峙,危崖耸立;林海浩瀚,烟笼雾锁;高峡平湖,水天一色,非常值得一游。。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史记》中有记载。
之后,秦始皇、汉武帝也分别以因“慕黄帝事”和“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此外,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则徐等文人墨客也留下大量的诗词、碑碣和铭文。
瞧,这个挎绿背包的中年汉子很有意思。当时,他和老婆与我们同坐一辆中巴车上山,一路之上,俩口子便争吵不停。众游人听着,暗笑着。
原来,这俩口子是平凉当地人,难得有个休息日。男人便想睡到自然醒,但老婆却闹着要上山玩一天。被严重破坏了心境的老公,怀着一肚皮不忿,跟着老婆上了山。
没承想,这老公到了山上便让老婆自已去登山,他却在中台的广场上四下乱转,一副悠闲自得。
这不,瞧见人家下象棋了,便上前支招,热心当起了观众兼裁判,忙活得一塌糊涂。全然不记得老婆此时正一个人艰难登山呢。
我笑问:“兄弟,弟妹还在往山上艰难行进呢,你乍就跑这儿快乐来了?”
汉子嘴一别,说:“那老娘们在减肥呢,甭搭理她!”
汉子的这一席话,直听得的我哈哈大笑。直赞西北男人有个性,也很有意思。
崆峒山是中国五大武术流派崆峒派的发祥之地。崆峒派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流派之一。
崆峒武术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神秘奇诡,特点独特,实为我国武术奇葩。2001年5月第一届崆峒武术节在崆峒山隆重举行,著名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欣然题词“崆峒武术,威峙西陲”以表示祝贺。
崆峒山中台,位于全山的中心地带,是通向各景点必经之地,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东西南北四台围着中台展开,形似莲花,最高处海拔1927米。
这里赫然入目的有三皇楼、崆峒山庄等著名碑铭;同时,这里也是崆峒山游客集散地之一,是游客上下山、休闲、餐饮和住宿的集中之所。
崆峒山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沿着一条曲折慢上的土石路,走进中台的法轮寺。法轮寺院内的佛塔,属于楼阁式的砖石建造塔,塔身庄重严实,塔高29米。据塔顶宝瓶上的铭文记载:“崆峒山宝塔建于明代万历十三至十四年(1585年——1586年)。由此可见崆峒佛塔岁月沧桑。
最让我折服的,就是那座生长在塔顶的那一棵鲜活松树。据说此树已有158年树龄,这一神奇景观,被称为“佛塔托松”,属崆峒八景之一。
来到崆峒佛塔前,我许下一个心愿——为了家人的健康平安。
正徘徊在佛塔前,一老僧搬着一应香火用具蹒跚而来,专心地逐一摆放妥当。面对我关于能否登宝塔观景的询问,除了给予登塔交钱15元的回答外,其它均不予理采。
于是,便忿然而去。
穿行在法轮寺内,面对一座座俨然伫立的殿堂,仰视那一尊尊面目慈善,笑看芸芸众生的佛像,聆听一声声清思明心的梵音,注视佛像前那一缕缕袅绕盘旋向上的清烟,燥动的内心渐趋安宁。
拜谒佛教圣地,其实就是洗心润肺,抖落一身尘埃,还自己一个通透纯真。
当站在这个巨大、鲜红的“心”字面前时,顿感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佛家追求的“诸行无常以及色即空,空即色,诸恶莫作,准善奉行”等宗旨,让我这个食人间烟火的凡夫内心惭愧,私欲顿减,恶狠逃遁。
崆峒山,因轩辕黄帝亲临问道广成子,而被道教尊为天下第一仙山。至此之后,秦始皇、汉武帝也先来此登临。《封禅书》说:汉武帝至陇西,西登崆峒。
如今,崆峒山的中台上仍立有秦始皇和汉武帝登临的石碑。
“崆峒山”三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两边的楹联“云山拾级通天阕,雾海浮槎诣道门”,则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欧阳中石先生题写。
山门前两侧各有两只石山羊,最初山上要修建宫观和道路,依靠人力运送建筑材料非常困难,而山羊擅长走羊肠小道,所以人们便让山羊承担了驮送材料的工作。此四只山羊,是后人们为了纪念。
攀登崆峒山,登临主建筑皇城,必须要登“上天梯”的山道。上天梯,源于宗教通天之意。此天梯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由崆峒山的开山祖师仁智禅师主持开凿。之后,“上天梯”历经明清两代修缮和近年的第三次维修,最终形成现在规模。此“上天梯”台阶总数为378级,坡度最大竟然达到75度。
古人有诗形容上天梯:“一步仅一寸,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
这也是通往皇城的唯一通道。
沿着“上天梯”拾阶而上,山路悠长而弯曲。台阶上,湿漉漉氤氲着雾气,苍劲的虬枝在空中张开,似利剑,与群山对峙。
清新的空气更换着心肺郁结的浊气,脚步渐渐变得沉重起来......
据传:当年,仙人广成子驾玄鹤来到崆峒山,看到这里林木葱郁、云雾缭绕,决定在此住下修炼。但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山的高度不够。
玉帝听闻后,隧派二郎神去加高崆峒山,二郎神从泰山运来大石,不久便筑高了崆峒山。如今,崆峒山依然遗留着二郎神筑山的大石,名“二郎石”。
崆峒山加到多高呢?看看古建筑上镌刻的“俯瞰五岳”四个大字,就不必说了。
"崆峒"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
关于崆峒山名的由来,解释大致有三: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三种说法,均不无道理。
真正的爬山开始了,通往皇城的台阶陡且险,但是景色也是美的不要不要的哦!
瞧瞧:远远的山腰处,一座巨大的水库,还有一座巨大的道家常用之物——八卦图。
半个小时之年,终于喘嘘嘘、大汗淋漓地站在这块“黄帝问道”的石碑前。
当年,始祖轩辕黄帝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山,向在此隐居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
此事在《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记载;同时,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件事。
史载:当年黄帝来到崆峒山,连续上山两次都没有见到仙人广成子。直到第三次,黄帝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一路上来,石子都被血染了。广成子被他的诚心感动,最终传授了他治国修身之道。
自此,崆峒山便成了道源圣地。更有无数的政客、文人来到此地,崆峒山成了一座源远流长的名山。
瞧:这座小庙便是传说中广成子的住所,也是当年黄帝拜访广成子的问道之处。摩崖石刻写着:黄帝问道处。
当代台湾学者南怀瑾在其著作中说:“黄帝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又说:“黄帝的功业,主要是起于黄河平原,而他的文化学术思想主要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系统。”
如今,崆峒山前的望驾山,山下的问道宫,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黄帝问道处”,就是对这一千古盛事的纪念。
游人初登崆峒山,都会为这里的怪石突兀,山势险峻,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所惊讶,这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
地理界学者考察后认为:崆峒山虽与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一样同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但由于崆峒山地处中国西部的高海拔地区,因而显得尤为珍贵。
崆峒山上还有观音庵、王母宫、药王洞、八仙台、紫霄宫、茶庵寺……
随着攀登过程,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崆峒山的中台,居住的是佛主;再往上走,便是道家;最高处竟然是尼姑庵。这种一山容三家的地方,在别处还没遇到过呢。
瞧:这不是道人正与尼姑热烈交流中?
登上东台,可以俯瞰下面的水库,大小寺庙布满各个山头。居高临下,依稀可见远处有湖水。真格是山高水灵呀!
大雾渐渐拉开,透出雷声峰的秦砖汉瓦。眼前庄严的道观、古远的建筑,崆峒八台九宫十二院七十二处石府洞天,处处隐藏着仙界的繁华。
便不由迷茫了——这佛、道俩家共修一山的境界,是否自然而生的幽静?
经过这道人与尼姑身旁时,俺也学着黄帝问道。尼姑告诉我:经棋盘岭方可走上隍城道观,那里的路好走。
于是,便从黄帝问道处左行一段山路,拐进棋盘岭。但见棋盘岭顶峰处,有一方几十米平坦之地,仙人广成子正对栾轩辕黄帝。
身边仙鹤如飞,苍松如盖。
攀登至半山腰,仰头观看四个井字形的山峰,道路变得更加不可捉摸。直到悬崖陡壁前了,路一变而成石凿台级,直端端如梯,弓一样的惊险。
此时的游客,心觉前途不测,回首路又不复再见,一层群木波涌,满世界的杂色。一步一景,步步深入,令人不知身在何处,惊奇良久,才醒悟到人间仙境果有不同啊!
崆峒山主峰,上天梯有七百多级台阶,最后一段台阶很陡。这山道是先人们用智慧和艰辛凿石开造,为后人开辟的一条通往高处的路,一个台阶、两个台阶、三个台阶……虔诚地攀上去,感恩先哲开辟的山道,感恩先人修好的山道。
瞧:此时的我,已经沿着这条山道向上攀登到740多级台阶,真格是大汗淋漓。
然而,距心中的那条通幽小径,或许已不远啦......
一路之上,古柏、苍松、白桦千姿百态;宫、殿、观、阁隐于雾中。神秘的宫殿,那里驻着天尊、驻着道藏。三教洞驻着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子,崆峒三教兼收并蓄。
翘首观望,云雾缠绕,丝丝细雾贴着山体在流动,风吹雾动,仿若仙境,层林尽染于轻烟雾霭之中。
香山是崆峒山的最高地,“通天桥”就像天梯的一条臂膀,伸向雾的深处。走上伸向通天桥的小径,在这条潮湿的山路上,随时便会邂逅一个个拜佛求生的善男信女,与他们一起听钟磬妙曼,听梵音如歌。
通天桥位于隍城的背面,游人在林荫夹道中行走。路左侧为山脊,右侧为沟壑,曲曲折折绕向通天桥。
从引桥下至主桥,是一段很陡的台阶,四十二级,坡度在70度左右,向下走必须抓紧栏杆,否则就会产生翻跟斗的感觉。
站在通天桥这边的狮子顶,眼前是深沟巨壑,桥的那头,一座小山孤悬无依地兀立在深谷中,叫天台山。天台山是一座孤峰,四周都是深渊,奇险无比,山顶上有座寺庙,庙院里传出阵阵抑扬顿挫的诵经声。
通天桥长约200米, 站在桥上,空旷的沟壑中风速很大,铁桥在风中摇摇晃晃,人也随之摇晃起来,好像要坠入万丈深渊似的,心都悬到嗓子眼儿上。
不远处,钟磬袅袅、熏香缭绕,烟笼雾锁,肃穆的观音阁,似与先哲对话。
从佛像前走过,沐浴佛的灵光,心灵便得到一次洗礼。
隍城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早在宋初乾德年间(963--967)时就创有太和宫,元代时改奉释迦牟尼佛,称崇佛阁。
明嘉靖年间,由驻藩平凉的韩王捐资修建,成为全山道教主要建筑物。
据说,崆峒山上各处建筑是按着这样的顺序修建起来的——宋代,在东台修建关圣帝君殿——元代,在中台修建飞升宫和三皇楼——明清两朝,在招鹤堂增修三清殿和文昌宫。
民国期间,于南台创建邱祖殿、在中台建七真观、在凤凰岭建太清宫、在蜡烛峰顶建八仙殿、于棋盘岭上修建三圣殿。
“罗天大醮”,是道教仪式中最隆重的活动。“罗”,是指三界之上的大罗天;“醮”,是道教祭祀三清四御、五星列宿的一种仪典。
按道经规定,普天大醮供奉3600神位,周天大醮供奉2400神位,罗天大醮供奉1200神位,这三种醮仪是道教最大规模,品格最高的道教醮典法仪。三种醮仪均有护国佑民、延寿度亡、消灾禳祸、祈福谢恩之功效。
由于崆峒山悠久的历史,加之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观,因而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士、*人迁客。历代文人名士题咏盛赞崆峒的佳篇妙笔,云集霞蔚,洋洋大观。
这些佳篇妙章,画幅墨宝已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瞧:已经是四月天了,崆峒山上的积雪竟然还没有融化。高海拔的山上气温之低,可见一斑。
满山之上,年代久远的建筑在时光中褪去艳色,披上岁月的霞衣,散发出历久弥新的深意,让人感慨回味。
正在伫步感怀之际,却瞧见脚下的山道,慢慢走上来一位花白胡须的老道人。瞧着老人家的年龄怎么着也得有70多了,可身板儿还是硬朗,山道走得大气儿不喘。
啧啧啧 。
于是,便立于山道一侧让路。待老道人走到面前时,笑问:“老人家,你的身体好硬朗哟,今年高寿啦?“
却不料,老道人微笑着,随口而出:”咱也不知道活了多少年月啦,自打有了这崆峒山,就有了咱咧!“
说罢,飘然而去。
一席话,顿时便将凡夫俗子的我锲在原地,傻傻地暗自寻思,半响仍旧不得要领。
呵呵呵。
古老的崆峒山,每棵树上都生有苔藓,有的如裹了绿绒,有的生了白斑,有的长着片片极薄的菌片。
更有一种白色的苔藓,恰似海边贝壳,齐齐地立嵌树身,几乎要化作冲天的玉鳞巨龙,扶摇而去,使人叹为观止。
崆峒道教以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天下,为中国道教创源之一,称黄老道。有传说中的容成公、赤松子。周幽王时有长桑子徒韦震居崆峒山修炼。
自古道家常居住在石室洞天,修行参道。崆峒山有传说久远的广成子洞、玄鹤洞、玉女洞、朝阳洞、青龙洞等众多石室窟穴。
瞧:这块石碑上便刻着”黑虎灵官洞“,标志着这儿也是一处某位仙人参道修行的所在。
这个正在下山的红衣美女很有意思,她家住在山下镇子里,在山上开有一间小卖部,平日里卖饮料泡面给登山游客。今天却因起床晚了,上山后才发现,竟然忘带小卖部钥匙,门打不开了。
于是,红衣美女带着哭腔,直骂自已笨,急吼吼地奔下山,回家拿钥匙了。几十里山路,搭顺风车来回也得到下午了。今天的生意算泡汤了。
呵呵呵
混元顶位于香山景区,是崆峒山最高处。原建有轩辕楼,清末毁于战乱。现建有混元阁,阁内分三层,彩塑神像。
登临混元阁,极目四眺,天阔地宽,大有“三秦收眼底,陇原咫尺间”之势。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谁也不知是从哪里来,又要从哪里归去......唯见山下泾河长流乃及极远,身旁古塔直上而成高就。
崆峒山由一条登天梯的山道,将芸芸众生引到心灵的高点。在这里,佛家、道家,还有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皆亨受到了极乐。
3个多小时后,我喘嘘嘘,浑身大汗返回登山时的出发地——“上天梯”。
正遇到大批游客上山。一时间,寂静的崆峒山上大人叫、小孩闹,真格是牛嘶马叫,热闹非凡。
这些凡夫俗子们的一嗵喧哗,直透天际,惊得心飞鸟乱呜、山林扶摇,将崆峒山上那些潜心静修的道人与僧人们也给惊动喽。
呵呵呵
站在山下,回首仰望——
此时的崆峒山,依旧峰峦迭起、林木郁郁,小径幽幽。眼前这座天下第一道教名山,裹着浓浓的仙气,一如道家的空灵,在烟笼雾锁之中,更显得古意穆远......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