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曼珍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国殇”是指死于国事的人。此篇即是祭祀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乐歌。诗中再现的这场战争具体发生在何时何地现已无法考证,但当时楚国确实面临着强秦的入侵,且和秦国进行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如丹阳、蓝田之战,且遭到了惨败。此诗即是描写了楚国将士在面临敌人入侵时勇敢战斗、慷慨赴死的感人场面。在抒写之中,也寄托着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思。
此歌分为两节。首节先是描写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殊死战斗,颂悼了楚国将士们奋不顾身、争先*敌的英雄气概。

屈原《国殇》
在敌涌如云,气焰汹汹,欲猛烈攻犯楚军阵地时,楚国将士们个个手持吴戈,身披犀甲,争先冲入敌阵。其中一楚之主帅奋马当先,迎击来犯之敌。虽拉车的左外侧的验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验马也被砍*,车轮深深地陷在泥里,战马非死即伤,且被乱绳绊住不能行动,但在此危难之际,楚军主帅仍毫无惧色,手持鼓槌,使劲击鼓,指挥着这场生死之战,希望能够力挽狂澜于危难之际。经过一番生死厮*,战场上终于归于寂静,将士们的尸骨遍布于荒野之上,满目皆是。
此种惨状,使得苍天为之变色,神灵为之震怒。此节重在动态描摹,场面壮阔。

屈原
第二节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讴歌了为国而捐躯的死难英雄。想当初出征之时,英雄们就抱着必死的决心,一去不返。出征的路途遥远,原野茫茫,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奔向前方。带着长剑,挟着良弓,虽然身首异处也无所畏惧。他们确实具有勇敢精神而又武艺超群,气节刚强不可侵犯。他们生是人杰,死亦为鬼雄。此节运用静态描绘,展现了血染战场的战士们不屈不挠、誓死卫国的英雄气概。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屈原的其他作品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象奇特、辞藻华美之文,而是“通篇直赋其事”(清戴震《屈原赋注》)。

屈原
虽如此,但由于作者把自己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洗雪国耻的希望灌注于诗篇之中,故读来深沉悲壮,动人心魄,给人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另外,诗人在塑造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诗中既有战士出征前手操吴戈,身披犀甲,战死后仍身佩长剑臂挟秦弓的外在描绘,又有昂然出战义无反顾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既有短兵相接争先*敌的正面描写,又有身陷图圈仍播鼓激战的侧面烘托;既有尸弃原野身首分离的现实场面的描写,又有敌若浮云天愤神怒的浪漫主义的夸张。

《国殇》中塑造的英雄形象
因此,这首诗真实再现了战争实况,塑造了一系列使人敬佩的死难英雄的光辉形象。读来使人感到《国殇》既是一首“披着长长的丧衣”的“悲歌”,更是一首“飞扬凌厉,英雄气薄云天”的“颂歌”(引号处出自布瓦洛《诗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