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写于《马关条约》签署的第二年(1896年),谭嗣同正是有感于这一悲惨的主权旁落、国土沦丧的事件才写就这首《有感》。今天我们一道重回那个仿徨无助的年代,去感受谭嗣同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签订《马关条约》场景
有感
—— 清·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这首诗写于1896年春。道光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所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谭嗣同正是有感于这一影响民族存亡危机事件,写就了与四万万同胞同悲的一首诗。诗的题目《有感》虽然简单短小,却是谭嗣同对《马关条约》签订的一种不能忘却的纪念和警醒,其背后蕴含了谭嗣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也道出了谭嗣同四处奔走呐喊、宣传变法维新,与四万万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救亡图存的期盼。
《马关条约》原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诗的首句“世间无物抵春愁”指出了现实世界中没有什么事物能够抵消那春日的哀愁。这里的“春愁”决不是迁客*人所指的风花雪月的情愫,更不是感事伤春愁绪的无病*,而是诗人对一年之前清政府所签订的《马关条约》的一种苦闷忧愁,更是诗人对已经丧失主权,却依旧腐朽冥顽、不图维新的清政府的一种悲哀愤懑。诗的次句“合向苍冥一哭休”道出了以诗人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多次上谕维新,但军政大权仍牢牢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的的无奈和无助,只能向苍天一哭了事;这一句也说明了以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因受2000年封建主义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的勇气,国家图存仍然寄希望于光绪帝的历史局限性。诗的第三局“四万万人齐下泪”讲述了在面对主权丧失的国势、沦为亡国奴隶的危险,四亿多中华儿女为家国命运悲泣恸哭的情景。诗的最后一句“天涯何处是神州?”说明了当时国土沦丧,国将不国的悲惨状况,也表达了诗人对维新变法的能否成功的担心和忧虑(就在此后的两年1998年,“百日维新”的失败、“戊戌六君子”的被*使得谭嗣同的这种担忧不幸中地),但此句以问句收尾,蕴含了谭嗣同在担忧的同时,对图存图强、重拾山河的一种期盼和希冀……
《有感》可以说是谭嗣同因事感发,与万民同悲的一首诗,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创造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不仅没有像其他三大古代文明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而历经千年的积淀和传承,生生不息,枝繁叶茂,自有其卓越不同之处。我想这种卓越之处,就如鲁迅先生所说: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中国脊梁构成了中华文明枝繁叶茂的根系,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谭嗣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