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汇报工作而言,五分钟都显得多余,一分钟就足够。
你一定不信,那就看看下面这个中层领导在五分钟内都说了些什么吧。
某公司周五的总结会上,领导让企划部主管说一说本周的工作总结,以下是她的言行:
被领导点名,一开始,她激动兴奋,又紧张。她用了20秒的时间调整了情绪,又看了看诸位领导的脸色。然后开始发言,她觉得最先需要表达一下领导的青睐和厚爱,她说:
“感谢领导对我们企划部的关心,万一我总结的不够全面,还请领导和同事们海涵……过去的一周我们每个人都很辛苦,尤其是……”
她嗯嗯啊啊地挨个表扬了下属,2分钟的时间过去了。这时候她才开始总结了部门的工作进展,用了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一言带过“海南的那个案子进展得不太顺利,客户的诉求总是变来变去……”
接下来她开始详细地描述了海南客户是怎么来回变动的,其中充斥了大量的抱怨之词。这个过程用了五分钟,最后被领导打断,她才停下来。
这是非常常见的公司总结会。
可见,客套、口头禅、抱怨占据了人们发言的三分之二多的时间,真正有价值的言论寥寥无几。
其实这个汇报,一分钟就足够了。拿上面这个例子来说,这位企划部主管可以这样汇报:
海南的案子是我们本周的重点,海南客户的特点是易变,我们部门齐心协力,派亲和力最强的小张和客户直接对接,让比较有浪漫色彩的小苏负责文案。现在客户比较满意,如您有兴趣,我可以把文案会后交给您的助理。
这个过程,有一分钟就够了。
一分钟,一般人通常把它当成很短的时间。但是对于汇报高手来说,一分钟其实相当漫长。只要有这一分钟的容量,就能放进许多重要的话。可是许多人总是白白地浪费了这个容量。
如果一般人有3分钟,就会用这3分钟来思考一分钟的说话内容。也就是把时间稀释成三倍。可是,有了3分钟的时间,就应该准备三倍分量的一分钟话题才对,不是吗?
然而,和上面那位主管一样,我平时接触到的职场人士,发现绝大多数人都缺乏这种“密度感”。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一分钟就是“很短”罢了,甚至于不够开场白的。比方说,大家说起话来前言都很长。大部分人发言时通常会先谦逊一下,例如“谢谢主任给我这个机会”“或许我讲的不对,请大家多多包涵”“在这短短的一分钟里,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之类的。不然就是像说相声一样,洒了一堆笑点却一直没有进入主题。我可以了解想铺陈的心情,但是时间上并不适合。因为开场白如果铺陈了30秒,那正题也就只能说30秒了。
我之所以这么坚持“一分钟”是有科学的理由的。日本沟通大师斋藤孝通过研究发现,一分钟的长度比较容易看出开头与结尾。他做了这么一个实验:
给大学生一项任务,要他们在一分钟之内完成,但是才30秒考官就说“时间到”,那么学生就会抱怨:“还不到一分钟啊!”如果45秒的时候说时间到,大家也会发现“时间是不是短了点儿”。要是拖到1分20秒的时候才结束,就会有人说“这一分钟好长啊”。也就是说,大家其实已经具有“一分钟”的时间长度感了。
但是,一旦把时间延长到三分钟,在经过两分钟之后,大家就搞不清楚时间了。交谈的时候情况更明显,通常一定要有人说“3分钟到了”,自己才会发觉。
而且让学生做3分钟的演说,也没人能刚好用3分钟说完。
于是他总结:大多数人都是用前面一两分钟说废话拖时间,差不多过了3分钟才打算进入正题,所以很多人都要花上五六分钟。时间的感觉,就是这么容易流失。
所以,这位沟通大师建议我们,要想提高自己汇报工作的能力,就要训练自己彻底提升一分钟的密度。用训练让身体记住“高密度”的感觉。有了高密度感,再把时间延长到两分钟至3分钟,资讯量就会相当庞大。
当然,人类的谈话内容并非全都是重要资讯,有时候也要调整气氛,炒热场子,引起对方的兴趣,并不是只要密度高就好。但是我认为,语言既然是沟通工具,现代人多少都应该学习密度感,提高自己讲话的效能。告别废话,告别浮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