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公主系列回归啦~
大家好,我是滚滚君,一个浅薄无知的历史爱好者,不合时宜的恶趣味玻璃心。
今天的主角是唐宣宗的女儿们,虽然中晚唐公主的记载很少,但这期的故事绝对精彩~
宣宗后宫进入公主们的故事之前,先简单讲讲唐宣宗和他后宫的情况。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在当皇子时排行靠后,性格沉默。
后来他的哥哥、侄子相继当了皇帝,他则依旧是个沉默寡言的普通亲王,甚至在宴会上被侄儿唐文宗、唐武宗戏弄:
历大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巨游处,未尝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强诱其言,以为戏剧,谓之“光叔”。武宗气豪,尤不为礼。
不过,唐朝中后期政局动荡,种种因素之下,他被宦官马元贽等人扶上皇位。
即位后,宣宗的表现出乎了大家的意料,他努力加强皇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宦官、吏治、藩镇等问题,有“小太宗”之称。
同时,也有观点说他为君有小节而无大节,“无复仁恩之意”等等。
几乎每个皇帝都有或大或小的争议,咱们这里不多说了,来看看他的后宫情况。
宣宗像前面几任皇帝一样,没有立皇后,关于他后宫的记载也很少,但我们可以在一封《全唐文》里的制书,一篇宣宗为妃子写下的墓志铭,和四篇宣宗皇子的墓志铭里,搜集到一些信息:
封吴氏等为昭仪等制
吴氏可封昭仪,张氏可封婕妤,晁氏梁氏并可封美人,罗氏史氏并可封才人,钱氏可封长城郡夫人,曹氏可封武威郡夫人。……
故南安郡夫人赠才人仇氏墓志铭并序
周官天子立六宫,始有三夫人之位。汉因秦制,内职叙夫人之班,魏晋以还,多遵故事,所以昭显妇顺,明章内治,必用德授,以为教先,斯则关雎鹊巢之本,国风王化之端也。南安郡夫人赠才人姓仇氏,……呜呼,弱女尚騃,一男才生,付托而谁,弃之何速?吾怀伤叹,加以涕零,感想恸之,哀尔长往。以大中五年五月十八日,殁于宫中,时年廿四。呜戏!尔生于华宗,被此显秩,存有懿德,殁有殊荣,可谓无恨于初终矣。以其年八月四日,葬于京兆府万年县崇道乡只道里。……
唐故夔王墓志铭并序
昔者桐珪锡命,茅土分封,亘千古以垂名,贯百王而不易。我国家广开爵邑,式建亲贤,御华夷弘无外之规,疏土宇举酌中之典,悬鉴前古,储休后昆。故夔王滋,宣宗皇帝第四子也,母曰吴氏。……
唐故庆王墓志铭并序
诗美维城之固,礼锡建国之崇。故周公叙亲戚以怀柔,武王封子弟以藩屏。义光史册,礼盛古今。我国家以至道临人,以慈仁育物,敦睦九族,协和万方。至于封建之仪,允属贤明之怀。故庆王沂,宣宗皇帝第五子也,母曰史氏。……
唐故昭王墓志铭并序
我国家光宅九闱,庆延万祀,阐垂衣之美化,遵卜代之永图。式固灵根,克昌宝祚。启宗周之景运,则义叶维城;法皇汉之崇基,则荷磐石。凡为建立,莫匪亲贤。茂玉叶与金枝,叙文昭而武穆。绿衣增华,朱邸振耀,皇图者哉。昭王讳汭,宪宗皇帝之孙,宣宗皇帝第九子,母柳氏。……
唐故广王墓志铭并序
夫肆筵授几,则行苇称欢;强干弱枝,则剪桐流祚,我国家所以固盘石而保维城者也。故得灵源不竭,洪绪降休;琼萼增辉,金柯盖茂。克昌公族,代有贤王。广王李澭,即宪宗皇帝之孙,宣宗皇帝第十一子,母曰陈氏。……
从以上可知,后宫有吴昭仪、张婕妤、晁美人、梁美人、罗才人、史才人、长城郡夫人钱氏、武威郡夫人曹氏、南安郡夫人仇氏,还有不知位分的吴氏、史氏、陈氏、柳氏。
其中不知位分的吴氏可能是吴昭仪,史氏可能是史才人,但有争议。
能确定的是,那位晁美人早年得宠,大中年间去世,被追赠为昭容。后来她的儿子当了皇帝,是为唐懿宗,她也被追尊皇太后,谥号元昭。
此外后宫肯定还有其他妃嫔,只是资料缺失了。
值得一说的是,宣宗后宫不仅有昭仪、美人这类常见的位份,还出现了夫人这样的称号。
夫人原本是诸侯妻子的称谓,又是皇帝后妃的称号之一,后来慢慢又演变成外命妇的称号。
而就唐朝来说,国夫人、郡夫人这样的称号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外命妇的称号,用来封官员的妻子、母亲:
一品及国公母妻,为国夫人。三品已上母妻,为郡夫人。四品母妻,为郡君。五品若勋官,三品有封,母妻为县君。散官并同职事。勋官四品有封,母妻为乡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字,各视其夫、子之品。
另一种是皇帝妃嫔,或妃嫔备选的称号。
比如前面的出现的那几个郡夫人:
长城郡夫人钱氏、武威郡夫人曹氏、南安郡夫人仇氏。
比如之前的高宗朝,武则天的外甥女贺兰氏,史*载她“颇承恩宠”,被封为魏国夫人,以备嫔职:
韩国卒,女封魏国夫人,欲以备嫔职,难於后,未决。
再比如之后的懿宗朝,就有位韩国夫人王氏,生有三个孩子,去世后追赠德妃:
大唐故韩国夫人王氏赠德妃墓志之铭
有唐韩国夫人王氏,其本太原人也。幼有容色,既笄而中选入宫。我皇御极之初,特承恩泽。禀兰蕙之芳姿,挺琼瑶之瑞质,朗澈闲澹,迥然出尘。处宠贵而益谦,持礼教以垂训。至於保恭默之道,知节俭之风,虽古之慎夫人无以过也。而又识满盈之理,审荣辱之机,常以止足为戒,又见其班婕妤之不若也。故得侍宠十有余年,而未尝居有过之地。上将欲表其贤德,增其懿号,以光彤史,以彰茂范。无何,遘膏肓之疾,针砭药饵,靡不攻疗。风焰难驻,竟无所瘳。以咸通十一年七月十八日薨於大内,享年廿有六,赠德妃。……
后来,她的儿子即位,将她追尊太后,谥号恭宪。
但是呢,“夫人们(包括国夫人、郡夫人)”在当时的后宫具体是什么情况,有什么发展变化,史料很少,滚滚君也水平有限,就先说到这里了。
说完了后宫环境,公主们也要出场了。
公主,不止十一按《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记载,唐宣宗有十一个女儿,分别是:
万寿公主、永福公主、西华公主、广德公主、义和公主、饶安公主、盛唐公主、平原公主,唐阳公主、许昌公主、丰阳公主。
不过,《诸帝公主传》最后也说:
妇人内夫家,虽天姬之贵,史官犹外而不详。又僖、昭之乱,典策埃灭, 故诸帝公主降日、薨年,粗得其概,亡者阙而不书。
即使天姬之贵,记载也不全,再加上唐末战乱的影响,很多资料都丢失了。
所以,这十一位公主的排行未必全对,漏了的也有,更别说姓名、生卒年等详细信息了。
目前,我们只能根据《全唐文》里的两封制书和一篇墓志铭,确定《新唐书》里至少前七位公主的排行是对的,而《新唐书》排第八的平原公主实际应该排第十一:
封长女等为公主制
长女可封万寿公主,第二女可封永福公主,第三女可封西华公主,第四女可封广德公主,第五女可封和义公主,第六女可封饶安公主。门下:诸女之封,始资汉制,疏邑之典,今为国章。长女等坤道禀柔,条风育德。庄敬柔顺,受粹气於灵源;言容法度,穆昭徽於《内则》。祥降北渚,教袭南薰,克茂天和,更承姆训。虽年方龆龀,而体备肃雍,用洽宠私,俾开井赋。可依前件。
封盛唐公主制
门下。展亲外馆,则必待年;广爱中闱,宜光启邑。第七女祥开银汉,秀发金枝。孝敬生知,柔闲早禀。克奉姆师之训,每遵诗礼之文。法度自持,秾华益茂。爰申彝典,载锡嘉名。俾承汤沐之封,式示邦家之庆。可封盛唐公主,备礼册命。
故赠平原长公主墓志铭并序
盖有唐咸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宣宗皇帝第十一女薨,享年二十有九。诏赠平原长公主,以四年四月十七日葬于万年县崇道乡夏侯村,礼也。……
那么我们来看这已知封号的十一位公主:
万寿公主、永福公主、西华公主、广德公主、义和公主、饶安公主、盛唐公主、平原公主,唐阳公主、许昌公主、丰阳公主。
其中万寿、永福、广德公主在历史上戏份较多,我们放后面说。
咱们先看先看排行第三的西华公主:
西华公主,驸马是严祁,她在大中年间去世,宣宗白发人送黑发人,为她追赠齐国公主,谥号恭怀。
平原公主,好消息,墓志铭流传下来了;坏消息,墓志铭的信息量不大。
因此我们不知道她的名字、生母,只能知道她排行十一,于懿宗咸通三年去世,享年二十九,被追赠为平原长公主:
故赠平原长公主墓志铭并序
翰林学士朝议郎行右补阙柱国赐绯鱼袋臣独孤霖奉敕撰
翰林待诏将仕郎前守右威卫长史臣张宗厚奉敕书 翰林待诏承务郎行左春坊太子典膳局丞柱国臣毛知俦奉敕篆
盖有唐咸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宣宗皇帝第十一女薨,享年二十有九。诏赠平原长公主,以四年四月十七日葬于万年县崇道乡夏侯村,礼也。夫立爱自亲,圣人之明训;饰终追远,王者之大猷。况复懿顺□新,柔明天纵,晦言功而窈窕,茂诗礼以幽闲。岂知上国先春,委兰芳於嫩紫;中宫晚景,□□艳於鲜红。斯所以遽开玉房,永流彤史。夕睹西楼之月,空咏纤纤;秋闻北渚之风,徒嗟眇眇。
圣上友于之念,体自至仁。方将送以上卿,俾升车於单伯;主之同姓,命筑馆於庄公。而逝水难留,重泉易闭。照藏金镜,是失飞鸾;声咽玉箫,非从去凤。爰举疏封之典,式扬考行之人。乃命词臣,仰载淑德。铭曰:
贵主生兮婉仪,ツ美目兮娟眉。花容兮雪肥,掩琨树兮映琼枝。适来兮以时,何去兮可疑。被□裳兮导绣旗,环蕙障兮殿荃帷。云冉冉兮虬螭,望不知兮所之。
诀金阙兮长辞,袂王母兮裾拂瑶池。启三清兮有伫,虽万代兮何悲。
有论文从墓志铭分析,她没有结婚的记载,去世后才被追赠封号,可能是出家入道了。
许昌公主,驸马是柳陟,公主在中和年间(881年七月~885年三月)去世。
880年是僖宗广明元年,因黄巢起义,唐僖宗带着少量皇室成员提桶跑路,先到汉中,又在四川待了四年:
百官退朝,闻乱兵入城,布路窜匿,田令孜帅神策兵五百奉帝自金光门出,惟福、穆、泽、寿四王及妃嫔数人从行,百官皆莫知之。上奔驰昼夜不息,从官多不能及。
所以许昌公主很可能在僖宗跑路时被落下了,但之后也跑出长安,追上了僖宗的队伍。也可能没追上,留在长安或其他地方。
在此事之后的五年内(中和年间/881~885年),公主去世,谥号庄肃。
再提一嘴驸马柳陟的结局。
在光启元年(885年),唐僖宗好不容易返回长安了,又因大宦官田令孜为钱引战(物理意义上的引战),导致唐僖宗不得不又跑到凤翔(今陕西宝鸡)避难。
此时,邠宁节度使朱玫劫持了因病落单的宗室李煴(唐肃宗玄孙),逼着他当上了皇帝。
而公主的驸马柳陟,也不知道是不是来不及跑,就索性帮朱玫跑腿办事去了:
五月,襜遣伪户部侍郎柳陟等十余人,分谕关东、河北诸道,纳伪命者甚众。十月,硃玫率萧遘等册襜为帝,改元曰永贞,遥尊僖宗为太上元皇圣帝。
当然最后朱玫和李煴都被*了,柳陟大概率没好下场。
还有义和、饶安、盛唐、唐阳、丰阳公主,记载实在太少,期待将来能发现更多关于她们的资料。
那么接下来,就是戏份颇多的三位公主了——
万寿公主,永福公主,广德公主。
她们的故事在晚唐、五代的史料笔记、野史小说(比如《东观奏记》、《幽闲鼓吹》、《中朝故事》等)里有记载,算是比较有热度的主角,《新唐书》、《资治通鉴》编纂时应该也有参考,我们就从第一位万寿公主说起吧。
万寿公主万寿公主是宣宗十分疼爱的长女,其生母是前面所说的晁美人(即元昭皇后),也就是说,她是日后唐懿宗的同母姐妹。
在晚唐笔记小说《幽闲鼓吹》里记载,万寿公主之所以得宠,是因为她在唐武宗时期,保护过当时还是普通亲王的父亲:
宣宗嘱念万寿公主,盖武皇世有保护之功也。
难道是护着父亲免受唐武宗的戏弄?还是为父亲挡去了什么政治风险?
不过,这也未必是真,咱就不去探究了。
唐宣宗当皇帝时三十六岁,因此他即位不久,长女也到了适婚年龄。
宣宗便打算为女儿好好选个驸马。
一方面,唐朝的公主算是经济比较宽裕、比较自由的,再加上她们代表皇室,所以在婚姻中往往是强势的一方。而且还出现过公主弄权、私通的情况。
另一方面,公主们会受到礼教的约束,皇帝也经常强调公主要孝顺公婆、恪守妇道。
之前选驸马,主流还是在皇亲国戚、功臣武将的圈子里选:
自顷选尚,多于贵戚,或武臣节将之家。
后来唐宪宗选驸马,想在公卿士大夫家族里选,如果还有进士出身就更好了。
宣宗在这方面也向父亲唐宪宗靠拢,还把选驸马的任务交给了宰相白敏中。
白敏中表示,不用考虑别人了,那个荥阳郑氏出身、前任宰相之孙、且年纪轻轻就考中了进士、还是“首冠上第”的郑颢,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个提议,宣宗觉得没问题,但郑颢那边有问题,他当时人不在京城,而且“已昏卢氏”,早已和范阳卢氏家族的女儿订了婚。
白敏中直接以宰相的名义下达文书,把郑颢给逼了回来。
那郑颢能怎么办呢?得罪宰相是小,惹恼皇帝是大,这驸马不当也不行了。
此时,郑颢三十来岁;公主的年纪则没有记载,但如果她与同母的兄弟李温(即日后的唐懿宗)年纪相差不太大的话,那至少比驸马郑颢小了十岁,还得往上。
不过这个年龄差不在宣宗的考虑之内,他在万寿公主出降的诏书中特意强调:
女人之德,雅合慎修,严奉舅姑,夙夜勤事,此妇之节也。先王制礼,贵贱同遵,既以下嫁臣寮,仪则须依古典。万寿公主妇礼宜依士庶。
虽然你是公主,但也要像普通人家一样,恪守妇道,侍奉公婆。
而且,原本公主的车舆是用镣金釦装饰的,镣金是精美银子。宣宗为了推行节俭,把镣金改成了铜,并表示以后外命妇就都用铜了。
公主婚后住在郑家宅子里,每次入宫,宣宗都反复强调:
主每进见,帝必谆勉笃诲,曰:“无鄙夫家,无干时事。”又曰:“太平、安乐之祸,不可不戒!”
不要轻慢夫家,不要干预朝政,不要走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的路子!
皇帝你多虑了,你女儿再得宠,没有动不动几千上万户的食封,不能开府置官属,又左右不了宰相任免,唯一已知的可能的爱好就是看戏,还真走不了太平、安乐的路子。
不过唐宣宗肯定也知道的,他只是想以此为例,来做个榜样。
不仅如此,宣宗还下过一道《公主县主有子女者不得再降敕》,啥意思呢?咱先说说背景。
唐代公主如果丧偶或离婚,那么再婚的不少,三婚的也有。
如果驸马因谋反罪被处死,只要公主没参与,就基本不会被牵连,因为公主的身份,也不会牵连到孩子。
甚至出现过,公主去世后,她和第一任驸马的儿子请求亲生父母和葬,结果被公主的第三任驸马阻拦,最后闹到皇帝面前的事。
可想而知,公主再嫁常见,县主的情况差别也不会太大。
但是,现在宣宗的这道敕书就明确规定:
公主县主有子女者不得再降敕
夫妇之际,教化之端,人伦所先,王猷为大。况枝连帝戚,事系国风,苟失常仪,即紊彝典。其有节义乖常,须资立制,如或情有可愍,即务从权。俾协通规,必惟中道。起自今以後,先降嫁公主县主,如有儿女者,并不得再请从人;如无儿女者,即任陈奏。宜委宗正寺准此处分。如有儿女,妄称无有,辄请再从人者,仍委所司察获奏闻,别议处分,并宣付命妇院,永为常式。
公主、县主的丈夫死了,若已有子女,就不准再嫁了。
若无子女,就上报,看情况再给你安排。
如果明明有子女却谎称没有,被查出来了,就有你好果子吃。
除了这个,宣宗还下过一道敕书:
禁公主家邑司擅行文牒敕
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如邑司擅行文牒隐庇,兼藏匿要人,便委诸军诸使及府县当时捕捉,收禁闻奏。其邑司官吏及印,本缘徵封须行文牒,今即便因他事,揽挠府县。自今以後,除徵封外,如缘公事,其令邑司申宗正寺,寺司与酌量公事行牒。萁邑司并不得擅行文牒。
他所下的敕书、所做的规定,都不是针对某个公主,而是要约束所有的公主县主,强调守礼尊法,这可能和皇帝提倡的风气有关,也和皇帝努力与公卿士大夫家联姻、找进士当女婿的“方针”有关系。
那我们转过头来看看,这万寿公主和郑颢的婚后生活如何呢?先看几个小故事。
某次,郑颢的弟弟郑顗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宣宗派使者去慰问。
使者回来后,宣宗问:
公主何在?
使者回答:
在慈恩寺观戏场。
在慈恩寺看戏。
宣宗大骂:
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昏,良有以也!
气得把公主喊过来,让她站在台阶下,一个眼神都不给她。
这种态度是最吓人,公主害怕极了,泪流满面谢罪。
宣宗这才开口说:
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
你小叔子病了,你不看望,居然跑去看戏?
然后就把她送回郑家宅子了。
此事之后,别说公主了,整个皇亲国戚圈子都兢兢守礼法,如山东衣冠之族。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万寿公主虽然是史书明确记载的“帝所爱”,能得到比其他公主更多的疼爱和关注,但宣宗不是中宗,宣宗作为父亲,爱你同时对你要求更高,关注你的同时要让你当好榜样,就……还挺真实的,不知道多少小伙伴有同款经历。
说完公主,我们再看看驸马。
郑颢当上驸马后,虽然仕途更通畅了,但心里一直有道坎儿。
他怪不了皇帝,就恨上了推荐他的宰相白敏中。
于是,郑颢孜孜不倦地在皇帝面前说白敏中坏话,以至于白敏中在去外地工作之前,还特意跟皇帝说:
郑颢不乐尚主,怨臣入骨髓。臣在政府,无如臣何;今臣出外,颢必中伤,臣死无日矣!
郑颢不乐意当驸马,把我恨到骨子里了。之前我在京城,都还好说;现在我要去外地了,他肯定想办法整我,估计没几天我要被他整死!
白敏中这么说,主要是想给皇帝打个预防针。
皇帝表示:
朕知之久矣,卿何言之晚邪!
我早知道了,还用得着你说吗?
然后让左右拿出一个匣子,递给白敏中:
此皆郑郎谮卿之书也。朕若信之,岂任卿以至今日!
呐,这里面就是郑颢之前给我打的小报告。我要是信他的话,还会器重你到今天吗?
看完以上,大家是不是觉得万寿公主和郑颢简直是怨侣啊?
其实也不然。
我们翻开《全唐文补遗》第六辑,能找到一篇郑夫人的墓志铭。
郑夫人乃是郑颢的亲妹妹,在大中十二年(858年)病逝。
这篇墓志铭里有相当的篇幅,都在夸郑颢这个哥哥如何优秀,如何被看好,又如何被选为万寿公主的驸马。
而郑夫人病倒后,不仅哥哥斥重金求医问药,嫂子万寿公主也来探望,亲自为她清理伤口,左右见了都为之泣下:
贵主(即万寿公主)以公(郑颢)之故,不遑其居,……自视其疾,夫人初被疮甚,万寿亲自湔浣,左右为之泣下。
虽然墓志铭多少都会美化修饰,但这种细节应该不是捏造。
可见,公主自“看戏事件”后,确实“兢兢守礼法”,也会关心照顾丈夫的家人。
至于公主和郑颢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毕竟是政治婚姻,只要他俩不打起来,或者恩爱到惊天动地,正史上也不会多记一笔。
不过我比较好奇的是……什么戏那么好看啊?
PS:
万寿公主看戏的事情写在史书上,网上一查就能查到。
但是公主和小姑子的事情,几乎没啥人说,是我偶然在一篇论文里看到,然后买了《全唐文补遗》第6辑看到原文,才确认的。
因为最终查证这件事情是在12月10号凌晨三点多,我印象特别深,所以一定要记载下来让你们夸夸我~
永福&广德公主接下来我们说的两位公主,一位是排行第二的永福公主,她的生母不详,记载也不多;
另一位是排行第四的广德公主,关于她生母的问题,滚滚君纠结了好久,这里想多啰嗦几句:
我看到百度百科和一些论文说,她的生母是晁美人(即元昭皇后),也就是说,她是万寿公主和唐懿宗的同母妹妹。
晁美人目前明确的子女是万寿公主和日后的唐懿宗,而没有特别明确的证据说明,广德公主也是晁美人所生。
《资治通鉴》里说的是:
琮妻广德公主,上(即唐懿宗)之妹也。
南唐的《中朝故事》里说的是:
(广德公主)乃懿皇(即唐懿宗)亲妹。
这里的“妹”、“亲妹”,可能是表明公主身份,尤其要区别她不是穆宗、敬宗、文宗或武宗的女儿;也可能指的就是“同母妹”,这样好像前后文更能解释得通,这一点大家看后面的故事不知道会不会感受到。
唐末《东观奏记》则说:
许琮别尚广德公主,亦上(即唐宣宗)次女也。
这里说广德公主是“次女”,但她明明排第四。
可能是之后唐懿宗即位,把晁美人追尊为太后了,那么广德公主如果是懿宗、万寿公主的同母妹,在嫡出公主里就排行第二了。
但嫡出的公主一般情况下都是和庶出公主一起序齿的,而且《东观奏记》里明确记载晁美人生了懿宗和万寿公主,没说广德公主:
(晁美人)实生郓王(即唐懿宗)、万寿公主焉。
所以也不排除是《东观奏记》写错了排行,或者这句话有别的意思。
纠结了这么久,没有一锤定音的证据,按最保守地看,当作存疑吧,咱们接着往下说。
万寿公主出降后,宣宗继续为女儿们选驸马,很多士大夫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不太想和皇帝结亲。
但当过驸马的朋友们都知道,跟皇室结亲好处不少。跟皇帝关系更亲近了,仕途的晋升也会顺利一些,所以有不少高门士族子弟是愿意的。
河南于氏出身的于琮,是个青年才俊,有才华也有志向,之前通过门荫入仕,却一直得不到重用。
万寿公主的驸马郑颢很看好他,就特意跟他说:
子人才甚佳,但不护细行,为世誉所抑,久而不调,能应此命乎?
你是个人才,就是不注意小节,所以一直不能出头。要不你去当个驸马呗?
看来老郑虽然对自己当驸马一事怨念很深,但也知道当驸马对仕途是有很大帮助的。
于琮听后,答应了。
郑颢帮人帮到底,在于琮参加科举后,还拜托主考的官员,让他把于琮录取为进士。
这下,于琮有门第、有才华、还有功名,自然得到了宣宗的青睐,成为次女永福公主的驸马人选。
然而,事情在这里出现了转折。
某次,唐宣宗和永福公主吃饭的时候,公主“怒折匕箸”,就是生气地把调羹筷子给折断了。
宣宗十分生气:
此可为士人妻乎?
你这脾气,能去当士人的妻子吗?
于是直接把永福公主换下来,让广德公主跟于琮结婚了。
这种姐妹易嫁的元素真的超有戏剧性,而且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比如姐姐为什么生气?妹妹是怎么想的?后宫众人反应如何?放今天估计能在热搜上待一周。
然而,这些我们都不知道,甚至史书上也再没有了关于永福公主的记载。
不过,接下来的事实证明,与广德公主结婚,是于琮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广德公主治家有礼法,亲戚间迎来送往、婚丧嫁娶都处理得很好,大家赞不绝口:
广德闺门有礼,咸通、乾符中誉在人口。于族内外冠婚丧祭,主必自预行礼,诸妇班而见之,尊卑答劳,咸有仪法,为时所称。
而于琮因驸马身份和个人能力,仕途也变得十分顺利。
宣宗去世后,即位的是唐懿宗。
皇帝从岳父变成了大舅哥,于琮继续被重用。
但在懿宗的咸通十三年(872年)时,“韦殷裕告发郭敬述”一事闹得很大。
懿宗大怒,把告发的人*了,还牵连了一大批官员,宰相韦保衡更是趁机进谗言,导致于琮被一贬再贬,连带着于琮的兄弟、关系好的同僚都遭了殃。
其中就包括严祁,还记得他吗?他是早逝的西华公主的驸马,和于琮算是连襟,关系不错,也被贬到外地当刺史了。
关于这个案子以及它牵连的人物,可能有比较了解的小伙伴已经按捺不住了,嘿嘿,咱们下期细说。
说回于琮的这次贬谪,广德公主作为懿宗之妹,选择了和驸马共患难。
被贬的路上,身边侍从只有几个,于琮与公主拒绝了沿途州县的馈赠:
主治家有礼法,尝从琮贬韶州,侍者才数人,却州县馈遗。
而且,当时政治斗争十分残酷,公主因为害怕于琮在路上遇害,于是——
行则肩舆门相对,坐则执琮之带,琮由是获全。
这都不是同甘共苦了,这是同生共死,以命相护。
南唐尉迟偓的《中朝故事》里甚至记载,中官带来御赐药酒给于琮喝,其实就是指有人做手脚要毒死他:
于公累起,被中官赐药酒。公主诟骂,夺而掷之。
是广德公主冲出来痛骂,夺走药酒一把摔在地上,阴谋才没有得逞。
后来懿宗驾崩,僖宗即位。
韦保衡彻底倒台,于琮被重新启用,和公主回了京城。
结果没几年,黄巢打入长安,唐僖宗是跑掉了,于琮则因病没跟上。广德公主也留了下来。
黄巢入京后称帝,建立大齐。
他们找到了于琮,逼着他出来出来当宰相,给大齐朝廷站台卖命。
于琮表示:
吾病亟矣,死在旦夕。加以唐室亲姻,义不受命,死即甘心。
随后被*。
广德公主见此情形,当即表示:
妾李氏女也,义不独存,愿与于公并命。
之后的结果,史书有不同的说法:
主视琮受祸,谓贼曰:“妾李氏女也,义不独存,愿与于公并命。”贼不许,公主入室自缢而卒。
广德公主并贼号咷而谓曰:“予即天子女,不宜复存,可与相公俱死。”是日并遇害。
——《旧唐书》
琮为黄巢所害,主泣曰:“今日谊不独存,贼宜*我!”巢不许,乃缢室中。
——《新唐书》
广德公主曰:“我唐室之女,誓与于仆射俱死!”执贼刃不置,贼并*之。
——《资治通鉴》
《旧唐书》讲于琮的部分和《新唐书》讲公主的部分说,公主见对方不动手,回房后自缢身亡。
《旧唐书》讲黄巢的部分,说公主“是日并遇害”,《资治通鉴》则更直白地说,广德公主“执贼刃不置,贼并*之”。
不过是哪种说法,当公主表示要忠于李唐、与驸马共死的那一刻,就已经豁出了性命。
在传统观念中,广德公主无疑是最完美、最被推崇的孝女贞妇。
在现代观念中,即便我们不认同对她的一些封建观念式的赞扬,但依旧会被她的能力与勇气所震撼。
她在她的时代里,内外称赞,誉在人口;我在这个时代里,发现她,了解她,传颂她。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