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溏心风暴3》放到小中段,评分7.1不高不低,相比前两部的热闹,更多观众表达得是对TVB年轻演员青黄不接的伤感。
作为一个TVB的经典IP,《溏心风暴3》是系列之中第一部由内地视频网站和无线合作的剧,甚至在片头制作方TVB次序上也被摆到了第二位。更不用说具体内容中出现的很多新形式,相比剧集本身,《溏心风暴3》背后透露出的大陆和香港之间互相的文化影响其实更有意思。
《溏心风暴3》作为家族剧,继承了一贯TVB要宣扬的家和万事兴的思想,虽然是二代,陈敏之和王浩信名字还是非常接地气:就叫“以爱”和“围家”。这也是香港人的习惯,总在平常生活中带着一种烟火气。
但是相比沿袭,这部剧中的不同要多得多。2000年左右是港剧横扫大陆的黄金时期,不管是《妙手仁心》这类职业剧,还是《陀枪师姐》、《刑事侦缉档案》这种警匪剧,港剧里的男女总是精英人设,往来坐标也多以加拿大、英国居多。再往后一些,《使徒行者》就没那么端着了,对大陆观众来说,是相对平视的一个视角。但在《溏心风暴3》里,这种视角则完全变成了“服气”。剧中香港老牌蓝血许家为了做一个上海自贸区的项目,接待了来自内地的商人,觥筹交错时大家讲的是普通话,喝的是茅台。借了剧中许家二少的话说就是:形势在上,不得不低头。
语言上的变化则更加明显,像早些年影视作品为显示高端必然插几句英文一样,剧中人物时不时要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来上几句,还引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为创业艰难的比喻。
除此以外,更隐秘一些的是那些藏在粤语台词里,本质上却非常大陆的互联网用词:认真就输了、负能量、玻璃心、洪荒之力、下删300字。语言是社会的韵脚,它的变迁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地区的文化自信。香港回归20年之后,原本割裂的文艺体系里也终于彻底沾染了大陆互联网的气息。
另一个不同是这部剧能看到港人对自己的思考:究竟蓝血和新贵,谁才是上位。
《溏心风暴3》里有两家人,一个是经常把自己百年基业挂在嘴边的许氏,由于政策影响公司股价大跌差点清盘,由做茶餐厅和楼市生意的黄家当了白武士,合并为新上市公司。要说这单生意,显然是黄家吃了亏——和一家欠债几乎50亿的公司合并,重新接受新的市场考验和人事变动,如果不是为了报恩,平常人不会做到这个份上。但升米恩斗米仇,百年基业的许家人面对黄家,始终是高高在上,认为他们比自己低一个阶级,是即便有钱也永远脱不掉复杂背景的“下等人”。
两家人自此分为红茶帮(指老派香港贵族许家)和奶茶帮(指开茶餐厅起家的黄家),大到公司地产项目,小到饮食起居都起了冲突。个人认为这也是编剧写得最好看的部分,两家人互相看不惯却因为利益不得不坐在一起,假笑之间尽是金钱和权利的刀光剑影。要说撕逼大戏,还是TVB拍得声色俱佳。
相比《溏心风暴》的前两部来说,私以为第三部的格局反而是最大的,它摒弃了固定的一大一小两个老婆斗的故事模式(因此也令许多TVB死忠粉不满),通过讲新旧之争,给人带来一种思考:究竟什么是香港精神?黄家和许家哪个才是当下香港主流的代表?相比一味地沉浸在香港过去的黄金时代里,这个问题好像更值得讨论。
香港虽繁华,但造就它繁华的是港人的进取精神,李嘉诚也是卖塑胶花起家,并非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早期的香港和深圳有种类似的基因,正是因为有容乃大,才能快速发展。一百年前许家的老祖宗也是白手起家,但到了这一代门第之见根深蒂固,完全忘了自己也不过富了三代。当然,现实已经告诉了他们,只有拥抱时代才不会被时代抛弃,所谓的贵族不仅仅是用仪式感堆砌起来的。或者说,这个时代,早已没有贵族。
这两年,从《琅琊榜》到《风起长林》,从《鬼吹灯》到《白夜追凶》,大陆早已不再是那个文化产品相对贫瘠的地区了,而总有人说TVB水平下降,仔细想想其实是观众的阈值提高了。所谓蓝血与新贵,亦可以折射在两处的电视作品上。剧集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当我们不再为《溏心风暴3》的制作或者剧情啧啧称奇时,由它作为一个了解现实世界变化的切口,倒是未尝不可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