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从三家分晋开始写的,这也是战国的起源。
《资治通鉴》开篇: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时间:公元前403年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国家,西边抑制秦国的发展,东边压制齐国,南边抗衡楚国,拱卫王室。
晋国的强大和它的制度是分不开的,为了防止公族内斗作乱,将管理国家的任务分给六位亲近的大臣,内理朝政,外压群雄,晋国迅速崛起。
可是物极必反,晋国的朝政渐渐被外姓的六卿把持,渐渐地不把王室放在眼里。
晋公为了夺回大权,联合国外势力扑灭六卿,结果自己被臣子打了个落花流水。以前他们还会名义上响应王室的号召,这下彻底翻脸了,就索性吃相难看起来。
经过这个事件后,智氏的实力渐渐上升,大有当上六卿掌门人的势头。为了家族的未来,智氏要选出一个优秀的掌舵人。其中智瑶的呼声最高,因为他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很有一家之长的派头。其次,他能言善辩,为家族发声,肯定能争取来不少的利益。
但是有一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缺点就一个,智瑶为人不太厚道,说不定会为家族引来灭顶之灾。但是这个质疑的声音很快被淹没了,大家都认准一个道理,瑕不掩瑜嘛,不可能为了一个小小的缺点放弃一个能引领他们走上光明之路的家族继承人。
智瑶果然不负众望,在他的带领下智氏的势力扶摇直上,大有超过晋国六卿掌舵的家族赵氏的势头。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赵鞅感受到了来自这个年轻人的威胁,他老了不能一直照看家族,必须要给赵氏留下后手。
赵鞅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了一座城池,取名为晋阳,并且派遣他的心腹家臣尹铎为他治理此地。。这座无数次左右中国历史的重镇,第一次登上舞台。
尹铎上任前问赵鞅:“主公是想把晋阳当做抵御敌人的屏障,还是作为提供赋税资源的地方?”
赵鞅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把它作为抵御敌人的屏障,将来赵氏有难,子孙也有个去处。”
尹铎欣然领命,到晋阳后减免百姓的赋税,让百姓感激赵氏。并且加紧城墙的加固,充实府库和粮仓。数年经营下来,让晋阳变成了受百姓拥拥护的战略要塞。
与此同时,赵鞅也着手筛选自己的继承人。他将自己生平的心得经验总结了下,写在竹简上,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各一份。并且叮嘱他俩,你们要把竹简上的内容牢牢地记在心里。哥俩搞得一头雾水,不知道父亲要做什么,不敢多问,唯唯诺诺的出去了。
赵鞅考察继承人的时间是三年,毕竟日久见人心嘛,在这三年之中他对竹简的事情只字不提。三年后,他突然把赵伯鲁、赵无恤叫到身前,让他们背诵刻在竹简上的文字。
长子赵伯鲁瞠目结舌,别说背诵了,他连父亲给他的竹简都给弄丢了。
次子赵无恤表现得让人很满意,他随手将父亲给他的竹简从袖中拿出,流利地背诵出了竹简上的内容。
就这样,赵无恤通过了考验,成为赵氏的下一任接班人。赵鞅的选择有他一定的道理,因为他需要一个能坚持执行他策略的人,显而易见,听父亲话的赵无恤就是最佳人选。
赵鞅撒手人寰后,智瑶顺理成章地成为晋国的掌舵人。他率领魏氏、韩氏两次征讨郑国,大胜而归,晋国的声望也渐渐恢复。
在庆功会上,智瑶有点过于得意,出言不逊,侮辱魏氏和韩氏的君臣。魏氏、韩氏因为在战争中得到了好处,再加上惧怕智氏的势力,敢怒不敢言,只好惨笑奉承。
智氏的家臣提醒智瑶:“蚂蚁,蚊虫都可以伤人,何况是侮辱人家的主公臣子呢?还望主公说话的时候三思呀!”智伯不以为意,依旧是我行我素。
后来智瑶打着晋公的旗号,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和城邑。韩魏两家惧怕智伯家的势力,顺着他的意思交了出来。志得意满的智伯又问赵家索要土地,被赵家果断拒绝。
本着不听话就要挨打的准则,纠集韩魏两家进攻赵氏。
赵氏家主在晋阳城防守,智伯将城池旁边的河堤掘开,水淹晋阳城。城中百姓的灶台中都有了蝌蚪,破城指日可待。
智伯和韩魏两家家住乘马车查看战场,智伯略带得意地说,原来河水还有如此妙用。另外两家家住听后,心里不禁犯嘀咕,他们的城池附近也有河流,将来智伯会不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们。
赵氏派出说客来到韩氏魏氏的大营,唇亡齿寒,如果智伯灭掉赵氏,瓜分赵氏的土地。将来同样的命运也会临到你们头上。
韩赵魏三家决定联手,*掉看守大堤的士兵,将水引到智伯的大营,里应外合,智伯军队大乱。智氏败亡,智伯的头颅也被赵简子做成了夜壶。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公成了名存实亡的摆设,战国的序幕正式拉开。
影响:战国七雄的概念正式登陆历史的舞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频率和强度逐渐加强。
太史公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