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豪情"密州四曲"(文/易旭东)

千古豪情"密州四曲"(文/易旭东)

首页角色扮演吾道擎苍更新时间:2024-04-26

【编者按】

现在,表现苏轼山东密州(诸城)的各类文章多以“密州三曲”为主,对“凡百劳心”既安邦抚民的政绩一笔带过,更是忽视“潍河文化带”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作者采用现代传媒的平视眼光,将新闻手法、电影手段引入叙述结构,跨文体写作,真实再现苏轼在“齐鲁名地”的苦中取乐,勤政廉政,视密州似故乡,爱黎民如亲人,关注农事,兴修水利;重点表现“密州四曲”产生的来龙去脉;着重揭秘千古第一豪情词《密州出猎》,景妙论高的超然愁情词《超然台作》,“除却胶西不解歌”——“曲阜文化圈”“潍河文化带”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细心的读者,能“读出”对现实社会的借鉴、启迪。

作品展示四川儒家精英在山东,从急于舍身报国却壮志难酬,经过个性把握,到“嗟我本狂直”的“野性”觉醒,坚持人格和心志,逐渐走向“无所往而不乐”的精神解脱的转变过程。

“密州四曲”/易旭东

01 不识新任知州尊容

“罢杭州,徙密州”。

壮志未酬,带着淡淡的幽怨而去。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对宋神宗强烈不满,一度辞职,左司郞中于章阁待制李师中,向宋神宗进言,“如司马光、苏辙辈,复置左右,以辅圣德”。可能要再回到开封?

适得其反,最终等来却是李师中贬职。

与“改革派”见解不同,请调返京,一如飞蛾扑火。

苏轼已经深深地爱上杭州,甚至超过了家乡眉山。

情不自禁地慨叹:“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刚到杭州,觉得“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离开杭州,还是念念不忘:“寄谢西湖归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一岁率常四五梦至西湖上,此殆世俗所谓前缘者。”

情至深处赋诗作词,一处山水便有一首苏诗。

“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三年任期届满,调任、升迁无望,回京又不能,只好既而求其次,主动请求二番外任,“舍弟在京东,不忍连年与之远别”,请调至密州,“私愿甚便之”。

相距不远。苏辙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

九月二十日,从繁华热闹的“灯火钱塘”起身。

密州与杭州,天壤之别。

杭州,朝廷序列中仅次于开封的上等大州,人间天堂,一线城市;密州,一个三等下州,山东古郡,五线城市。

成色十足。毕竟是通判升六品知州,正厅。

官衔全称,“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

名称很长,包容“职”(本职)“阶”(品级)“衔”(官阶等级)“爵”(世袭爵位)“勋”(勋官)等名目。“知密州军州事”,受朝廷差遣的本职职务。“朝奉郎”,正六品文阶官,表示“阶”(资历等级),“尚书祠部员外郎”(属礼部典祀官)是“衔”,“直史馆”是“兼衔”,“骑都尉”是武官名,属于“勋”。

苏轼的祖上皆系布衣,无爵位可袭。

仅仅“知密州军州事”一职,实职。

军政首脑,市委*兼军分区政委。

知密州,可以远离政治漩涡,也能在空间上拉近与弟弟的距离,情绪互诉、信息共享、意见互换,真等到北上赴任,心情还是低落到极致。

瘦马一匹,孑然一身。

最大的动力,是与苏辙相见。

天不遂人愿。只是,刻意安排的见面,未能如愿,不仅以前的想法落空,反而平添了诸多惆怅。满腹心事,无人可以诉说,苦闷与失意,让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长途跋涉,十月的清晨。

野鸡时鸣,月尚未落,朝露微寒。

勒马站立,凭鞍无语。

他,思绪万千,挥笔作就《沁园春•孤馆灯青》。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

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流传度并不很广,文学造诣却极高。

上阕,寥寥几笔,驿站的孤单、灯光的昏暗、冬晨的霜气凝结、刚从梦中惊醒的路人,写尽环境的艰苦;继而,由景及情,遭遇不平,也只能孤零零的一人,凄惨惨地扶着马鞍,任心中往事翻腾,依然“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抱负,酬知遇、报君恩的情怀。

下阕,一扫上阕的凄凉失意,汪洋恣肆。

想当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兄弟俩来到开封,受知于欧阳修,一时名气大噪,自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治国安邦,辅佐皇帝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又有何难?可没想到,不仅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反在颠沛流离中,虚度时光。

面对“碰壁”,直抒胸臆。

他,告诉苏辙,十分旷达洒脱,“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用与不用,在你,干与不干,还在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喝喝小酒、偶有旅游、时不时地锻炼,过过神仙般的日子,乐于“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诗酒人生,又有什么不好?

看似潇洒,却有难以言表的酸楚。

表面超脱,却是掩饰不住的落寂。

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矛盾中,痛苦徘徊。

从九霄云外跌落人间尘埃后的极度无奈。

词《孤馆灯青》,相对较苏轼后来的词,尚有不太成熟之处,但全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波澜起伏,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而且透露出的超旷豪逸的磅礴气势,开始了词风的悄然转变。

戴着抒情面具,抒写心中惆怅。

密州,先称胶州,因境内胶水为名,隋文帝时用另一条河给胶州改名,水名密水,州名密州。诸城置县后,曾先后兼为琅琊郡治、城阳郡治、胶州治、高密郡治、密州治、安化军治。

位于山东半岛东南、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

潍河两岸,地势平坦,草木繁茂。

西南丘陵,群山连绵,泉流遍布。

人口竟有32万之多。居然与“自古繁华”杭州不相上下。

下辖诸城、安丘、高密、莒县、胶西5县。相当于今日潍坊市的诸城,安丘、高密,日照市的东港、五莲、莒县,临沂市的莒南,青岛市的胶州、胶南等县、市、区。

州治在东武城,今山东省诸城市。

因远古年代是恐龙的聚居地,又称“龙城”。

鸟瞰龙城,宛如超大太极八卦图,以潍河为界分成阴阳两仪,自西向东,沿沂蒙山脉的各个山丘,形成了八面环山的八卦符号。整座龙城,恰好就坐落在秀美的山环水绕之中。

“桑麻之野”。开发虽早,经济中心南移后,重要性减低。

齐鲁名地。民风淳朴,与景色华丽、美女如云的苏杭相比,另一番风味。

内心非常怀念在杭州和出家人、妓女之间的往事。

十一月初,入密州境,灾情严重。

滨海多风,又不如江南那样,四处都分布湖沼、沟渎,常常苦旱。

长期干旱,蝗虫遍野。

他,沿路,看见农民忙着用蒿蔓杂草,将死掉的蝗虫包裹起来,挖地深埋,累累相望,100多公里。捕*的总数,报官的就几有三万斛之多,飞蝗来势之大,不难想见。

严峻考验。“力所无如之何者多矣”。

一下马,立即查问蝗灾。

哪知官吏为了讨好朝廷、献媚新知州,却讳言道:“蝗不为灾。”

故意隐瞒灾情。甚至,睁着眼睛说瞎话:“蝗虫来,为田地除草。”

“上翳日月,下掩草木,遇其所落,弥望萧然”。

“布阵横空”。在杭州亲眼见过,飞蝗自西北来,上敝天日,声如海浪,如一碰到,顷刻之间,一望无际的绿野,都成了赤地,“口吻如风那肯吞”,仅仅还是京东的蝗虫,部分飞入淮浙的余波而已,而地处京东的密州地方官吏却说:“蝗不为灾”。

他,愤然斥责:“将谁欺乎!”

来不及嗟叹命运多舛,也顾不得探望多年未曾谋面的弟弟,一边将实际情况写成奏章,《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等数篇上书,据实直言,请求减免密州赋税,一边组织百姓生产救灾,并拨出库粮,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

着治蝗灾,马不停蹄。

奔走各县,在田坎上写公文,文不加点。

走进田间地头,访问老农,和百姓一起研究剿灭蝗虫,懂得了蝗旱二灾发生、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力倡导“秉畀炎火”(火烧)、“荷锄散掘”(泥埋),利用下雨土质湿润松软,深埋蝗子,根绝后患。鼓励百姓下田灭蝗除卵,又可“得米济饥还小补”,一举两得。

十二月三日,忙了30多天,才来到州府。

州衙官吏竟有半数不识新任知州的尊容。

如今的诸城市政府大院,苏轼当年办公的地方。

在杭州是副职,密州是“一把手”。压力更大。

六品朝廷命官为衣食所忧。

“寂寞山城”,荒凉萧条。

在杭州时,出门是舟楫画舫,住的是画栋雕梁,满目是迷人的湖光山色。到密州后,出行是车马劳顿,住的是木屋草房。出门所见,尽是桑麻遍野,荒山连绵。

而且,甫一到任,就遇上天灾,“蝗旱相仍,盗贼渐炽;公私匮乏,民不堪命”,民间纠纷不断……“一把手”也一贫如洗,连粮食都不够吃,还要与百姓一起,采杞菊、挖野菜充饥。

王安石“变法”,削减公款费用,各级政府的“小金库”几乎都被收空,地方官员可支配的公款消费暴减。一州的招待用酒,岁不得超过百石,喜欢宴饮的官员觉得手头紧,费用拮据。

富地杭州,再紧缩,钱也够花。

密州本来就穷,一紧缩,自然见底。

他,请好友喝酒,写诗发牢*说,当年陶渊明一个县令,以公田二顷五十亩种高粱酿酒,我身为知州,只能“岁酿百石,何以醉宾客”?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富裕杭州的岁月。

还不如回乡贷粟作酒,以足畅饮。

熙宁八年(1075年)四月,在写的《寄刘孝叔》中,尖锐的讥刺宋神宗、王安石对内“变法”,对外主张用兵,本想富国强兵,但因急于求成,用人不当,结果事与愿违,乱政扰民,并抒发在仕途上进退维谷之情,郁闷地说,“忧来先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瓶”,无酒;又说“公厨十日不生烟”。由于连年饥馑,不得不紧缩开支。

秋天所作的《后杞菊赋》叙中,又说,“弦管生衣甑有埃,绿蚁濡唇无百斛”,“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朝衙达午,夕坐过酉”,没有一杯酒喝。做官19年来,家中日益贫困,吃穿都不及以往。到密州后,本以为可以过好日子,然而,厨房里空空如也,吃的仍令人担忧。于是,在公务之余,跟同僚通判刘庭式一起,到城边荒废的菜园中挖野菜吃。

一吐为快。就是发几句牢*。

他们,边挖野菜边谈笑风生,日子虽苦,却苦中有乐。

与民同苦。知州老爷拔野菜充饥的事,一时传遍全城。城里的富户被感动,纷纷拿出粮食救济灾民,使全城度过灾荒。百姓将苏轼拔过野菜的废圃,称为“杞菊园”,成为诸城名胜。

刘庭式,字得之,济南章丘人,小时和同乡一位姑娘定亲。中了进士,而那位姑娘却在一场大病后瞎了眼。姑娘家本来就穷,人又成了瞎子。与刘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家人主动提出解除婚约。

也有人劝放弃姐姐,改娶漂亮的妹妹。

君子一言九鼎,坚决不干。

刘庭式微笑着说:“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专程告假回家,与瞎眼姑娘举办婚礼,相约白头偕老。婚后,夫妻恩爱之极。经常牵着盲妻的手出来散步。

姑娘短寿。生了几个孩子后去世。

刘庭式颇为伤心,“逾年而哀不衰,不肯再娶”。

他问:“哀生于爱,爱生于色,予娶盲女,与之偕老,义也。然爱从何生,哀从何出?”

“我伤心,因为她是我的妻子。有眼也好,无眼也罢,都是我爱的人。”

连赞刘庭式有情有义、一诺千金的大丈夫:“子功名富贵人也。”

击案叫好。众人不解之意。

他,解释说:“古时,羊祜娶了夏侯霸的女儿,夏侯霸反叛入蜀后,亲友们怕牵连自己,争先恐后跟他划清界线。只有羊祜不,反而对自己的妻子更好。从这件事,大家看到了羊祜‘之贵也’,一个真正有贵族气质,可以托付生命的人,争着提拔重用他。刘庭式跟羊祜有得一比,如果不能大富大贵,就会得道而成正果。”

众人恍然大悟。

话意明星。刘庭式这样的仁人义士,真正的世之楷模,也定会好报。“庭式今在山中,监太平观,面目奕奕有紫光,步上下峻坂,往复六十里如飞,绝粒不食,已数年矣”。

“自以吾言之不妄也”。在《书刘庭式事》中,作了记载,“昨有人从庐山来,说刘庭式现在在庐山监太平观,面目奕奕有紫光,上山下山,往返数百里而步履如飞。”

还把这事写信告诉胶西先生赵明叔。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说“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路边的草丛中,多有弃婴。

有一次,与刘庭式沿着城墙根挖野菜,在一丛枸杞旁,发现一个包裹着的弃婴。

他,心痛地捡起弃婴,抱回府中抚养,从中更深地了解到百姓生存的艰难。于是,下令州府的官员,到野外去捡拾弃婴,命令部属想办法收养,自己也“洒涕循城拾弃孩”。

几天时间,州府中就收养了近40名弃婴。

他,把这些弃婴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贫穷的母亲们抚养费,“专以收养弃儿,月给六斗,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遂不失所”,让她们至少能把婴儿养到一岁。

一年后,母子生情,再也割舍不开。

仁慈的官员,总能想出仁慈的办法。

弃婴大大减少。

七年后,被贬黄州时,还把收养弃婴的经验传授给鄂州知州朱寿昌。

他,自称“备员偏州”,“脱网罗之患”的“散材”,心情颇不舒畅。

“以济物为心,应不计劳逸”。

但是,自幼怀“书剑报国”“尊主泽民”,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畏缩不前,“视官事如家事”,为“抚绥疲瘵之民”,亲躬救灾,“未肯衣冠挂神武,欲把疮痍手摩抚”。

“凡百劳心”,不知疲倦地积极工作。甚至说:“今虽在外,事有关于安危而非职之所忧者,犹当尽力争之,而况其事关本职而忧及生民者乎?”份内之事要管,份外之事也要管。

以至,“我仆既胼胝(手足重茧),我马亦款矻(疲劳)。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

既安邦抚民,又救灾放粮。

02 思念“峨眉山月”

两月过去。治蝗斗争取得积极效果。

“县前已窖八千斛,更看蚕妇过初眠”。

诗中,自注说:“蚕一眠,则蝗不复生矣。”

熙宁八年(1075年)上元节(正月十五)来临。

彤云垂野,灯火萧条,闾巷冷清。

冬天,荒凉,只有过年时,才出现昙花一现的喜庆。放眼望去,密州城灯火稀疏,一派荒凉萧条之象,和灯火阑珊、游人如织的杭州相比,毫无过节气氛。笼罩在一种悲凉心境中。

上元之夜。

无好酒,无佳肴,连续两年闹蝗灾、旱灾。

苏轼面对枯木残雪、萧瑟和孤寂。

寂寞,没有施展自己才华抱负的用武之地,没有朝中大臣,特别是皇帝的理解。

举头望月。见过了杭州的热闹,看密州自觉凄清,颇为感慨,繁华杭州的月色明媚动人,而齐鲁山城的密州,月也显得凄冷。没有西湖风光的美丽背景,思念也缺少明亮的色彩。

写《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元宵夜,满城男女游赏,游人如织。

明月如霜。杭州城的元宵夜,满城男女游赏,游人如织,在灯火的辉映下,俊男靓女各个满面春风,顾盼神飞,像从画中走出来的一般。富贵人家繁奢,“帐底吹笙香吐麝”。

密州上元自觉凄清。

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的诗情。

他,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

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在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人流连。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 ,阴霾欲雪 。“昏昏雪意云垂野”,意象凄惨,却流露心中的希望,有一种“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写出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境况不佳。政治信仰与文化信仰面临拐点,已经值“不惑”之年,又经历了丧母、丧妻、丧父,政治上依然不得意,面对官场险恶、仕途“夜茫茫”,不得不深思人生和现实的关系。

他,开始思念家乡和亲人,

爱屋及乌。婚姻太过美满,从妹妹的身上看到姐姐的影子,思念起王弗。

依旧一往情深。

王弗谢世已经10年。

10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饱尝生者人世的辛酸。在清冷的明月下,幽幽的松林中,愈加思念亡妻,柔肠寸断。知道,妻子也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令人哀惋欲绝。

性感男人?有情,有义,有泪,有痛。

真正爱情?相怜,相惜,牵挂,呵护。

哀思深挚。思念终于化成了梦境:王家后院的小轩窗前,美丽的王弗正对镜梳妆,淡墨染不出的款款风情,从容不迫。19岁时结发的妻子,粉脸含羞,娇态闪烁,温柔贤淑,恩爱情深。

10年后,王弗去世。

又是10年,发妻进入梦中。

独坐短松冈。

夜晚,月色惨白。

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落寞。

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才回到这里,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再好好看看魂牵梦绕的女子。仿佛又看见,她,凭轩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

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呼唤。

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转身。

悲痛、伉俪情深?

醒来后,惟有泪千行。痴望许久,于是,含泪挥毫,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写下了千古绝唱《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缅怀挚爱的王弗。

他,为前妻写悼亡词时,身边的继妻王闰之知道,也看得懂写的词。

她,不怪他,一点不怪他,默默无言,看着他,转过身来,满脸泪水……

不为别的,只为这样一个深情的丈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心灵的恣情一恸,方显深挚、深厚,方能千古共记情重。

王弗泉下有知,死也瞑目了。

最幸福、成功的女人。

多情,与柳永的多情不同。在同一时间,柳永同时爱着多个女人,而他的多情,是在不同的时段,一心一意的爱着一个女人。柳永是多情浪子,他是千载难逢的好男人。

相逢总是有一别,更何况天命无常。

“苏门六君子”的陈师道,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

确实能看到字字都浸着血泪,听到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对王弗用情之深,至今感人肺腑。从“唤鱼联姻”,到“唯有泪千行”,与王弗的爱情,一曲感天动地的千古绝唱。

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可称千古第一深情词。

他,无时不在思念哺育成长的故土。

于“奋厉有当世志”的一生不悔追求中,常常“故国神游”,慨叹“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直到“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举目之间,在密州一次次雨过天晴时,“秀拔五岳”山影就会映入眼帘。

潜移默化。受峨眉山的影响很深。

每当此时,依稀的山影,总能激起想象无尽。

峨眉山,家乡一个不可分割的“意象”。

对密州境内的“障日山”,不吝笔墨。

障日山,又名障日峰,位于诸城东南25公里处的林家村镇,海拔470米,因山的东面上午十点以前,不得见日光而得名。见形状类似峨眉,“唤作小峨眉”,想像成家乡的峨眉山。

作《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寄托思归心意的山峦。

春来六十日,笑口几回开。

会作堂堂去,何妨得得来。

倦游行老矣,旧隐赋归哉。

东望峨眉小,卢山翠作堆。

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这年闰月,春来六十日,是三月中旬,到密州已经三个多月。他,看到了卢山,实为障日山,误以为是卢山别峰,便联想到了峨眉山,想回到家乡去。

峨眉情结。

不是单纯的思乡,包含着仕途的不如意,产生的淡淡感慨、忧伤。

接着,写了《卢山五咏》,自注,“其状类峨眉,但小尔”。

长安自不远,蜀客苦思归。

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眉。

自己只是一个客人。

虽名为“障日峰”,又怎能遮挡对故乡山水的眺望。

之五《障日峰》头二句,有两种解释。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分明很远,却说“自不远”,意味障日峰遮不住太阳,长安可以见到,成都平原也仿佛也可以见到,引起思乡之情。

长安喻比开封,代指朝廷。开封并不远,障日峰当然挡不住;开封虽然不远,想去却去不了,更加想念家乡。“苦”字,说明思乡殷切。开封去不了,想到那里去施展抱负,不可能。

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苏轼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

共同的乡土因缘,峨眉山月是共同意象。

初离成都平原,李白有《峨眉山月歌》,写得乡思荡漾,空灵入妙。30年后,流放夜郎赦归,在黄鹤楼送四川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苏轼也把思乡之情,赋予峨眉山月,《送运判朱朝奉入蜀》诗,“蔼蔼青城云,娟娟峨眉月”,“我游江湖上,明月湿我衣”,《送张嘉州》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借用李白诗,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表达念乡情感的最好载体。又借鉴李白的思维方式,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设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深化为人伦亲情中,既有缺陷、又有期待,却魅力无穷的美。

也是思乡之曲,同样有“峨眉山月”的影子。

阔别10年后,元丰八年(1085年),经“乌台诗案”的磨难和贬谪,“复朝奉郎知登州”,再次来到自己多年梦魂萦回的密州,作《次韵徐积》一诗中,再次写道:“若说峨眉眼前是,故乡何处不堪回。”再次抒发对“障日峰”的眷恋之情。

写了两封家书与叔丈王庆源。

第一封中说:密州“虽有江山风物之美,而新法恶密,风波险恶,况味殊不佳。”官场险恶,时刻提心吊胆,稍不留意,便有*身之祸,苦处难以言说。“居闲食不足,从官力难任,两事皆害性,一生常苦心”。

引韩愈之言,向叔丈倾述矛盾心情,尽倒苦水。

由衷发出,“何时归休,得相从田里,但言此,心已弛于瑞草桥之西南矣”。

在第二封中,又慨然地说道:“但时登高,西南引领,即怅然终日。近稍能饮酒,终日可饮十五银盏。他日粗可奉陪于瑞草桥,路上放歌倒载也。”

有时,只要登高遥望故乡,便会怅惘一整天。

多希望陪伴叔丈在瑞草桥畔,一路放歌,醉卧道旁,过闲云野鹤似的自在生活。

他,在不同时期的家书中,无不提到瑞草桥。

特殊、深厚的情感。与发妻王弗相恋之地、美满姻缘的见证。

思乡思归情切,还表现在《寄黎眉州》一诗中。

胶西高处望西州,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田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如在眼前。将瓦屋山和峨眉山对举,梦回萦绕的家乡山水。

黎眉州,名錞,字希声,四川省广安市花桥镇人,庆历三年(1043年)进士。

治平三年(1066年),宋英宗询问中书令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欧阳修回答:“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二子皆名载一时也。”同年,召黎錞入翰林院,以备顾问,辟为侍讲学士,掌制诰兼太常礼院。在人才云集的京师,名噪一时,众多学士均视他为“大儒”,世称“黎錞以经术扬名于世”。官至枢密史(相当于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世代书香巨族,谨厚淳朴,以诗礼传家。一生致力经学,经学名家,研究《春秋》的儒者,著有《春秋经解》。生性质木,行动迟缓,被刘攽戏为“黎檬子”。

他,不知“檬子”系树名,不以为意。一天,与朋友骑马过集市,遇见一卖檬子树的人大声叫卖“梨檬子”,才猛然省梧,为自己的“迂”而捧腹大笑,差点从马上跌下来。传为趣闻。

父亲苏洵的老朋友。

在《远景楼记》中,苏轼介绍:“太守黎希声,先君子之友人也。”

熙宁八年(1075年),以“龙图阁侍制”出知眉州,故称“黎眉州”。

文中的“远景楼”,黎錞于州衙门(今眉山市大东街)后面的数十亩空地修建一座楼。楼上刻有黎錞所著的《远景楼赋》,流传于世。苏轼为此而作《远景登楼记》,并传于世。

前四句,写登高远眺的望乡情态、故乡美景。

“胶西”,指密州。“西川”,指成都平原西部。两地相距,何止千里之遥,长长的空间,泄露出心灵深处的悠悠乡思之情。“望”字,极尽思乡之态,望眼欲穿。情态,真挚感人。

悠悠乡情,剪不断。

眼前浮出一幅幅美如画卷的故乡图景:天气晴朗,西望,天际重峦叠嶂,山颠横亘着一座雄奇伟岸的山冈,既像一个梯形翡翠屏风,矗立在群山之上,又如一座琉璃覆顶的屋脊,突兀苍穹之下,山形极像瓦屋的屋脊,人间仙台的瓦屋山。

秦汉时,瓦屋山是严道县属地,富产铜矿,汉文帝赐邓通开矿铸钱之处,《史记》中称“严道铜山”。何时称为“瓦屋山”,无从考证,但首见于苏轼《寄黎眉州》诗中。

“先有瓦屋,后有峨眉”。

与峨眉齐名的仙山。西汉甘露四年(前50年)出生的辟支佛祖,出家、修行、涅盘于此,比佛教传入峨眉山早100多年。东汉时,道教分支“五斗米教”传播的基地。

每年十月,瓦屋山上就雪花纷飞,直至来年五月,峨眉已满山青翠,瓦屋山顶却仍然雪掩冰封,获得苏轼“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的感叹。

后四句,由写望乡情态,转入抒发归隐之衷。

万分感慨。经学大家黎錞,却被派去管理一个州县,荒唐可笑。“指桑骂槐”,为黎錞不平,更有为己之不满。“好士今无六一贤”。今天,再找不到像欧阳修那样的大德大贤之人。

道尽衷肠。告诉黎錞,且等待我辞官归来,在家乡饮酒高歌,临流赋诗,趁这美好年华,共享田园之乐。陶渊明,41岁辞官归隐后,未再出仕。他,崇敬陶渊明,常以“渊明”自喻。

思念故乡情感难以割舍。

仕与隐地矛盾,儒与道的矛盾思想的体现。

然而,宦途中人,身不由己。

思乡怀人的忧愁,只能于品茶饮酒,欣赏大好春光美景。

幸好,工作开展得很好。

经过一段时期的积极治理,密州的形势大为改观,也逐渐爱上这片热土,直到后来发展到“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的深厚感情。

03 泼墨开抗战爱国词

第一次任知州,独挡一面。

到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蝗旱相仍”的灾情基本杜绝,“盗贼渐炽”的局面也大为改观,治理成果初现,正呈现出几年来少有的稳定富庶的局面。

不久前,“保守派”与“改革派”的较量中小胜,“变法副帅”、参知政事吕惠卿被罢相,重要的还有前杭州知州陈襄、现任知制诰(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主任),向宋神宗再次举荐司马光、苏轼等33人。

又可能再回开封。

政治形势似乎沿着有利于“保守派”的方向发展,心情如乌云缝隙中透出的些许阳光。他,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朝廷的召唤,渴望在更高、更宽、更广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豪情又满怀于胸。

做知州的妙处,是能想更能做。

熙宁九年(1076年),在扶淇河的东坡上造超然台,亲自绘图,参与取材、施工。

对建筑颇有揣摩,早在陕西凤翔时就跃跃欲试。

诸城西北墙上有“废台”,“增葺之”,“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而成,“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台成后,任洋州知州的文同、朋友李清臣、张耒,均作《超然台赋》,文彦博也作《寄题密州超然台》诗,司马光亦有《超然台寄子瞻学士》诗。

在四月,作《文与可字说》寄给文同。

希望能草书此赋,好刻于超然台的石台上。

文中采用孔子与弟子子张、子夏的对话,高度赞扬文同的人品,“与可之为人也,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与为不义,虽禄之千乘不顾也”。

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命名“超然”,作《超然台赋》赞咏。超然,超脱尘世、乐天知命之意,意为人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获得,才能名气出众之人,不为功名利禄等劳累,虽有荣观而身处,自然不违背人性之意。

弟弟深知兄长的豁达,引发哥哥《超然台记》横空出世。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他,在《超然台记》中,赞美说:“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洋溢着快乐气氛。

兄弟俩以“超然”之意自宽,阐释道家的乐生哲学。

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

仕途的坎坷不平,开始产生归向老庄的倾向。超然之乐,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唯其矛盾,更使文章委宛多姿,意味深长。

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以苦为乐”,构成了苏轼以后生活创作的“素材”。

超然台成为会友之所。

政务之余,邀同僚,会朋友,欢聚台上,或诗、或词、或歌、或赋……

“超然”思想确定,应用到人生中。

面对密州的“庇采椽之居,行桑麻之野,岁比不登,盗戝满野,狱讼充斥”,人不堪其忧,却“乐其风俗之淳”;面对仕途的受挫,采取“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达观态度;面对生活的艰苦,“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面对人生的忧愁,“走马来寻铁沟水,有鱼无鱼何足道”,“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正值“不惑”之年,大踏步地走入人生的成熟期。

为政一方,明显地体现“民为邦本”执政理念;具体措施中,施行“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安”的黄老思想;文学创作中的“超然诗”、出猎词等,明显体现爱国、归隐、野性思想等。

登上超然台,西望,穆陵关,姜太公、齐桓公的遗迹,还可寻找。北望,潍水缓缓流过,韩信为汉王朝的建立,创下不朽业绩。“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气象不凡。

凭个吊古,抒发个人的情怀。

“城东坡陇何所似?风吹海涛低复起”,“城西亦有红千叶,人老簪花却自羞”。

眼观百里以外,心驰千载以上。

骑马打猎,与民同乐。

荒凉、茫荡。唤醒身上积存多年的“狂质”“野性”。

主张为政应顺应自然,“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在密州期间,还整治了州治西侧的荒废园亭,取名为“西园”“西斋”“西轩”;在署北正中,筑“盖公堂”,纪念汉初黄老门徒盖公,命画工摹写的陆探微名画,画中猛狮“奋髯吐舌”盘踞壁上;在城西北处的潍水之畔,筑“快哉亭”。

他,请求文同作快哉亭诗,告诉任期满后,打算带着苏辙回京师候命。

文同回作《寄题密州苏学士快哉亭》诗。

乐天知命,一生的精神支柱。

在密州写下的一些闻名于世名篇中,每每提及超然台,都津津乐道。

如今的诸城市人民路口,就是苏轼当年建造的“超然台”。

北宋时,诸城的标志性建筑。

再现当年诸城千古豪情。

超然台原址,在超然台路以南、台下巷以西,复建在现址西南百米的位置。

整个工程依原有的规模,按3倍的比例进行扩建。共占地20余亩。

建筑面积为7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为3000余平方米。台高10.74米北面紧靠城墙,台面略成梯形,前沿东西长约28米,南北宽25米,长160米。台上,分前后两院,前院中间有3间厅堂,明柱出厦,门悬横匾“慕贤亭”;后院有东西两庑,各3间,较前矮小,内置刻石。后堂3间,内有苏轼泥塑坐像,一手捧书,一手扶膝,神态文雅庄重,风度超然脱俗。

在文学史上,超然台可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媲美。

闻其声,见其行。

德政情怀,“欲把疮痍手摩抚,坐观不救亦何心”。

他,政绩上赢得群众的爱戴,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把“为政”通向“道德”,提高了施政者的品位,“吏实不德,无以导迎顺气”;经常自疚自谴,责备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我衰临政多缪错”“民病何时休”?

第二年,气候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履职之余,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寄情于周遭的山山水水,常山、卢山、障日山、马耳山等,均留下过足迹、诗作。

他,经常登临诸城城南10公里处的常山。

常山,不甚高大,被视为神山。早先,以山形如猛虎在卧,名卧虎山;继后,因地近海滨多风,沟渎不留,常常苦旱,百姓祷雨于兹山,每每有应,百姓认为有“常德”,称为“常山”。

方圆五公里。古树参天,时有野兽出没。

除常山寺、广丽亭外,还筑有道士庙、姑子庵,终年香火很盛。

“哀我邦人,遭此凶旱”。

“知州”职责。两次按照当地风俗,亲率州、县官员来此祈雨救旱,先后写就六篇《祭常山(神)祝文》,旨在“以遗东武之民,使歌以神而勉吏”,上天有眼,果然得雨。

为百姓寻到水源,让水流下山。

作《密州常山雩泉记》。常山北坡山溪西侧的一眼自然山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满溢成溪,北流而下,注入扶淇河,是为“雩泉”,“乃斫石为井”,建“雩泉亭”,以保护此泉。

卢山,位于诸城东南13公里,“为县主山”,海拔382.9米。

山势陡峭,怪石嶙峋,苍秀涵然,古迹遍布,尤以卢敖遗迹见多。

卢敖,字雍照,齐国方士。曾为秦始皇寻求古仙人羡门、高誓与芝奇长生仙药,秦始皇赏赐甚厚,进为博士。见秦始皇刚愎拒谏,专横失道,与众儒一起抨击暴政,惹得秦始皇“焚书坑儒”,避难隐遁,居于琅琊故山,以休粮洞为宅隐居。

故山,后改名卢山。

山前有卢山洞,内置卢敖像。

《卢山五咏》,别具一格的游仙诗,更是“借以托意”。

“超然”表现,道家、佛家影响的结果,与儒学思想并不矛盾。

平淡自然,意境轻灵,颇得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五绝遗韵。

出世,也入世。既想到“君王不喜儒”的悲哀,发出了“何必露光芒”“飞升亦何益”的苦叹,以及“还在此山中”的归隐思想;仍然还是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

政治组诗。借卢敖杯酒,浇胸中块垒,托物咏志,借物抒情:表面写卢山之美、卢敖逸事,暗咏纠结的思想和情感。无奈、寂寞、激愤、清高,又对朝庭充满期待等复杂心理的反映。

矛盾心理。卢山,不单是一座山,卢敖,不单是一个古人,是一个象征,一个载体,是思想的触动点,愤闷的喷发口,情感的寄托站。“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担任密州军政长官,时刻不忘履职,不忘习射练武。

满怀激情。国家积贫积弱,边关连年吃紧,辽国、西夏虎视眈眈,不可“马放南山,刀械入库”,掉以轻心。因此,十分重视强兵习武,表面看是出猎习射,实质却是加紧战备。

利用农闲之时,组织兵民训练,以备随时领命奔赴边陲,抗击来犯之敌。

常山东南山脚,扶河岸边,伸出一处蜿蜒近8公里的黄茅冈,黄草遍野,禽兽出没,附近还有一水,名铁沟,都是围猎习射的之地。他,时常带领密州军士到这一带,与同僚“习射放鹰”。

熙宁八年(1075年)七月,辽国胁迫北宋“割地以畀辽”,“凡东西失地七百里”。

闻讯,心情十分沉重。

年冬,已经40岁,苦于不能亲临边关,为国效力,发挥想象。

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裣衽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口出豪言:誓将大宋一统于吾王,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壮志。

泼墨。写下开抗战爱国词先河的著名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知州,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意义深远。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豪放词。

全词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

15年后,在元祐五年(1090年),贺铸写下《六州歌头•少年侠气》,进一步拓展了词的壮美意境。而《行路难•缚虎手》表现豪侠的困厄、纵酒狂歌的神态,又具有李白诗歌的风神。

词中,不仅包含人生失意的悲愤,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豪放名作。

独特的情感内涵。

他,双目炯然,着戎装,佩剑挽弓,率领当地驻军,进山打猎。

锦帽貂裘。宝马利箭。

姿态,左手牵猎犬,右手擎苍鹰,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打扮,俨然出征主帅;声势,上千个打猎爱好者骑在马上,场面壮观,在广阔的平冈上,纵横驰骋。

霞光万丈。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

英姿勃勃。希望自己也像当年射*猛虎的孙权。

全城的百姓大都出动,来目睹知州射虎的风彩。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借用汉文帝派冯唐持节前去,赦免犯了过错的武将的故事,来向朝廷表示:我,现在已经知错,何时能原谅错误,再次重用我?渴望宋神宗像当年派遣冯唐“持节云中”重新起用魏尚那样,给自己一个捍卫国家、*敌立功的机会;一旦受到重用,一定会努力进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西北望”就是西夏。他,不是范仲淹、韩琦,也不是王安石、沈括、章楶,没有亲临过西部边境,自然就凭着一腔血性,要去征伐西夏,却不知此时西夏已是国力强盛,可比辽国。

以“政治地理”来看,确为一方胜国,北有狼山、阴山、西有贺兰山,东南有六盘山、西南有祁连山;滔滔黄河,直贯国中;都城兴庆(今银川市)更是险河依山,形胜地固。

王安石“变法”仍在继续。

词是直接向朝廷表示:我,并不颓废,给一个机会,照样可以阳光灿烂。

词成,写寄给鲜于侁:“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短信,含三层意思;很在乎柳永的词,欲比个高低,又不好明说;打猎收获不小;山东壮士唱“密州出猎”,颇壮观,暗指柳词多为红口女子传唱。

豪情。《密州出猎》可称千古第一豪情词。

带着浪漫主义的情调,鱼与熊掌兼得。

他,涉及艺术创作较真,不怕在朋友跟前表扬自己。弟子秦观学柳词,更忍不住要讽刺他:“不意别后,君学柳七填词。”

秦观是苏轼的忠实弟子,仕途和生计都亦步亦趋,艺术道路却各走各。

他,对这首词,高度重视。一方面,词作革新上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标志着开创了“自成一家”的豪放词派,一方面,集中表达了渴望驰骋疆场、抗敌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还写了《祭常山回小猎》一诗,抒发爱国情怀。

诗的最后两句,毫不掩饰地直接向朝廷喊话,“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借以表明希望“圣朝”重用自己,一位具有报国之心,大丈夫之志,拥有少年狂气的中年男人。

渴望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

最沮丧的时期,“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即便位居知州,也只能空怀一腔“西北望,射天狼”的青云之志,借诗酒以浇胸中块垒,寻求灵性自由,与自然达成和谐。

一次又一次的保举推荐。

一次又一次的无疾而终。

他,心情起落、浮沉。

时而站上希望的山巅,时而滑落到失望的谷底。

在一次次希望、失望的交替轮换中,内心深处,渐渐生出了对深陷政治漩涡身不由己的厌倦,生出了对目前虽困窘却安宁生活的欣赏、眷恋。

知密州期间,与章惇书信渐多。

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左右,吕惠卿为参知政事,章惇提出在河北、山东一带,推行政府盐专卖政策。王安石复相,吕惠卿贬谪,邓绾论“三司使章惇协济惠卿之奸,出知湖州”。

章惇出知湖州,赠与苏轼两首诗。

苏轼作诗《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赠别。

热情赞美章惇:“功名谁使连三捷,身世何缘得两忘”,“只因未报君恩重,清梦时时到玉堂”,“鼎中龙虎黄金贱,松下龟蛇绿骨轻”。

为章惇“开梅”“开边湖南”高兴、赞美。

而且,特加安慰,“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早岁归休心共在,他年相见话偏长”。朋友于仕途猛进之时,忽遭挫折,劝超脱于现实生活中的利害纷争。意在慰藉。

后两句,叙二人早年的交情。

诗是二人友好交往的见证,南宋的王明清认为是两人交恶的缘起。

04 徜徉“一壕春水”

大旱过后,往往大涝。

大雨经月。熙宁八年(1075年)夏秋间,潍河泛滥。

潍河,又称潍水,山东省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汉书“潍”,又作“淮”,又称淮河,古名淮水。

年际之间变化悬殊,经常泛滥肆虐百姓,百姓又称“坏河”。

发源于莒县箕屋山,上游流经莒县、沂水、五莲,从五莲北部进入潍坊,自成水系,干流全长246公里,流经诸城、高密、安丘、坊子、寒亭6市区,在昌邑下营镇注入渤海莱州湾。

潍坊的母亲河。地名一半由她而来。

《水经注•潍水》记载:“潍水出于琅琊箕县潍山。”

诸城之名,以虞舜出生之地诸冯村而得。

见证大禹治水的神功,城北7公里沿岸,仍有“禹王亭”“禹王台”遗址。

“潍水之战”。城北25公里的小古县村东,有两座小山隔河对峙,河床变窄,河水撞击怪石峭壁,发出震耳的轰鸣声。咽喉地带。河水穿过峡谷,进入冲积平原,河床变宽,水流渐缓。

楚汉战争。淮阴侯韩信率军东击齐王田广,以完成对楚军的翼侧迂回,楚王派龙且北上救齐。隔河相拒,韩信在诸城北部的潍河段筑坝遏水,布阵击*楚将龙且,大败20万楚军。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后人将韩信囊沙遏水之处,称为“韩信坝”。

见证了历史风云变幻、王侯将相的更迭,西汉的六代王国、东汉六代侯国,建都于潍河流域,高密、石泉、淳于、高阳、东武、平昌、下密、昌安等古县城镇,密布于潍河之畔,城阴城、高阳城、稻城等古城兴废,留下众多美丽传说和故事。

苏轼常登诸城城上的超然台,俯视滚滚潍河水,发思古之幽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建“快哉亭”于潍水上。

潍河穿密州城而过的一段,称扶淇河。

东源,黄牛山的扶河,西源,上茁山的淇河,以齐长城为分水岭,一左一右绕常山蜿蜒北去,经三里庄水库汇流成扶淇河,于城北白玉山子村西北入潍河,全长37公里。

潍河断面狭隘,稍遇洪水,泛滥成灾,素有“胶潍暴西走廊”之称。

如影相随。扶淇河也经常发生水患,百姓生活艰辛。

从开封到诸城,遇上大雨,整月不停。

黄河决口,洪水直流到了东武城附近。

苏轼立即组织上万劳动力,带了铁锹、箕等工具,树枝茅草等材料,修补城墙损坏的地方,以阻击洪水进城。到傍晚时,水势更大,亲自登上城墙指挥,晚间就露宿在城头上。

人心安定。最高长官坐镇指挥,洪水终于被堵住,东武城被保住。

他,又采用僧人应言的建议,挖开清冷口,使城郊低洼地的积水,流入古代的废旧河道,再向东北入海,很快东武城附近的生产也恢复了。

到了冬天,按照山水城一体的水脉,来规划建设。

成都平原四千多··年文脉形成的“治水情结”。

一脉相承。从大禹治涪江、岷江,到鳖灵开金堂峡,再到李冰治都江堰、文翁治沱“穿湔江口”,高骈改府河道五次治水事业的高峰,发展农业、福泽百姓,都把治水事业放在首位。

上奏朝廷,在扶淇河上筑了近8公里长的堤坝。

堤坝南北走向,东部与高耸的古城岭相连。

发动百姓,在堤坝上栽上树木、花草。

既便于阻挡洪水,又有利于灌溉饮用,还是一道绿色长廊。

把天府文化揉进齐鲁名地的一道道清波。

堤坝建成。黄河水大部分流入原河道中,少部分流经东武城供民用,为诸城陆续移冈临河筑新城提供保障,也开启诸城人沿河打井、利用水资源的先河,直至1958年三里庄水库建成前。

熙宁九年(1076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日。

古代青年男女最自由、最欢乐的节日。

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郊外,在扶淇河水边清洗尘垢,寻个幽林间,放情地嬉戏。有的用河水洗涤衣物,以求吉祥,成为“修禊”或“禊”;有的互赠春花,以示爱慕;有的共饮雩泉、美酒,以诉衷情。

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

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随之进入高潮。

“曲水流杯”。这天,按古代风俗,互邀亲朋,于扶淇河之滨,做流杯游戏,欢聚饮宴,以消灾免祸,祓除不祥。苏轼往往也放下缠身的公务,与同僚、百姓一起做“流杯”娱乐之欢。

同日,摆酒庆贺堤坝建成。

宴席上,有位州吏说:自古,有关上巳的旧歌词很多,但从来没有记述新堤建成的新歌词。

“请大人写一曲,好让我们演唱新词。”一位歌妓上前说。

他,高兴,立即挥笔写下《满江红•东武南城》。

“满城争出”。在《满江红》中写到:“东武南城,新堤就,淇初溢。”在序中介绍:“东武会流杯亭,上巳日作。城南有坡,土色如丹,其下有堤,壅淇水入城。”

歌妓们在席上演唱,满座称赞,众人尽欢而散。

“勤于吏职”。苏轼治政,有一些“怪招”,很多官员难以企及。

丛林大泽,常有剪径大盗,又开始对付“大虫”。

捕盗打黑不留情,却能讲策略治理。

密州出现了一帮盗贼,到处抢劫掠*,安抚司派遣了三班使臣,率领数十悍卒拘捕。谁知,外来“悍卒”,要比盗贼更横暴凶残,甚至用禁物设赃,诬陷百姓,借机强掠其家。

百姓纷纷到知州衙门奔诉。

他,却故意将诉状投地:“必不至于有如此的事情。”

作乱的“悍卒”闻听,心中颇为安定,并不逃跑。他,便派人招集兵马围捕,迫使他们招认罪过。取到人证物证之后,便按律分别处以死刑。深得民心,很快流传在外。

“狱讼充斥”。办案有方,州衙打官司的人一时充斥大堂。

十分重视民事的处理。

凡有讼事首先问清,再予安慰,登记入簿,叫告状人在家等候处理。

一旦有空,就会骑着大青骡游山玩水,游走路线按告状者地址次序排列,按簿入村,聘请当地耆老临场指导后,才传唤双方,查问根源,当场调解。直到双方和解为止。

常带着感情对打官司的民众说:“不必为一点小事而倾家打官司,人以和为贵。”

一段时间后,“大堂上长草,饿跑衙役”。

“吏民渐相信,盗贼狱讼颇衰”,自己也感到轻松愉快,“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高兴地说:“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自鸣得意。为自己治国理政才能窃喜的同时,也更加迫切希望得到朝廷的肯定。

还多次到过黄茅冈附近的铁沟。

“铁沟水,源出烽火山,流经诸城县东北十五里入潍水”。到诸城不多日,就曾患病,不见好转时,便到铁沟巡行,写下《铁沟行赠乔太博》诗,反映初到密州时的忧郁。

再去铁沟,留有《和梅户曹会猎铁沟》诗。

一次,带着书童到铁沟的朋友家谈诗,朋友盛情接待,不觉太阳西下。

晚饭后,还是兴致勃勃谈性不减,深夜才告别回衙。

衙门看门老汉已经登床熟睡,鼾声传到了门外。

小童埋怨。他,动情地说:“老人家劳累一天,入睡也是必然,别惊了好梦。今天天气不错,一点都不冷,我看我们就在门前睡上一觉也不错。”说完,就坐在门前,背靠大门入睡。

小童,只好陪着睡在门前。

天亮。看门老汉起床开门,才发现知州抱膝而睡。大惊,连连请罪。

他,从地上爬起,伸个懒腰,笑着说:“你何罪之有,我不该半夜三更才回来。”

从杭州到密州,从绮丽的江南到广袤的北方。

密州,历史底蕴深厚。

除了“曲阜文化圈”,还有一个灿烂光辉“潍河文化带”。

远古东夷族群腹地,东夷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处在齐鲁之间的诸城文化,通变至道,经师辈出。

密州人的祖先,黄帝、炎帝和颛顼帝的后裔——诸夏族,由西而东,迁徒至此定居。

地灵物阜,文化灿烂,贤达辈出。

苏轼在《登常山绝顶广丽亭》诗中有:“相将呼虞舜,遂欲归蓬莱”之句。

密州故城,地处鲁中丘陵与潍河之间,西临扶淇河,北濒潍河,东南依偎绵绵丘陵,西北临靠滔滔河水,依山傍水,地处交通要冲,故而为历代州、县政权所在地。

诸城分南北两城,南大北小,整体平面呈“凸”字形。南城,叫东武城,北城,密州州治所在地,两城相接处有一城门,上建城楼,因为南城之北门、北城之南门,名“双门楼”。

诸城地处鲁之东鄙,称“东鲁”。

属晚期大汉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禹王台,大禹治水时建的望海台。治水的大禹,曾在潍河流域留下历史的踪影。如今诸城、高密一带的使牛声,“咧咧,咧咧(向左),啦啦啦啦(向右)”之类,由舜禹创始,沿用至今。

也是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长期激烈碰撞的地区。

齐长城蜿蜒于南部群山之巅,西南自马耳山入境,沿石人山、七泉山、茁山、拔地盘、黑溜顶、摘星楼、马山、磊石山至台家沟南岭入胶南县境,经郝戈庄、皇华等6个乡镇。

境内全长30多公里。

远看如带,近看似岭,颇为壮观。

琅琊台,位于今青岛胶南(今黄岛区)城南26公里处,依山傍水环海而筑,山台合而为一,南坡稍缓、北坡陡峭,远望颇似一头昂首雄狮,冠领琅琊诸峰俯瞰大海,吞云吐雾,气势恢宏。

早于秦长城460多年的齐长城,至琅琊台入海。

东武故城。古称的东武山,现在的古城岭。

南临三里庄水库,西近扶淇河,东接平原,北临东关大街。并不高,独显为山,圆峙如龟,整个城区的制高点,面积10平方公里多,历经千百年的人为整治,现今海拔103米。

《元和郡县志》记载:“密州诸城县,本汉东武县也,属琅邪郡,乐府章所谓《东武吟》者也。”东武本山名,今诸城市古城岭一带,乐府歌谣《东武吟》即发源于此。

晋代的陆机、刘宋的鲍照、梁代的沈约、唐代的李白都有拟作。

外来佛教文化很早就浸染的地域。

董仲舒曾任高密(胶西)国相,不满国王饰非拒谏辞职还乡,著书终老,一部《春秋》推动儒家独尊;汉末郑玄,三十求学潼关,五十遍注群经,马融有“吾道东矣”之叹,世传“经神”之名;北海相孔融为立“郑公”之乡,教建“通德”之门,可通驷马之车,以示尊师重教。

文化氛围浓郁。“两汉诸儒半齐人,五经博士多潍生”。

密州一带,齐鲁交汇地区,孔孟的故乡。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就引《诗经》盛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流风余韵,历代不衰。孔子的学生、佳婿公冶长,东汉经学集大成者郑玄,就是密州人。

盖公郑玄长期在诸城一带讲学。

诸城人对《易》学,情有独钟。

风俗古朴、淳厚、豪壮、率直。

融合了齐俗“宽缓阔达而足智”、鲁俗“好儒备于礼”的双重特点。

以儒为主兼融各家的学术氛围,对思想的形成有“聚合效应”;淳厚、豪壮的“东武遗风”,对精神升华具潜移默化之功;格调朴野的“东州乐府”文化,文学创作发生转折、飞跃的触媒。

一片诗书乐土。

苏辙前来探望知苏轼时,发出感叹:“至今东武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

密州特定的文化氛围,给苏轼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作《密州出猎》,也是“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以致发出“除却胶西不解歌”之叹。

暮春。站在山头北望,三水绕龙城,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画中。

柳枝跟着生长转绿,在微风的轻轻吹拂下,摇曳生姿。

河道水流涓涓,堤坝烟波浩淼,渠道蜿蜒迤逦。。

山为骨,水为魂。

诸城被水和绿浸染、润泽、涌动,爆发出钟灵毓秀和强劲生气。

他,登上超然台,满城春色尽收眼底。

春水如带将城绕。护城河里,春水半满,城里处处盛开鲜花,千家万户笼罩在迷蒙烟雨中。

城内开满了缤纷的春花,零零星星地点缀着千家万户。景象祥和。

恍惚迷离。春水、春花,烟雨迷蒙,笼罩着千家万户,亭台楼阁都暗淡模糊。

有感而发。写《望江南•超然台作》词一首。

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美丽的景象、与苏轼感情、神态的变化,寄托有家难回、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表达豁达超脱的襟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酣畅淋漓。描绘暮春扶淇河景色,为诸城城市水环境建设的雏形。

借景抒情。上片对句,写的是密州之景,下片对句,抒的是故乡之情。

豪迈与婉约相兼。

句中自对:“半壕”对“一城”;“春水”对“(春)花”,十分工整。连用“半壕”“一城”与“千家”,从少到多,由近及远,视野逐渐拓宽变大,将烟雨江南图刻画得栩栩如生。

下片写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触景生情。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远在密州,有乡不能回。借酒寄情,酒醒后,思乡之情依然难遣,只有借茶,来表达对故国、故人、故乡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愁情。《超然台作》可称景妙论高的超然愁情词。

“三分春色一分愁”。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在老庄和佛教处找到共鸣。

将写异乡之景、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诗酒趁年华”,诗酒自娱,快乐生活,心理救赎后选择的人生态度。

05 超然台上月华如水

五谷丰登。密州迎来一个丰收的年景。

夏日,麦子颗粒饱满。

秋天,高粱穗压弯秸秆,谷子、大豆粒圆如珠。

仓满囤平,百姓笑颜初开。将盈余的粮食拿去酿酒。他们都有一个心愿,就是请苏知州到家中田头,喝上一杯土酿的薄酒,以表谢意。苏轼也学着百姓的土法,像陶渊明一样酿起酒来。

酒味极薄,却有一种醉人的清香。

赵杲卿,字明叔,诸城人,博学多才,少年就得中进士,且好行侠仗义。

州学教授,与苏轼相交甚笃,经常在一起煮酒论诗。

是位酒仙。他,家贫且好酒,常常不择酒优劣大醉。

妻子为节省粮食,故意把酒中兑上水,满足海量。赵明叔编了句顺口溜,每当醉时,便手舞足蹈,放声高唱:“薄薄酒,茶胜汤,丑丑妇,胜空房。”

十分喜欢顺口溜,薄酒正合苏轼之量。自己酿的酒一出锅,总要请他先来品尝。宴请之时,看别人饮酒纵情之乐,远胜于自已小饮,“见客举杯徐引”,“酣适之味,乃过于客”。

赵明叔建议取名薄薄酒,让天下酒量不大的人都能开怀畅饮。

他,乘着酒兴做《薄薄酒》二首。

自称,意在“复自和一篇,发览者之一噱”,绝非仅是引人一笑,以目之所见、思之所及,直言喝上两杯淡酒,多穿两层粗布衣,“美恶虽异醉暖同”,对功名利禄,进行犀利的嘲讽,人间的美丑醉暖虽然相同,但富者荒淫腐华早死,而贫者丑妻陋妾却能获得长寿,将“其言虽俚,而近乎达”的“达”,淋漓尽致描绘,充分体现道家的“知足”观、佛教的“尚空”观。

“超然物外”。诗意的激情、沉思。

告诉人们知足安分,不贪不欲,始终保持心灵的纯洁。

低度酒佳篇。淡泊名利,重情重义的写照。

元丰八年(1085年),重过密州时专程探望,赵明叔仍为教授。

二人对饮,感慨万分。

他,作诗以赠:“先生依旧广文贫,老守时遭醉尉嗔。”

在《赠王仲素寺丞名景纯》一诗中,说自己早就喜欢练气功,非常想达到“孤舟倒江河,赤手揽象犀”的大师境界,可现在也只能做到“留气下暖脐”而已,比喻“养气如养儿”,接着又来一句笑话,“弃官如弃泥”。

不光练气功,对补品也颇有研究。

超然台上,月华如水。

中秋节,通判刘庭式以欢庆宋神宗“润民侯”之封为由,命人在超然台上大摆酒宴,官员、学者、士绅济济一堂,歌功颂德之言、兼济天下之愿之情,全都寄托在醇厚的密州高烧之中。

中秋,在朋友、部属的簇拥下,登楼畅饮,大醉。

朋友孔宗翰倾慕苏轼的文才,专程而来,请他在“虔州八境图上”题诗。

儒家精英。孔宗翰,山东曲阜人,孔子第46代孙,字周翰,嘉佑进士,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知军,密州知州。殚精竭虑。在元丰八年(1085年),完成历史性的创举:孔子家谱。

生得肥厚壮实,刘攽呼为“孔子家小二郎”。

孔宗翰修了虔州新城墙,挡住了城外的水,继任知州刘彝建“福寿沟”,将城里的水排出。

想与苏轼合作,创建虔州“八景文化”。

欢饮达旦。忘记了孔宗翰的“存在”。

盛情与美酒,推杯换盏之际。

他,在月光下,默默地喝酒。将人情世故,壮志未酬,人生的酸甜苦辣,仕途的悲凉困顿,统统斟入酒杯,一饮而尽。那一刻,竟有了一种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感觉。

宽容豁达。孔宗翰理解苏轼,并不在意,自得其乐。

举怀邀月。月亮在天,人影在地。

他,大醉之后,拍手狂歌,起舞徘徊,清影风露之中,远离朝廷五年,思念弟弟,顿时生出无穷无尽悲欢离合之感,一时难以自已,饱含深情,一气呵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神来之笔。潇洒挥舞,作成千古绝唱。

气势飞动、韵律高昂、朴实的人情味,丰富的哲理。

字字珠玑,又晓畅易懂。全词构思奇幻,豪放旷达,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卷舒自如,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全篇皆是佳句,格调上“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东坡咏月词一出,余词尽废”。

垄断中秋月。古今最好的中秋词。

小序,已经写明:“作此篇。兼怀子由。”

通篇咏月,抒发月圆之夜兄弟不团圆的思念情怀。

真男人性情,彰显于兄弟之情上。

月夜,虽晶莹圆满,也有阴天不出、亏损残缺之时,就连这永恒的月亮都如此,世间之人有悲欢离合,岂更非“合情合理”之事?缘此一念,没有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又何必因求“全”不成,生遗憾怨嗟之情?让天上的明月,传达对远在的故人、家人的思念。只剩祈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殷殷关切的祷告,无不流溢着手足深情。

“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

多情、情重是对人生的一种珍视,是有尽之肉身,对永恒之情的真诚啜饮,任世间繁华万千,只取那一瓢真情,让甘冽的滋味不负人生如寄。纵使历尽沧海,至少泪也真,笑也情。

苏轼最好的诗词,写给苏辙和与苏辙唱和,最好的中秋词,也是为苏辙而写。

月亮在心中,心中的月亮,辉映在诗词中。

亲情,《明月几时有》可称千古第一亲情词。

他,把豁达的心,交给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

风雨一生,豁达一生。

美丽一生,多情一生。

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

周围有许多仰慕苏轼文才、人品的贤才。

上级,京东东路转运使滕元发、京东东路转运判官李察,京东路提刑段绎;同级,密州通判刘庭式;下级,诸城县令赵昶,州学教授赵明叔、章传道、陈开以与诸城乡老、士子等。

他,与他们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大量的诗文酬唱之作。

不停地和各地好友诗书唱和,煞是风雅。

经常深入村落,广泛交友。

“城里田员外,城西贺秀才。”都是好朋友。

密州,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驿站。

埋首沉心,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

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

用创作的“白日梦”、忘我投入工作,寻找一种充实和快乐、温暖和幸福。

既开始对官场有所了解,又还未经历后来的官场剧痛;不仅面临政治、治理、个人生活的多重困境,还面临现实、思想的多重矛盾,实现苦闷中的超越与超然,化解自身的困境和矛盾。

写对密州的爱和欢喜;写归隐之思,写怀乡之苦;写密州的山,写密州的人;更写了有超然思想的超然诗,对天地无穷而对人生有限的深思,达到了除黄州之外的第二次诗词创作高峰。

尽情释放。从小桥流水,到黄土烈酒,天性中的“野性”。

思乡、思亲、思旧、思用之情交织,不仅写出传统的婉约之作,同时开创豪放词派。

思想发展中,一次重要的转折与飞跃。

创作成熟。既体验“诗能穷人”的尴尬处境,又轩昂“诗穷而后工”的独特感受,从急于舍身报国却壮志难酬,经过个性把握,到“嗟我本狂直”的“野性”觉醒,坚持了人格和心志。

艺术上,达到了飘逸潇洒、文质俱佳的境界。

灵魂和气度,气骨和诗胆。

思想进一步儒释道杂糅,超然观与仕途进取心态并行不悖,从大千世界感受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的真谛,逐渐走向“无所往而不乐”的精神解脱,为日后磊落静定、恬淡从容、风雨不惧、宠辱不惊的人格的养成,勾勒出基本的轮廓。

口诵耳熟,“密州四曲”。

《十年生死两茫茫》,虽然在悼亡词形式上有所继承,内容上为开拓,格高千古、影响后世的第一情词;《密州出猎》,集多年词风探索成果于一身,厚积薄发,成为千古第一豪情词;《超然台作》,用诗语描绘了北方小城的美丽春景,又富有哲理,堪称景妙论高、千年未解的的超然愁情词;《明月几时有》,不仅为中秋绝唱,可称千古第一亲情词,对中国传统中秋节的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容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定化。

诗词中,尽是欢快与豪放。

“密州诗文”,包括诗、词、赋、散文、公文、尺牍在内,诗歌127首,阙词18首,64篇文章共计209篇作品,无论唱和酬答,记事抒怀,或洒脱不羁,随意尽性,或涉笔成趣,清新亮丽。

为文,幽默、谐趣。尺牍,文短情长;词,真情俊爽;公文,秉笔直书,言之凿凿;文章,词理精确,洋洋洒洒,彰显大家风范。散见于其中的珠玉思想,晶莹剔透,更是引人深思。

无论在《盖公堂记》中,崇尚的“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安”的理论,《刻秦篆记》的“夫秦虽无道,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之工世亦莫及,皆不可废”的独特见解,还是在《凫绎先生文集叙》里,对“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不正文风的批判,都显出远见卓识。

王安石二度罢相,退隐南京,再未还朝。

他,得知将移调的消息,不襟思绪翻滚,情难离舍,最后一次登上超然台。

目望隐现于美好月色的“马耳九仙山”,回顾任职密州,带领百姓灭蝗抗灾,常山祈雨,因法便民,勤于政事,使昔日荒旱连年,“寂寞山城”“火冷灯稀”,今已桑麻遍野,复现“密州风土事体皆佳”的风貌。

情之所致,挥毫写下《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词,寄寓恋恋不舍的情思。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远眺时隐时现于晚云之间,一片郁郁葱葱,秀丽多姿的马耳九仙山,陡然生出人生匆匆,如云雨般聚散离合的伤感。面对今夜一轮皓月当空,不知是否还有机会与密州百姓共同欣赏?

痛彻感受时光匆匆,人生际遇变幻难测。

虽然即将离开,却深情地嘱咐百姓:别忘了我和你们相处交往时,畅谈歌笑的地方,就是那“垂柳下,矮槐前”啊……

情之深,情之真,情之感人。

三年的任期要满,写下《留别雩泉》。

“二年饮泉水”。勤政廉政,一身正气,视密州似故乡,爱黎民如亲人,“鱼鸟亦相亲”。

实在留恋这块热土,不愿离开,雩泉又清又甜的水,还没有喝够。抒发对密州一草一木的衷情。

难舍难离。“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当还”。告别时,常山儿童自发地来欢送、话别。不懂事的儿童,都以为苏轼去去就来。

10年后,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复朝奉郎知登州”。

百姓知道苏轼对密州感情深厚,去登州赴任要经过常山,必然要停留缅怀当年率民祈雨的情景。上了年纪、许多背脊弯曲的密州父老,自发相约,早早地来到常山雩泉亭,久久地等候。

吏民百姓的热烈欢迎。

他们,要亲眼看一看已经阔别10年的老知州。

然而,当苏轼到来时,老人们对相熟相知的老知州,居然一点都不认识。

他,又留下了《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再次抒发对密州的一往情深。感慨万端,十年不到,“江湖放浪”,犹如一场“梦幻”,自己怎能不完全变样?

感动不已。他们,握着他的手,问他身体是否还好。“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深情地回忆告别密州父老时的感人情景,记述再次来到密州时人们迎接他的动人场面。

仍惦念密州人民的福祉,写下《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诗。

良好愿望并非治本之计。

关注农事,兴修水利。他,在城南扶淇河处,筑过8公里长的堤坝,计划在修建水库,既可蓄水以备天旱时灌溉农田,又可在连日淫雨时阻挡“水至城下”。可惜,因调离,未能如愿。

“扶淇自古北流水,跳波下濑鸣玦环”,建议在城南红土湾修建水库,截源出于常山的淇河,旱天可放所蓄之水,灌溉田地,“愿公谈笑作石埭,坐使城郭生溪湾”,以圆未了的治水宏愿。

念念不忘10年前的夙愿,对时任知州的霍翔谈了当年的计划。

“密州情结”,再次流露。

雩泉亭迭经沧桑今已无存,然雩泉尚在,底呈方形凿痕宛在。

现为姑子庵村村民所用。

如今,水还在,柳还在,烟还在,但扶淇河已从当年的护城河,壮大成为今天的城中河,两岸高楼林立、商贾云集,站在毗邻超然台的高层楼宇上,便可用目光丈量昔日古城的规模。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恤民就是爱国。

06 深情地寄望新知州

密州任满。

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苏轼调任河中府(府治今河南省沁阳市)。

一路风雪,十分难行。

行至潍州(州治今潍坊市寒亭区),正值年除夕。

路遇风雪,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密州、京东地区的贫困百姓。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

次日早上,雪停天晴,又走马西行。

心情沉重。路上,写《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诗。“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敧栋”,到处都是倒塌破败的房屋,逃荒的贫户。“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行色匆匆,连个囫囵年都过不上,尽管在旅途中,艰辛备尝,但仍然“敢怨行役劳”,毫无怨言,还高兴地为密州百姓“助尔歌饭瓮”,高歌丰收。

孔宗翰接任,知密州。

上一次,孔宗翰想与苏轼合作,创建“八景文化”未成,正值苏轼离任之前,便将自己之前绘成的《虔州八境图》出示,请苏轼按图题诗,以便寄回虔州,镌刻于石,以图永存。

苏轼思潮涌动,欣然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

笔下有神。他,虽没有到过赣州,却根据图画,以渊博学识、丰富想象,来描绘赣州的美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台、马祖岩、尘外亭、郁孤台、峰山”,题于图上以志。

临行前,写了《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一诗。

他,向接任的孔宗翰,倾吐心声。

首先,披肝沥胆地对自己在密州任期内,未能更好地解除百姓的苦难、密州生产变化不大,做了诚恳的自责:“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继而,深情地寄望新知州:“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把解除密州黎民百姓苦难的重任,托付给孔宗翰。

朔风凛冽,大雪纷飞。

上任途中。经潍州(今潍坊市),至济南……

出现变化。又接到诏告,改任徐州。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作者简介】

易旭东,资深媒体人、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

曾经是国内多家媒体的第一操盘手。《成都工人报》《成都日报》《四川文化报》《读者报》《人力资源报》等任主任,副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

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了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近50篇作品获地方到中央的各种奖项,不少文章产生轰动效应。100多篇散文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文摘报刊选用,选集。

20世纪90年代曾获全国工人报刊优秀总编辑奖。

被业界称为“获奖专业户”“纪实”报道的“金牌记者”。

不忘初心,从新闻“回归”到文学。

2012年辞职,闭门读史,跨文体、非虚构“纪实”历史。

2019年10月“再现江湖”。

现为成都时代职工文学创作院出版总监。


天下云山

★精英作家 ★精创佳作 ★精彩阅读

栖息灵魂的净地! 1000余名作家共同打造!

合作纸刊:《西南文学》《剧本春秋》《云山文学》

平台主编:四川作家张永康(蜀国立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