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山川地理考证刍议

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山川地理考证刍议

首页角色扮演五界历代记更新时间:2024-06-27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乾嘉时期,考据学大兴,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官职、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训诂、校勘之外,《山海经新校正》于地理考证用力最勤,成果最为瞩目。毕沅《山海经新校正》着力于山川地理考证,开风气之先,其地理考证凡涉及考地名、辨正讹、释山川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关键词: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地理考证

《山海经新校正》以前,“郭(《山海经注》)尚虚玄,王(《山海经释义》)病迂腐,吴(《山海经广注》)阖博而曼衍”,各家注《山海经》用力均不在地理考证。至毕沅校正《山海经》,地理考证始大成。郝懿行云:“毕山水方滋,取证于耳目。”阮元亦称:“毕氏校本,于山川考校甚精。”袁珂虽然说“毕目光所瞩,专在山川古今异同”,亦是侧面肯定毕沅《山海经新校正》的地理考证成果。洪亮吉尝曰,毕沅所撰书凡小学、地理、诸子三类,“地理自《三辅黄图》至宋敏求《长安志》,凡若干种”。毕沅自称:“校注此书凡阅五年,自经传子史、百家传注、类书所引,无不征也,其有阙略,则古者不著,非力所及矣。”《山海经新校正》乃其地理著作中之代表作,孙星衍誉为“可与戴校《水经》并行不倍(悖)”。是书地理考证凡涉及考地名、辨正讹、释山川等方面。

—、考证地名

(一)同一地名相似之叫法

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南山经》)

《大荒西经》曰:“有招摇山,融水出焉。”即此。(毕校)

“有招摇之山,融水出焉”实出于《大荒东经》。此处毕氏盖以为《南山经》之“招摇之山”与《大荒东经》“招摇山”乃同一山。

(二)同地异名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无草木,多青雄黄。(《西山经》)

乌交反,又音黝,水色黑也。(郭注)

《说文》云:“泑泽,在昆仑下。读与

同。”《史记》谓之盐泽,《地理志》谓之蒲昌海,云敦煌郡有。《括地志》云蒲昌海,一名泑泽,一名盐泽,一名辅日海,亦名牢兰,亦名临海,在沙洲西南。见《史记正义》。(毕校)

泑水,今之罗布泊。毕沅列《说文》《史记》《地理志》《括地志》中记载之异,实乃一地也。

又如: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西山经》)

山在今陕西户、周至二县南。《夏书》云终南山,《春秋传》云中南山,《诗》亦云南山。山在渭水之南,益以名之。或说南隆,声相近。《淮南子》谓之终隆山,南之言隆也。《三秦记》云:“其山从长安向西,可二百里。”见《初学记》。(毕校)

《夏书》《春秋传》《诗》等书所记虽异,但皆为南山。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对此辨之颇详:

西安府南山,在西安府城南五十里,《一统志》:“西自凤翔府眉县入境,连亘周至、户县及长安、咸宁四县之南,又东抵蓝田县界。一名终南。”《尚书•禹贡》:“终南。”孔安国传:“山名。”《诗•秦风》:“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毛苌传:“终南,周之名山,一名终南。”《左传•昭公四年》:“晋司马侯曰:‘中南,九州之隘也。’”潘岳《关中记》:“中南,言在天下之中,居都之南也。”《括地志》:“中南,一名太乙山,一名周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秦山。”《三秦记》:“终南,一名地肺。”

(三)同名异实

《中次九经》岷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其草多菊

。洛水出焉,东注于江,其中多青雄黄,其兽多虎豹。(《中山经》)

《地理志》云:“广汉雒音山,雒水所出,南至新谷入湔。”《水经》云:“江水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东过广魏洛阳南,东南注之。”注云:“洛水出洛县漳山,亦言出梓潼县柏山。《山海经》曰三危山,在敦煌南,与

山接,山南带黑水。又出《山海经》不言洛水所道,《经》曰出三危山,所未详。”案《水经注》此说泥敦煌之三危,又不考《山海经》女几之有洛水耳。《水经》所言三危是四川省别有三危,洛水所经非敦煌之山也。故郑注《尚书》亦云“与岷山相连也”。洛水,今出四川什邡县西北章山,亦曰雒通山,东南流经县南,俗名鸭子河。又案左思《蜀都赋》云“浸以緜、洛”,谓此洛水。刘渊林注云“雒水在上雒桐柏山”,盖谬甚矣。《经》凡有三洛水:一出白於山,今自甘肃安化至陕西同州入河之洛,雍州浸也;一出讙举山,今自陕西商州至河南入河之洛,豫州浸也;一即此洛,在四川入江,李冰之所导也。(毕校)

吴任臣《读山海经语》言《山海经》中“物类繁

,称谓易淆,有名同而实异者”。此处毕氏辨析雍州、豫州、蜀地之洛,考证精审翔实,确为不刊之论。

又如:

又北两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之水。(《北山经》)

水出诸山也。(郭注)

此与南山经诸是二山也。(毕校)

《南次二经》秬山“西临流黄,北望诸”。《南山经》《北山经》诸山之间,尚有距离,毕沅据此以为二山各有所指。袁珂以为《西次三经》“槐江之山,北望诸”,即此山。

(四)俗失其名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棕,其草多药、

、芎䓖。(《西山经》)

山当在今陕西葭州,未详也。已上诸山,俱见《水经注》,俗失其名,略依郦道元所述水原证定之也。(毕校)

毕沅以为《山海经》中石脆之山、英山、漆水(《西次一经》)、诸次之山、三危山(《西次三经》)、号山、虫尾之山、岐山(《中次九经》)等,均在俗失其名之列,即所谓“俗失其名,俱所不详”。此类山川之名,考经文莫知其详。毕氏或据《水经注》定之,或依其山川道里定其非某山,并直言“俗失其名”作罢。

(五)得名之由

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海内西经》)

百鸟于此生,乳解之毛羽。(郭注)

崔浩云:“翰海,北海名,群鸟之所解羽,故云翰海。”见《史记索隐》。案此泽名翰海,亦即委羽之山,皆以解羽名之。(毕校)

毕沅认同崔浩的观点,以为翰海之得名,因群鸟之解羽。对此,顾颉刚亦云:

耶律楚材《西游录》曰:“瀚海军:瀚海去城数百里。海中有屿,其上皆禽鸟所落羽毛。”此可见《山海经》委羽之山,《穆天子传》“群鸟之所解羽”,确有其实际之地理背景。瀚海军,唐贞观十四年平高昌置,所谓瀚海者,当在今安西至哈密间。但言“海中有屿”,则又似非沙漠而为湖泊。

田久川《翰海考辨》“其实翰海用以明确指称戈壁沙漠(一般写作‘瀚海’),仅仅是明以后之事。”此处翰海,当即是湖泊。

又如: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北山经》)

滏当为釜。《淮南子地形训》云:“釜出景。”高诱注云:“景山在邯郸西南,釜水所出,南流入漳。其原浪沸涌,正势如釜中汤,故曰釜。”今谓之釜口。《太平寰宇记》云:“滏阳县滏水源出县西北鼓山南岩。”(毕校)

毕沅引高注《淮南子》训滏水浪涌沸腾,如釜中之汤,故名之。

(六)俗名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穀柞,其下多杻,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西山经》)

《水经注》云:“区水世谓之清水,东流入上郡长城。迳老人山下,又东北流,至老人谷。”《元和郡县志》云:“肤施县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县界流入。”《太平寰宇记》谓之濯斤川,《金史•地理志》谓之濯巾川。水出今陕西安塞县北一百五十里芦关岭,南迳肤施、延长、宜川三县入河也。(毕校)

俗名乃指“口语中之通俗叫法”。周作人说王引之、郝懿行注书“常说某处名什么,蝼蛄下注北方名拉拉姑”,所谓“拉拉姑”即俗名也。区水有去斤水、濯斤川等俗名,毕氏引文以释之。

(七)互受通称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上多穀柞,下多杻,阴多银,阳多白玉。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注于汉水。(《西山经》)

今河内修武县县北黑山,亦出清水。(郭注)

《夏书》云:“东流为汉。”《地理志》谓之东汉水,《水经》谓之沔水,汉、沔互受通称。在今汉中府宁羌州北,东流迳沔县、褒城县至南郑县也。(毕校)

所谓“通称”,指“同类事物的名称之间可以相互通用”。此处所谓“通称”与此类似,即同一地有两种名称。从关系看,两者须是前后或上下汇入,地望相近。《嘉庆重修一统志•汉中府一》卷二百三十七:

褒水,在褒城县东,自凤县流入,东南迳留坝厅东,又西南流迳县东南入汉。

又曰:

汉水,在宁羌州北,源出墦冢山。东流经沔县南,又东经褒城县南,又东经府治南郑县南,又东经城固县、洋县南、西乡县东北,东南流入兴安府石泉县界。《书•禹贡》:“墦冢导漾,东流为汉。”又梁州“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孔安国传:“泉始出山为漾水,东南流谓沔水,至汉中东流谓汉水。”

《水经注•沔水》:

沔水一名沮水。阚骃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县亦受名焉。导源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县,东南流入沮县,会于沔。沔水又东南迳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所谓沔汉者也。《尚书》曰:墦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所谓汉出鲋嵎山也。东北流得献水口。庾仲雍云:是水南至关城合西汉水。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水之源也。故如淳曰:此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孔安国曰:漾水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水,是互相通称矣。

郑樵言:“汉水名虽多而实一水,说者纷然。其原出兴元府西县嶓冢山,为漾水,东流为沔水,故地曰沔阳。又东至南郑为汉水,有褒水从武功来入焉。”汉水出宁羌,初名漾水,东流经沔县而称沔水,又东经褒城,合褒水,始称汉水。故毕沅以为二者径流互受而名通称也。

二、释证山川

(一)山川地理位置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西山经》)

《初学记》及《文选注》引此作松梁山,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南二十七里。《水经注》云:“河水又南至华阴潼关注有灌,水出松果之上。”《太平寰宇记》云:“华阴县松果山,在县东南二十七里。”(毕校)

毕沅校正《山海经》,训诂校勘之外,于地理考证致力最勤。谭其骧 说:“全部《山经》共载有四百四十七座山,其中见于汉晋以来记载,可以指实确切方位者为一百四十座左右,占总数三分之一弱。”孙星衍言毕沅“开府陕西,假节甘肃,粤自崤函以西、玉门以外,无不亲历”。钱大昕亦言:“毕公以文学侍从之臣,膺分陕之任,三辅、汉中、上郡皆按部所及。又尝再领总督印,踰河陇,度伊梁,跋涉万里。”1786年毕沅又任河南巡抚,故此对西部与中部之山尤为熟知。《山海经新校正》一书所考山脉地理位置,粗略统计,当不少于180座。《陕西通志》卷十三:

松果山在县东南(《县图》);在县东南二十七里(《寰宇记》);钱来之山西四十五里曰松果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山海经》);有灌水出松果之山,即今潼谷水(《水经注》);华阴县有松果山(《金史•地理志》)。

松果之山,郭璞未注明。此处毕沅引用《水经注》《太平寰宇记》等文献,考证出是山之具体位置,不诬也。

又如: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举之山。(《中山经》)

山在今陕西雒南县西北。《海内东经》云:“洛水出上洛西山。”《水经》云:“洛水出京兆上洛县举山。”《地里志》云:“上雒。《禹贡》雒水出冢岭山。”今方志云冢岭即举山也。山在今商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入雒南县界。或云山即《地里志》获(獲)舆,字形相似。刘昭引经文作护(護)。沅案:《水经注》又云:“洛水出举山之东,历清池山,自合门水、要水,又东与获水、合水南出获舆山,是为二山。”《地里志》亦云:“获舆山在上雒东北。”汉上雒郡,今雒南是,而洛水所出。举山则在县西北,其不得为一山,明矣。(毕校)

毕沅引经据典,考举山地理位置甚详。又以为其与获舆山非一山也。阎若璩云:“余谓冢岭山即举山,在今商州西北一百二十里。”《直隶商州志》:

冢岭山(即举山,一名高猪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明一统志》);丹水出上雒冢岭山(《汉书•地理志》。上雒故即今州治);丹水出京兆尹上洛县西北冢岭山,名高猪山也。又洛水出上洛县举山。《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水经注》)《通志》:“陆澄云冢岭山,即举山也。大抵州西北百里之山皆秦岭,甲水出其南,丹水出其东南,洛水出其东北,其实本一山也。”《贾志》云在州南六十里,误。又见雒南县。

而获舆山“今按,此山无考”。

(二)疑即某地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西山经》)

疑即乐都也。《穆天子传》曰:“天子西济于河,爰有温谷乐都。”《元和郡县志》云:“淳水县淳水亦谓之乐都水,出青海东地乱山中。”据此,则青海东乱山即乐都,亦经乐游之山也。(毕校)

对于《山海经》中难以确指之山川,毕沅一律以“疑即某地”归之。此处据《穆天子传》《元和郡县志》记载以为经中之乐游山可能就是乐都山。

(三)当在某处,无经传证之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西山经》)

未详也。已上三山(刚山、英鞮之山、中曲之山)案其道里当在古雍、梁之境,今甘肃秦、阶二州之间,而无经传证之。(毕校)

此一类山川地理位置,因经传史籍并无所载,只能阙如。但案其道里,当在某处。与上一类相比,二者在可信度上亦有区别:此仅按经文上下推之,彼有文献所出。

三、阐明变迁

(一)同一地区古今行政区域之变化

漳水出山阳东,东注勃海。入章武南。

《地理志》云:“信都故章河在北东入海。”又云:“东至阜成入大河。”······案:信都,汉郡唐县今直隶冀县地。漳经其南,勃海今在天津府东也。(毕校)

新城汴阴县亦有漳水。(郭注)

《地理志》章武勃海县今直隶青县。(毕校)

秦时冀属巨鹿郡,汉置信都国,治所信都县。隋开皇三年,罢郡设冀州,唐武德四年,改郡为冀州。宋初冀州仍唐,旧属河北东路。清初属真定府,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帀毕沅考信都及勃海县古今所属,体现了在漫长历史演变中,行政区域之变化。

(二)同一地区古今地理之变迁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中山经》)

山当在今河南孟津县界。《水经注》云:“河水东迳平县故城,北有孟津之目,又东溴水入焉。”引此经云云。《吕氏春秋》曰:"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

山。”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盖是山之殊目矣。今于首阳东山无水以应之,当是今古世殊,川域改状矣。(毕校)

毕氏考证和山与首阳东山当为一山,而彼时无文献中之河,可能是古今川域改变所致。

四、补证经文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西山经》)

《周礼》:“雍州浸有渭。”《水经》云:“渭水出陇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括地志》云:“渭有三原并出鸟鼠山。”见《史记正义》。今水出甘肃渭原县西二十五里南谷山,山去鸟鼠山五里。(毕校)

毕沅为官陕西期间,曾考“关中八川”之道里流经,以为“建都于此,历代相承,凿引诸川以便挽输资,汲取溉田亩,灌园囿,津梁交午,离合不常。渭南诸川尽失其旧。以今考之,八川中惟泾、渭、潦、潏、浐水尚可寻故迹”。永济(白渠)、龙洞(郑国渠)二渠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至清代几废。毕沅亲自考察其走向,先后予以疏浚。后往河南治河、洛、沁之水患,故“《西山经》四篇、《中次五经》诸篇疏证水道为独详焉”。毕沅《山海经》地理考证之另一重要成果,就是对河流道里流向的考证。粗略统计,毕沅所考之河不少于120条,补充了大量有关河流道里流经的详细信息。作为“关中八川”之首的渭水,毕沅曾实地探访过。其《过鸟鼠同穴山》诗云:

清渭源有三,僻在雪峰后。涓涓始滥觞,渟泓小于臼。出山曲折流,盈科渐东走。巨岭障落日,百盘绝磴陡。山中产鸟鼠,同穴自相偶。读书至禹贡,蓄疑时已久。今来暂停骖,爰咨荷锄叟。叟云少见怪,掘地处处有。呼童搜草根,穴居测昏黝。深藏似服气,配合认牝牡。二物不同类,一飞而一走。默感气遂通,其理实难究。格致上圣功,疑阵待发蔀。始知天下事,未可常理狃。暝色催归牧,勒马重回首。瑟瑟空山秋,斜月挂疏柳。

经过考察,毕沅认定其源在甘肃渭原县西二十五里南谷山。

又如:

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西山经》)

水即吃莫川也。《太平寰宇记》云保安军:“吃莫河,在军北一十里。原出蕃部吃莫川,南流在军北四十里入洛,河不胜船筏。”案其川流道里,又云不胜船筏,即此经弱水也。《晋书•苻坚载记》:“坚遣安北将军、幽州刺史苻洛讨代王涉翼楗,翼楗战败,遁于弱水。苻洛逐之,退还阴山。”既与阴山近,当亦此水。水出今陕西靖边县东,南流至保安县西,入洛也。(毕校)

郝懿行以为《尚书•禹贡》所言“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乃经中弱水所指。《禹贡》所指,乃今甘肃上游山丹河或下游与甘州河合流的黑河,非也。毕沅据《太平寰宇记》《晋书》所载,又联系弱水之名及其道里流经,考订此处弱水即吃莫川。而其所注之洛,乃上文所述雍州之洛也。毕沅考证《山海经》山川地理,列数条考据成果,以为“郭璞所不详,道元所未取,又沅之有功于此经者”,此居其一。《辞海》将古籍所载“弱水”分为八条,其二曰:“《山海经•西山经》:‘劳山,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指今陕西北部洛水的上游某条支流。”当是参考了毕沅的此条考证。

五、订正旧说

(一)修订郭注地理不当处

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㸲牛、羬羊、白豪。(《西山经》)

今在上党郡。(郭注)

旧本传云在上郡,非。《地形志》云:“建义有鹿台山。”《隋书•地理志》:“襄垣、平遥俱有鹿台山。”《太平寰宇记》云:“谒戾山,一名鹿台山,山在今汾州府平遥县西。”依郭说如是,按其道里,则未详也。(毕校)

郭璞以为鹿台之山在上郡,毕沅以为按郭所云之道里,则不知山之所指,当为上党郡之谒戾山。陈芳绩以为秦汉之上郡,即今延安府;上党郡乃潞安府。《汉书•地理志》:

上郡,(秦置,······)户十万三千六百八十三,口六十万六千六百五十八。县二十三:肤施,独乐,阳周,木禾,平都,浅水,京室,洛都,白土,襄洛,原都,漆垣,奢延,雕阴,推邪,桢林,高望,雕阴道,龟兹,定阳,高奴,望松,宜都。

《后汉书志•郡国志第二十三》:

上郡(秦置。十城,户五千一百六十九,口二万八千五百九十九。)肤施,白土,漆垣,奢延,雕阴,桢林,定阳,高奴,龟兹属国,候官。

颜师古、刘昭二人补注均未有鹿台之山之说。《汉书•地理志》:

上党郡,(秦置,属并州。有上党关、壶口关、石研关、天井关。)户七万三千七百九十八,口三十三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县十四:长子,屯留,余吾,铜鞮,沾,涅氏,襄垣,壶关,泫氏,高都,潞,陭氏,阳阿,谷远。

刘昭补注《后汉书》郡国志第二十三以为,长子有发鸠之山,漳水出焉;屯留有鹿谷山,浊漳出焉;沾有少山;涅有谒戾之山,沁水出焉。依《太平寰宇记》,谒戾山又名鹿台山,鹿台山在上党郡庶几矣。

又如:

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其上多青雘,多桑,其鸟多

鹆。(《中山经》)

今衡山在衡阳湘南县,南岳也。俗谓之岣嵝山。(郭注)

山在今河南南阳县北。《水经注》云:"醴水导源雉衡山,即《山海经》云衡山也。郭景纯以为南岳,非也。马融《广成颂》曰:‘面据衡阴。'指谓此山。在雉县界,故世谓之雉衡山。”《太平寰宇记》云:“南阳县,废向城县雉衡山。《荆州记》:‘衡山有石室,甚整饬。相传名皇后室,未详其来。’”又云:“方城县衡山,即桐柏之连冈也。”(毕校)

毕沅曾评郭注《山海经》地理考证云:“今观其注释山水,不按道里,其有名同实异,即云某地有某山。”此处郭璞错将此衡山当作今湖南衡阳境内之衡山。毕沅引《水经注》《太平寰宇记》力证其诬。袁珂亦以为,“此衡山非南岳衡山,郭注以为即南岳衡山,失之”。

(二)修订他人注地理不当处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中山经》)

《太平寰宇记》《长安志》以此为户县之涝水,非也。见下《水经注》。又《太平寰宇记》云:“临汾县涝水源出乌岭山,俗名长寿水。”今水出西浮山县经平阳府城,西北入于汾,是。(毕校)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

鄂县,本夏有扈国也。……牛首山,涝水出焉,而注于潏水。是多飞鱼,状似

,可疗痔疾。《山海经》云:“此山有鬼草,其叶如葵,其秀如禾,服之使人不忧。”

《太平御览》卷四十四将此涝水列于“关中蜀汉诸山”之水,亦误:

《山海经》曰:“牛首山,涝水出焉,而注于潏水,是多飞鱼,状似,可疗痔疾。”又云:“牛首山有鬼草,赤茎,叶如葵,莠如禾,服之使人不忧。”

《长安志》:“涝水在县西二里。《说文》曰:‘涝水出扶风户北入渭。’《山海经》曰:‘牛首之山,涝水出焉,西注于潏水。多飞鱼,状似鮒,可已痔疾。’”《太平寰宇记》《长安志》都言牛首山之劳水为户县之涝水,毕沅以为均非,“此亦误以山西涝、潏为在此”。又牛首山引《山海经》牛首之山云云,宋敏求曰:“《三辅黄图》曰甘泉宫中有牛首山。”毕沅校云:

《山海经》牛首之山在霍山南四十里,涝水、潏水出,其山与水俱在今山西浮山县,非此牛首也。《水经注》引《山海经》云:“潏水,即巢山之水也。西北流与涝水合,乱流西北迳高陵城北,西流入于汾水。”《元和郡县志》临汾县有潏水。今涝水出浮山县,潏水出龙角山,迳临汾县,皆在山西。故《山海经》云:“又北四十里曰霍山。”乐史、敏求误附于此。今世人并以此地所出飞鱼为可已痔,误矣。

《太平寰宇记》《长安志》《太平御览》诸书注涝水、潏水均误,毕沅予以校正之。

毕沅曾总结其《山海经》地理考证曰:

《南山经》其山可考者,惟䧿山、句余、浮玉、会稽诸山;其地汉时为蛮中,故其他书传多失其迹也。《西山经》其山率多可考。其水有河、有渭、有汉、有洛、有泾、有符禺、有灌、有竹、有丹、有楚、有洋、有弱、有辱、有诸次、有端、有生、有滥,是皆雍、梁二州之水,见于经传。其川流沿注,至今质明可信者也。《北山经》其山皆在塞外,古之荒服。经传亦失其迹,而有泑泽及河原可信。《北次三经》以下,其山亦多可考,其水有汾、有酸、有晋、有胜、有狂、有修、有雁门、有联、有教、有平、有沁、有婴侯、有淇、有黄、有洹、有釜、有欧、有清漳、浊漳、有涷、有牛首、有泜 、有槐、有彭、有虖沱、有滋、有寇,是皆冀州之水,见于经传。其川流沿注,又至今质明可信者也。《东山经》其山水多不可考,而有泰山、有空桑之山、有泺、有环水,是为青州之地也。《中山经》起薄山,是禹所都,故其山水之名尤著。水有渠猪、有涝、有少······是皆豫州之水。《中次八经》起景山,有睢、有漳、有洈。《中次九经》有绵洛之洛、有岷江、南江······是皆荆州之水,见于经传。其川流沿注,又至今质明可信者也。

六、结语

毕沅乃最早专力于此,是《山海经》地理考证之成果卓著者。他通过实地考察,以金石材料考证地理,以小学考证地理,并广征群书,使得《山海经新校正》在地理考证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如前所述,其考据成果为郝懿行、汪绂、袁珂等人所称道。张步天亦云:“毕沅《山海经》山川考证最详,是各注家中最突出者。”实为公论。

作者:王强

来源:《许昌学院学报》2022期第1期

选稿:黎淑琪

编辑:吴雪菲

校对:计梦菲

审定:罗舒平

责编:李春燕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