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江滔滔铸忠魂 端午时分话民俗

鸿江滔滔铸忠魂 端午时分话民俗

首页角色扮演万剑仙宗更新时间:2024-04-27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端午节评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演化成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屈原与端午,是文化伟人与传统节日有机结合,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据《漳州府志》记载:端午,悬艾、插蒲、蒸角黍、服雄黄酒。儿童带茧虎。俗斗龙舟,富人放标,持豚酒饷之。

又据《漳浦县志》载:五月插艾,饮菖蒲酒,家作角黍,有丧者则否。舟人竞渡角胜,中流箫鼓,先抵岸者夺锦标为乐,又以五色长命缕系儿臂,复以茧做虎子贴额上。

鸿儒江畔的漳浦县佛昙镇素有“海滨邹鲁”著称,是千年古镇和遐迩闻名的侨乡。她依山傍海,四季如春,集山川田埭之物产,收港湾溪湖之鱼利,漫长的岁月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灿烂文明。作为传统节日的端午节其活动源远流长。

一、魂系屈原冈

唐代诗人文秀诗《端午》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千三百年前农历五月初五日,楚国大夫屈原爱憎分明,为国憔悴,竭忠尽虑,佑国显名,被奸谗害,怀石汩罗,投江成仁,舍生取义。时汩罗江两岸数百条渔船竞相打捞屈原遗体而演化成龙舟竞渡、吃粽子、插艾草、挂菖蒲等习俗。

秋涛汹汹、春水溶溶的鸿儒江(也称“鸿江”)环抱着七十二岛屿。两岸村民以捕鱼为生,每当潮退江皋,舒千寻之白练,驾舟钓垂江渚,网撒烟波。

鸿儒江畔的港头村林氏是书香门第,其祖茔前有一呈印状大石,列于天干巳向,素有“印在巳方,官居楚地”之传言。

林敬,号诚斋、成斋,明嘉清三十二年癸丑陈谨榜进士,任长沙知府。

林绍,号碧潭,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范应期榜进士,曾任兵部郎中,荆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司副使。

由于伯侄长期在长沙为官,怀着对屈原的崇敬和深受荆楚文化的薰陶。离任时,将汨罗江地区的端午习俗带回家乡佛昙传承并发扬光大。

端午节,天气热

五毒醒,不安宁

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鸿儒江中有一小山冈,山上怪石林立,奇岩嶙峋,四周海浪翻腾。每当端午时分,龙舟竞渡的健儿们行船于此憩息,摇着动幡为屈原招魂,天长日久,人们把此山称为“屈原冈”。屈原冈宠耸兮,留仙踪与飘渺;屈原冈俊秀兮,屹浮图于香濛。至今,冈上留有炼丹仙葛洪的足印,人称“仙脚迹”,一处“龙井甘泉”,还有今人王建祥先生修建“忠烈亭”及屈原雕像。

二、鸿江两岸端午习俗

五月初一日,“屈原公入港”,儿时每逢农历五月初一晚十二时,笔者总随大人们伫立于鸿儒江畔,随着涨潮的涛声,看见一团火球从整美鼻头簇拥而入,到屈原冈上环绕三周,闪烁一番,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此种现象,每年只有一次,俗称“屈原公入港”。佛昙湾历来端午期间盛况空前,人声鼎沸,车船穿梭,数百年来平安无虞,人们都传颂这是屈原公保佑的结果。

五月初二、初三日,鸿江两岸人们都准备粽叶、糯米和包粽子的配料。

粽分咸粽和碱粽。

包咸粽方法是:将二张粽叶毛面朝下,粽叶五分之一处相叠成一个漏斗状,用左手托住,右手填入一半糯米塞入卤熟的小肉块、虾仁、鹌鹑蛋等佐料,再盖上糯米铺平,将长出部分的粽叶折转包成凸角矮壮的长方枕头形,用咸草绕折至八成紧即可。

包碱粽的方法是:把糯米加碱、硼砂和均,然后如上述炮制。

一片片清香的粽叶,一粒粒晶莹的糯米,一颗颗金黄的卤蛋,一条条香酥的虾仁,经一双双巧手的翻转包裹后,瞬间变成一个个有棱角的粽子,默默传递传统节日的温馨。

五月初四日,村妇们挑着备好的祭品沿鸿儒江两岸一字排开,用粽子、三牲。果品、酒等遥祭屈原公,祈求一年四季家庭平平安安、和和美美,烧着金箔。往江中扔粽子、桃子、杨梅和纸钱等以祭蟹兵虾将莫伤及屈原公。

五月初五日,家家户户以粽子及三牲祭祀祖先。一来追思先人,二来告慰祖先我们把屈原文化代代相传。门楣上插菖蒲,艾叶。小孩手腕上带五色条线扎成角粽,胸前佩有香末、雄黄的香囊以辟邪趋吉。

午时至水井中汲取“午时水”,撒入雄黄、香末,用艾株沾擦全家老小身上,俗称“洗午时水,肥和水(美)”。又把酒加午时水依次沾唇谓饮雄黄酒能清热解毒,还有壁上贴田中拔取水稻头(据说可作药用),调皮难养的孩子额上点鼎脐烟灰(俗称“百草丹”)以镇邪。最后,用雄黄酒洒遍住宅的每个角落作祛湿除秽之用。

艾叶是一种药材,有特殊的香味,素有“粽子香,香厨房。艾草香,香满堂。”将艾叶插在门窗上驱虫除害。

菖蒲则形似宝剑,自古就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的传说,把菖蒲视为屈原佩戴的长剑,播在门窗驱邪之意。

初五当天,大约早上十点,就有人敲第一通锣,喊:“拾柴饲大猪,没拾饲老鼠”把拾来的柴火集中,以煮饭炒菜供龙舟竞渡的健儿们食用。近十一点,第二通锣,村民健儿集中吃“龙舟饭”。十二点,第三通锣,各村健儿抬着熊熊燃烧的鼎火上龙舟,安置在船头。船头还插着绣有“楚国大夫”或“三闾大夫”的艾旗。八音鼓吹着“龙船调”,一路鞭炮齐鸣,到屈原冈上祭奠屈原公。

面对屈原雕像,排放三牲酒礼,全体人员向屈原公三跪拜,主祭者开始宣读祭文。

“维公元囗囗年囗囗月囗囗日岁次囗囗五月初五日。囗囗社众弟子谨以豚元牲礼世馐果品醇茗香楮之仪奠告楚国三闾大夫屈平之神曰:死犹生兮,楚国大夫之英,汩罗江上虽沉没,九州海内扬其名;古如今兮,楚国大夫之灵,海岛苍生歌功颂,龙舟报捷格其诚。齐力奏而浪花开,千灾由斯散;金鼓宣而艾旗动,万福于以迎。祈而酌兮,青梨果;祝而香兮,诸牺牲;精神明兮,无不应;涛浪猛兮,冈不靖;于礼献兮,微枕倾;于归来兮,满载盈。谨告”

然后,健儿们径直划着龙舟驶向佛昙桥,进行“穿桥拱”仪式。此时,鸿江两岸已人山人海,气球高悬,彩旗招展,标语飘扬,歌声嘹亮。锣鼓声、鞭炮声、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声震天。

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诗中写“五月五日天清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湖水来。掉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于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抡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绕”。鸿江中的三三两两的龙舟,随着一声令下,如离弦之箭,激情飞扬,舵手健儿浆击浪花,你追我赶。

初六、初七、初八日。鸿儒江畔的村民们就这样为屈原公招魂,并逐渐形成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往日佛昙镇整美村健儿清一色戴“戽额笠”,岱嵩村健儿全部穿“红沙涩裤”,人坪村健儿腰扎“兰花华仔手巾”,港头村健儿一律“船肚垫青仔锦裘,身上穿着半袖流缸衣”。现在,与时俱进,各村着装各具特色,各领风*。

由于曾因夺标发生不愉快争斗事件,后经协商异地异日举办。石埕村、园东村、岸头村、先锋村、下坑村等安排在初五、初六举行。大白石村、后社村安排在初七举行,后许村、轧内村安排在初七、初八在鉴湖中举行。这样疏导之后,百舸争流,好戏连台。

三、永远的屈原

岁月远去,屈原成了一种范式,成了一批人命运的诠释,苦难的行程使他们都成璀璨的星座,排列在永恒的苍穹中。

端午的民俗也成了一种范式,市井人家中,闻到厨房飘出的煮粽子的清香,参加每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健儿们穿着闪闪发亮的背心,露出古铜色的肌腱,奋力划桨,水花四溅,随着龙舟迅疾向前,这就是传统节日的风韵。

屈原的忧国忧民,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世世代代相传。吃着有棱有角的粽子,看着疾驰的龙舟。心头一阵温热,泛起那种被我们称之为感动的涟漪。

噫!地以人而显,人以地而灵。既萃山川之佳丽,必钟人物之奇英。登武功者佩虎头之符命,进文学者题虎榜之科名。诗书世泽,阀阅簪缨,泛观前代,历历可称。江水兮泱泱,云山兮苍苍,民恬物熙兮,俗厚而康!吁嗟,鸿江之人兮,其乐无疆!(摘自宋郑少嘉《鸿江赋》)

参考文献:

<1>《漳州府志》(清光绪三年芝山书院本)

<2>《漳浦县志》(清康熙志,光绪再续志)

<3>《佛昙镇志》(编委会 编)

作者简介:

杨建良:1968年出生,福建省漳浦县佛昙人,漳浦二中高级教师,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鸿瀚书画社秘书长,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漳浦县政协文史研究员,《金浦报》特约作者,佛昙文化研究会理事。

佛昙文化研究会

Fotan Cultural Studies Association

责任编辑:杨肃鸿

审核:吴坤艺 戴艺骞 林惠玉

监制:杨坤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