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如何在妄念中,觉知到烦恼的源头

林毅:如何在妄念中,觉知到烦恼的源头

首页角色扮演妄念执仙更新时间:2024-07-29

本 期 导 读

坛经全称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禅宗(也叫东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言说的记录。禅宗的初祖是菩提迦叶尊者,后来由达摩祖师传入中国。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生。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净心在妄中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禅宗也叫顿教,修行采用观心,顿悟的方法。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凡夫和佛之间的区别就是悟与迷的区别。

迷就是凡夫,了悟就是佛。着和迷在念头里成了烦恼,当你了悟并放下,便能获得解脱,得到自在。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

禅宗所传达的一些认知和普通的佛法传达的认知区别非常大。普通人或者是小根之人接受不了这些认知。

无论是小根之人,还是大智之人,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可小根之人邪见障重,迷心外见,迷心外求,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是对的,不愿改变和认真思考。

烦恼根生,犹如大云,覆盖于日。若观想时天空被乌云覆盖,即内心有很深重的烦恼。

佛翻译成中国话就是觉知的人,有智慧的人。

禅宗的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既是见性。

能除去自己执着的心就会通达无碍,能修行与金刚《般若经》本无区别。

六祖作了一首偈子:净心在妄中。

怎么获取清净?在妄想和妄念中,看见和觉知心中的妄想妄念,了悟之后就会放下,自然清净。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哪里?佛法就在世间!佛法不在山中,不在洞中,佛法也不在那棵树下,不在高原,不在寺庙。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要在生活当中,时时地去觉知。离开这个世间红尘去寻觅菩提智慧,就像在这个世间找长着角的兔子一样,这怎么找得到呢?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丈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六祖老师说:想要修行,在家也可以,跟在不在寺庙、洞中、山上都没关系。在家也能修行,但心清净,自性西方。即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心中。

心平何劳持戒,持戒是方法,持戒就是要让你的心平值。当心是平直的状态就不需要辛苦地去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当心行平直的时候,哪里还用修禅呢。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六祖说的修行就是在生活里踏踏实实的人,修行说白了就这么简单。当从执念苦恼解脱出来就获取了自在,就像在天堂中生活一样。

修行很平实,就是为当下的生活服务的。

专心去感受

在观想当中,我们专心去感受,不去分辨它是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只要你一分辨,马上就会从潜意识变成意识。只需要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它呈现什么样,它呈现什么样的感觉你只需要去观察,去觉知就可以了。

通过祝由观想,一步步与自我链接,转变的过程是痛苦的,回头在看也是值得。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