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马之魂》的发售与火热,很多游戏玩家开始关注元日战争时代的历史。从游戏的历史背景事件第一次元日战争(文永之役),到战阵双方的主角蒙古侵攻军和镰仓幕府的武士与步卒们,都成了人们讨论的对象。这其中,主角一方所代表的对马国武士一众,给许多玩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包括主角在内,对马岛地头在轰轰烈烈的交战中,率领的 80 余骑骑马武者几乎全部阵亡。战斗中武士们冲锋的身姿,和面对元军时的无力感冲击力十足。主角则在战斗中幸存下来,并在之后的游戏历程中感悟武士信条与战鬼之魂的不同之处。
在感受过游戏之后,笔者就结合游戏的时代背景,简单描述一下镰仓时代,日本武士们的轮廓和日常。
武士阶级是日本自公元十世级到十九世纪活跃于社会舞台上的一个社会阶级,广义上这个词可以指所有接受文武两道教育,通晓武艺参与战阵的人,既可以形容贵族,也可以形容一般的战士或者仗剑而行的侠客。
与此同时,日本语中还有“侍(サムライ)”这一词汇,这个词在日本以外,尤其是西方世界里,更加为人所熟知。侍是近代以前日本军事贵族阶级的称谓,人们通常也会管侍叫做“武家”或者“武士”——实际上到了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武士这个称呼基本就会用来称呼侍了。通常来说武家出身的习武之人都会自称武士(读作ぶし或者もののふ),而其他阶层的人,比如百姓或者公家贵族们,则会习惯性称呼他们为侍。
时至镰仓时代,日本进入了幕府统治的阶段,武家政权成为日本列岛话语权的象征,而武士则是镰仓幕府的最好代表。因此,在镰仓时代,武士们的社会地位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尽管由于时代与群岛国家的局限性,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即使是武士们的吃穿用度也显得不那么富裕华贵,但横向比较来说,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一群“吃香的喝辣的”的人了。
以吃为例,到镰仓时代,日本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幅度的进步。在西日本,所谓的“二毛作”已经开始盛行,即双重种植法:春天到夏天种植稻米,而夏天到秋天种植麦子,同一片田地一年可以利用两次,这使得粮食产量得到提高,也使得稻米作物和麦制品进入武士们的菜单里。
随着厚木锅盖形制的煮饭锅在镰仓时代流行开来,饭食制作方法除了传统的“蒸”以外,“煮、蒸、烧”结合的饭食烹饪方法增添了新的花样。烹饪比以往更加美味的粮食饭成为日常,也能由此进化出新的菜单出来。早些年常吃的蒸出来的米饭或者麦饭,吃起来会比较硬,日本人会称之为“强饭”,而煮出来的大米饭口感接近今日的白米饭,被称为“姬饭”或者“弱饭”。镰仓时代里,口感更好的姬饭成为武士们日常生活条件变好的象征,而强饭则从日常饮食里减少,更多在祭祀场合下出现。
高等级的武士和将军们可以偶尔吃上精细白米饭,但大多数武士吃的还是更加粗糙的玄米饭。所谓玄米正是粗加工的稻米,或者叫糙米。由于总吃白米饭,同时因条件限制其他新鲜蔬菜鱼肉摄入量少,导致高级武士贵族们纷纷患上了脚气病。反而是下级武士们吃玄米饭和麦饭为多,并不会患上这种富贵病。这一事实也给了近代以后的旧日本军队以启示,使得旧日本军队在伙食中以玄米饭和米麦结合的饭食为主,防止脚气病。
而另一种大名鼎鼎的食品也在镰仓时代诞生了,那就是饭团——饭团很好解决了武士们在战阵之中的吃饭问题。平日里,日本武士每天吃两顿饭,但在战争之中两顿饭多少有些不够吃,镰仓时代也没有完善的类似于“兵粮丸”那种黑科技简易食品,所以武士们将米饭捏合成团,并会放梅干之类进行调味。如此一来在战阵之中随吃随用,军阵食粮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随着技术的进步,副食品在镰仓时代同样也有一定的发展。尽管更为现代化的豆类发酵制品还没有出现,但被日本人称为“醤(ひしお)”的古法调味料已经出现,这种酱品可以被视作现代日本酱油和味增的祖先。各类酱菜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萝卜汤也可以用这种调味料进行调味,便是味增汤的前身。
日本人素来有条件食用海产品,尽管不是每个武士都能每顿吃到,但烤鱼干和海带汤也时不时会出现在武士们的菜谱里。如果有烤制的鲜鱼,配上海带汤和酱菜,加上一点早期的日本浊酒,吃热腾腾的精细煮白米饭,那这就是一方豪强消遣宴饮的绝好配置了。在现代中国人看来,甚至当时的中国人看来可能还差点意思,但足够高级武士乃至武家贵族们好生乐呵乐呵了。
镰仓时代武士们的饮食,在农业文化孕育下的大陆文明住民看来,是相对单调乏味的。不过衣着上来说,镰仓时代的武士着装还是有很多特色。日常时的武士、礼仪活动时的武士、狩猎的武士、军阵前备战的武士都有各自不同的着装。
日常着装而言,镰仓时代武家的武士们会穿着一种叫做“直垂(ひたたれ)”的日常服饰。直垂由上下衣构成,上半身衣领相交,衣袖为三角形广袖,并在胸前系有菊缀结和胸钮。下半身则是袴裤,有束腰,形制上方便行动和带刀,上下衣都装饰有统一的花纹。同时,武士们身着直垂时还会戴着象征身份的侍乌帽子。直垂是一种颇为古典的武士日常着装,平安时代就比较常见,镰仓时代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而在礼仪场合下,武士们还会身着一种名为“大紋(だいもん)”的礼仪服饰。相比直垂,大纹除了在形制上有所不同,做工也更加精细以外,其表面通常会装饰上大幅的武士家族的家纹用来彰显礼仪与尊贵。大纹对于穿着对象的要求也更高一些,等闲之辈不能穿着。
而当武士们在山野狩猎,或者进行骑马射箭的流镝马运动时,武士们会穿着专门的狩猎服。此时武士们会把帽子换成萎乌帽子,在帽子上会用草编成便于伪装的草笠。服装整体被设计成为适合骑马和射箭的形制,方便武士们用弓箭狩猎猎物,或骑马张弓,在奔驰中命中流镝马的靶子。
而当军阵中时,武士们会穿上轻型的盔甲装束。此时武士除了常规衣物以外,身上还多了轻快简易的盔甲防护,防止敌军偷袭。武士们此时通常头戴引立乌帽子,额头上佩戴钵卷,喉咙上有喉轮防护,有笼手保护手腕部,并以脛当、脇楯来保护身体、腋下和腿部。是一种兼顾了战斗防护与行动便捷性的平衡装束,武士们在本阵坐镇指挥时,这是非常实用的一种盔甲装束方案。
武士们的衣食在相比平民百姓更加优渥的同时,也充斥着军事生活的色彩和战斗气息。对于这些武人来说,大部分人都在精神层面上对于吃好穿好不以为然(尽管依然会谋求吃好穿好),但很多人更加注重精神层面上的修行与慰藉。因此,很多武士在*生无数之余,会在宗教层面上寻求心灵安慰和庇护,那么镰仓时代的武士们,其宗教信仰又是怎样一番样貌呢?
下一页:更多内容
提到镰仓时代的日本宗教信仰,佛教毫无疑问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传入日本的时间非常早,最早可追溯到飞鸟时代(538年-710年),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引入初期,反对佛教的物部氏豪族与支持佛教的苏我氏豪族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并在物部氏与苏我氏的诸多对立中成为重要一环。随着物部氏的衰落,佛教开始真正意义上在日本崭露头角,重视佛教的圣德太子在今天的大阪建立了四天王寺,而苏我氏贵族苏我马子则在奈良建立了飞鸟寺,这些都是日本最为古老的佛教寺院。
长期以来以贵族宗教为主流基调的佛教,到了镰仓时代,因时局变换,开始了自身的变革。在比叡山上修行的佛教僧侣们,大力推动了佛教的平民化历程。结合镰仓时代武士从传统贵族手中夺权的背景,民众的力量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引导,具体到佛教上,复杂难懂的佛理和高难度的修行被简单的信条和在家修行挤占,佛教由此成为在日本影响力空前广泛的宗教。净土宗、日莲宗、一向宗、时宗等宗派得以发展和壮大。
而相比之下,武士们则更加推崇禅宗。禅宗在镰仓时代分别有临济宗与曹洞宗两宗分支传入日本,镰仓幕府建立武家政权的核心就是武士们,而武士们的信条必然是与被幕府推翻的平安时代贵族们对立,即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一类思想为核心的武士精神。而禅宗被认为“符合武士精神”,在得到武士阶级认可和信奉的同时,也为日后所谓“武士道”精神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禅宗讲究修习本心与静坐止观,但在镰仓时代武士们对汉传佛教的吸取和改造之后,禅宗里重要的对于本心的修行部分变得不那么重要(毕竟叫武人去搞修习本心这种事情也不现实),塑造氛围的静谧、于插画茶道打坐听经念佛中寻求“禅”成为一些日本武士的选择。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日本的禅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并且在武士们的生活里被继承了下去,到近代武士文化开始盛行世界时,日本式的禅文化也同样被西方所知晓。
但具体到镰仓时代,禅宗的精神和生死观还没有对武士的生活产生后世那般巨大的影响,武士们信仰禅宗一方面是对于*生过多的心灵庇护,另一方面也因为修习的过程中,动静如一的境界对于武道的进步也有好处。加上禅宗的特点有“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这一条,与禅法相对简单明了,易于传播,使得禅宗与武士们互相成就,武士们以禅宗为心灵寄托,而禅宗也依托武士被发扬光大。
武士们在念佛声中庇佑自己,在参禅打坐中希望得到救赎,并在生死垂危时给自己起上戒名,祈祷成佛或来世有个好轮回。但宗教的庇护只是一时的,归根结底武士还是要拿起武器穿上盔甲,在军阵中厮*战斗。那么,镰仓时代的武士们都使用着什么样的武器和盔甲呢?
下一页:更多内容
近代以前的日本封建时代战争,充满了残酷性和阶级差别的碾压。步卒、足轻们很多只有有限的护甲,一些情况下甚至完全没有防护就上了战场。不少人都是贫苦农民出身,来来去去在乱世中苟活性命。这样一个普通兵卒,在战场上突然遭遇了武艺娴熟,盔甲武器齐全华美的敌对武士,其绝望和被碾压感可想而知。
在蒙古袭来的镰仓幕府时代,高级武士们的主流战阵盔甲还是所谓的大铠。在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期间,骑马使用弓箭对战的骑射战是为主流,为了对应这种作战形式,大铠得以诞生并发扬光大。大铠看上去方方正正,各个防护部位突出一个“大”字,早期日本护甲受大陆地带的骑马游牧民族影响较大,奈良时代乃至于更早的时代里,日本人使用并改进大陆游牧民形制的挂甲。随着佛教的兴盛,各类佛教用具制作工艺的发展,佛具制作工艺也被运用到了盔甲制作之中。大铠也开始发展,并且越来越华美威武,乃至于夸张化了。
大铠的主要构造包括兜(胄盔)、大袖、旃檀板、鸠尾板、草摺、脇楯等。由竹木与金属材料制成,重点部位使用铁质加强防护,总重量可达到六七十市斤的水平。这是一种设计古老的铠甲,重量分配并不能算合理,且防护侧重点主要是上半身,对下半身的防护并不重视。但在镰仓时代,武士们注重马上对战齐射,并不很重视战阵之上的徒步战,这种设计上的取舍也可以被理解。
大铠的甲板部分使用小片甲叶扎成一片,并会在整片表面上包裹加工处理后的鹿皮皮革。如此一来表面光滑,在敌方弓矢射来时可以有效防止弓矢挂断甲片,这是一种被称作“弦走”的设计。
大铠在上半身安置的旃檀板和鸠尾板,用来保护胸肋要害部位,旃檀板相对较大,用来在右手挥舞武器时保护右胸;鸠尾板较小,专门在射箭时保护左胸。这两个部位很多时候会使用金属,增加防护能力。而侧身布置的脇楯则用来保护侧肋,也以一块甲片作为防护。大铠在左右手臂肩膀处安置大袖来防护左右手臂,也就是大铠武士们左右肩膀手臂处最为显眼的两块护甲,平直方正,会使用多段甲片叠成一体。名门豪族的高级大铠上,大袖的位置正是各种华丽装饰会出现的地方。
大铠的兜(头盔)造型则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其以长条状的竹子、皮革、金属材料扎成,环向固定后上漆成型。面部两侧巨大的吹反令人印象深刻,在很多人看来就像面部大开一扇巨大的山门一样。这种兜的防护能力主要是针对弓箭流矢有效,武家武士们会在兜上装饰各种夸张独特的装饰物,一来可以彰显身份,而来可以震慑敌人。夸张的兜和方方正正的大袖非常显眼,也是一般人辨别大铠与后世日本盔甲的主要辨识渠道。
提到武士,总会想到刀,镰仓时代的武士们同样重视刀。尽管战阵之中,刀能够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但刀依然是武士本身的象征。自平安时代“前九年之役”与“后三年之役”以来,武士们的活跃使得日本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了镰仓时代,许多知名刀剑匠人开始活跃,并且名刀匠们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派传承:山城传的粟田口吉光善造短刀脇差、备前传的光忠善造太刀、而长船派刀匠们打造的大小刀则都得到好评,种种流派不一而足。
武家政权崛起后,日本刀的形制越发丰富,刀身宽大豪犷的太刀、野太刀也开始出现。由于骑马战成为主流,一些武士会使用大太刀进行马上作战。武士们将大太刀架好,做好准备向敌方步卒冲击,以这种方式*伤敌人。随着后来下马步战的兴起,大太刀的实用性也开始降低。
到镰仓时代中后期,马上使用的太刀随着使用经验的增加,刀型越发厚重,保持了刀幅宽度较大的特点。刀锋形制刚健,其尖端的刀锋/切先部位多为所谓“猪首锋/猪首切先”,刀的弯曲度由平安时代颇有大陆风味的“腰反”,变成了弯曲度以刀身中心为原点的“中反”。这一时期,一般的太刀长度都在两尺三寸到三尺(70cm-90cm以上)之间,对于武士来说这正是骑马时单手持刀作战最为适宜的尺寸。
在今人看来,刀乃是武士的象征,而真正回到镰仓时代,当时的人提到武士想到更多的还是弓。弓矢几乎是为武道的代言词,这和弓箭成为马战主要手段关系密切,对于武家中的杰出者或上位者更是会有“弓取”的称谓。和弓与弓道运动流行至今,并成为日本文化对外传播的一部分,同时,镰仓时代武士骑射结合的流镝马运动,也被保留至今。
弓在日本的发展历程非常独特,平安时代开始出现所谓的伏竹弓,原材料以竹和木结合,制造相对粗糙。而平安时代后期,以竹从前后包裹木芯制成的初期合成弓开始出现了,并在镰仓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尽管此时的日本弓,其质量和形制都还和后日发展完善的和弓有区别,但武士们战阵之中已经开始骑马对射,并把修习弓箭技艺当成一件大事了。
当然,回到游戏《对马之魂》中,我们可以看到游戏对故事和背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架空。角色们身穿的盔甲并非完全还原镰仓时代的相貌,反而有一些室町时代乃至于战国时代的样貌。不过毕竟故事本身和人物都已经架空了,盔甲武器之类也不必完全追求还原第一次元日战争的样貌,否则对马岛之战也会变成一次单方面的屠戮而已。
历史上,镰仓武士们建立武家政权以来,战争主要还是幕府内部的争斗。蒙元军队的入侵带给了镰仓武士们非常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从战斗方式上、兵器盔甲上,乃至于技术和思想上都非常剧烈,武士们的强敌真的从海上到来了。
下一页:更多内容
1274 年 10 月 5 日,蒙元入侵军登陆对马岛。如本文开头所言,对马岛上武士 80 余骑很快被上千名登陆元军消灭,守护代宗助国父子以下全员战死,对马岛被占领。这既是游戏的背景,也是历史上蒙元与日本的第一次交锋。虽然十余天后,蒙元最终败退,但其入侵依然给镰仓幕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条时宗判断蒙古入侵绝不会停止,因此修建工事改进武器,时刻准备迎击蒙元下一次入侵,最终在 1281 年,第二次抵御并打退了蒙元的入侵。
从蒙元的角度来说,征服日本真正足够所需的兵力物资实在是太过于庞大,蒙元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很难完全摸清这一点,也达不到这样的实力,这是其失败的主因。但从另一方面看,镰仓武士们同样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来自海外广袤大陆的武装力量,不论是从涨见识的方面、受损失的方面,还是对于幕府政局日后的影响方面,冲击都十分强烈。
蒙元入侵军的组成成分比较复杂,第一次蒙元入侵时,其主力包括有蒙古人、北方汉人、高丽人、女真人等等。在总司令忻都(即对马岛之魂游戏中的赫通汗)指挥下,指挥官就有汉人左副元帅刘复亨、高丽人右副元帅洪茶丘等。兵源构成复杂,既有擅长军阵步战的汉人部队,又有长于骑射迂回的蒙古人部队,更有熟识水性的高丽水军。这都是镰仓武士们未曾遇到过的敌人类型。
首先给镰仓武士们冲击最为显著的是蒙元军的武器:弓箭、震天雷、回回炮、火铳等等。说到底,蒙元入侵的一大借口就是日本与南宋的硫磺贸易,使得南宋军的火药供应一直没有间断,而蒙元就使用日本当时完全没有概念的火器对镰仓武士们动手了。元军于博多登陆之时,众多武器中最先给镰仓武士们造成冲击的就是各类火器震天雷。各类炮弹、开花弹等外皮多有陶片铁片,随着火焰喷出,烟气环绕,炸声震天,镰仓武士们很多因此溃退,死伤甚多。这是日本武装力量第一次遭遇火器,武士们印象非常深刻,也为日后日本列岛“铁炮传来”开始普及火器埋下了伏笔。
其次则是蒙古人使用的弓箭,镰仓武士们的主要作战手段也是骑射,对弓箭并不陌生,但蒙古人使用的弓与镰仓武士们手中的日本弓完全不同。彼时的镰仓武者们使用的多为“三枚打弓”制式的早期复合弓,而蒙古人当时使用的蒙古弓则在射程、穿透力和*伤力上,给了镰仓武士们全新的认识。不但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对大铠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而且箭头涂毒,很多武士中箭之后毒发身亡。
在弓箭具有射程优势之余,蒙古人的快速撒放手法与弓箭手齐射战术也带来了很大的火力优势,这同样是镰仓武士们闻所未闻的。第一次蒙元入侵之后,北条时宗就对日本弓箭的改良十分上心,和弓也由是得以发展,至室町时代以后,四方竹弓、弓胎弓等纷纷出现,性能大为提高,形制上也近似于今日的和弓了。
另外给武士们造成冲击的则是,蒙元侵攻军的作战方式。武士们秉承镰仓传统,射响箭、武将报上名号寻求与对手大将单挑、各自争先战斗以获得军功。然而汹涌而来的蒙元军,以锣鼓为号令指挥军队行动,以军阵为核心行进迂回,并且动辄以箭雨迎接前来“一骑讨”的镰仓武士们。单打独斗的平安-镰仓式武家作风,让无数不知大陆之上战争变革的武士们,策马而出,被射成刺猬而亡。蒙元的到来,让日本列岛开始认真思考战争的变革,并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军阵与号令,并最终在之后的战国时代开花结果。
当然,蒙元入侵对镰仓武士们最为直接的冲击,还要数胜利之后的论功行赏。对蒙元来袭的备战和常年的防御态势,使得整个日本列岛的经济与资源都处于高压状态。幕府拿不出足够的土地和钱财犒赏各路有战功的御家人,这直接导致了幕府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加剧。随着 1318 年后醍醐天皇即位,持续多年的倒幕运动悄然拉开序幕,1333 年,镰仓幕府宣告灭亡。
镰仓时代象征着武士的崛起,始于武家政权的执政,而又以抗击蒙元入侵为末尾,奠定了“武士”这个流传至今的词汇与文化符号的基调。笔者也希望玩《对马岛之魂》的玩家们,在游戏中的对马岛上厮*之余,也好好感受一下与月光下的苇草一同摇曳的,镰仓时代的武士气息。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