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谈言微中。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作者在开篇的提示中,就已经给出了一个结论,叫做混沌未开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这里的造化会元功可以理解为是天地万物,通俗点来说,就是人生的真谛。
什么才算是人生的真谛呢?结合吴承恩所处的明朝三教合一的社会现状以及西游记原著中随处可见的修行术语。所以在明末清初时,有不少学者甚至名门正派都将其认为其是一本修行秘籍,准确点来说,应该是修心术而己。这一点我们之前提到过,世界的问题不在于世界,而在于构成世界的人,人的问题不在于制度,而在于人自身的本性,也就是人的内心。这个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本,那应该如何修行呢?
在清乾隆年间,有一位著名道士,当时称龙门派的第十一代宗师,这个刘一明不仅精通医术,而且还是一位玄学大侠。除了西游记之外,他还曾为阴符经、周易、道德经等经典做过注释。在刘一明看来,西游记并没有贬低佛道两家,他将孙悟空比作人的心肺,将猪八戒比作肝肾,将沙僧比作脾胃。在中医里养护心肺,需要空放思绪,养护肝肾,需要戒断欲,养护脾胃,需要静空浊气,其中的空既可以对应书中人物的法号,又契合中医里各器官的修养方法。所以他认为师徒四人本就是一体。
所谓的西天取经,就是通过锻护身体和炼养精神的方式,让自己达到一种超脱或种随心所欲的境界,而取经路上的种种,则大多都是因为心魔或是错误的修行方法所致。
比如,在西游记的第一回孙悟空向菩提祖师学道。菩提祖师为其取名时,曾有一篇提示叫做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顽冥需悟空。这就是指一个人生来本就是无欲无求的状态。但有了姓名,有了性别的定义之后,也就生出了自我的概念。因如孙悟空跨过水帘洞变成美猴王,从这个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原本的时候已经有了美丑和好坏的分别之心。
所谓悟空即是愚昧无知,执迷不悟,是道家说的*,也是佛家讲的执念,后来搅乱蟠桃会,是因为执念大闹天宫,也是因为执念想要破除这种执念和对于世俗的*,就需要做到空需要领悟空的境界,而只有修心,才能让人领悟空的境界。这里既对应着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又对应着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菩提祖师所居之山叫灵台方寸山,灵台方寸在古代都有心的含义。所居山洞叫做斜月三星洞,这是一个字名,同样指的也是孙悟空来找菩提祖师的目的,不是为了修习七十二变,而是为了求长生。孙悟空求的是长生,天庭上仙人求的是长生,西行路上妖魔求的是长生,同样佛道两家求的也是精神或肉体上的长生。虽然都在求长生,但他们的方法却截然不同。那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呢?
美猴王三更学道,跪在菩提祖师榻前,祖师醒来,吟了这首颇有深意的诗。诗很好理解,难在师徒授受的不易。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也就是说,孙悟空所学的修心才是真正的得道之法。
习得了修心之法,并不一定就能超脱。接下来第三回一直到第六回,孙悟空先是与妖魔结伴成为了世间一霸,而后又位列天庭,端起了公家的饭碗。他开始在世俗中左右徘徊,开始目空一切,直到闯下弥天大祸,被佛祖镇压在了五行山下。世人也是这样,只有在遭遇到重大变故,遭遇到无法释怀的挫折之后,才会去思考自己这一生的意义。直到此时,孙悟空才尝试修心,被安排在了西行路上。
师徒四人行至万寿山时,唐僧曾问,山高水远,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灵山?悟空说你自小时走到老了,再小到老,也还难,只要你见性至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到灵山的距离,也就是说成佛与否只在于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就是心的距离。
第七回,叫做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这个心猿是佛学用语,意思是人的心意,就像猴子一样不受控制,不能安静,总是想东想西。而唐僧说服孙悟空的第十四标题叫做心猿规正,六贼无踪。这个六贼也是一个佛学用语,分别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在这一回,师徒两人赶路时,突然遇到了六位劫路的强盗。悟空说我也是祖传的大王,今年的山主,六位劫路的强盗分别叫,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代表人的六种感官享受。随后,孙悟空灭*六贼,也就象征着六根心净,这也是静心修道的首要门槛。
包括在五十八回的真假美猴王为二心搅乱,此时正好处于其修行的平静,是坚持,还是就此放弃了这个就叫做一体二心。真假猴王找如来判断时,作者留下了一首诗,内容为: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前一句讲的是孙悟空的二心之火。后一句讲的是佛道两家的修心之法,所谓修心即是无心,无心,则是去除多余的心。
此时的如来正在讲法,他说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这里的内容源自于心经。
接下来是名为照了,始达妙音。概众稽首皈依,流通诵读之际,如来降天花普散缤纷,即离宝座,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大众举目看之,果是两个行者,吆天喝地,打至雷音胜境。
打到如来面前后,首先是悟空开口,弟子保护唐僧,来造宝山,求取真经,一路上炼魔缚怪,不知费了多少精神。前至中途,偶遇强徒劫掳,委是弟子二次打伤几人,师父怪我赶回?这种积压之久的怨念就是二心出现的原因,如来是这么回复的。他说你二者一个是混元一气齐天大圣,一个是九炼千灵缩地精。
所谓混元一气,指的就是先天的道行。九炼千灵,就是后天的人心,这个人心是如何生出的呢?是因为人的情绪,一来将假猴王称作六耳猕猴,眼、耳、鼻、舌、身、心是也,及喜怒哀乐在感官上的疯癫,而现在的六识则是情绪上的疯癫。感官在身体上为我们带来局限,情绪则在精神上为人心设限,二者都让我们分不清是真是假,让本性在各种念头中徘徊失错。因此,刚才提示的最后两句叫做中道分离乱五行,降妖聚会合元明。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舍弃那颗左右自己的心,排除六识才能达到佛道眼中无相的境界。
西游记到底是崇佛抑道还是贬佛崇道呢?其实都没有。西游记既崇佛也崇道。故事中黑峰山乌鸡国、赤蛇国、比丘国的道士、偷袈裟敛名财的僧人,都是一些修炼旁门所道的愚人,他们是世人的心魔,是一个人修行途中的弯路,更是那些本就错误的修行方法。
从第十六到第十九回师讲贪欲老僧,贪恋逢能之宝,黑熊怪贪恋袈裟,猪八戒贪恋女色,他们皆存有贪欲之心。人有贪欲之心,必将心火自焚。因此,在孙悟空收服猪八戒之后,紧跟着一首作者题诗叫金性刚强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龙归。金从木顺皆为一,木恋金仁总发挥。可以理解为是要用心来克制自己的贪欲。
第二十到第二十二回是讲愚昧,黄蜂怪会吹三味神风,能让人心迷失方向,变得愚昧。沙悟净,连*了唐僧九世,本来就是个愚昧之人,因此在收服沙悟净后,紧跟着一首作者题诗,叫做“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炼已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
从修行上来说,筑基意味着掌控身体,能够发现身体上的任何问题。从修心的方面来说,至此,才算真正找到或者说回归了自己的魔性。
到了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的火焰山时,想要过山就必须用作为太阴之精液的芭蕉扇灭火。芭蕉扇怎么用呢?口诀是吹呼嘻呵嘘咽正对应古代的五脏排毒法。
在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时,对应着修道中斩三尸的说法,同样也是一个丹道术语。所谓三尸分别指下尸代表着人心中的男女*。中尸代表人心中的烦恼妄想。上尸代表人心中的愚昧无知。这三者是修行路上的三大执念。第一次白骨精变化为美女,猪八戒动了色欲心。第二次白骨精变化为老头,被孙悟空灭*后,唐僧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动了烦恼妄想心。第三次白骨精变化为老头被孙悟空虐*后,唐僧直接赶走悟空,这里唐僧就动了愚昧之心。
往后的金角银角大王代表人心会被金钱所束缚。蜘蛛精代表人心被七情六欲所制。蝎子精代表内心深处的情欲。在比修国孙悟空,一共吐出了十七颗星,他们分别是嫉妒心、戒心、好胜心、*害心、狠毒心、谨慎心、邪妄心等种种不善之心。其实这样的解读方法,也符合历史上真正的玄奘习性。
之前我们在讲玄奘的时候提到过人生之中的苦难。尊者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道家则常说一念福气,一念灾祸,因为篇幅关系,我们就先讲到这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