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说西游(31)——唐僧取经篇(金蝉大法)

异说西游(31)——唐僧取经篇(金蝉大法)

首页角色扮演无心诀更新时间:2024-05-13

原文于2021-02-09发于微信公众号“龍不见物”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
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
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一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
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三藏于两界山救了孙悟空后,孙悟空即打*一只老虎,将虎皮剥下来披在自己身上,之后因“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六个毛贼拦路剪径,悟空将之一个个尽皆打死,三藏因怪其动不动就打*人命,遂将其好一顿抱怨,悟空却一生受不得人气,遂呼的一声腾空而去,抛下三藏仍孤零零一人;观音菩萨幻化老母将一顶嵌金花帽拿给三藏,且密授一篇“紧箍咒”与三藏,嘱其俟悟空归来时哄他戴上,则其再不敢生乱矣。及悟空离了三藏后到东海龙王处喝茶,龙王乃以古圣先贤之旧事为例劝其做事应有始有终,不可因图自在而误了前程;悟空听闻其言甚善,乃回心转意重新返去三藏处,却因戴了菩萨所留之花帽而着了紧箍咒之圈套,被三藏一顿心咒给咒得死去活来,这才没奈何只好诚心归顺三藏,死心塌地的保护三藏踏上西天取经之路。
《西游》本章开篇一段七律,即将“佛”之本来定义予以明示,即:“佛”指的是“开悟的人”,而并非后世所臆造出来的具广大法力神通的“佛法无边”;唯等达摩祖师到达中土后将“佛”与“道”之精髓融汇贯通之后创出了“禅宗”一脉,方对“佛”重新赋予了新的定义,使“佛”真正成为了具有道家“神通法力”意义的概念。然到了后世由达摩祖师所创之法门失传后,佛家遂于前、后所遗留之经典教义里(即所谓“小乘”与“大乘”经典)陷入迷惑之中。因“小乘”教义明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开悟”者即为证“佛”),“大乘”教义中又明示“佛法无边”(“佛”具无边法力神通),两相对比,即得出“心万能”之结论;又因“佛就是心”(小乘),而“大乘”中“佛”却又是“性光圆明”、“如如真性”,故此就得出“心即是性”之结论。此即后世诸“执心为性”、“修心透性”者所执“真理”之由来。
然即使是按“三身佛”的定义来看,却也无论如何都说不上“心”即是“性”的这样一种观点会是正确的。因“心”仅仅只是“报身佛”所具有的一个幻物而已,其充其量能算作是“化身佛”的一种具体显相罢了,又怎可能会摇身一变成了“真如法身佛”(即“真性”)本身了呢?而其实如果我们从道家修真的角度去审视佛家所谓“报身佛”、“化身佛”及“法身佛”这“三身佛”的涵义,则也是完全可以将这“三身”和“身”(精)、“心”(炁)、“灵”(神、性)给等同起来看的。“报身佛”为具形(人体)“化身佛”为能量(心炁),“法身佛”为元神(真性)。其中:“报身佛”以具体之“入胎、出胎、显相”形式存在于世间,“化身佛”以“炁”幻化之形态出入于其它世界(天界)、或化生于众生之“梦境”中,“法身佛”则稳驻于天人之中“如如不动”,要等“报身佛”及“化身佛”均“涅槃”之后方才能够显身,即所谓“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及等“法身佛”显相之后,其本质乃是“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即“法身佛”乃是“光”性质之存在,而“心”却只是“炁”形式的存在,斯“光”与“炁”乃是宙宇中两种根本不同性质的能量形式,又怎可能说“心即是性”呢?故彼“执心为性”者诸辈,闻此即当及时“回头是岸”矣!斯“心”是拿来“用”的,而绝不是拿来“修”的!想要单靠“修心”而致“明心”、乃致“见性”,乃纯然不可能之妄想矣!唯修至“见鬼”境地者,却反比比皆是、多不胜数矣!
“心”之为物,虚而且妄,骄而且燥,贪而且愚,好淫而竭精,动情而枯炁,乐*而害神;而害“心”之所“动”以生淫乐之念、喜怒之情、贪妄之愚者,唯均拜“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所感之所赐也。故《西游》本章中“心”之正神“心猿”孙悟空一出场,即将“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这六个毛贼即时予以剿除;及三藏以“凡心”(后天识神)之识见,对悟空之作为横加指责,至悟空怒而远遁,则乃是“识神”与“心神”之斗争。盖“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此“欲”之所来,则唯“六识”之所感而生;尤其“六识”中之“意识”(识神)为害最为深重,其惯于“逆心而为,昧心而作”,“明知不利而为者”、“明知不可而强者”,则均属“识神”篡“心”逆“命”害“神”之作也。

故《西游》此处之“三藏”者,心之“识神”也,此处之“悟空”者,心之“正神”也;悟空之打*六贼者,“心神”肃清“六识”对于自家“性命”之残害也;三藏之指责悟空者,“识神”不舍撇却其党羽“六识”也;悟空之怒而远遁复又返回者,摒弃“识神”之偏识令证道之“正心”重新归位也;悟空戴上观音所赠之“紧箍咒”被三藏咒到死心塌地归顺者,以无上之密咒心法强力自我约束心神“就正”使不生“外心”也。故此间表面上是三藏与悟空两人之间在斗勇斗智,实则却只是三藏自身(修真者)体内所进行的一个“天人交战”。盖“七情六欲者,人之常情”也,若无强有力之自我约束和自我管控措施,又怎抵御得了那“利势名色”之诱惑、屏除得了那“喜怒哀乐”之动情、承受得了那“除障净业”之艰险!故此处之三藏固然是“三藏”,此处之“悟空”亦且为“三藏”矣!“三藏”为三藏之“识神”,其性属阴、尚愚、尚未透;“悟空”为三藏之“心神”,其性属阳、已明,已通透。经此番三藏(识神)与悟空(心神)“小试牛刀”之斗智斗勇后,表面上是总算使悟空(心神)死心塌地归顺了三藏(识神),实际上却是“心神”总算“暂时战胜”了“识神”使修真之途(取经之旅)得于继续进行下去。但在“识神”没有完全“退位”(即后文三藏完成“脱壳”)之前,则“识神”对于“心神”的干扰和“抗拒”就始终都会存在,故在《西游》后文中又多次发生了三藏“恨逐”悟空的事件,也就是用于说明修真者在修证中必定会要经常出现的这种“天人交战”的过程。
至于孙悟空头上“戴上”的那个“紧箍咒”,则除了前文所提到的“紧箍咒是为摄伏心猿令其归正之用,故后来给了孙悟空戴在头上”之义外,并且也是《西游》中最为绝妙无双的一个“比喻”!因实际上每个人头上都是有着这么一个“箍子”存在着的,只不过普通人一般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罢了(正常情况下唯有当人心火上炎、胆气逆窜致头疼难忍时方会隐隐感觉到这个“箍子”的存在);当修真者修至“真炁”入脑时,就会明显感觉到在围绕前颚的“印堂穴”和头两侧的“上关穴”(左右各一)、以及后脑的“脑户穴”这个圆形区域上就像被个圆箍状的“物体”给牢牢套住,同时头顶亦会出现被重物“压顶”的感觉。当这种“感觉”出现时,如修真者继续保持练功状态,则会感觉这个“箍子”越收越紧,同时头顶被“重压”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强烈,最后会达到如同被“箍”得头都要“炸裂”、被“压”得气都喘不过来的感觉!然此时修真者如停止练功,则此种被“箍”、被“压”的感觉则瞬间就消失不见了,等到下一次练功的时候,这种感觉就又会自行出现并慢慢变得越来越厉害了。
盖修真者于练功过程中会要出现的此种“感觉”,乃是“真炁”在自行冲击头部经络及脑中关窍时所产生出来的,一般来说,当修真者开始出现这种被“紧箍咒”所箍和头顶“泰山压顶”感觉的时候,如修真者已完成了“炼精化炁”修证阶段的话,则一般只需三到五头年左右的时间即可将头部经络及关窍给彻底打通,并通过最终的“破天门”来完全消除掉这种“感觉”;但如是未能修至“先天”发动地步的,则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将头部经络及脑内关窍给完全打通的,也就绝无可能彻底消除得了头上这个“箍子”和这座“大山”,唯当以后大脑已经“适应”了这种感觉后,方才不大能明显感觉到这个“箍子”的存在;然“不再能感觉得到”它,并非等于说它已经被“破除”掉了,而是大脑已经适应了这种“真炁冲顶”的情况,等到将来修至“先天”启动时,它就还是会重新“显形”来跟修真者较劲的,原则上来说,一日未修至头部经络及脑中诸窍贯通,则此“箍子”一日不除!一日未修至“天门”洞开之境,则此“大山”乃一日不去!
至于本章中孙悟空于甫脱身之时即打死一只老虎,将虎皮剥下穿在身上者,则如前文所述:孙悟空正身为“石猴”,其性属“火”,应“心火”之义,故其为“心猿”;然其于保三藏取经途中为“降魔除障”之用,故其又为“金公”以作“灭*”之用。故其将“虎皮”穿于身上者,乃取“内用为心猿、外用为金公”之义也,又因“心神”为主事后天修真之用,而“金公”却是为消“先天业障”之用,故又是“后天之用为心猿,先天之用为金公”也。
盖“虎”为“西金”(白虎),同时又为“阳木”(胆炁),“心”得“胆炁”之助而“气壮”,而后方能行“斩妖除魔”之险事,担“保唐僧取经”之重任!故悟空乃非得要这一身“虎皮”不可!此修真之要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