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巍巍太行,绵绵吕梁。
三晋大地正悄然上演着巨大变化。身临其境,总能感受到其中的波澜壮阔和惊心动魄。
2020年5月,**考察山西时,勉励山西努力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几年来,山西锚定转型目标,埋头苦干、改革创新,实现转型发展入轨,并呈现强劲态势,坚定迈向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认真书写着时代答卷。
一条“煤路”走到底?“八柱擎天”促转型
“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这是如今三晋大地上发出的最强音。
历史在山西的地下封藏了巨量的煤炭。但长期以来“一煤独大”的资源型经济,不仅造成发展方式粗放,而且挤出了改革、挤出了创新、挤出了人才、挤出了山西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新路,这成为山西干部群众的共识。2019年5月,继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中央又赋予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使命。
“这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要山西交好转型答卷,给同样作为能源重化工的地区‘打好样’。”山西综改示范区政策法规事务部部长刘德勇说。
山西省委*楼阳生表示,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这道“时代考题”,山西必须打破路径依赖,在产业转型上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煤强他弱”的困局怎么破?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山西选择了一条产业结构从“一煤独大”到“八柱擎天”转变的新路。
事物往往是在非均衡发展中取得突破的。山西将具有“天生优势”的传统产业做优做强,以此作为转型支撑,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赢得时间和空间。把新兴产业作为转型的战略重点,而未来产业则被视作实现换道领跑、抢占先机的关键所在。这就是山西提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新兴技术焕发着勃勃生机,正快速嫁接到传统产业领域。仅在煤矿智能开采方面,山西目前已有6座煤矿实现5G入井,52个综采工作面完成智能化建设,55座煤矿试点绿色开采。
大力实施煤炭“减优绿”的同时,山西发力壮大煤层气产业,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现代煤化工走出了一条高端化、差异化、市场化和环境友好型的路子。
起步虽晚,起点却高。2019年5月,全球首条年产3000万颗大功率紫外LED芯片量产生产线在长治投产。这里成为全球最大的紫外LED芯片产业基地。
头雁领航,群雁翔集。30多家LED企业在长治扎堆,并拥有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中心和实验室,初步构建起集蓝宝石衬底、LED外延及芯片、LED封装、照明灯具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形成一个新一代半导体产业集群。
这正是雄厚的基础产业为新兴产业换来的机遇,依靠本地电价、商务成本和营商环境等比较优势,地处中部的山西实现弯道超车大有可为。
除了半导体,山西选取了信息技术、大数据融合、光电、碳基新材料等14个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作为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
刚刚过去的一年,无疑是各地知名企业来山西最多的一年。山西组织党政代表团外出学习考察,引进上百家知名企业、金融机构、高校院所来晋商谈合作。
一年间,山西省委*楼阳生、省长林武频繁邀请和会见世界五百强企业、头部互联网企业、高校院所等负责人,洽谈商讨引进搭建研发机构,合力培育关键核心技术。
一批批科研机构和人员正努力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航天航空等领域,为未来产业谋篇布局、搭台唱戏。通过深化“地方队”与“国家队”战略合作,山西重点部署创新资源,强化基础研究,加快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希望的种子正在发芽结果,全省数字经济、新装备、新材料、前沿技术、新业态等五大领域涌现出先进产品179个,其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70个、国内领先水平的104个。
除了一批新产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大数据、半导体、光电等新产业,也在山西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由点及面,呈现燎原之势。
投资难过太行山?开放改革增“三业”活力
“投资不过太行山。”“老黄历”中的一句俗语,一度说明在晋企业家的尴尬。
横亘在省域最东侧的太行山不仅造成了东西“物理隔绝”,迟滞了外来的投资脚步,更束缚了山西人的思维和理念。
山西原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良回忆起以前说:“难打交道是出了名的。长久以来,大家都说‘投资不过太行山’,即使是本省挣了钱的‘煤老板’也多是往外跑。”
栽得梧桐树,方有凤凰来。“换脑子”、打造“六最”环境成为近年山西各地最流行的话语。
2017年山西成立省级领导小组,成为全国首个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省。对投资审批进行流程再造,山西将“一枚印章管审批”铺到了全省市县开发区。仅市县两级就平均减少审批事项20%、办理时限50%、审批环节51%、申请材料55%,审批效率大为改观。
山西综改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董良说,这里的企业实行“一网通办”“一话通办”,企业开办、政策兑现等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遇到问题一个电话限时解决。
“山西变成了一个能够让知识分子成长为企业家、实现梦想的地方。”山西锦波生物医药公司董事长杨霞说,从2008年3月离开高校创业,最困难时几乎要放弃,是综改区的扶持政策让她的团队走到今天。公司在全球首次成功解析人源胶原蛋白原子结构,并实现大规模生产,获得国内专利34项、国际专利2项。
环境日趋向好,山西与发展前沿“牵手”不断。去年前11个月,山西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签约项目1061个,比往年大幅增长。
牛年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山西省委召开的首个全省性大会,便是全面深化“13710”工作制度推进会,提出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重大任务实行项目化、工程化、方案化、清单化,根据任务具体情况分别要求做到1天研究、3天答复、7天办结、重大问题1月拿出解决方案、问题解决后动态清零,形成闭环落实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向目标奔。
在做好开放文章的同时,山西敢于啃硬骨头,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生产力。
长期以来,山西国有企业面临“一煤独大、一股独大、创新不足”的老难题。去年4月,山西在全国率先对国资监管体制进行深度改革,全面推动国资国企从“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
裁判员不再当运动员。按照“分级授权、厘清职责、品字架构”的国资监管新思路,省国资委将履行的出资人管资本职责全部转授新成立的国资运营公司。改革后的国资运营监管体系行政色彩弱化,市场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
新的运营体制之下,山西对省属国企大刀阔斧进行战略性*。省属企业数量由28家调整至19家,煤企数量从7家调整至2家,催生出能源产业“双航母”和一批新兴产业旗舰企业。
“这不是简单的‘归大类’‘拉郎配’,而是依托比较优势科学设计,攥指成拳,协同发展。”省国资运营公司董事长郭保民说,省属国企正朝着“专业化*、市场化整合、板块化经营”的方向推进。
原有的“七大煤企”变身为煤炭板块的“双航母”。其中之一的晋能控股集团煤炭产能约4亿吨,成为中国第二、全球第三的煤炭企业。董事长郭金刚说,*有效破解了煤企各自为战、煤电价格矛盾、市场无序竞争等难题。集团研发实力大为提升,现有25个科技研发平台,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
去年10月,“七大煤企”之一的阳煤集团更名为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伊始就开工建设了纤维新材料、石墨烯等两个新项目,这个曾经的世界500强企业将主业从煤炭转至新材料。
华阳集团董事长翟红说,与传统能源产业相比,新材料产业科技含量高、利润空间大。今后将坚持碳基材料和数字资产两条路径,在气凝胶绿色建材、功能性纤维材料、新能源蓄能材料等7个领域协同发力。
在刚闭幕不久的山西两会上,山西公布2020年原煤产量10.63亿吨,时隔5年重回全国第一。这与之前的第一并不相同,蕴含着更高的科技水平和产业效率。
干群面貌、省域形象焕然一新,发展活力、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山西将产业、企业、企业家一起培育,增强“三业”活力,让高质量发展更有底气。
在极不寻常的2020年,山西蓄势待发,GDP增速全年实现3.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开局就是冲刺,起步就是决战。面对转型出雏形的开局之年2021年,山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在了8%。
脱贫之后怎么干?唱响幸福生活变奏曲
歌中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然而,自北向南,绵延千里、并排而立的两座大山,成了山西的两条“贫困廊带”,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两座大山占其二,全省58个贫困县星落于大山各处。
临近春节,山西省岚县普明镇普明村,李三花正在除尘洒扫,准备年货。雪白的墙壁、考究的电视墙、整齐的立柜……谁能想到,这曾是一个大山深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
“当时两个孩子上大学,丈夫因为长期劳累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全家的日子过得十分紧巴。”李三花说,最吃劲的时候,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帮了他们,孩子们享受到“雨露计划”和助学贷款,她自己免费接受了“土豆宴”技能培训,家门口还办起了扶贫车间。
一场震天撼地的脱贫攻坚战在三晋大地全面铺开。战吕梁、上太行,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一项项有力举措连番上阵。
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山西正在实现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新生活才刚刚起步。
尽管天气仍十分寒冷,59岁的太原市民张向东却喜欢每天到汾河公园里走走,尤其到了晚上,汾河上几座桥灯光亮起,红绿耀眼,煞是好看。
宜人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山西全面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去年汾河流域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全部退出劣V类,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临汾市安泽县,只要你走进一户老百姓的院落,他们大多便端出一杯连翘茶来待客。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漫山遍野的连翘名扬天下。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山西作为神农炎帝的故乡,制作药茶、饮用药茶已有数千年历史。药茶在山西被列为“第七大茶系”,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全省已有近300百家药茶加工企业,开发出连翘叶、沙棘叶、桑叶、红枣叶、毛建草等单品茶和黄芪普洱、枸杞菊花等拼配茶200余款产品,全年产值超过5亿元。
不仅在“地”里做文章,更在“文化”上做文章。“游山西就是读历史”正成为文旅界的新风尚。“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板块引人入胜,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等乡村旅游产品逐渐热销,当地农民持续获益。
如何破解脱贫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山西率先探索低收入群众年收入高于最低保障线的长效机制。从今年开始实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对无子女或子女无赡养能力的低收入老年居民,政府兜底补贴,确保其待遇水平高于脱贫标准100余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三晋大地深深扎根,全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持续保持在80%以上。
新的一年,山西又一次发出了厚厚的“民生红包”:在继续办好全民技能提升、城镇养老幸福工程、残疾儿童康复等10件民生实事的基础上,再新增1件,即建设200个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
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拿到厨师证的岚县王家村村民张毛花开起了农家乐,家庭净收入能有1万多元;太原市滨河社区老年幸福院内,73岁的孙奶奶正在和老友们打牌聊天晒太阳……今后,将有更多人收到这些“民生红包”。
如今的三晋大地,处处都是“地肥水美五谷香”的好风光。(记者赵东辉、孙亮全、王菲菲)
【纠错】【责任编辑:徐宙超 】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