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简史|太监需哪两大必杀技?投其所好成敲门砖,忠诚是护身符

宦官简史|太监需哪两大必杀技?投其所好成敲门砖,忠诚是护身符

首页角色扮演我在山海练神功更新时间:2024-09-22

“欲练神功,引刀自宫。自宫以后,真气自生。气生之法,思色是苦。厌苦舍离,以达性静。性静以后,手若拈花。气成之后,人若新生,妙及无比。”

林青霞饰演的东方不败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谚语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本意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但是,大部分工作后的人都明白,当被社会毒打一顿或几顿之后,才稍微能看到一点曙光,原来只努力效果并不明显,霍然明悟:原来毒打也是一种帮助,毒打越深爆发力越强!

美国人拿破仑·希尔比较善于总结,更是把这些变成了励志鸡汤——“一切逆境中应含有与逆境旗鼓相当或更大利益的种子。”

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需要承受“断子绝孙”的痛,“卑躬屈膝”的辱,“迎合上意”的难,“屈指一数”的能。

太监,这个中国历史上特有的职业,这一特定人群,史书曾称他们“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你说他们猛不猛?

周星驰饰演的韦小宝

我是易视杂说,今天就要和大家聊一聊这群人,说说他们的“黑化历程”,也简单了解一下宦官的历史,顺带看看能不能也搞个“毒鸡汤”霍霍一下自己。

一、男人何苦为难男人

封神榜里,姜子牙和老婆闹离婚,牙牙苦劝无果后说了句“最毒妇人心”,意思是女子发起狠来比毒蛇、黄蜂都要厉害,殊不知竟成了千古流传的金句,现在的两口子一吵起架来,男的总是能朗朗上口(虽然常常后悔自己口无遮拦)。

但是,与妇人心、蛇毒和蜂毒比起来,还有一种人的心思才是最毒、最可怕的,这还得从太监的历史说起。

阉的甲骨文

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过“阉”意的会意字,它由两部分组成,左边一把刀,右边一个F*CK的手势,隔了3000年居然一看就懂,太佩服古人创意了。

甲骨文有一段文字“庚辰卜,王,朕(剢)羌不其(死)”。大概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的武丁大败羌人(西方异族),将俘虏阉割以祭祀神灵,这是关于被阉男人的最早记录,这里要强调的是“宫刑是一种比受死更屈辱的侮辱人格的刑罚”。

虽然殷墟陪葬墓中发现了几具雅利安人的遗骸,但不能证明武丁是不是将其中一部分带回去服务“妇好”,从武丁和“妇好”有记录的感情,以及“妇好”能带兵、善征战来看,男人还未到完全说了算的时候,男权社会也还未完整到来。

由此推测,“太监”这一职业应该还没正式设立,即使有之也尚未成制,还是奴隶的干活,区别不大。

妇好的还原像

到了周朝,也就是牙牙帮忙打下的天下,开始有了使用阉人的记载。

《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和“阍人”等职,就是在宫中干些侍从、报信和看门的事,他们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是家臣的一种,而且这些人主要还是一些因罪获宫刑之人。

现在我们回到“谁的心最毒”的问题上。重男轻女思想的转变,男人拥有继承权成为了确立男权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一类意思已经变得极为深入人心,而让这些“上辱先祖,中伤自体,下绝后代”且身心已遭摧残的宦官(太监),强颜欢笑去干洒水扫地、服侍女人的活儿,有时候甚至还要看着后宫的那些事,发出“王虽不行,而已实不能”的悲叹,你说要是姜子牙看到这些,还能说出“最毒妇人心”吗?

怕是要叹口气,改改口称“最毒莫过男人的私心。为何,男人要为难男人啊?”

姜太公钓鱼

叹息归叹息,但随着王权所辖事务越来越多,王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博弈开始激烈后,宦官这个岗位需要的人就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

换句话说,就是越集权,宦官越不得了了,需要的也越多,期待值也越高。

二、近侍自带魔鬼光环

几个看门的,贴身的随从,干点杂活,报报信啥的,怎么就能“为祸天下,涂炭生灵”了呢?

当然,你要说他们一来就可以干这等大事,我也不信。但是,他们有这个必要条件。

我想,一开始或许是这样的。

右边这个是太监

一天,一个地方官要见王上,王不在。官员自持清高,呵斥小黄门转交,称“急件,立马呈阅”就赶回去办事去了。

王归,办公桌上整整齐齐摞着几十份文件,还分了类,旁边还放了一杯自己喜欢喝的茶,问:“今日有无特别之事?”答:“有,已分类好,这摞最急,后次之。”王甚满意,批阅之。

几日后,地方官因事报不及时,延误工作被责。申诉:“已报并称急办件。”小黄门对答:“已呈王上,放于急件处”,王查之,果有,此件置于垫底处,只因那日急件太多,还差一件就能看到那里。之后,但凡官员见此小黄门皆极为恭敬,偶有“孝敬”。

大家清楚了吗?这就是小黄门的权力,贴身就是贴金,自带魔鬼光环啊。大家自己脑补一下工作中,你与领导、老总身边的人一般保持个什么态度就可以明白了。

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

此后,随着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时,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干政开始出现,如赵国举荐蔺相如的缪贤、秦国景监引荐商鞅入秦。

到汉朝,《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大规模宦官当政亦在当时首次出现,东汉末年也随之成为宦官与外戚之间彼此厮*的舞台,《三国演义》中“十常侍乱政”成为黄巾军起义的主要因素就最为大家熟悉。

严格意义上说,宦官与太监是有区别的。在汉朝,侍候皇帝的人统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但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

“太监”作为正式官名的始见于宋代,孙逢吉《职官分纪》载,宋太宗在内廷置内官(女官),有尚宫及太监一词,这里的太监为高级女官职称,亦作大监。

辽代时,太监为南面官中太府监、少府监等官署的主官,下有少监、监丞。

东厂大太监曹少钦(甄子丹饰)

真正意义上的“太监”见于明代,明代宫中设二十四衙门,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各专设掌印太监一人提领。由于这些太监常由宦官出任,于是后来“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

到了清朝时,宦官统称为太监,太监一词才完全与宦官同义,也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太监”。

那么,要进入太监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除了有“欲练神功,挥刀自宫”的决心,还要有点手段,否则可就真应了“就算自宫,未必成功”的笑答了。

那么,这些猛人受宠需要哪些条件呢?

三、投其所好忠字当头

前面说过,太监的一部分来源于因罪被施以宫刑的罪犯,一部分来源于战争强行阉割。

而随着皇权的扩大,帝国的强盛,太监的需求也更多。这时,通过民间买、骗和藩属国朝贡等手段以及官吏有罪籍没者之幼童充实宦官队伍,从小培养。

如郑和就因其父与明军对抗中身亡,十二岁的郑和被阉入宫,成了侍候燕王朱棣的小太监;还有一些为求生、求官而主动自宫进宫的,像如明朝的王振、魏忠贤,清朝的李莲英。

像魏忠贤“少无赖,与群恶少博,不胜,为所苦,恚(huì)而自宫”,意思呢就是“赌钱输了,找不到办法,怨恨自宫”。到崇祯末年,太监人数多达九万余人。

魏忠贤

纵观宦官历史,要在这么多人里出人头地,“投其所好”成为了最好的敲门砖,“忠字当头”成了护身符。

春秋时期,齐国的竖刁,本是贵族公子从小进宫陪侍,因到了青春期必须离宫,为了继续留宫,自行阉割,以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

后见齐恒公“妒而好内”,就是喜好近亲性关系,就千方百计以售其奸,深得其宠。管仲曾经劝告齐桓公,这种不爱自己身体的人亦不会爱自己的君主,但最终齐桓公没有听从。

后来,桓公病危时,竖刁作乱,堵塞宫门,把齐桓公活活饿死,拥立公子无亏,成为了宦官干政的最早记录者。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再说个大家熟悉点的,作“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延年。

汉武帝听完其歌后叹息道:“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说:“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

李延年原是犯法受腐刑的宦官,因此获赦,再加上亲妹妹的皇亲加持,着实火了一把。当然,妹妹死了后,无靠的他又因罪被*。

“忠字当头”倒不是这些太监在演戏,确实是他们离开了皇帝什么都不是,不忠心都不行。

站在皇帝的角度看,正如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说过的:“讲我的幼年生活,就不能少了太监。他们服侍我吃饭、穿衣和睡觉,陪我游戏……。别人还有不在我面前的时间,他们却整天不离我的左右。他们是我幼年的主要伴侣,是我的奴隶,也是我最早的老师”。

只要给了皇帝这种感觉,关系怎么动摇得了,哪怕最后被迫要*,也是流着泪办。

末代皇帝溥仪

实际上,这些猛人的忠只是对一个皇帝的忠,不是对朝廷忠。

因此,这些靠宠幸上位的太监往往只是一朝或一段时间得势,君主一倒台基本玩完,这也注定了帝王更迭与他们生死攸关。

四、帝庸则乱帝幼则换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说的。

在宦官问题上,他深知汉代宦官乱政的利害关系,就曾下令宦官之职不得超过三品,四品为最高,并明确不许宦官干政。

但是,只要皇帝贪色好玩,哪还管得了祖训。

唐明皇与杨贵妃

到唐玄宗时,又形成了庞大的宦官集团。高力士、杨思勖(xu)无比受宠,各地奏章先送高力士过目,才送给玄宗,一般的事情他有权处理。

李林甫、杨国忠靠巴结他当上宰相,搞事的安禄山、高仙芝也是奉承高力士才当上的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宦官之患愈演愈烈,唐玄宗被宦官李辅国挟制,忧愤而死。

之后,皇权已被宦官把持。

《旧唐书·宦官》记载:自德宗贞元以后,宦官“威权日炽,兰锜将臣,率皆子蓄,藩方戎帅,必以贿成;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唐宪宗、唐敬宗、唐穆宗、唐文宗等等皇帝的“废”和“立”都是由宦官一手操纵的,致使宫闱之中充满血雨腥风,鬼哭狼嚎,有的小皇帝的下场更是惨不忍睹。

冰与火中“龙母”领导的“宦军”

这还不算过瘾的大片,这些斗争中居然还出现了“宦军”。

公元826年,宦官首领刘克明趁敬宗大醉不醒,将他挟持至更衣室并将他*死。另一宦官王守澄,则趁刘克明挟立绛王为帝时,率另一支“宦军”进入宫中,将刘克明*死,同时*死绛王,然后立文宗为帝,而此时敬宗继位还不到一年。

可以说每次皇位更迭都可以拍上一部叫座的宫廷大片,而且发挥空间太大了,相比之下《权利的游戏》中那种斗争太小儿科了。

到了明朝,这是国人最为熟悉的“太监时代”,朱元璋也曾立下戒条,还特意在宫门内竖立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宰”,还不许他们读书识字。

然而,唉,从明英宗的太监王振毁去铁牌开始,到汪直、刘谨,再到魏忠贤,从设东厂到西厂,再到锦衣卫,老祖宗说的话全都是个屁,汉唐宦官之乱全成笑话,宦官专权误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锦衣卫

宋清时候,为啥那时的太监给大家的印象不深呢?

宋朝宦官名气大点的是到宋徽宗时,童贯“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梁师成“得君贵幸,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等,为什么?因为“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再加上宋朝就一直比较挫,强敌环顾,大家记得的倒是秦桧那个奸相了。

清朝呢?皇帝个个都还努力,亲自坐镇,权力集中在了军机处,咳咳,属于集权到了极致,军机处从来就没有宦官的位置。因此,也就慈禧时出了两个名气大点的,一个给慈禧梳头的李莲英混了个二品顶戴,一个演戏不错的小德张也官居三品,但都没掀起什么大的波澜。

清廷的败落与太监没啥关系,那叫历史的车轮好不好。

五、气成之后人若新生

实际上,包括宦官为祸甚剧的汉朝,刘邦立国时也接受秦朝赵高(指鹿为马那个)专权的教训,对宦官有所抑制。但为什么继位者都阻挡不了宦官干政呢?

我想大致有三个方面,一个中央集权程度越大,君主不胜其劳,一些事权分于宦官;

一个是权利制衡的问题,皇权势弱时,感受到威胁就利用宦官削权、分权,平衡三方势力;

还有一种就是遇到懒庸的皇帝,直接什么都不管,所有权利放给了太监。像魏忠贤忽悠小木匠朱由校,一到汇报重要工作,尽挑小木匠兴趣来的时候说。

神武门

现在可以看出,相权大些的,皇权握得紧的,好像就没宦官什么事了。

而那些乱起来的,绝大多数的重要行政机构和长官都由君主的亲信、奴仆等系列派生而出,体现了“君主多用奴仆”这一规律。

在最高统治者看来,任用身边的宦官要比任用一般臣僚要更加简便、直接和有效。这种非正式的和非专业化的政治角色可以用来帮助克服官僚机构所难以完成的种种问题,成为一种在最高统治者和奴仆之间具有纯粹个人效忠关系的政治体系。

也因此,宦官只要心术歪一点(大部分太监因为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基本都歪),必然大乱。

司马迁像

我们还是先说一说流芳百世的宦官吧,要不跑题了。司马迁,先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任中书令就是皇帝身边的高级秘书。

虽成“太监”,但仍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蔡伦,造纸的那位,铁匠家庭出身,那个时代妥妥的工科男,他也是,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还有七下西洋的郑和……

郑和下西洋

那么,大家看一看,这些身残、心残志不残的他们,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

现代心理学家则认为,一切形式的神经病和发展的故障都是失望和自卑的表现。而生理上有严重缺陷的人,社会歧视对心理产生的是一种负强化的作用。

这种作用能造成强大的思想压力,但在一定条件下,压力也可以转化为动力,这被心理学称之为“补偿成才规律”。

因此,我们回到葵花宝典中的先决部分,“气生之法,思色是苦。厌苦舍离,以达性静。性静以后,手若拈花。气成之后,人若新生,妙及无比。”

是不是特别有所领悟?呵呵,这就是我从宦官历史中看到的毒鸡汤。

挥刀宰的是无奈的过去,曾经的社会毒打,要有强大无比的毅力,勇往向前!加油!

我是易视杂说,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和讨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