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和江湖的那些事儿

侠客和江湖的那些事儿

首页角色扮演侠客与江湖更新时间:2024-08-02

国人似乎都有一个侠客梦,梦想仗剑走天涯,梦想惩恶除奸,扫平世间一切不平事,好一个快意恩仇。每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中,都绕不开侠客,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武侠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从小,我总有个疑问,为啥古代会有这么多的侠客,又为什么古代的侠客们行侠仗义,去*坏人,却没有官府去管他们?江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一、 侠的起源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是侠。从侠字的文字来源来分析,《说文解字》中记载:“俜,侠也”。段玉裁注:“甹部日:‘甹,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甹。’然则俜甹音义皆同。”甹字最早可能起源于是古代长安一带的方言,当时的老百姓把社会上已普遍出现的轻财重义的民间武士称之为“甹”,也写作“俜”。因此,侠指的就是这类凭借武艺舍己助人的人。

《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一段话:“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此五者,邦之蠹也”。文中的带剑者指的就是游侠刺客。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在战国时期,游侠刺客已经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群体了,所以才被法家的韩非子归为危害社会法度秩序的5类“蛀虫”。

那么侠到底是源于什么时候呢?

这个问题目前争论很多,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但都未能达成一致。目前关于侠起源的说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认为来源于儒家。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訄书》中的《儒侠》一节中有这样的记载:“漆雕氏之儒废,而闾里有游侠”,认为侠客起源于儒家的漆雕氏之儒。

漆雕这个姓氏原本是一种职业技能称谓,是以漆来制作、装饰精美实用器皿的工匠的称呼,后来这些工匠以职业为姓。漆雕开是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漆雕氏之儒是儒家八大学派之一。相传,公元前489年,孔子和弟子在返回蔡国期间,路过漆雕开的家乡,也就是今天河南省上蔡县鸿隙湖村,突遇倾盆大雨,孔子一行没法再往前走,只好住进漆雕开家。漆雕开家并不宽裕,连续数日的雨天一大帮人在漆雕开家吃喝,很快就把存量被吃光了。为了不让孔子他们挨饿,漆雕开就冒雨独自一人到鸿隙湖里采藕为老师充饥,不幸落水遇难。漆雕开的著作《漆雕子》虽已失传,但通过《韩非子·显学篇》能很明显看出漆雕氏之儒的特点。“漆雕之议,不色挠 ,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藏获,行直则怒于诸侯 。” 意思就是说漆雕氏之儒在遇到威胁时脸色不露出屈服顺从的表情,眼睛不露出怯懦躲藏的神色。自己行为理屈时,就是对奴仆也要进行躲让,自己做得对的时候,就算是对诸侯也要发怒。这种尚勇任侠的特点与游侠很相似。

第二种说法就是来源于墨家。如鲁迅先生曾说,“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闻一多先生也指出,“墨家失败了……产生所谓游侠了”。冯友兰先生的《原儒墨》中介绍:贵族政治崩坏以后,失业之人乃有专以帮人打仗为职业之专家,即上述之侠士。

“路见不平一声吼 嘿 该出手时就出手 风风火火闯九州 ”,墨家弟子就是秉承这种思想的好汉。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爱好和平,讲求帮扶弱者,除暴安良,打抱不平。当年,鲁班发明云梯后,楚王就想利用这个云梯去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立马命令弟子禽滑厘带领300多人去帮助宋国守城,同时自己只身一人徒步十日十夜去到楚国。他先是和鲁班进行了辩论,结果就是说服鲁班,楚国攻打宋国是不义之战。而后,他又在鲁班的引荐下,去说服楚王,并在与鲁班的“沙盘”攻防演练中打败了鲁班。最终,墨子成功地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止楚攻宋这一留名千古的义举就是墨家思想的真实写照,站在平民的立场去反对苛政,反对战争,只要听说哪位诸侯要发动侵扰弱国的不义之战,马上率领弟子们日夜兼程前去制止和协助弱国守城,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绝对是侠的最高境界。

也有认为与儒家、墨家无关的说法。比如郭沫若先生,他在少年时期认为侠客源于墨家,但随着后来的不断研究,他又认为儒家、墨家、道家等群体中都有侠,所以不应当归结于一家或两家。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的统治逐渐名存实亡,士阶层因为原有贵族衰落,开始失去庇护,失去贵族身份,流落到民间。而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争相招揽各类人才。流落到民间的士就奔走于各国,投靠各路王公贵族,试图凭借自己的学识、武艺去为了谋求自己的理想抱负,获得更好的地位。这类人可以分为文武两种,擅长于诗书礼乐、能言善辩的就逐渐演变为之后的儒家、法家等学术流派;擅长武术的,做了刺客或流散各地成为游侠。比如战国时的荆轲,就是早期“游侠”的一种。在战火纷飞的斗争中,武力肯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因此,侠最初由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转变而来这个观点应该是更为准确的来源。

二、侠客的发展历程

1、初登历史舞台

接上文,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争夺地盘的需要,大量尚武的游侠得以施展抱负。这时期的侠,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主要是为了统治者和政权服务的。

2、侠客群体的“扩容”

最早的侠客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转化而来的“士族之侠”,属于贵族阶层,主要为政治服务。秦汉以前是否有平民侠客,很难找到史料支撑。但通过《史记·游侠列传》,我们明显看到,汉代的时候已经有了郭解这样的布衣之侠。郭解生平的事迹,更多的是一些“街巷邻里”之事。汉武帝时期,洛阳有两家人发生矛盾,整天打打**。城里有头有脸的士绅去调解了多次,都无功而返。有人就请当时赫赫有名的大侠郭解来帮助调解。很快,在郭大侠的威名下,两家人都非常给面子,很快答应了和解。郭解还叮嘱那两家人再去找洛阳城当地的大佬们做一次调解,郭解做了好事却还不留名,把功劳让给当地大佬,给足当地大佬面子的做法,实在是非常智慧,也显得他是多么仁义。

汉代类似郭解的侠还有很多,按《史记》的分类,当时的侠客按照阶层和出生,已经可以分为卿相之侠、布衣之侠、闾巷之侠等多种类型了。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严厉限制和打击游侠阶层在内的各种民间势力最终激起民愤灭亡的教训,对侠客的打压有所放松,容许民间势力代替皇权在某些地方进行治理,让侠客迎来短暂的黄金时代。(这里顺便解释一下“江湖”,汉代初期的侠客就在当时政府一定范围的放权之下,成为游离于皇权秩序之外的社会势力,他们也一定程度上承担着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事务,这种游离于政府之外的小社会,就是我们常说的江湖。)

同时,这个时期,侠客群体发生了变化,从周游列国的“游士”趋向本土化了。比如《史记·游侠列传》:“自是之后,为侠者极众,敖而无足数者。然关中长安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卤公孺、临淮儿长卿、东阳田君孺,虽为侠,而逡逡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些“侠”都标明了其势力范围。

又如《汉书·游侠传》:“万章字子夏,长安人也。长安炽盛,街闾各有豪侠,章在城西柳市,号曰:‘城西万子夏’。”这表明当时长安城内,“侠”划分了各自的街区范围。近现代社会城市乡村的出现的各种帮派都有自己地盘,都互相井水不犯河水,和上述的这种情况简直如出一辙。

3、游侠的消亡

游侠这个群体从产生之日起,就与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军阀混战,游侠群体应运而生;秦朝大一统后,他们又称为法家认定的“五蠹”之一,是被打击的对象;汉代初期,为了国家的稳定,又短暂的放权,允许侠客们参与社会治理;但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大一统专制政权的需要,对游侠是彻底取缔策略,执行了打击限制大臣养客、强行迁徙甚至捕*等强力政策,汉武帝之后,很难再看到史书关于游侠的记载了。

4、侠文化的兴起和繁荣

虽然自汉武帝以后,游侠阶层逐渐消亡。但是在民间,侠客们重义轻利、仗义助人、豪爽痛快、一诺千金的侠义精神却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唐代开始的的经济大繁荣,侠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具有了更多的个性化特征。大诗人李白《侠客行》描述的“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种独来独往的潇洒剑客形象便是当时典型的侠客。唐代侠客之风极为盛行,公孙武达、段志玄、杜伏威等名将,都是游走在江湖的豪侠俊杰。大诗人李白、陈子昂、杜甫也都颇有游侠风骨。游侠文学也开始不断涌现,比如《虬髯客传》《聂隐娘传》等,《全唐诗》中咏侠诗也达到五百多首。

到了宋代,不抑兼并的农业政策,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游民。游民的大量出现,逐渐发展为组织性质,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使江湖文化和帮会文化在此基础上拓展。从这时候开始,侠客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门客,逐渐成为反对昏庸政府和贪官污吏的对立者,比如天地会和洪门。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空前强大的专制皇权,侠客文学不得不向皇权做出妥协,所以我们看到《水浒传》别名有叫《忠义水浒传》。梁山108位英雄一开始都以个人身份行走江湖,然后梁山结义形成组织化,但最终却不得不选择招安,妥协于皇权正统。忠,实质就是向皇权正统性的认同。

而到了近代,由于没有了古代时候的文字狱等严酷管制,武侠小说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金庸、梁羽生、古龙等新派武侠小说家的出现,塑造的萧峰、郭靖、楚留香等各种风格迥异的大侠,让侠客文化彻底绽放开来。

三、总结

两千多年的侠客发展史,无论侠客群体如何变换,一诺千金、舍己助人、追求公平、不畏强权的侠客精神从未有变。这些优良品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被全民所推崇和信仰,也早已成为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价值追求。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