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东南20公里处贵溪市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龙虎山与龟峰被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世界地质公园、中国道教发祥地——龙虎山秀立于江西鹰潭境内,景区面积220平方公里,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这样描绘龙虎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
龙虎山素有“千古名岳,道教仙山”之美誉。自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于东汉末年在此肇基炼丹创立道教以来,天师世家在龙虎山传承了63代1900余年,一姓嗣教时间之长,历史上无人能望其项背。其曾“统领天下道教事”的崇高地位和对中国乃至世界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被世人尊封为“南张北孔”,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一道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龙虎山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山水天成,美轮美奂。大自然亿万年的沧桑变迁、精雕细刻,成就了龙虎山千峰竞秀、屏矗墉回、灿若朝霞的丹霞绝景。一江翡翠般清莹碧透的泸溪河水在神奇隽美的群山间静静流淌,山刚水媚,俨然是一幅天然大国画。顺着泸溪河乘筏漂流,筏在水上漂,人在画中游,两岸风光神奇迷离,令人恍若置身于梦中的世外桃源。
龙虎山又是崖墓的天然博物馆。据科学考证,龙虎山崖墓是中国历史最久远、崖墓数量最多、出土文物最珍贵、安置位置最险要的崖墓葬群。其出土的十三弦琴和斜纺织机构件均比历史记载早千余年。2600多年前古越人遗存的崖墓文化,留给世人许多千古未解之谜。早已湮没了生活足迹,不知魂系何方的古越族人为什么要将仙逝者安葬于千仞悬崖之上?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又是如何完成这一壮举?古越族人在2600年前曾创造了怎样的文明?串串疑问让人皓首穷经,百思不得其解。
龙虎山无与伦比的地质地貌奇观、完美的生态保护和蕴藏其间的厚重文化,令国内外专家和游人无不叹为观止。龙虎山作为道教文化的屋脊,山水交融的典范,天人合一的仙境,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
2010年8月2日早上5时06分,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了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为世界自然遗产,江西龙虎山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
龙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说,《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方圆 200 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笼,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并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称;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于山巅峰下河旁岩上,据山志所载原有大小道教建筑五十余处,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宫、正一观、天师府、静应观、凝真观、元禧观、逍遥观、天谷观、灵宝观、云锦观、祈真观、金仙观、真应观等等,因屡遭天灾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毁废,今仅存天师府一座,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历代天师及《龙虎山志》称之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灵都会”、“仙人城”之誉;为张天师后系世居之地,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西南部。其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谓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云:“龙虎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两峰对峙,状若龙虎。”二谓据张陵故事得名。
正在加载龙虎山
①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二云:“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
②后说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识见。道教称其为第三十二福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云:“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
③龙虎山是天师道发展至龙虎宗时张陵后嗣世居之地,是龙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该山以张陵后嗣入居最早,据天师道士称,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永嘉(307~312)间已赴龙虎山,即龙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师道演变为龙虎宗在三国或西晋。此说疑点很多,缺乏佐证,很难当作信史。从古碑刻文字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张天师庙,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一代张秉一,此见五代南唐陈乔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铭》:“道之将行,必先于崇奉,乃诏执事建天师新庙于信州龙虎山。……二十一代张秉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再光先构,不亦宜乎!”
④从道教资料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观,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第二十代张谌,此见娄近垣所撰之《龙虎山志》卷二。该卷《上清宫》条称上清宫原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箓坛,唐会昌中,赐额真仙观。”⑤卷六《张谌传》曰:“二十代谌,字子坚,唐会昌中,武宗召见,赐传箓坛额曰真仙观。”⑥张盛建传箓坛不尽可信,张谌时武宗赐额传箓坛,似近史实。 龙虎山
从唐会昌至五代末,在龙虎山嗣教的张道陵子孙为二十代张谌。此期所建宫观为真仙观、张天师庙,和另一座三清观。
两宋时期,张道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期间龙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师外,又出现了大批有名道士。其中,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
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然自汉至今,桑海靡常,多数宫观早已废圮,保存者唯有天师府。
龙虎山确有龙山和虎山。形似龙与虎。但本志所记述的不仅仅指龙山虎山,也不是历史上贵溪县所属的龙虎山范围。自20世纪80年代设立景区管理机构、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业以来,龙虎山的境域范围几经变更,至本志编纂时,鹰潭市划定以仙水岩为中心的约200平方心里的范围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所辖,本志所记述的范围即为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的规划范围。
龙虎山的地理位置,依照区域演变发展的历程,只有分为4个不同层次的地理单元,才能分别界定其范围。
一是张道陵炼丹处的龙虎山。为道教肇基之山,是百里龙虎山区的心脏。
二是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以清乾隆五年(1740’)娄近垣编撰的《龙虎山志》所记述的范围为代表。
三是现时龙虎山风景旅游区。:以今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的辖区为范围。
四是规划建设中的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其范围以仙水岩风景区为中心,约200平方公里左右。古籍中关于龙虎山的位置及其在道教创立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如下记载:清乾隆版《龙虎山志·卷二山水》:“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按:应为仙源乡)。于天官斗牛之分野,星纪之次也。其地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迭为吴楚地;秦并天下,属番县;汉属豫章郡之余干;隋唐间属雄石镇。唐上元元年(760)置信州,永泰初(765)割余干、弋阳地置贵溪县,山在其境内。东距广信府二百里,西距饶州府三百里。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道书第二十九福地电。”
清乾隆乙巳年(1785’)版《留侯天师世家宗谱》(此处录自清光绪十六年[1890]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最所修宗谱):“上清龙虎山图序”:“ 第三代系师(鲁)嘱第四代天师(盛)日:‘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剑经篆往住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四代天师自汉中还鄱阳人龙虎山,得其故栖,为世居之图。,”同谱“天师世家”:“四代盛…·携印剑经莱,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莱,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
元赵道一所辑《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九:“盛,字元宗,历奉车都尉、散骑侍郎,封都亭侯。尝喟然叹日:‘吾先世教法,常以长子传授;而诸兄皆不娶,可使至此无传乎?’西晋永嘉中,然夜望大江之东,有瑞气彻天,谓其妻日:‘是可成吾丹矣!’乃弃官南游,至鄱阳郡,望之日‘近矣’,即山行五日,至一处,山岭秀丽,登而喜日:‘吾得之矣!’山顶有真人丹穴、井灶存焉,乃昔日炼丹修养之地。:遂就其井穴左右结庐。:居一年,(妻)卢氏来寻之,遂与同居此山,得一子。(原注:一云卢氏携一子自蜀来处山之下。)居九年,丹成,一日,尸解而去,人呼其龙虎,子孙多居山之北。”
据此再参以其他有关记载可知,先是张道陵于东汉时遍历天下山川,自淮人鄱阳,溯流而上,最后选中此山炼丹修道,丹成而名此山为龙虎山;后又在西仙源壁鲁洞(龙虎山东北7 5公里)得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为其晚年二次人蜀创立道教奠定了基础。后百余年,张道陵曾孙张盛遵祖训从汉中回归龙虎山,觅得曾祖丹灶故址,与妻、子定居于此;并建传篆坛,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天师,广收徒众,创立了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道教龙虎宗正一道。此后,正一派天师世代在此居住传教,龙虎山遂为道教第一名山、正一派祖庭。
龙虎山位于上清溪中游北岸,从溪上仰望,其状确似一龙一虎相峙,主峰大虎头海拔253米,面积约l 5平方公里,最近处村庄为龙虎山镇龙虎行政村兰车自然村,在山西南麓。:从龙虎山下溯溪而上,距天师府6公里、上清官7公里;顺河而下,距云锦石1公里,仙岩2 5公里,排衙石3公里;距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驻地5.5公里(公路加水路里程)。
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位置
自张盛回归龙虎山创建坛宇招徒传教以后,其子孙世袭效法,修真味道,传经授篆,治病御灾,历500余年。:至唐初,开始受到朝廷重视,加张道陵汉天师封号。宋元明清,历代天师频频奉召人觐,以“虚心正身,祟俭爱民,以保天下”之说和养生祛病之术,越来越受到皇帝的尊祟与扶植,不断颁给封诰赏赐,先后命“掌管江南诸路道教事”、“掌天下道教事”,秩视一、二品,“其特恩例侯伯爵”,“其权力似重于卿相”。上清宫、天师府相继赐帑营建,规制宏大壮丽。四方道徒云集龙虎山,成为道家之总会,不少道士各择仙乡胜境自建院观,以为修炼之所,道教建筑遍布龙虎山区,曾有十大道宫,八十一道观,三十六道院。“观宇整饬,飞甍丽栋,映掩山水;崇台邃阁,缭绕山林。”上清溪两岸的奇峰、崖墓,也都被蒙上道教神秘面纱,染上仙气,被称为“仙岩”、“仙棺”、“仙人城”、“神仙窟”,引得天下文人学士、达官贵人纷至沓来,既谒龙虎福地,亦兼探奇揽胜。元吴澄(1249-1337)《仙岩玄禧观记》载:“川流中贯,风帆上下,探僻探怪者时时而至。昔陆文安公(陆九渊)偕文学士七十八人游览,留其名氏。”78人“组团”泛舟游仙岩,可见宋时这里已是游览胜地。
总之,宋元明清时期,名扬天下的龙虎山,巳不是仅指龙山虎山,而是形成了一个由张天师直接掌领的“道区”(也是著名的游览区),包括以龙虎山为中心的上清溪沿岸的众多山水胜境和道教官观府院。号称“百里龙虎山”。明初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1340~1410)《题龙虎山图》日:“道区今昔著江东,虎踞龙翔万壑雄”。即指龙虎山道区。
对这个历史上的龙虎山道区,清乾隆版《龙虎山志》大致划出了它的范围。该志《山水卷》共记载了自然地理实体128处(其中山20、岭4、峰25、、岩3l、石21、洞6、溪l、池5、井9、泉2、渡l、桥2),除2处(鬼谷山距龙虎山40公里、巴山在崇仁县南30公里)外,所有126处都在以龙虎山为中心的15公里范围桩内,即从象山(应天山)、圣井山到仙水岩、排衙石、碣石的上清溪两岸的山水胜景。该志《院观卷》共记载宫观院庵63处(其中宫9、观40、院9、庵5),绝大多数也在以上清官为中心的15公里范围之内,只有9处在此范围以外的余江、金溪、饶州及贵溪县鬼谷山。乾隆版《龙虎山志》记述的龙虎山道区范围,与当今的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范围,大体相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