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修仙:漫漫修仙路,其实最终修的是人心

古人修仙:漫漫修仙路,其实最终修的是人心

首页角色扮演修仙长歌行更新时间:2024-05-11

很多人对于神和仙的概念是混淆的,因为这是个词语组合,很多人看到后就自然的会联系到一起。

其实这是不对的,古代时,神和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神和仙是分开的,用现在的话说,这两个不是一个体系的。

那么,古人是如何区分的呢?一句话:神在天,仙在山。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上的是神,是自然的住在天上的而仙则跟神完全不同,在古人心目中,所谓的仙,全部都在山上或者山里。也就是说,古人认为,仙是人间之人修成的,他们得到了某种契机后在某个海外仙山中得道,然后成仙,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众生之中。

两汉乐府《长歌行》中是这样写仙的: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仙人和天上的神有根本性的不同。当然了,关于仙道,古人在诗词里写了太多,可在严肃文献里也并不少见,南朝宋时刘敬叔编撰的《异苑》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陶侃,字士衡。微时,遭父艰,有人长九尺,端悦,通刺子,字不可识,心怪非常,出庭拜送。此人告侃曰:吾是王子晋,君有巨相,故来相看。于是脱衣帢,服仙羽,升鹄而腾飏。

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人心目中,活人无法成神,但是可以修仙。今天咱们只说仙道。那么,古人是怎么看待仙道的呢?

一、什么是仙

古人究竟是什么时候认为人是可以得道成仙的?这个其实并没有个确切的记载,但我们查阅古籍文献的话,会发现汉朝时是个大爆发期,魏晋南北朝时大成。

东汉末年,刘熙《释名》里这样解释仙:

老而不死曰仙……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气常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

这里说得很明白,人活得长久了,正气常存,众邪不侵,久而久之累积下来,就会变形成仙。

《释名》是一本探求事物本源的佳作,刘熙在这里这样解释仙,说明这是当时人们的主流思想,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并且坚信不疑。

晋代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中这样说:

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想成仙,首先得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如果不修德只求方术,那么最终也无法得到长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点:首先如果想要求仙,你得具有一定的美德,有一定的德行,其实这里是教人向善和教人孝义为本,然后可以看出来,求仙为了长生。

而在漫长的古代历史和古代传说中,黄帝是首先成仙的。黄帝的传说很多,相比其它人,他似乎特别受人崇拜和喜爱,在口口相传和古籍文献记载中,黄帝都是被赞美的。

当然了,咱们说的并不是什么志怪小说,野史传说,而是正规的史料记载,比如在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珣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龙七十馀人,乃上去。

翻译过来就是:黄帝开采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鼎。鼎铸成后,有龙来接。黄帝骑上后,群臣和后宫后妃跟着骑上龙的有七十余人,龙即飞上天去。

但他并不是直接写的,更没有写在“五帝本纪”里,而是写在了“孝武本纪”里,为什么要这样呢?说明司马迁还是挺严谨的,成仙之事,太过虚幻缥缈。

 黄帝因为德行好,最终成仙。所以,后世那些自认为有黄帝之功的皇帝也想得到这样的待遇,也想成仙,这就是后世皇帝的漫漫求仙路。

二、求仙之路

说到求仙求长生,人们脑海中肯定首先会出现秦始皇,他对长生很执着,无数次派人去寻找海外仙山,妄想着得到不死灵药,从此长生不老。确切来说,他是第一个刻意求仙的人。

正规史料中,比如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秦始皇求仙之事下的笔墨也并不少,除了一笔带来的记载,甚至还有整段的记载,这在一个帝王本纪里所占的篇幅是极大的。秦始皇的成仙之心也的确执着,司马迁在里面是这样写的: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

大至意思是:卢生劝始皇说:“我和其他人寻找灵芝奇药以及仙人,常常遇不上,好像有东西伤害它们。仙方中要求,君主时时隐蔽行迹。来躲避恶鬼……这段话很长,整体上,方士卢生劝秦始皇想要得仙药,想要让仙人来找自己,就必须要隐蔽行踪啥的,于是秦始皇照做。

张艺谋电影《英雄》里,人们去刺*秦始皇时,镜头里出现很多纱布做成的布帐,这个不是乱来的,是有史料记载的。正史里记载,为了让仙人降临,甚至是临幸后宫时,秦始皇也搞得神秘异常,谁泄漏出去要是死的。

我们有时候看史料也是挺有乐趣的,《史记·孝武本纪》通篇其实没写啥内容,都是写求仙的: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

我曾游历海上,见到安期生,他拿了枣子给我吃,像瓜那样大。安期生是仙人,能来往蓬莱山中,他只见跟他的道术相合的人,不合的人就隐匿不见。过了很久,李少君患病死去。天子以为他是变化飞升而不是死去,便叫黄、锤之人史宽舒等继承少君的方术。

为什么说有意思呢?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和汉武帝是同时期的人,他写本朝皇帝的传纪,自然是要过汉武帝的目的,里面有内容其实有些会失真,但求仙之事却保留了下来,这说明在当时,汉武帝认为求仙并不是什么丑事。

但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以后,人们明白求仙之事太过虚幻,后面的皇帝再没有像前人那样执着于成仙。

三、成仙之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神话志怪小说最火爆的时代,人们谈虚论玄,出了很多这方面的小说,因此,这时期也出了大量成仙得道之人。道教学者葛洪《神仙传》里写了老子成仙: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赖乡人也。其母感大星而有娠,虽受气于天,其母怀之八十一岁乃生。生时,剖其母左腋出,出而白首,故谓之老子。云母到李树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治鬼养性,绝谷变,役使鬼之法。

葛洪《神仙传》里写了不少人成仙,而他最终也被人写成了仙。南朝宋时,何法盛编撰的《晋中兴书》中记载:

葛洪,字稚川,亡时年八十一,视其貌如平生,体亦软弱,举尸入棺,其轻如空衣,时咸以为尸解得仙。

如果我们查阅典籍就会发现,这些关于成仙的记载,多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和汉朝时,唐时以后,这方面的记载或者志怪小说大减,当然也不是说没有了。可人们对修道成仙之事已经很释然,正如唐末宋初时,名字已经不可考的一位作者写的押先韵七言绝句《失题》中写的那样:

东上波流西上船,桃源未必有真仙。干戈满目家何在,寂寞空山闻杜鹃。

是啊,这世上又岂止是桃园没有真仙?整个人间又怎么会有仙道呢?如果生活和睦,为人和善,那么终其一生过的都是神仙一样的生活,假如生性暴戾,就算是锦衣玉食终不会得到心安。我们好像是在说仙道,说古人对仙道的理解。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人所认为的仙道,就是善孝为本,德行一生,这样的人,不得仙道而胜似仙道。而这样的善孝为本,又怎么可以分出古代和现代呢?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推崇的优良传统。为人善孝,自然心宽,心宽则长寿,这才是古人所认为的仙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