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地区特有的民俗——轩辕车会

黄山地区特有的民俗——轩辕车会

首页角色扮演轩辕传说更新时间:2024-04-21

轩辕车会,顾名思义,是与轩辕有关的民俗活动,它流行于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一带。黄山一名的由来,与传说黄帝曾在此山中炼丹修道有关,据记载黄山是“轩辕黄帝栖真之地”。黄山有很多关轩辕黄帝的传说,历史遗迹也随处可见,如始建于唐代的“轩辕古刹"、传说黄帝炼丹时所用的“神仙洞”和“炼丹台”、黄帝洗药的“鼎湖”、黄帝居住的“黄帝宫”以及祭祀黄帝的“黄帝坑”,还有七十二峰中的第一大峰轩辕峰就位于“轩辕车会”活动中心——黄山区仙源镇的上方。

古徽州山越人尊称轩辕黄帝为“车公”。相传中原的部落首领公孙轩辕来到江南的黄山,向容成子学习天文和道术,向浮丘公学习炼丹,同时将中原的造车技术以及国家治理经验带到了南方。

车会的核心区域是仙源镇和甘棠镇。仙源镇位于黄山区城东郊,与甘棠镇相距3公里,唐朝之前称为沙镇,唐天宝四年(745)设太平县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县城所在地。城内街巷纵横、曲径通幽,为石板或卵石铺面,店面、作坊鳞次栉比,屋宇整齐,有直街、横街、后街,巷弄有城弯巷、天官巷、黄家巷、郑家巷、方家巷、周家巷、黄平巷、崔家巷等二十余条,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仍存麟凤桥、板石雕刻等文化遗迹。唐天宝六年(747)将黟山改为黄山后,太平县人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逐步兴起,经久不衰,“车公大会”成了当时这里人们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当地俗传为“滚车”,实际上是一种纪念黄帝的祭祀活动。

根据黄山民间对车公大会起因的解释,“滚车”除了驱魔逐邪外,因为轩辕黄帝是华夏人文始祖,故该活动还有纪念祖先,从而统一民族思想、强化民族意识、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的作用。

元代时,这一活动因事关祭祀汉民族始祖,受到元蒙政权的遏制,人们改用“车公”之名很可能就是为了回避元王朝的忌讳而采用的俗称,“黄帝”祭祀场所也改成了“车王殿”。明代,群众在县城南门外建了“忠烈庙”。清顺治年间,甘棠的“车王殿”又变成了“东平王庙”,但其祭祀活动和内容还是滚车大会,百姓也依然称呼“东平王庙”为“车王殿”。

无论是“忠烈庙”还是“东平王庙”,皆要在这里举行车会活动,公推会首,经费源于百姓捐助,两处各拥有八辆“火轮车”。所谓滚车,即是滚轮。轮圈圆形、木质,全高八尺四寸,宽六寸(老尺,一市尺等于老尺九寸五分)。由大圈、子圈、车轴、幅条、头道档、二道档、短撑、木栓和铁嚓组成;大图两面漆黑底绘朱红色火焰图案(风向左右一致),子圈漆兰底白花,铁嚓本色,其余朱红,每辆车重约五百多斤。

火轮车白天在道路、街道、广场活动,凡能通车的祠堂、庙宇、商店和住户的门前都要滚到,以降福祛邪。家家或炮竹迎接,或给车披红,或*公鸡淋血祭车。“车手”即滚车人都是参加车会的男性青壮年,一般两人滚一辆车,技术高的则一人独操。滚法有“平滚车”、“夹篱笆车”、“飘反车”、“发绕车”、“拍绕车”、“螺旋车”等多种,有一人一车,有两人一车,任何一种滚法都要注意车身上的火焰图案的风向。

一辆火轮车五百多斤,两人合滚一辆难度并不太大,会的人也多:一人独操一辆,且采用发绕车、拍绕车的形式,则需娴熟的技巧;螺旋车需要有点武功底子再加技艺精湛,每一出手都会博得观众惊叹。绕车、螺旋车在广场表演时,车手和几千观众齐声呐喊助兴,锣鼓、鞭炮声震天动地。

会期于每年农历七月十八日开始,先将车从庙里请出洗净浸泡,谓之“洗车”;十九日试车试路,会首给每辆车披红,谓之“落地车”;二十一日“出车”,先在轩辕黄帝塑像前焚香、烧黄表纸、放鞭炮出车上路;二十三、四两日“正车”;二十四日傍晚“祭车”,会首焚香烧纸,还*一只公鸡将血淋在每辆车上,然后“收车”进庙,这一届车会结束。庙外滚车,庙内唱戏。日场戏车不进庙,戏不散锣。

七月下旬正值农闲,加之当时文化生活贫乏,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幼都来看车会,俗语“七月二十四压断街”,形容观众之多。车会盛况也带来了商业繁荣,不仅本镇商家的生意兴隆,且四处商贩云集、百货俱全。

《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之安徽——轩辕车会,谨作学习摘记,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