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云梦伴平生: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回顾​ | 宝树《星云十五》

星海云梦伴平生: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回顾​ | 宝树《星云十五》

首页角色扮演星云纪福利版更新时间:2024-06-10

编者按:

  为做好2024科幻星云庆典关于隆重庆祝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的相关活动,回顾总结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办的历程,充分展示华语科幻共同体团结的韧性,即日起将《星云十五》纪念文集内容陆续刊载。

  文集中的系列文章有以简史的笔触梳理星云奖十五届的发展轨迹、艰难坎坷和不凡建树,特别是呈映星云奖评奖机制、品质规模、宣传影响不断完善、提升和成熟的风采,展现星云奖的实践经验、贡献价值和史料意义;也有从科幻人发起、参与和成就星云奖的多维度视角,以口述史的方式讲述与星云奖同行、在星云奖此刻的故事,彰显科幻人锲而不舍的品质和性格,作为星云奖求索进程的亲历和佐证。

  现将文集部分摘录。‍

星海云梦伴平生

——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五周年回顾

宝树 / 文

  华语科幻星云奖已经走过十四个春秋,即将迎来第十五届盛会。继往开来之际,组委会邀我作文以纪。我在星云奖的参与者中,不过是普通一兵,写来也难称有多少史料价值。但十余年来,参加星云奖已经变成了我人生中一个难以或缺的部分。可以说回顾星云奖,也就是回顾我十余年来的科幻生涯,许多回忆与思绪也如云般展开……

  我第一次参加星云奖典礼是在2013年,不过早在几年前,我已和星云奖有过一些奇妙的命运交错。

  2010年8月8日,第一届星云奖在成都颁奖的时候,我还在欧洲留学,对新生的星云奖自然一无所知。但极其巧合的是,就在这几天前后,我在电脑上写完了自己第一篇完整的科幻小说《关于地球的那些往事》。这篇小说我发在网络上,颇得到一些赞誉,让我有勇气去挑战更有创意和难度的科幻创作,最终把我带到和星云奖会合的轨道上。所以,我的科幻生涯可以说是和星云奖同步开始的。

  2011年,我开始有一些科幻作品的发表,逐渐认识一些科幻界的重磅人士,知道了星云奖的存在,也很关注大刘的《三体Ⅲ:死神永生》获得星云奖金奖等消息,不过还没觉得和自己能有多少关系。到了2012年,拙作《在冥王星上我们坐下来观看》惊喜地入围了第三届星云奖的短篇单元,获得银奖,这是我得到的第一个星云奖奖项。不过当时仍在国外,无法回国参加星云奖,连奖杯也没拿到,只能在网上看看别人发的照片,望而兴叹。

  我于2013年夏正式回国,不久便欣喜地得知拙作《安琪的行星》入围了第四届星云奖的短篇单元。当年秋天,我终于能够一偿夙愿,来到太原参加第四届星云奖的颁奖。这一届我获得了短篇和新人奖的两个银奖,收获不小,但比起得奖来,意义更大的是参与活动本身。这不仅是我第一次参加星云奖,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内科幻界的大型活动,第一次和许多联系好几年也思慕已久的师友见面,更是第一次感受到喝酒撸串的中国科幻“优良传统”。会后我写了一篇参会感想,题为《星屑云絮录——第四届星云奖参会杂记》,在此请允许我略引用几段当年的文字。虽然是粗糙的流水账,但比现在能写下的任何文字都更能表达当时的热烈氛围和自己的雀跃之情:

  第一次参加星云奖颁奖典礼,也是第一次来太原。迎泽大街好宽啊,车也好多,好车也多,好多车也……在宾馆和一群男女擦肩而过,一眼就认出小姬,忙叫住,说了好几句话后,才发现边上的高瘦帅男子是姚海军老师。姚老师佯怒道:为什么你看也不看我一眼就奔小姬去了?我大喊冤枉,她发的照片实在太多了,每天都看到,就跟条件反射一样,想认不出来都难!随后见大刘、吴岩、董仁威等老师,虽然大都是第一次见面,但平常网上交流颇多,所以也不太拘束……我送了大刘一部Dozois编的13年科幻年选,大刘透露,正在研读历年美国星云奖和雨果奖入围作品。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啊。

  晚会前和王晋康老师聊天,提到我很喜欢的他的几部作品,如《时间之河》和《蚁生》。我说《时间之河》里对90年代的企业生态写的特别传神,王老师笑谈这是因为他有下海的经历。刚想问前面文革时期的爱情故事是不是也有所本,大刘这时过来插口,说时间旅行有一个大悖论,比如你回到20年前,那时候地球还不在现在的位置,你不是被扔在太空里了吗?想不到引发了老王的反吐槽:你那个“慢雾”说光速可以降低到第三宇宙速度,16.7公里/秒,可是地球公转速度就30公里/秒了,那让地球怎么转?大刘也不禁哑然。

  最令我感动的一幕出现在最后,大刘好几次主动去向另一桌的志愿者们敬酒,一个志愿者激动地说:“您对我们科幻迷——”大刘立刻纠正说:“是‘咱们’科幻迷,别不把我当自己人。”虽然类似的话,以前也见他在采访中说过几次,不过今天在现场看到,还是很感动。没有矫情客套也没有故作平易近人,就是一个科幻迷自然而然的呈现。虽然每次出场的掌声和喝彩都是最多的,外在的名声地位对他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和天南海北的同好们一起,在无尽的星辰大海中探索遨游。我想,这也是星云奖本身最实在和最真切的意义吧。

  2014年第五届星云奖在北京举行,我再次欣然与会。这一届的主要看点是大小刘——刘慈欣和《三体》的英文译者刘宇昆的会面。我也现场见证了这令人激动的一幕——现在回想,这件事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开始。刘宇昆兄也翻译了我的一些作品,这次见面,把臂同游,畅聊欢饮,实在是人生快事。

  不过,这一届还有和我关系更直接的一件大事。我的长篇小说《时间之墟》入围了最佳长篇单元,不过竞争的作品都很强。评委会主席是韩松老师,颁奖前见到韩老师,他微微叹气道:“你这本书不太行啊。”我本来没抱多少希望,但听了竟有些失落,不过颁奖时也就放平心态,在下面随便听听。想不到金奖竟然念出了《时间之墟》和我的名字!我晕乎乎上台,如在梦中,获奖感言说得也是磕磕绊绊,乱七八糟。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却表现不佳,韩老师真是跟我开了好大一个玩笑!

  这是我第一次获得星云奖的金奖,对我的创作有很大的激励。后面隔了几届,又获得过第九届最佳短篇小说和第十一届最佳中篇小说的金奖,幸运地成为了极少数的长中短篇“大满贯”作者之一。这是星云奖给予我的最高荣誉,不过对此我也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是因为几位大师级的前辈那几年创作不多,另一方面狭义的科幻圈还比较小,许多更有才华的作者不太为人所知,所以我那几部作品才能幸获大奖。

  此后几届星云奖,除了2019年因为先父遽尔病逝,我实在无法与会之外,我每一届都参加了,北京、成都、重庆……其间觥筹欢笑,红毯签售,啤酒烤串,八卦绯闻,难以尽述。这些年间,我和很多新朋旧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最重要的是,我见证并参与了星云奖这一阶段的成长历程。随着中国科幻的飞速发展,星云奖也成为这一领域最重要的标杆之一。影响力、规模和内容都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原有的评选机制、章程、标准等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需要不断更新。我在这些年间,荣幸成为了星云奖组织委员会和荐选委员会的委员,这让我不仅是一个获奖者,而真正成为了星云奖的一部分。

  比如星云奖早期是大众投票决定,能调动起公众参与的热情,但弊端也很明显,出现过水平有争议的科幻小说不仅刷票入围,而且差点挤掉若干杰作的现象;后来改成从科幻界选择代表人物的评选方式,又不免容易出现小圈子化、拉票、交换投票等问题,所以又需要有监管和回避机制……每个阶段都难免有一些不足。我性格狷介,对一些问题常常直言不讳,不留余地,有时候讨论起来火药味十足,现在回顾起来也颇多孟浪。不过从我至今还能留在星云奖的组织结构里,并被邀请写这篇回忆来看,星云奖对我还是很宽容和信任的。并且可以看到,星云奖也确实在积极改进,自我更新,比如近几届分配给荐选委员阅读任务并要求打分,以保证在荐选阶段就对参评作品的整体有一个最低限度的了解,就不失为一个可行办法。

  作为荐选委员,我每年都广泛阅读大量作品,保证自己投出的每一票都有理有据——个人阅读口味和科幻理念的偏好当然不免,但绝无交换拉票之类的行径。我还积极参与了许多具体工作,比如前两年我参与新星奖的推选,非常关注科幻新人,特别是自己发现的一些有潜力的新作者,看到他们入围或获奖,正如看到当年的自己,心中不胜欣悦。当然也感到岁月的无情,太原初次参会似乎还在昨日,不知不觉就已经过了那么多届,我感觉还没过新人期,就已经成了科幻界的“老前辈”……

  进入2020年代,新冠疫情爆发后,星云奖的举办比起之前更增加了几层艰难,亦有几次不得不延期举办,但仍然每年都坚持在线下举办。我越来越体会到,星云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着一大群人的坚守,是与“现实中国的沉重引力”的斗争及回旋中,才能一年年办到今天。这让我对以董老为首的组织团队和甘伟康总等长期支持的企业家多了一份敬意,也更加珍惜自己同星云奖的缘分。2021年秋,疫情仍然变幻难测之际,第十二届星云奖在重庆举办,我感慨系之,做过一首《减字木兰花》:

  城随山起,仰看层楼天外倚,

  又渡江津,共乘星槎到紫云。

  新知旧雨,十二年来情几许。

  种玉心田,回首洪崖谁拍肩?

  末句既指涉当时所住的洪崖洞,又用郭璞《游仙诗》中“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之典,以表达星云奖令人从现实的压抑中凌风而起,与同好一道翱翔于星辰大海的逍遥自由。这些年来,星云奖对我来说,从遥不可及的传说变成缓缓打开的宫殿,又成为欢聚一堂的盛宴,最后更变成了长久的精神家园,不仅对我,对许多华语科幻人而言都是如此。

  因此,更加期待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如大家所知道的,这一届星云奖将在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主场馆——成都科幻馆举办。这是一座形似星云的华美建筑,与星云奖堪称绝配。但十五年来真正的“星云”并不仅仅是这座新建的场馆,或许正是每一个参与星云奖的华语科幻人——我们,如迢迢银汉中熠熠生辉的星辰,在十余年的流金岁月里,彼此靠近和牵系,不忘初心,为热爱而发光,共同成就了宇宙间这朵瑰丽而浩瀚的如梦之云。

宝树,本名李俊,成长于嘉兴海盐,先后就读于海盐县向阳小学、武原中学、海盐中学,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留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专委会委员。著有《三体X:观想之宙》《古老的地球之歌》《时间之墟》《猛犸女王》《天众龙众·金翅鸟》《天众龙众·伏地龙》等,其中短篇作品多发表于《科幻世界》《银河边缘》等科幻刊物,以及《人民文学》《花城》等文学期刊,曾获得华语科幻星云奖十二次,四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其作品被译为英、日、西、意等外文出版。另主编有科幻选集《科幻中的中国历史》《中国体育科幻精选集》等,译著有《冷酷的等式》《造星主》等。


  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科幻出版人姚海军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三位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傅胜、杨波十二位联合发起人为首的全球华人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自创立以来,积极主动做工作,保持历史耐心战略定力,励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译者、学者与业者等。通过对华语科幻进行年度检阅,突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激励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