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额济纳南下回到河西走廊,继酒泉郡、敦煌郡之后,我们再去转转张掖郡和武威郡。
酒泉出发东行200公里到达张掖,又看到了熟悉的戈壁景观。从荒凉的原野驶入荒凉的山谷,途径西路军梨园口战斗遗址,山下立有一块纪念石碑,背面碑文写着:“1937年3月12日凌晨,红西路军6000余人从三道柳沟突围后向祁连山转移,当急行军行至梨园口时,敌骑三个旅、步兵两个团近两万人也尾追至此。为掩护红西路军总部进入祁连山区,担任后卫的9军和妇女团2营2000余人,临危不惧,依托山口两侧的有利地形,靠大刀、长矛与敌骑兵展开殊死搏斗。战斗极为惨烈,经过一天多的顽强阻击,陈海松等2000多名红军将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壮烈牺牲。”
继续前行来到临泽县倪家营镇,这里是张掖七彩丹霞景区西门所在,夜宿小镇,第二天一早参观七彩丹霞景区。
(西门外的生产劳动雕塑)
丹霞景观在之前的旅途中已看过不少,如云台山、塔莎古道、克州冰川、独库公路......但依然对张掖七彩丹霞充满期待,一来它的名气的确够大,二来从网图来看的确丰富多彩、鲜艳动人。
七彩丹霞景区分布面积有50平方公里,景观地貌主要由1.35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红层经构造运动、流水与风力侵蚀而形成,是中国独有的彩色丘陵地貌。彩色丘陵的形成以百万年为地貌单元,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地貌奇观,位列“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
景区内有雄鹰展翅、神龙戏火、万象奔腾、众僧拜佛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象形景观,尤其在清晨、傍晚、雨后观赏,更为壮观。还有七彩屏、七彩飞霞、大扇贝等奇异山体,堪称丹霞景观中的极品,是摄影采风、写生作画的理想之地。
西门进入后乘车首先来到七彩云海台,这里可以观赏到大扇贝、七彩飞霞、众僧拜佛、灵猴观海等壮观景象,登台观景如临云海仙境,故名“七彩云海台”,远观气势磅礴,俯瞰包罗万象。
(大扇贝)
下图为“七彩飞霞”,是一片典型的单斜山地质层,形成至今约有6000万年。红、黄、紫、绿、白、灰等色彩层次分明,气势恢宏,正如“女娲补天遗彩石,织娘浣纱添彩衣;谁持彩练当空舞,金乌晨昏来添趣”。
下图为“众僧拜佛”。距今约1.37-0.97亿年前,在湖泊中形成的彩色泥岩中还有大量易溶于水的碳酸盐类物质,在风化、溶蚀作用之后,残存物质沿彩色丘陵表面缓慢流动,固结后形成一个个浑圆小土丘,形似身体前倾跪拜的僧侣。
继续乘车向东南来到七彩锦绣台,拾级而上,两侧红、白、黄均匀分布的彩带宛若华丽的丝绸披在山体之上,举目远眺,山形多姿多彩,让人遐想无限。这里可以看到丝绸天路、赤壁长城、裕固流苏等景观。
下图为丝绸天路,风化形成的岩层因含不同矿物质呈现多彩颜色,随地势起伏如彩色丝绸,又因此地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当地人便将之称为“丝绸天路”。
下图为裕固流苏。彩色泥岩沿顶部凸出的陡壁向下缓慢流动并逐渐凝固,形成长约10米到30米的泥挂,彼此相连,形似裕固族服饰中的流苏。丹霞地貌一部分分布于张掖肃南县,之前介绍到,这里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
下图为赤壁长城,由地壳运动对岩层挤压变形而形成,岩层中相对较硬的砖红色泥质粉砂层残留在山脊上,宛如连绵起伏的长城。
下一个观景台是七彩虹霞台,登台可见紫红色、灰绿色、黄绿色、灰黑色等杂色疏密相生,组合有序,极富韵律感和层次感,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犹如虹霞洒落山丘。这里有神龙戏火、神龟问天、小布达拉宫等景点。
下图为“刀山火海”,众峰棱角分明,似刀刃森然耸立,红色群山舒卷跃动,如火焰热烈灼烧,远近互相映衬,合为“刀山火海”。
下图为神龟问天,彩色泥岩中较硬的褐色砂岩残留于彩丘顶部,如一只只头部上扬的乌龟,形成了独特的象形石。
最后一个观景台为七彩仙缘台,这里的地层极易风化,形成了圆浑丘陵状地貌,地形分割色彩,色彩幻化地形,仿佛大自然孕育的美人,飘飘乎遗世独立,前世轮回中七彩仙女化作山峰,守护长眠于此的丹霞姑娘......此处有睡美人、夕晖归帆等景点。
下图为睡美人,漫长的风化剥离作用孕育出素面朝天的大地美人,线条舒缓柔美,身姿圆润曼妙,衣裙色彩斑斓,不知是仙女下凡还是龙女出海,竟如此留恋此地,一睡便是亿万年......
从七彩丹霞东行40公里,抵达张掖市区。
张掖,古称甘州,为甘肃省名“甘”字的由来。张掖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张掖”之名寓意“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张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土壤肥沃,水源充沛,粮食充溢,人民富饶,被誉为“金张掖”(对应地,武威被称为“银武威”)。境内除了七彩丹霞,还有大佛寺、马蹄寺、木塔寺、平山湖峡谷、外星谷地质公园等名胜古迹,也是一座优秀旅游城市。
(木塔寺、钟鼓楼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诸多名景不能一一顾及,就挑市区的大佛寺游览一番。
大佛寺位于张掖城区西南隅,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因寺内供奉释迦摩尼涅槃像,又俗称“大佛寺”。这座寺庙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寺内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建筑大佛殿、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像和罕见的明代手书真金写经,珍藏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集古建筑文化与佛教文化为一体,是张掖的标志性景点。
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佛殿。此为大佛寺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重檐歇山顶,面宽十一间,进深九间。殿内有释迦牟尼涅槃像(也即卧佛像),身长34.5米,肩宽7.5米,为亚洲最大;佛殿墙壁上还绘有500多平方米的壁画,内容有佛、菩萨、护法神、山水树木、竹林奇石、凤鹤鸟鹰等,题材丰富,画面精美。整座佛殿就是一座集建筑、雕塑、绘画和文物为一体的艺术殿堂。
(大佛殿建筑细节和卧佛局部)
(大佛殿壁画迦楼罗)
大佛殿后是佛教艺术陈列厅,原为万圣殿旧址。殿中通过流沙古迹、佛陀之光、丹青溢彩、法宝敷传四个单元,展示了大佛寺遗藏和出土的碑刻、造像、绘画、法器等佛教文物。
下面挑几件介绍给大家:
下图为张掖石窟。张掖境内现存古代石窟寺6座,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区,以马蹄寺石窟群、文殊山石窟最为有名。马蹄寺石窟群保存有北凉至清代的70多个窟龛,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塔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十八罗汉图局部)
(出土于金塔殿地宫石函的佛骨舍利子)
艺术厅后是经籍厅,原为大佛寺藏经殿。厅中陈列分为张掖金经、经柜梵夹、御赐北藏、坊刻佛经四个单元,展示了明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镇颁赐的《北藏》佛经,其中六百卷泥金手书《大般若经》享有“张掖金经,稀世之珍”的美誉。
(张掖金经)
(清代魔书补藏《大唐西域记》)
经籍厅后的白塔叫“土塔”,始建于明代,原名“弥陀千佛塔”,为喇嘛教式塔,高32.5米,塔基之上为三层须弥座,塔身四面开龛,上为十三相轮,顶置铜制宝瓶形塔刹,造型风格堪与北京妙应寺白塔媲美,为大佛寺标志建筑之一。
(土塔下的雕塑为护持经书有功的姚氏尼姑)
土塔一侧通往山西会馆,这也是张掖一处有名的古迹。
山西会馆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山门、戏楼、钟鼓楼、牌坊、厢房、大殿均保存完整,其木雕石刻精美,泥塑彩绘古朴,颇具三晋特色。
张掖市区东25公里处有一座屋兰古镇,镇上有一处“九曲黄河灯阵”景观,历史悠久且极具视觉震撼。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河西设张掖郡,下辖十县,其中的屋兰县就位于今天张掖的碱滩镇古城村,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
九曲黄河灯阵源于殷商时期,蕴含了儒释道山中传统文化,阵内供奉三教的神、佛、圣共九尊,人们可以通过观灯、游阵、祈福来寄托美好的愿望。
灯阵在节假日夜晚才有,我去的那天正好错过,放一张网图看看效果吧。
继续东行二百余公里,将到达“河西四郡”的最后一郡——武威,途径如今“河西五市”之一的金昌,和嘉峪关一样,这也是一座年轻的、因矿产而兴的工业城市,被誉为“祖国的镍都”,我的青少年时代就度过于此。
(永昌县文化广场上的雕塑)
金昌很小,一区一县,“金昌”也即金川区和永昌县的并称。1981年设市以前,永昌县还辖于武威,是个古老而传统的小县城,发现镍矿后,不少外地人(以东北人居多)涌入金昌,给这片略有些封闭的地域带来了一些驳杂而灵动的色彩,《圣经》上说“那在前的将要在后了”,这句话很适合金昌:一路走来,敦煌、酒泉、张掖和将到的武威固然悠远厚重,却也有些古旧斑驳,而金昌,轻装上阵,没有多少历史的负担,显著地多了一些时尚的风韵。
(永昌县钟鼓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金昌为数不多的古老建筑之一)
新建的城市,鲜少受旅行者青睐,金昌也不例外,所以路过时只在永昌县城停留了一小会儿,这里是我人生头十年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所度之地。
至今,我还对童年趣事抱有美好的回忆:北海子摸鱼、四月八庙会赶集、家属院左邻右舍冬日跳火圈、和小伙伴去农村破坏农民的草堆被追赶到处瞎跑......还有古老的骊靬人(据说是古罗马人后裔)和与金川区、兰州都不同的、独具风味的牛肉面......
这一次再回故乡,我就想重拾童年的牛肉面记忆,可惜不知道是面馆变了,还是我的味蕾变了,再也没有尝出期待的味道。
同样改变的还有县城风貌,除了沉坐几百年的钟鼓楼依旧如故,建筑多了,街道密了,新建了广场......按说这是好事,却有一丝时光易逝的物哀之感久久萦绕心头......
(永昌县文化广场,中央雕塑为草书“永昌”)
一碗不尽如人意的牛肉面下肚,收拾心情,继续上路。
下一站——武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