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丨他们“隐居”山中,钻研“云里雾里”

世界气象日丨他们“隐居”山中,钻研“云里雾里”

首页角色扮演云海寻仙记2023更新时间:2024-05-02

新华社南昌3月23日电(记者陈毓珊、黄和逊)春日云缠雾绕,夏夜凉爽宜人,秋光层林尽染,冬来冰雕玉砌,江西庐山的四季各美其美,千百年来引得无数诗人吟诵、游人驻足。2022年,庐山被列入全国首批“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

庐山景区中心的牯岭街商铺鳞次栉比,转入北面一处小巷拾级而上,渐渐由闹转静。372级石阶,平均坡度超过45度,走到尽头便到了庐山气象局。这里是身处高山的国家基准气候站,也是江西省唯一不通公路的气象局。

年平均降雨日数172天,平均每月14天,年平均雾日196天,庐山是开展云雾物理观测科学试验研究的天然理想场所。自1954年建站起,一代代气象人守得住冰封,耐得住寂寞,为我国长期气候演变规律“把脉”。

韩万新在办公室查阅气象资料。新华社记者 黄和逊 摄

58岁的庐山气象局副局长韩万新“进山”已整整四十个年头。数十年间,他坚守着气象观测研究的初心,也见证了气象服务现代化的巨变。

一张条桌,一面时钟,一间几平方米的狭小办公室。“单调”,是当时18岁的韩万新对庐山气象站的初印象。“气象部门的观测时间概念很强,过了点就补不回来了。为了保证气象资料的连续性,我和同事四班倒,每天24小时值班,要编发22份正点电报。”韩万新回忆,“我们常开玩笑说面壁了几十年,却一刻也不敢松懈。”

冬日更是让他们犯难,冰封下的石阶可谓步履维艰。“最早的时候绑上草鞋防滑,现在条件好了,可以穿钉鞋。但一年不摔上几跤就不算上过班。”韩万新打趣地说。

“过去还是人工观测时,观测站有一个10余米高的碉楼,气象站的风杯便在那里。为了保证风向、风速数据准确,每到整点的前十几分钟我们就得上去融冰。”韩万新告诉记者,“最原始的方法就是用40到50摄氏度的热水慢慢淋化。”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是在海拔1164.5米的观测场,顶着酷寒和大风下日复一日的坚持,“风大时还需一个人来固定另一个人。”

庐山气象局观测场。新华社记者 黄和逊 摄

这些年来,庐山气象局的基础设施和观测设备逐渐更新。2014年起,庐山气象局陆续安装了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降水现象仪、能见度仪……观测手段愈发先进,观测数据也愈加精准。“这里观测到的气象资料还参与全球交换。”韩万新补充道。

目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正着手加强庐山云雾试验站科学试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将庐山云雾试验站建设成我国云雾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场,为高山云雾成因、微物理结构和演变规律以及人工消云雾试验提供研究平台。

试验站建设参与者、庐山气象局副局长张小鹏介绍,作为庐山云雾试验站的6个观测点之一,庐山气象局通过对云微观结构的精准观测,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水准,同时也对庐山云雾的生消变化规律进行更加科学地分析。

庐山五老峰云海。新华社发(李剑涛摄)

“除了气象科学研究,处于风景名胜区的庐山气象局,还肩负着服务民生、助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使命。”庐山气象局局长尹伟说,“庐山雨凇、雾凇等气象景观是我们当地的旅游名片,2023年12月,我们提前向公众预报了一次强寒潮可能带来的雨雪景观,闻讯而来的游客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了几倍。”

3月23日是第64个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气候行动最前线”。从几位老气象人的言谈中,记者听出了他们对这座高山气象“哨所”的情感与责任。在这里,我们还遇见了几位“95后”新气象人。

29岁的汪鑫乔迈着轻快的步伐登上石阶,“隐居”的日子却让他充满期待。“为天气‘把脉’是我们的工作,未来我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更精细地预报出气象景观发生概率与时间。”他说。

视频:黄和逊、陈毓珊

报道员:韩俊烜、胡晓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