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龙年,咱们都会讨论一个富有咱中国特色的话题——龙到底存不存在?
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有人坚信它是古先民部落的神明图腾,有人说是鳄鱼变身的神秘动物,更有的说是大蟒蛇。可谓是五花八门!
然而,事实往往超越想象。许多古老典籍中都留下了龙的传说和记录。那么今天,就让我来为您揭示真相吧,给您分享一本《遇见龙》的秘籍宝典,告诉您一旦与龙相遇该如何应对。
首先,遇到龙最常出现在两种场景中:坠龙或搁浅的龙。别看坠龙那么吓人,可是根据以往龙目击事件的分析,搁浅的可能性显然更高哦!坠龙我感觉可能更多是人们的刻板印象所致。
其次,关于龙模样的问题,其实跟画儿里的大致相同,但有一点儿,那就是龙头上长的可不是鹿角而是牛角哦!这点可是很重要的小细节哦!
至于在哪儿能和龙巧遇?嗯……这得靠运气啦!很有可能在井底或荒无人烟的江河边邂逅它。
除了眼见为实,还有哪些奇妙的征兆让您意识到龙就在附近呢?没错,那就是刺鼻难闻的“香味”,那味儿简直比鱼腥味还浓稠!
最后,倘若大白天的真遇到了传说中的神兽龙,咱们应该咋办呢?这时千万别慌张,因为极大概率上它可能是搁浅了或坠落下来的。它可能正期盼着雨水的来临。您只需搭建一个简易的遮雨篷,为其淋些水即可。(当然啦,胆小的你还是躲远点吧)等到雨水来临时,它也许就翻飞翔空了。所以,抓紧时间拍照留念绝对不能忘喔!
以上所述只是本人的胡说八道哈!但是以上都是根据马小星《龙的传说》一书中的论述和探寻精神的二创。马老师的研究观点给了我极大的震动,希望您阅读后也能深感认同,认可龙这种神奇生物确实存在于天地之间!
另外,下面附上了一份关于历年来龙目击事件的详细记录清单,有兴趣了解的朋友可以随时查阅哦!
————————分界线————————
1. 同治《崇仁县志》卷十记载: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乐侍郎宅旁池中,有巨蟒突睛炯炯,鳞甲爪距灿然如金,雷雨大作,乘云直上。正侍郎登第日也,遂以“化龙”名池。
2. 洪迈《夷坚支戍》卷七记载:德兴坜岠山,亘百余里,有三潭,龙螭所藏。其在桃源坞者,时现光怪。顷岁,一村妪过之,见异物如牛,卧潭侧,鳞甲熠熠,每片如斗大,其长夭矫数丈许。妪狠狈奔归,尚能为家人道所见,即死。
3. 康熙《徐州志》卷三六的一则记载: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丰黄河在县南邵家口,有一物逆水而上,昂首数尺,约长六七十丈,面黑须白,额止一角,鼻嘴类牛而大,有时吐舌,舌纯红,长尺余,双目炯炯射人,身尾或隐或浮。舟俱避匿,两岸观者如堵。自华山至许家楼而没。
4. 嘉庆《临安府志》卷十七记载: 崇祯四年(1631年),石屏异龙湖龙见,须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数十丈。
5. 司马彪的《续汉书·五行志》:“桓帝延熹七年(164年)六月壬子,河内野王山上有龙死,长可数十丈。”
6.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记载
建武中,曹凤字仲理,为北地太宁,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角长三丈,大十围,稍至十余丈。
7. 朱谋玮《水经注笺》、《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龙部纪事一》《南史·始兴简王萧鉴传》记载,萧鉴在益州时曾“献龙角一枚,长九尺三寸,色红。有文。”
8. 《后汉书。孝章帝纪》记载:“是岁(建初五年),有八黄龙见于泉陵。”
9.李贤注引《伏侯古今往》记载:“见零陵泉陵湘水中,相与戏。其二大如马,有角;六枚大如驹,无角。”
10. 王充《论衡·验符篇》记载:湘水去泉陵城七里、水上聚石曰燕室丘。临水有侠山。其下岩窟,水深不测。二黄龙见,长出十六丈,身大于马,举头顾望,状如图中画龙,燕室丘民皆观见之。去龙可数十步,又几状如驹马小大凡六,出水遨戏陵上,盖二龙之子也。并二龙为八,出移一时乃入。元和七年六月丁亥朔,舒州桐城梅天陂内,有黄白二龙,自陂中乘风雷跃起,高二百尺,行六里,入浮塘陂。
11. 《旧唐书·宪宗本纪下》记载:元和七年六月丁亥朔,舒州桐城梅天陂内,有黄白二龙,自陂中乘风雷跃起,高二百尺,行六里,入浮塘陂。
12. 贾纬《太平广记》卷四二三引《唐年补录》记载:唐咸通末,舒州利史孔威进龙骨一具,因有表录其事状云:州之桐城县善政乡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时四月,尚有茧箔在庭,忽云雷暴起,闻云中击触声,血如酾雨,洒茧箔上;血不汙箔,渐旋结聚,可拾置掌上,须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龙拖尾及地,绕一泔桶,即腾身入云,及雨,悉是泔也。龙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疮。凡长十余丈,身尾相半,尾本楄薄,鳞甲皆鱼,唯有须长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双角各长二丈,其腹光白龃龉。时遣大云仓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举,乃解之为数十段,载之赴官。
13. 任昉《述异记》卷上载:汉元和元年(84年),大雨,有一青龙堕于宫中。帝命烹之,赐群臣龙羹各一杯。故李尤《七命》曰:“味兼龙羹。”
14. 张华《博物志》记载:“龙肉以酸渍之,则文章生。(龙肉用醋浸泡,则呈现五色花纹)。”
15. 《隋书·五行志下》记载: 后周建德五年(576年),黑龙坠于毫州而死。
16. 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记载: 东莞县有地名觐冈者,忽有坠龙蟠于蔗畦之间,身大于桶,鳞滑而油,长约十数丈,历二十日不去。或云“天贬之也”。
17. 道光《永州府志》卷十七引曾钰《宁远志》:成化(1465~1487年)中,丹桂乡民田苗甚蔚。一夕雷雨大作,有巨物压苗,横数亩,乃坠龙也。越旬日,鳞肉腐尽,民拾齿骨归。
18. 乾隆《金坛县志》卷十二: 康熙六十年(1721年)六月,有龙悬学宫旁,腥气逆鼻,焚香祷之,腾空而去。
19. 光绪《临榆县志》卷九: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夏,霖雨,县城北街董姓民家,有龙降于煤堆,数日翔去。
20. 嘉庆《清县志)卷十八: 嘉庆十五年(18I0年)六月二十五日,二龙见于云中,一龙堕地,由李腰庄至赵家墉,拖行数里。
21. 《十六国春秋·后凉录》记载:建元十九年至二十年(383~384年),前秦符坚派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进攻西域,遭到龟兹国(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的抵杭,吕光所部被迫在其城南设立营地。营外夜有一黑物,大如断堤,摇动有头角,目光若电,及明而云雾四周,遂不复见。旦视其处,南北五里,东西三十余步,鳞甲隐地之所,昭然扰在。光笑曰:“黑龙也。”
22. 《陈书·高祖本纪上》记载: 太平元年(556年)九月,“中散大夫王彭笺称:今月五日平旦于御路见龙迹,自大社至象阙,亘三四里。”,三四里之后,龙迹怎么会突然消失了呢?显然,它是飞走的。
23. 乾隆《汲县志》卷末记载: 至元二十年(1283年)六月,大雨,河西乡农家王氏。甫夕,黑雾四塞窗户间,寒凛不可胜。观之,有苍龙蜿蜒在气中,起而复堕者再。时王氏女惊仆于地,救之乃醒,问所见,亦同。少顷,霆震雾散,失所在。明日,视其地,鳞爪印泥宛然。
24. 《续夷坚志》卷三的一则记载:大明蚕神三姑庙旁近龙见,横卧三草舍上,观者数百人。见龙鳞甲中出黄毛,其形如驼峰,头与一大树齐,腥臭不可近。既堕,天矫不得上,良久云雾复合。乃去。时己酉岁(公元1249年)七八月间也。
25. 明人陆延枝《说听》卷下记载:正德(1505~1521)某年夏,有龙堕于陕西之乾州,其长数十大。目光如火,开合闪闪可畏,四足据地而行五里许,得井水飞去。居民皆见之。
26. 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一七记载: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夏五月,龙坠于余干之李梅峰。七日不起,将屠之,暴雨迅雷而去。
27. 同治《南昌府志》卷六五引《豫章书》记载: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冬十二月,龙见丰城田中,身长四十余丈,头似麟。七日后,飞翔挟风雨而去。
28. 谢肇洲《五杂辑·物部一》记载: 万历戊戌(1598年)之夏,句容有二龙交,其一困而堕地,天矫田间。人走数百里,竞往观之。越三日,风雷挟之而升。
29. 《阅徽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癸亥(公元1743年)夏,高川之北堕一龙,里人多目睹之。姚安公命驾往视,则已乘风雨去。其境蜿之迹,蹂躏禾稼二亩许,尚分明可见。
30. 《聊斋志异》卷二有一则记载:北直界有堕龙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绅家。其户仅可容躯,塞而入。家人尽奔,登楼哗噪,统炮轰然。龙乃出。门外停贮潦水,浅不盈尺。龙入,转侧其中,身尽泥涂;极力腾跃,尺余辄堕。泥蟠三日,蝇集鳞甲。忽大雨,乃霹雳腾空而去。
31. 清代学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五的一则记载:平望镇之西,有地名韭溪,里人潘氏之墓在焉。某年夏,忽于赤日阳阳中霹雳一声,白云四起,有一物从空中堕其墓上。其物长四五尺,牛首鼍身,有角有鳞而无尾。四足皆五爪,而后足若痿痹不能起者,但以前两足蹒跚而行。所过之处,翁仲俱仆,大木尽拔。村人大骇,聚而观之,且奔告于潘。次日,潘至,是物已力倦,颓卧丰草中,腥气不可向迩,绳蚁集于其身,遍体蠕蠕然,而是物若不知者。或以竹竿刺之,亦不动,间或昂首一嘘气,触之者无不立倒。潘知其异,禁人勿犯之。无何,风雷交作,大雨知注、物奋身一鼓,腾空而去。至天半,犹垂首俯视,久之始渺,竞不知是何物也。
32. 明人郎瑛也在《七修类稿》卷四四记载: 尝闻都指挥李一之云:正德(1506~1521年)间,桃诸所海口淤泥中,见一物如鳅鳝,然盘曲跳联,奋衰莫定,大不可计也。人皆视之。顷刻云气相接,风雨腾空而去。然后知其为龙,然于耳目角爪,亦未明白耳。
吾友金茂之之父,成化(1465~1487年)末,客游广东新会县。一日,早潮才平,一龙自空坠于沙场,渔人各以所担之木,捶之至死。官民群往观之。其高可人,其长数十大,头足鳞角角,宛然如画,但腹惟多红色。此可谓见之明也。
33. 《聊斋志异》卷四有一则记载,题为《龙无目》,记载
沂水大雨,忽堕一龙,双睛俱无,奄有余息。邑令公以八十席覆之,未能周身。又为设野祭。犹反复以尾击地,其声轰然。
34. 乾隆《沂州府志》卷1十五记载
万历八年(1580年)春正月,龙见于沂水之南城,”假如蒲翁所记的即为发生在万历八年的事件,那么,其间相隔差不多一百年了
35. 在《龙无目》之下,道光初年的冯喜赓(号虞堂)加了一段附记: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光州大早。忽大雷震,堕一龙于东乡去城十余里某村,村屋崩塌。蛇然而卧,腥秽熏人。时正六月,蝇绕之。远近人共为蓬以避日。久不得水,鳞皆翘起,蝇入而咕嘬之,则骤然一合,蝇尽死。州尊亲祭。数日,大雷雨,腾空而去,又坏房舍以千百计,闻蓬席有飞至西乡去城数十里外者。
36.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惠帝二年(会元前193年)正月癸酉旦,有两龙见于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廷东里温陵井中,至乙亥夜去。
37. 《艺文类聚》卷九八引《伏侯古今注》: 和帝永元十年(98年),黄龙见颍川定陵(今河南鄢城县西北)民家井中,色黄,目如镜。
38.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纪》正元元年(254年)冬十月戊戌,黄龙见于邺(今河北临津县西南)井中。
39. 甘露元年(256年)春正月辛丑,青龙见轵县(个河南济源县南)井中。夏六月乙丑,青龙见元城县(今河北大名县东)界井中。(同上)
40. 甘露二年(257年)春二月,青龙见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井中。(同上)
41. 甘露三年(258年),青龙、黄龙仍见顿丘(今河南清丰县)、冠军(今河南邓县西北)
42. 阳夏县(今河南太康县)界井中。(同上)
43. 甘露四年(259年)春正月,黄龙二,见宁陵县(今属河南)界井中。(同上)
44. 景元元年(260年)十二月甲申,黄龙见华阴县(今属陕西)井中。《三国志·魏志。陈留王纪》
45. 景元三年(262年)春二月,青龙见于轵县井中。(同上)
46. 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六月丙申,白龙二见于新兴九原(今山西忻县)居民井中。(《宋书·符瑞志中》
47. 太康五年(284年)正月癸卯,青龙二见(洛阳)武库井中,帝亲往观之。(同上)
48. 太康九年(288年)十二月戊申,青龙一见鲁国公丘(今山东滕县西南)居民井中。(同上)
49. 咸宁二年(400年),夜见龙出东箱井中,行大殿前蟠卧,旦见其其鳞甲、足迹,尚有湿处。《事类赋注》卷八引《凉州记》
50. 世祖神武三年(430年)三月,有白龙二见于京师(今山西大同市)家人井中。《魏书·灵征志上》
51. 真君六年(445年)二月丙辰,有白龙见于京师家人井中。(同上)
52. 庄帝永安二年(529年),晋阳(今山西太原市)龙见于井中。久不去。(同上)
53. 1944年松嫩平原的目击报告(近代)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