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宇浩瀚
创作不易,喜欢的话还请点个关注~
可以说,最近互联网上最流行的词干可能是“科目三”。凭借神奇的舞蹈和音乐,“科目三”很快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网络名人和明星们最终跳了起来。
如今,“科目三”已经风靡全球。美国、英国、非洲、新西兰和俄罗斯似乎所有有网络的地方都被这种舞蹈迷住了。
网友还开玩笑说:秦始皇从来没有想过,现在统一世界的其实是“科目三”。
看过“科目三”舞蹈的人都知道,这个舞步其实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一种“社会摇”。
在“科目三”流行之后,人们的态度也是两极分化的。有些人果断地加入了“科目三”摇摆的团队,而另一些人则表示讨厌,说他们永远不会让他们的孩子跳这个。
那么,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科目三”在全网乃至全世界都很受欢迎,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呢?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
刚开始“科目三”出现的时候,没人会想到他会火到现在的状态,大概就是改良后的“社会摇”。
但出乎意料的是,“科目三”在火锅店的传播使这一“广西特产”成为全民热潮,引起了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
据《南风窗》报道,两位抖音博主在一家连锁品牌火锅店穿着服务员的衣服,在音乐节点左右摇摆,双手交叉叠换,表演了“科目三”,一段视频获得了近三百万的好评。
在一周内,“海底捞科目三”的相关话题出现在抖音、微博和百度的热门搜索中。随后,越来越多的明星、网络名人和网民也参与了“科目三”的挑战。
负责任地说,“科目三”的再次流行离不开火锅店的营销。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吃热气腾腾的火锅时,在看服务员跳“科目三”时,逐渐成为消费的附加选择。
甚至有些服务员因为舞蹈出众而成为“店铺招牌”,档期爆满,会跳“科目三”成为老板非常喜欢的软实力。
虽然广西“科目三”是当今社交平台的新产品,但我们可以从“科目三”的舞步中品尝到很多熟悉感。
重复的身体摆动,单一但快节奏的旋律,甚至使用人群战术和多变的舞者团队来创造动力。我们关注的是一种氛围。
萦绕在“科目三”中的土味,没有美感,却让人上去,其实类似于十年前流行的“社会摇”。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早在2014年,短视频平台“美丽拍摄”就发起了一项名为“全民‘社会摇晃’的活动,两周内吸引了102万人参与,并成功申请了吉尼斯“最大的在线舞蹈视频集”。
从那时起,中国在线视频和在线直播的野蛮增长为这种表演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摇晃”开始席卷主要的视频平台,成为当地趋势文化的关键词之一。
在流量的异化下,“社会摇晃”成为网络狂欢的巨大载体,一些价值导向低俗的混乱滋生。
整改后,“社会摇晃”逐渐发展成为各种形式的“行为美学”,与新一代年轻人的“梗文化”相交,演变成一种新颖的网络亚文化和艺术现象。
但自从这种“摇文化”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争议,很多人对这种文化现象褒贬不一。
这一次,“科目三”的流行也是如此。批评者并不少,甚至很多人直接把它推到“中国人整体审美低”,这真的很严重。
“科目三”就像影流之主,心疼giegie,尊嘟假嘟等等,只是大家的集体整活狂欢。你能用这些梗来质疑公众的审美吗?
审美是私人的,是更纯粹的价值取向,而玩梗是对外的,是群体之间的共鸣。
其实这和当年土匪之间的黑话本质上是一样的。对上的暗号是他自己的人。对不起意味着没有共同语言。每个人都不是一路人。
但不管你喜不喜欢,必须承认的是,“科目三”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存在于一群精神男孩之间,而且只存在于当年的“社会摇晃”中,而且实现了“退出圈子”。
最近,“韩国人跳科目三”冲上了热门搜索。在互联网上流传的一段短片中,五名韩国男中学生在毕业晚会的舞台上扭动了胯部,摇了摇手。背景音乐是中国民族歌曲《笑江湖》。
伴随着“剑起江湖恩怨,刷袖罩明月”的音乐节点,表演者左右摇摆。一段“科目三”上映后,雷鸣般的掌声在观众中爆发,“科目三”的风正式登陆朝鲜半岛。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世界上,世界各国都开始“摇晃”。日本、英国、美国、新西兰甚至非洲都加入了“科目三”团队。
与此同时,“科目三”不仅在群众中流传,而且正式登堂入室,进入正式舞台。
12月15日,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天鹅湖》在辽宁沈阳盛京大剧院谢幕时,演员们用动感的音乐集体跳“科目三”。
芭蕾舞作为优雅的代名词,当演员们穿着芭蕾舞的衣服跳起“地方风味”的“科目三”时,画面也相当和谐。
就连世界国家标准舞蹈冠军克里斯蒂娜也在比赛现场挑起了“科目三”。克里斯蒂娜是今天的拉丁舞女王,她在拉丁舞行业的地位不言而喻。
克里斯蒂娜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舞池中央不一定只有拉丁舞和芭蕾舞,科目三也可以出现在聚光灯下。
在海峡对岸的中国台湾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直接亲自上场,十秒钟后轻松拿下。摇花手碾压手残网友,台服第一当之无愧。
在外网,大量外国朋友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科目三表演场景,并以实际行动出现。
无论是爱琴海边还是富士山脚下,外国人都不可或缺。
由此可见,今天的“科目三”早已走出国门,甚至被世界各地的人民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街上跳科目三,路人看到后纷纷加入。
据说中国人自己的原创舞蹈现在风靡全球,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件值得骄傲和骄傲的事情。然而,中国许多人嘲笑“科目三”的流行。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在他们看来,“科目三”是非主流和当地文化的代表。跳这种舞的人或多或少有点“不严肃”。
在网络上各种“科目三”视频的评论区随处可见这样的言论。
事实上,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创造的舞蹈是低俗的?你不能登上优雅的大厅吗?
无论这个“科目三”有多“庸俗”,它都不比鸟叔的“江南风格”好多少?一个骑马、捂住胯部、扭动胯部的胖子可以在世界各地流行。为什么“科目三”不能?
我们一直在谈论文化自信,但为什么现在真的有一个文化符号会影响西方,人们会避免它呢?
中国文化的输出一定是老夫子的关键人物和伦理道德吗?为什么“科目三”不行?
其中所传达的现象实际上值得我们反思。
事实上,年轻人永远是社会创新的最大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最大动力。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会创造自己的文化符号。
曾经的年轻人玩摇滚,穿喇叭口,跳霹雳舞,其实和现在的年轻人跳“科目三”没什么区别,其实都是对社会的一种离经叛道。
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群体认知,玩“梗”作为寻找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就像接头暗号一样。当你告诉我只有我们才能理解的时候,“自己人”的心理距离就会前所未有的缩短。
“科目三”作为一种“梗”,不同于流行语,它借用人们通过短视频载体跳舞的身体,从线下到线上,从线上到线下。虚拟世界的“同频”变成了线下的“同在”。
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不仅能让人看到舞蹈,还能让人直接感受到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带来的丰富信息和情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模仿,原本自娱自乐的舞蹈演变成了国际“舞蹈”,场景比谁更丰富,身体动作比谁更流畅。观众在评论区评论了他们最喜欢的“老艺术家”华丽的技术、强大的身体控制能力或优秀的创意规划。
一方面,这种互动仪式通过“高度关注”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的成员身份感”;同时,它也给每个参与者带来了“情感能量”,驱使他们行动。
“科目三”的形式实际上来自挪用现有符号,如“社会摇晃”,如“笑江湖”。然而,经过改编和*,这种挪用已经成为年轻人心照不宣的网络仪式,使文化共鸣超越时空差异,成为爱好者的新乌托邦。
而这种超越,让传递情感能量的成员,再次产生新的快乐和满足。
人类最强烈的幸福来自于致力于同步的社会互动。“科目三”实现的身*流在某种程度上比简单的虚拟交流更真诚、更具感染力。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科目三”可以在整个网络中流行起来。
但另一方面,为什么每次出现一些新文化,总会有人跳出来反对呢?
事实上,这是我们一直存在的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我们的社会文化缺乏一定的包容性,对许多事物的定义过于单一。
例如,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成功就是成功,名利双收,没有其他选择。
例如,我们认为好的年轻人应该一本正经,一丝不苟,每个人都应该每天努力工作,而不是跳“科目三”。
例如,我们认为我们的文化信心应该来自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和老夫子。
我们都生活在设计的路线上,这条路只有两个方向,没有其他选择。因此,当游客试图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时,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嘲笑当代年轻人创造的一些新事物?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缺乏自信,对新事物失去了创造力,只能坚持过去。
每次看到网上有人对这些创新现象的激烈批评,脑海里总有一群汉人在清末维新变法的时候学习不变,喊着祖先法不变的场景。想想这张图很搞笑。
为什麽他们要拼命阻止变法?由于他们无法维新那套东西,一旦维新变法,留给他们的路只能被淘汰。
因此,他们必须扼*所有的创新,以掩盖他们的恐惧和无能。
因此,回到现实生活中,“科目三”、摇滚乐,甚至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创新文化现象,我相信总会有一群人出来阻止。
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一切都保持不变,他们才能感到“舒适”,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被淘汰,为自己的懒惰找到更好的借口。
因此,我不知道西海岸的“嘻哈”歌词中有多少违禁品。你认为哪种优雅是流行文化?为什么我广西老表的“科目三”低俗?
就像郭德纲说的,无非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攻击别人。
在这里,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推广中国文化这么多年,但效果不是特别大?
虽然西方有很多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但我认为很少有外国人知道如果你在西方街道上大声朗诵文言文。
但为什么一首“科目三”却轻轻实现了世界民族的大团结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科目三”这种舞蹈传达的思想是快乐、随意、无拘无束的自由。
这也是世界各地人们都同意的价值观,所以你会发现,当你在外国街头跳起“科目三”时,路人会鼓掌,路人会加入,因为他们同意你行为中传达的价值观和情感。
同样,如果你告诉外国人孔老夫子的权谋和控人之术,你觉得外国人会怎么想?你会怎么想?你传达给别人的思想文化是什么?
我们总是说要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弘扬传统文化。
然而,文化入侵的概念往往是一个错误的命题。与其说是西方文化的入侵,不如说西方文化传达的一些价值观更能被当代人接受。
在我看来,“科目三”的爆炸并不一定是舞蹈有多美。更重要的是,舞蹈背后传达了当代年轻人对生活的态度,一种摆脱束缚、随意生活的向往和要求。
因此,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当我们不喜欢一些现象和文化时,有时我们真的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吗?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