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作为货币的历史可谓跌宕起伏。上海博物馆特展展厅中,精致的“光绪元宝银元”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最佳见证。
这套银元发行以前,中国最受欢迎的是标准化程度高、成色好、分量足的西班牙及葡萄牙银元。为了抵制外币,光绪政府首次推出了库平七钱三分银元,比外国银元还要重一分。但没料到,因为分量太足,老百姓纷纷收藏这套银元,不舍得花出去,很快,它便难以在市场上流通。且因为这套银元是委托英国造币厂铸造,正面“光绪元宝”周围还镶着一圈英文,让清政府不太满意,最后将之回收,回炉重铸。
“光绪元宝银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入流通领域的机铸银元,但在整个中国货币史中,它已经处于白银时代的末端。正如上海博物馆最近开幕的特展展名“熠熠千年”所预示的,白银作为货币的历史,从唐朝至1933年民国政府强制白银退出,走过了近一千年。
于4月25日开幕的“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是迄今为止国内有关白银货币规模最大的一次展示。展览以131件文物展现了白银货币化的过程,尤其是大航海时代来临后,白银作为纽带连接起中国与世界历史。展览分为“传统银两”、“西银东渐”以及“银与纸钞”三部分,包括银锭、银元、纸钞等品类,时间跨度从唐末至民国。展品中,除了来自上海博物馆与中国财税博物馆的文物之外,还有借展自“南海一号”考古队的出水文物以及来自彭山江口古战场的“江口沉银”。
“南海一号”中的银铤与第一枚“元宝”
在电视剧中,金元宝总是圆润小巧,在小船一样的身体当中有一个圆溜溜的突起,甚为喜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似乎也总是离不开银两,进酒楼吃饭都要给出些碎银子。但如果你进入展厅,真正了解白银的历史,这些想象就会被打破。唐、宋、金、元时期,甚至清代的“元宝”造型要朴素简单得多。同时,在中国古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白银基本不会在民间流通。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策展人吴旦敏告诉第一财经:从唐至明代,作为货币的白银主要集中在国家高层,用于征收赋税或贸易中的大宗支付,民间不许使用,和百姓生活自然没多大关系。白银能够被老百姓作为货币使用,至少是在明代中后期。到了清代,白银才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通用货币。从前秦时期开始直至明末,普通百姓在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是铜钱。
展览的第一件展品是“唐五十两银铤”。这枚银铤通体光素,两头宽大,中间内凹,像一艘小船,又像一个倒置的几案。因为它两端突起,存放不便,使用者常常将其敲扁,便于堆叠。第二件展品“南宋霸东街南二十五两银锭”就显得更易于储藏。它的两端没了突起,而是成了一块平整的“银板”。在这枚银锭上有六个戳记,分别记录着重量、铸造地、铺名、工匠名,甚至铺面所在地址。这里的“霸东街南”就是铸造银锭的金银交引铺位置,位于南宋都城临安御街中段。在这条街上,有众多铸造、销售银锭的铺子,足见当时白银货币需求量已经很大。
唐宋时期,白银主要是用于中央政府征收赋税,但也见于大宗外贸。“南海一号”沉船中的大批白银就是生动的例子,说明至少到了南宋,白银已经开始运用于海上远洋贸易。这次特展展出的几枚来自“南海一号”的银铤腐蚀较为严重,部分银铤叠加黏连在一起,但部分依然能够看出戳记,比如“霸南街东”、“杭二四郎”等。
银锭和银铤还有一个俗称,那就是“元宝”。展厅中的这枚“元至元十三年扬州银锭”最初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刻着“元宝”字样的银锭。不过,关于“元宝”这个名称的由来,吴旦敏表示,目前并没有定论。也有一种说法是,“元宝”作为金银锭的代称,就是从这一批扬州银锭发端的。
与大航海时代相伴的中国“白银时代”
白银全面渗入民间,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息息相关。15世纪,欧洲、非洲与亚洲的海上贸易路线被开辟,作为通用货币的白银成了连接各国的纽带。白银滚滚流入中国,换取产自这里的茶叶、丝绸和瓷器。万历九年推出的一条鞭法,允许用白银直接缴纳各种赋税,这让中国的赋税从实物税完全转向了货币税。白银的流通范围逐渐扩大,从税赋到俸禄、军饷,扩展至民间商品市场。
在江口沉银遗址出土了300件明朝五十两官锭,小银锭和碎银不计其数,是历次出土明代白银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些银锭都是在明代晚期的万历、天启和崇祯年间铸造的。它们都是大西政权的税银,由此可见,历史文献上关于张献忠建立政权后没有税收的记载是靠不住的。
随着明代田赋折银的范围不断扩大,各府州县出现了不同称谓的折粮银,比如常平银、仓米银、麦折银、谷价银、秋粮折色银等。展览中还展出一枚稀有的茶税银,“明三州茶税银锭”。
展览还展出了不少外国铸造的白银货币。明末,大量外国白银货币通过海上贸易流入中国,占据了本地市场。吴旦敏告诉记者,其中,流通最广、最受欢迎的是西班牙银元。甚至在乾隆后期,西班牙银元成为中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流通银元,道光、咸丰年间还作为正统货币流通于世。相比而言,中国传统银两在外来银元面前处于劣势,这才刺激了清政府开始推行本国机铸银元,与外币抗衡。
除了银锭、银饼、银元外,展览还展出了一批自北宋到民国的纸钞。吴旦敏告诉记者,清代纸钞虽然形式上是“纸币”,但背后对应的是白银,可以视为一种白银兑换券,这与现代信用货币性质完全不同。
1907年,清政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大清银行。创办之初,银行发展势头很好,到第三年,就已经有了21家分行,35家分号。大清银行发行的纸币,也是一种白银兑换券。展厅中陈列的一张光绪三十四年面值百元的纸钞上,正面是摄政王载沣半身像,上方是威武的游龙,下方是田间辛苦劳作的民众。这张纸钞工艺精制、清晰大方,由美国设计师设计,采用雕刻钢凹版技术印制,达到了当时世界纸币制作的最高水平,非常难得。
清末,银票体系与传统银两、新式银元、外国银元并存,这虽然提高了商品交易的效率,但货币系统却越加混乱。直到1933年,民国政府推行法币政策,这一复杂局面才被理顺。也是这个时候,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现代货币制度确立,白银退出流通领域,“熠熠千年”的白银时代宣告终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